渭南青年網 (李世居 雷新強攝影報導) 12月22日,在陝西大荔縣段家鎮李家垣村目睹了用百年傳統手法加工紅薯粉條子的全過程,該村做粉條子"掌盆"的老把式老朱一邊和面搓揉粉團,一邊告訴我們說"你瞧,我村子的紅薯粉條子不含任何雜物,光滑筋道,口味獨特,從來不愁賣不",今年,李家垣村加工紅薯粉條子將在10多萬斤。
大荔縣段家鎮群眾有種植紅薯的習慣,全鎮紅薯面積近萬畝,每到冬季上凍的時候,是加工粉條的最佳時節,據村支書馮新發介紹,村子群眾用百年傳統做紅薯粉條子,大大提高了段家紅薯粉條子的聲譽,讓群眾獲得收益,用傳統的方法做成粉條子從而也提高了紅薯的附加值,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群眾算了一筆帳,按照每畝地產6千斤左右的鮮紅薯,賣鮮紅薯最好也就是三四千元,而加工成粉條,按當前市場的行情,也能賣個七千元左右,每畝增值在3千多元,再加上紅薯加工後的渣子餵豬、餵羊做飼料,也能為群眾省了不少的錢,為當地農民帶來經濟效益。
一進加工房,只見鍋臺上架著一口足有一米的大鍋,前前後後共有10多個人參與加工粉條,年齡大的成了主角,從事技術性強的搓揉粉團、漏粉、打撈等需要掌握火候的技術活,年輕的主要從事涼掛、拉運粉條子的活計,整個加工工序有條不紊,忙而不亂。老把式首先把紅薯澱粉加溫水攪拌成透明均勻的粉芡,然後將粉芡與溼澱粉混合,用和面機攪拌成澱粉麵團【過去是人手工合面,現在用上和面機】,接著把麵團放入漏勺中,(過去用人工擠壓,現在使用機械)把粉團擠壓下使之成條狀入鍋糊化浮起成為粉條。
隨後馬上將糊化過的粉條撈起在冷水中進行漂洗,用竹杆挑起,放到制冷機下晾曬冷凍一晚上,用冷凍傳統辦法使粉條不變形、不粘連,等到第二天天氣大好有太陽時,把凍成冰塊的粉條涼嗮起來,經過一天太陽的暴曬,將冰塊融化,水分曬乾,待粉條幹透後就可綑紮起來成為成品。
據村上的老人講,這種傳統工藝經祖祖輩輩上百年流傳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這種百年的傳統製作紅薯粉條子的生產的整個過程先後要經過打芡、搓揉和粉面、漏粉、撈粉、冷卻、過夜冷凍、晾曬、綑紮等10多個工序才算大功告成進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