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類講座 一周預告【怎樣製作天氣和氣候預報?【可計算醫學知識:研究與實踐【用引力波尋找原初黑洞】

2021-02-15 北大清華講座

點擊上方藍字【北大清華講座】加關注,知識改變命運! 

繁花有時,季節有時,每一隻蜂蝶都飛過萬花,而每一朵花都經過酷夏與寒冬,長久的等待,才有春天。——林清玄《盛開於繁花的季節》

名校課表分享:本學期暫無分別輸入【北大】【清華】【人大】【北師】二字可自動提取四校當日講座信息!更多分類信息請進入本公號底部參看【講座分類】【課表查詢】【演出展覽】菜單欄。

【主題】法理與情理:在地政權對新加坡中醫發展的影響

【時間】2020年12月27日(周日)13:00-15:00

【主講】楊妍(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主辦】南京大學歷史學院

【觀看方式】騰訊會議ID:411 220 861,密碼:201227

【主題】生物醫學工程與產業化

【時間】2020年12月27日(周日)19:00

【主講】崔佔峰( 牛津大學首位化學工程終身講席教授,牛津大學科學博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學高等研究院(蘇州)創院院長)

【主辦】 清華大學醫工交叉研究院

【觀看方式】直播平臺:清華大學官方微博、清華大學B站號、清華大學抖音號、清華大學快手號、清華大學百家號

【主題】用引力波尋找原初黑洞

【時間】2020年12月28日(周一)16:00-17:00

【主講】王一帆(馬克思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

【主辦】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

【觀看方式】騰訊會議ID:150 351 735

【主題】巖石圈熱體制與克拉通穩定性

【時間】2020年12月29日(周二)13:30—15:20

【主講】何麗娟(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主辦】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

【地點】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教二樓127

【主題】地理分布式環境下高效的大圖分割問題研究

【時間】2020年12月29日(周二)13:30-15:00

【主講】周池(深圳大學助理教授,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

【主辦】天津大學

【觀看方式】騰訊會議 860144485

【主題】多媒體取證分析——挑戰與思考

【時間】2020年12月29日(周二)16:10-17:50

【主講】黃繼武(深圳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教授)

【主辦】中國科學院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教務部

【地點】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教一樓115

【主題】可計算醫學知識:研究與實踐

【時間】2020年12月30日(周三)15:00

【主講】杜建(北大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助理教授)、李姣(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醫學信息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杜建

【主辦】北大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

【觀看方式】1.手機端:掃描海報二維碼註冊

2.電腦端:複製連結至瀏覽器 http://live.weiqihd.com/watch/1842925

【主題】怎樣製作天氣和氣候預報?

【時間】2020年12月30日(周三)15:00-16:00

【主講】錢維宏(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

【主持】孟智勇教授

【主辦】北京大學物理學院

【地點】北京大學物理大樓北樓547室

【觀看方式】騰訊會議ID: 524 8572 3517

【主題】新生代巖石圈構造變動與古氣候變化

【時間】2020年12月30日(周三)19:00-20:50

【主講】孫繼敏研究員

【主辦】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

【地點】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教二樓106

【主題】興蒙造山帶新生代火山深部結構及其意義

【時間】2020年12月31日(周四)13:30—15:20

【主講】吳慶舉(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主辦】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

【地點】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教二樓127

【主題】地理探測器及其在自然與人文科學中的應用

【時間】2020年12月31日(周四)19:00-20:40

【主講】王勁峰(中科院地理資源所/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

【主辦】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部

【地點】中國科學院大學玉泉路校區階一4教室

粉絲福利:北大清華周邊 免中介租房群

匯聚、分享、交流、碰撞。北京高端名家講座、文化活動第一發布和交流平臺!2010年誕生於北大清華校園中,涵蓋人大、北師大等北京各高校、及社會最高品味的開放免費講座和活動,9年90000場。名校課表共享每1年數萬門。經濟人文、社科管理經典,學術思想前沿。大師身邊宜聆教,未來精英共成長!


講座信息報送渠道1、講座文案海報私信至新浪微博@北大清華講座-北京活動 (及時處理)。2、文案海報私信至本微信公眾號後臺(晚上處理)。歡迎報送和推薦高質量的講座和活動! 出版社合作和其他發布合作請加QQ:778617662。

相關焦點

  • 理論物理所在原初黑洞暗物質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慶國等在伴隨原初黑洞形成而產生的誘導引力波的理論研究和觀測數據分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搜尋這些誘導引力波成為尋找原初黑洞的一個強有力的工具。鑑於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是一個非線性的理論,黃慶國與他的兩名博士研究生陳祖成和袁晨首次計算了伴隨原初黑洞形成而產生的三階誘導引力波,發現此三階效應將未來的脈衝星計時陣列(包括IPTA、FAST以及SKA等)通過誘導引力波探測原初黑洞的質量範圍有效地擴展到LIGO探測的黑洞質量範圍。
  • 暗物質由原初黑洞構成
    非主流的一種理論排除微粒的可能,一些物理學家還將眼光投射到假設的天體——原初黑洞,他們相信原初黑洞可以擔當「暗物質」的角色。2016年2月,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科學家們從兩個黑洞的合併事件中第一次探測到引力波,這一突破性的發現重新點燃了科學家原有的一種熱情,他們提出過一種假設:暗物質由原初黑洞組成。
  • 暗物質至今也沒有發現,天文學家認為:暗物質可能就是原初黑洞
    尋找看不到的物質至暗物質模型被提出以來,天文學家及物理學家一直積極的在尋找暗物質的蹤跡,可幾十年過去了,除了當初奧爾特推導出的暗物質不可見的性質之外,幾乎沒有任何進展,雖然暗物質廣泛的充斥著宇宙,但是我們就是無法找到它,這的確是很讓人沮喪,於是天文學家開始轉變方向,放棄了盲目的尋找暗物質的蹤跡,
  • 暗物質可能並非難以觀測的粒子,而是誕生自宇宙大爆炸的原初黑洞
    在近期發表於《Journal of Cosmology and Astroparticle Physics》的一篇論文中,蒙彼利埃大學宇宙學家 Karsten Jedamzik 研究表明大量原初黑洞的碰撞模式可以與 LIGO 的觀測結果完美匹配。「如果他的計算是正確的——而且看起來他的計算很仔細——那就能為我自己的計算的棺材板釘上最後一顆釘子。」
  • 天氣預報的發展(二)--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
    1950年,美國人恰尼、馮諾依曼首次用電子計算機製作了第一張24小時天氣預報圖,可惜這一預報圖無法直接預報描述大氣運動的其他變量,如風場、降水場和比溼等,在實際業務中無法開展應用,相關試驗最終宣告停止。
  • 講座預告 | 陳生——華南雙偏振雷達定量降水估計和AI短臨天氣預報研究
    講座題目:華南雙偏振雷達定量降水估計和AI短臨天氣預報研究報 告 人:陳生 教授講座時間:2020年11月13日(周五)13:30-15:00講座地點:閔行河口海岸大樓A304會議室為提高1-2小時短臨天氣預報精度,開發基於雷達觀測和卷積長短時記憶(CONLSTM)的短臨預報系統(AIMET),以及基於雷達和風雲四號衛星閃電觀測的1-6小時短臨預報系統(ASINS)。在華南地方氣象部門的業務運行表明AIMET比傳統的雷達外推方法的效果要好,ASINS系統預報比目前常用的區域模式預報效果好。
  • 給黑洞拍照有何講究? ——記袁業飛教授「給黑洞拍照」講座
    在我們高中的物理學習中,絕大多數的知識都是幾百年前提出的。如今,很多新的問題已無法用它們來解釋。這些理論顯得有些過時了。這次講座,讓我們了解了物理學最前沿——黑洞及它的照片,也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對物理學有了新的感受。教授講述了黑洞的發現過程中牛頓力學向《相對論》進化。他在講引力波的時候用麥克斯韋電磁波理論進行類比。
  • 兩個黑洞的合併,讓我們探測到了引力波
    >黑洞的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 他們分別通過理論研究和天文的觀測證明了黑洞的存在。 用雷射幹涉測量技術測量引力波時,它的工作最敏感的範圍就是當引力波的波長和探測器的尺寸差不多的時候。 地面上的探測器大概是4公裡,可以探測一些比較高頻的信號。
  • 嶽陽氣象局告訴你天氣預報是怎樣製作的
    嶽陽氣象局告訴你天氣預報是怎樣製作的 來源:紅網 作者:周小平 陳墾 編輯:吳若蘭 實習生 劉恩權 2016-03-24 09:52:04
  • 中科大提出宇宙原初黑洞形成新機制,研究人類自由意志量子檢驗
    中科大潘建偉院士團隊提出了基於人類自由意志、在地球-月球之間開展貝爾不等式檢驗的方案,發展了GHz亮度的糾纏源和高時間分辨探測系統,實現了超高損耗下的人類自由意志參與的貝爾不等式檢驗,而最近中科大提出宇宙原初黑洞形成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被國際物理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收錄!
  • 如何從所有黑洞相互碰撞中聆聽引力波的背景?
    這個事件不僅證實了愛因斯坦一個世紀前的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理論,而且還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通過檢查它們產生的波浪,可以研究遙遠的黑洞,超新星和中子星的合併。此外,科學家們推測,黑洞合併實際上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為常見。根據蒙納士大學的一對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這些合併每隔幾分鐘發生一次。
  • 引力波源頭黑洞「生前」模樣被揭秘 GW150914波系兩顆恆星坍縮黑洞...
    科技日報訊(記者王小龍)藉助引力波信號,不但能知道發出引力波的黑洞的大小和特徵,還能描繪出這些黑洞「生前」的模樣。波蘭華沙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根據人類首次探測到的引力波,揭示了一個雙黑洞系統從產生到合併的整個過程。該研究有助於人們更好地理解引力波事件和宇宙演化的歷史。引力波是時空的漣漪,由宇宙中一些最為劇烈的事件產生,如黑洞的合併。2015年9月,美國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檢測到兩個合併中的黑洞產生的引力波——GW150914。
  • 官方:LIGO直接探測到雙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
    2015年9月14日這一天,兩座分別設在美國華盛頓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LIGO)設施分別檢測到了這一事件產生的引力波信號。經過升級之後的LIGO設施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引力波探測領域靈敏度最高的科學設施之一。根據LIGO取得的數據估算,科學家們認為在這一黑洞合併事件的最後時刻,其產生的最強烈引力波釋放的能量瞬間幾乎相當於整個可觀測宇宙中所有恆星釋放能量總和的10倍。
  • 電磁波和引力波
    後來又設法重寫了論文,計算核實準確了之後才在1938年發表【2】,最終確定了引力波的存在。對大眾而言,「引力波」、「黑洞」,「相對論」,這些遠離人們日常生活的名詞,突然一轉眼就變得現實起來。1887年,赫茲在實驗室裡用一個簡單的高壓諧振電路第一次產生出電磁波【3】,用一個簡單的線圈便能接受到電磁波;2016年,美國的LIGO第一次探測到引力波【4】,團隊的主要研究人員就有上千,大型設備雙臂長度4公裡,造價高達11億美元,見圖1。電磁波從預言到探測,歷時23年;引力波從預言到探測,歷時100年。
  • 如何聆聽黑洞相互碰撞的引力波背景嗡嗡聲?
    第一次發現引力波(發生在2015年9月)引發了天文學的革命。這一事件不僅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一個世紀之前所預言的理論,而且還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在這個新時代,可以通過檢查其產生的波來研究遙遠的黑洞、超新星和中子星的合併。
  • 天氣預報不靠譜?谷歌用AI模型實現「實時」天氣預報
    本周,谷歌在自己的官方博客上發表了最新一項研究,該研究利用谷歌自己訓練的人工智慧(AI)模型,能夠大大增強「實時」天氣預報的能力。谷歌稱,這項工作尚處早期階段,目前也未商業化,但研究結果令人滿意。僅用數分鐘的計算時間能提前6小時實現降雨預測,這與目前的天氣預報水平相比,有了巨大的提升。谷歌研究人員表示,快速的預測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這將有效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極端天氣狀況下,快速預測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同時,短期預測對於某些危機規避非常重要,合適運用能夠有效避免生命和財產損失。那麼這樣的速度是怎麼來的?
  • 天氣預報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去市氣象臺看看就知道
    一、時間:2020年8月2日(周日)上午8:00-11:40二、地點:株洲市政府門口公交車站(上午8:00準時籤到)三、對象:6至16歲學生,共60人四、活動主題及內容(一)活動目的:參觀氣象局,了解氣象知識
  • 天氣預報是怎樣產生的 天氣預報怎麼形成文字數據分析
    天氣預報是怎樣產生的 天氣預報怎麼形成文字數據分析  「未來一周,我市天氣將是……」電視機內,天氣預報主持人播報著每日天氣信息,這簡簡單單幾個數字構成的天氣預報,背後其實蘊含著預報員對每天海量氣象數據的分析。
  • 常用天氣氣候預報用語
    保定近一個月來天氣變化劇烈,炎熱與暴雨遙相呼應,為了能夠讓民眾準確理解和使用天氣預報,及時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現將天氣預報中常用的時間名詞和氣象要素歸納如下:一、常用天氣預報用語(一)短期、短時天氣預報及時間用語(北京時)
  • 天氣預報是怎麼製作的?專家帶你感知氣象魅力
    他們始終堅持科普惠及民生,傳遞健康理念,用科技創新推動社會發展。9月24日起,掌上春城推出「專家科普『雲課堂』」系列報導,邀請不同行業、不同種類、不同領域的各類科學專家參與線上,以最接地氣的語言,普及藏在生活中的科學小知識,助力科學惠民之翼騰飛。掌上春城訊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麗春城,小掌喜歡晴天時風和日麗的昆明,也喜歡大雨洗刷過後的清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