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史會議手冊一基本議程
(一)開幕式
時間:3月24日(周六)09:00—09:40
地點:政府管理學院102室
主持人:李裡峰教授(南京大學)
議程:
1、主辦方致辭: 朱慶葆教授(南京大學)
2、嘉賓代表致辭:韓東育教授(東北師範大學)
3、合作方致辭: 李坰丘教授(翰林大學)
4、合作方致辭: Kai Vogelsang教授(漢堡大學)
5、合作方致辭: 沈國威教授(關西大學)
6、概念史研究的亞洲轉向:孫江教授(南京大學)
(二)專題研討
分組情況詳後。
(三)閉幕演講
時間:3月25日(周日)17:40—18:10
地點:政府管理學院102室
主持人:孫 江教授(南京大學)
演講人:桑 兵教授(中山大學)
黃克武教授(臺灣中研院)
二詳細議程
(一)概念史研究的亞洲轉向:中國現代政治—社會關鍵概念研討會
地點:政府管理學院102室
溫馨提示:每組110分鐘,每人論文發表不超過12分鐘。
Panel 1:概念史的理論與方法 主持人:章 清 評論人:Kai Vogelsang 時間:3月24日10:10—12:00 |
王晴佳:海登·懷特與昆丁·斯金納:史學理論與概念史如何交集? 茂木敏夫:中國傳統秩序與其現代政治、社會概念 Thomas Fröhlich:The 「Saddle Period」 in Modern China and Its Relevance for Conceptual History Stefan Christ:Taking Koselleck’s Threshold Period (Sattelzeit) Seriously: Temporal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in the Concepts of Theatre 黃東蘭:跨語境的「自治」概念——西方·日本·中國 |
Panel 2:概念史視域下的近代東亞 主持人:陳力衛 評論人:林少陽 時間:3月24日14:00—15:50 |
韓東育:「化道為術」與日本哲學傳統 李坰丘:韓國無繆理念的明暗:宋時烈,李承晚,金日成 宋寅在:20世紀初韓國的文學、思想革命與中國——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韓國傳入初探 孫建軍:「洋」何以大於「海」——日本明治維新初期「太平洋」詞史再探 陳建守:「啟蒙運動」的東亞轉向:概念的國際流動與地域分流 王瑞來:「日本」源自江浙考——「日本」國號形成蠡測 |
Panel 3:新名詞與新概念 主持人:李恭忠 評論人:潘光哲 時間:3月24日16:10—18:00 |
沈國威:「權LI」考:概念範疇的確立及詞化 陳力衛:「農奴」概念的誕生及意義擴展 張仲民:「為鬼為祟」:清末民初對「新名詞」的批評和檢討 盛福剛:戦後中國における『資本論』の翻訳―Arbiterの訳語における改訂を例として― 卞冬磊:作為知識的西方:新聞紙閱讀在晚清官場的初興(1850-1870) |
Panel 4:青年學人專場 主持人:王 楠 評論人:曹龍虎 地點:3月24日19:30—21:20 |
楊 洋:中西學風辯證: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再認識 董成龍:梁漱溟的「建國運動」 於京東:祖國: 一項基於近代西方語境的概念史考察 蔣凌楠:當「碩鼠」遇到「雄蜂」:20世紀20年代「勞動階級」概念與社會二分法興起 徐天娜:文本中的「階級」——以《天義》中劉師培、何震的文章為中心 達 昕:中國的「亡國」概念研究:波蘭為例 王瀚浩:「帝國主義」概念在晚清中國——以幸德秋水《廿世紀之怪物帝國主義》及其譯本為中心的考察 宋逸煒:記憶與忘卻之間——「L』INTERNATIONALE/《國際歌》」的知識考古 |
Panel 5:概念沿革與政治變遷 主持人:陳繼東 評論人:黃克武 時間:3月25日8:30—10:20 |
桑 兵:辛亥時期國體政體的辨析 潘光哲:「專家政治」論與現代中國:從孫中山說起 閭小波:「民本主義」之輸入與意涵的演變:兼論民本與民主之離合 車泰根:保羅·S. 芮恩施和20世紀初中國帝國主義話語 Kai Vogelsang:The Chinese Concept of Social 「Class」: Some Preliminary Remarks |
Panel 6:社會與文化的概念史審視 主持人:胡傳勝 評論人:王道還 時間:3月25日10:40—12:30 |
Iwo Amelung:Universalconcep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digenous scientific traditions: The case ofChinese Alchemy 李 帆:概念史與歷史教科書史的研究 王曉葵:中國「民俗」的發現——一個概念史的探求 章 可:近代中國人為什麼需要「傳統」?「傳統」概念史之再考察 邱偉云:道的多元現代性:中國近代「人道」概念變遷研究 曹龍虎:辯論資本主義——1920-1921年社會主義論戰中的「資本主義」 |
Panel 7:中西交匯下的近代思想 主持人:閭小波 評論人:王晴佳 時間:3月25日13:40—15:30 |
黃克武:天演與佛法:晚清天演理論與佛學思想的交融互釋 王道還:《天演論》是怎麼「做」出來的——對《天演論》研究的批判 蔡 毅:「詩界革命」新解——黃遵憲、梁啓超與日本「明治文明開化新詩」 林少陽:「革命」與「光復」概念之別——晚清革命中的章太炎 陳繼東:革命的佛學還是佛教的革命:太炎與夢庵之爭 彭小妍:「唯情哲學」與科學理性(供討論) |
Panel 8:近代知識的生產與傳播 主持人:李裡峰 評論人:李 帆 時間:3月25日15:50—17:40 |
孟慶澍:知識的「救濟」與失效——對民初「調和」概念的重新思考 彭春凌:關於「變化」的觀念碰撞和知識生產:全球史視域下的漢譯《斯賓塞爾文集》 孫 青:鏡影幻燈:18-20世紀magic lantern的中文指稱及其在知識傳播中的早期應用 黎保榮:何為科學——中國現代文學「科學」內涵及其演變新論 李 青:論「功利主義」概念內涵在中國語境中的變遷——兼論utilitarianism漢語譯詞的變化及釐定 |
(二)2017國際シンポジウム:「語彙史から概念史へ」
地點:外國語學院247(A)、405(B)會議室
研究発表(発表20分+質疑応答10分)
3月24日
09:00~ 開會の辭(政府管理學院102)
12:00~13:30 晝食
13:40~13:50 王奕紅(南京大學日語系主任): 挨拶
13:50~15:40 研究発表
午後の部I(會場B) 司會・コメンテーター:沈國威 |
張厚泉:『百學連環』的訳詞特徵 邢 鑫:商務印書館『植物學大辭典』初探 徐克偉:「支那」:蘭學者的「中國」觀念重構 莊 倩:中國高校日語專業學生中日同形近義詞瞬時與延時產出測試結果比較 |
15:40~15:50 コーヒーブレーク
3月25日
09:00~10:30 研究発表
午前の部I(會場A) 司會・コメンテーター:沈國威 |
朱京偉:宣教師資料と蘭學資料の調査範囲について 樸孝庚:明治期の作文教材にあらわれた文體について 尹榮珉:『初學日本文典』の研究 |
午前の部I(會場B) 司會・コメンテーター:李漢燮 |
鄭英淑:「簿記」の語誌 韓英均:ゲイルが削除した『韓佛字典』の見出し項目 施建軍:ハングル漢字変換と韓國語における漢字語使用狀況の調査について |
10:30~10:40 コーヒーブレーク
10:40~12:10 研究発表
午前の部II(會場A) 司會・コメンテーター:孫建軍 |
谷口知子:『萬國公法』におけるrightの訳語「権利」と「権」――rightとpowerを対照 崔學森:「協賛」之殤:一個明治法政用語的歴史語義 鄭 艶:清末近代刑法典及びその草案における法律用語 |
午前の部II(會場B) 司會・コメンテーター:永田高志 |
李漢燮:チェンバーズ社のPolitical Economyの日本語訳について 陳靜靜:『実學報』における『東語入門』の応用に関する一考察 橋本行洋:日中近現代語における二字漢語「~材」の産出と受容 |
12:20~13:00 晝食
13:00~15:00 研究発表
午後の部III(會場A) 司會・コメンテーター:木村一 |
田野村忠溫:『華英通語』諸版とその內容の一面に関する考察 張 莉:近代新語「唯物論」についての計量的考察 仇子揚:日中近代軍事用語の相互影響に関する考察――『和獨兵語辭彙』と『徳華大字典』を中心に 鄒文君:「理由」の語誌――語構成要素「由」の意味的変遷をめぐって |
午後の部III(會場B) 司會・コメンテーター:張厚泉 |
劉凡夫:清末中國士大夫的日源漢字詞受容――以何賓笙《東遊聞見錄》的詞語為例 藤本健一:蔡元培訳『哲學要領』の哲學用語 新井菜穂子:『尾蠅歐行慢録』に見える「電発」について 王麗娟:明治初期術語変化――以『物理階梯』為中心 |
15:00~15:20 コーヒーブレーク
15:20~17:20 研究発表
午後の部Ⅳ(會場A) 司會・コメンテーター:橋本行洋 |
周 菁:日中における「優秀」の登場と定著 崔恵善:近代語の環流――「探険」を中心に 陳 偉:「宣伝」の語史 吉田慶子:従「衙門」到「法院」概念的演變 |
午後の部Ⅳ(會場B) 司會・コメンテーター:朱京偉 |
崔 波:以訳書為中心的晚清知識建構研究 張淑婷:Anarchismの中國的変容――『天義報』を中心として 劉孟洋:陳望道訳『共産黨宣言』からみた術語の借用、伝承及び創出 永田高志:中國地下鉄の英語表記――國際化の指標として 彭 曦: 廣松涉與「超越近代」論 |
18:30~21:00 懇親會
あいさつ:沈國威
三與會代表名單
卞冬磊 | 南京大學 |
曹龍虎 | 武漢大學 |
陳 偉 | 河南理工大學 |
崔 波 | 浙江傳媒學院 |
崔學森 | 大連外國語大學 |
達 昕 | 南京大學 |
董成龍 | 北京外國語大學 |
關曉紅 | 中山大學 |
韓東育 | 東北師範大學 |
胡傳勝 |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學海》雜誌社 |
蔣凌楠 | 北京大學 |
黎保榮 | 肇慶學院 |
李 帆 | 北京師範大學 |
李恭忠 | 南京大學 |
李裡峰 | 南京大學 |
李 青 | 同濟大學 |
劉凡夫 | 遼寧師範大學 |
劉 莉 | 《社會科學戰線》雜誌社 |
劉孟洋 | 北京外國語大學 |
閭小波 | 南京大學 |
孟慶澍 | 首都師範大學 |
潘 清 |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 《江海學刊》雜誌社 |
彭春凌 | 中國社會科學院 |
彭 曦 | 南京大學 |
邱偉雲 | 山東大學 |
桑 兵 | 中山大學 |
盛福剛 | 武漢大學 |
施建軍 | 北京外國語大學 |
宋逸煒 | 南京大學 |
孫建軍 | 北京大學 |
孫 江 | 南京大學 |
孫 青 | 復旦大學 |
王海洲 | 南京大學 |
王瀚浩 | 南京大學 |
王麗娟 | 浙江財經大學 |
王 楠 | 南京大學 |
王曉葵 | 華東師範大學 |
王奕紅 | 南京大學 |
王月清 | 南京大學 |
邢 鑫 | 湖南師範大學 |
徐克偉 | 北京大學 |
徐天娜 | 南京大學 |
楊 洋 | 河海大學 |
楊義成 | 《探索與爭鳴》雜誌社 |
於京東 | 南京大學 |
張鳳陽 | 南京大學 |
張厚泉 | 東華大學 |
張 莉 | 三峽大學 |
張燕清 | 《福建論壇》雜誌社 |
張仲民 | 復旦大學 |
章 可 | 復旦大學 |
章 清 | 復旦大學 |
鄭 豔 | 天津外國語大學 |
周 奇 | 《學術月刊》雜誌社 |
朱京偉 | 北京外國語大學 |
朱慶葆 | 南京大學 |
莊 倩 | 南京大學 |
鄒文君 | 中國人民大學 |
陳建守 | 臺灣中研院 |
黃克武 | 臺灣中研院 |
潘光哲 | 臺灣中研院 |
彭小妍 | 臺灣中研院 |
王道還 | 臺灣中研院 |
車泰根 | 仁荷大學 |
韓英均 | 延世大學 |
李漢燮 | 高麗大學 |
李坰丘 | 翰林大學 |
樸孝庚 | 漢陽網絡大學 |
宋寅在 | 翰林大學 |
尹榮珉 | 延世大學 |
蔡 毅 | 南山大學 |
陳繼東 | 青山學院大學 |
陳靜靜 | 北海道大學 |
陳力衛 | 成城大學 |
崔惠善 | 關西大學 |
谷口知子 | 關西大學 |
黃東蘭 | 愛知縣立大學 |
吉田慶子 | 大東文化大學 |
林少陽 | 東京大學 |
茂木敏夫 | 東京女子大學 |
木村一 | 東洋大學 |
橋本行洋 | 花園大學 |
清地ゆき子 | 筑波大學 |
仇子揚 | 關西大學 |
沈國威 | 關西大學 |
藤本健一 | 大東文化大學 |
田野村忠溫 | 大阪大學 |
王瑞來 | 學習院大學 |
新井菜穂子 | 北京工業大學 |
緒形康 | 神戶大學 |
永田高志 | 原・近畿大學 |
張淑婷 | 關西大學 |
鄭英淑 | 杏林大學 |
周 菁 | 關西大學 |
王晴佳 | Rowan University(羅文大學) |
Iwo Amelung(阿梅隆) | Goethe-Universität Frankfurt am Main(法蘭克福大學) |
Kai Vogelsang(馮凱) | Universität Hamburg(漢堡大學) |
Stefan Christ(石坤森) | Universität Hamburg(漢堡大學) |
Thomas Fröhlich(費瑞實) | Universität Hamburg(漢堡大學) |
主辦單位: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漢字文化圈近代語研究會、南京大學社會科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