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思想的眼界——跨文化視域下的概念史研究

2020-12-14 光明思想理論網

  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世界著名漢學家;魯道夫·華格納

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張一帆

  語言是標記個人身份的重要特徵,而且自從民族國家開始承擔管理和標準化自己「本民族的」語言這一職責以後,語言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從這個意義上說,概念史就為建立高聳而且「古老的」圍牆做出了貢獻,以使今天的人們感到他們的語言是與其他語言相區隔開來的。恢復對於跨語言和跨文化交流的活力和重要性的適當的理解,不僅在於為人們理解跨語言發展的動力和語言的一般發展修復了可證實的框架,我還相信,學術有責任幫助人們超越這些學術自身也曾參與助成的橫亙在人與人之間的人為障礙。

  前不久,北京大學第四屆「胡適人文講座」邀請德國海德堡大學、「亞-歐」研究中心資深教授魯道夫·華格納(Rudolf G.Wagner)演講總題為「跨文化的概念史研究」的系列講座。四講的題目分別是:「詞語:『勞動』的歷史」、「隱喻:『瓜分』中國」、「實踐:作為社會活動形式的『運動』」、「制度:中山紀念堂」。僅從題目已可看出,華格納教授為此次講座做了充分的準備;而在實際演講過程中,華格納教授更在同參與講座的老師和同學的交流中不斷調整與深化自己的思路。這不僅體現出敏銳的學術眼光,其嚴謹的學風與勤勉的態度也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次演講以外,華格納教授原擬還將參加一場與中文系師生的座談會,並接受我受《文匯報》委託對他進行的採訪。不想就在第四場演講結束當天夜裡,華格納教授因為北京多變的天氣與連日辛苦的工作而病倒,隨即匆匆回國就醫,我們的交談只好通過電郵來完成。這使得這一次的採訪沒有在當時獲得發表,卻也給了我們進一步斟酌議題的機會。今天來看,「跨文化的概念史研究」這一課題對於中國學界而言,仍然是方興未艾而極富生命力的,應該引起廣泛的重視與進一步的討論。因此,藉助近期華格納教授來北京參加國際漢學會議之機,我們最後修訂了這一份採訪稿予以發表,既奉獻給讀者,也紀念華格納教授那一次難忘的北京之行。

  文匯報:您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開始從事對於中國的研究,而且在歐洲和北美都工作過多年,在此期間,西方漢學的範式和中國人對於漢學的接受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能談一談在此過程中您有什麼突出的感受嗎?

  華格納:二戰以前,很多中國研究的從業者有多年在中國做外交官、傳教士、商人和教師的經歷。大多數人能夠很好地說中文和讀中文,他們與熟知國際間的中國研究並對此有所貢獻的中國學者之間有著熱烈的交流。外國的中國研究同時處理歷史與現實,其中許多工作是翻譯中國文化的核心遺產。二戰後新一代學者所面臨的新環境,是高度的政治化負擔和較微弱的學術興趣。學術活動在大陸和臺灣兩邊都因為被迫服從於政治性的日常工作而枯竭,學者幾乎沒有機會和興趣與海外展開學術交流。而且在新的冷戰環境下,外國對於當代中國的研究趨於政治化,學者往往缺乏書寫當代中國所必需的語言和歷史能力。因此,漢學家也缺乏研究中國現實的動力。漢學研究開始追隨古典學術(拉丁文和古希臘文研究)的範型。運用文言文的能力會受到嘉獎,而掌握現代漢語的口語和了解中國社會背景的能力則是被忽視的。我的老師們就屬於這一代,他們可以很好地閱讀文言文和現代的學術文章,但是他們的口語卻從未超過初級水平。

  一個主要的轉變來自於1957年蘇聯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美國政府看到了來自於鐵幕背後的主要挑戰。當時,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的合作還十分緊密,在美國流行的假設是,這一陣營是在蘇聯領導下的統一體。所以從美國開始並很快傳播到歐洲的趨勢是,大量資金被提供給新的機構和大學以訓練專家,尤其是有明確指向的研究蘇聯和中國現實的專家。在德國,大多數研究中國的機構——包括海德堡研究所——都成立於1960年以後。因為德國大學從政府的命令中脫離出來而獲得了大學的獨立性,這些機構得以繼續從事他們對於中國古典的研究,而這部分也是因為僅有的可選取的工作人員都是研究中國古典的。

  我自己的歷程也體現出這一代的轉變。在1961年最初研究中文的時候,我還只關注文言文。(由於沒有漢代的人活下來一起討論,而漢語口語中的聲調只是在六朝的時候才出現的,同時也沒有與大陸學者對話的機會,我們都不顧聲調而只用第一聲來讀中文。)我上過很多古希臘文和拉丁文研究的課程以學習方法學。我的博士論文(慕尼黑大學,1969年)研究《大乘大義章》,討論釋慧遠和鳩摩羅什討論《大智度論》的信件。在得到一個美國的兩年期獎學金以後,我在1970年開始著手研究玄學和王弼,最初是在哈佛大學,後來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回到德國以後,我在柏林的一個研究機構那裡獲得了助理教授的位置,這一機構在經過長期的歐洲學生運動以後已經決定傾注全力來關注現代中國。我在不會說現代漢語的前提下獲得這個職位,顯示出要找到一個能處理中文材料的專注研究現代中國的人有多難,而我有這樣的能力。1978年以後,我讀過一些「文革」之後的短篇小說(包括劉心武、王蒙),我認為中國有了重要的轉變,將來很可能會有豐富的學術交流。我買了一個磁帶隨身聽,開始自學現代漢語。所以如今在我的研究中,我既處理上古的問題,也同時關注新中國建立以後的現實。我的思考被證明是準確的,因為的確,「文革」以後的大陸和「解嚴」以後的臺灣的開放,為學術工作和學術交流創造了比以往要好得多的環境。儘管那時新中國的學術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在規定的框架內來操作,而且那時中國政府拒絕籤證申請,或者拒絕學者獲取研究資源的行為也一再對研究產生消極的影響,但是和1950年代與1960年代相比,情況還是得到了顯著改善。儘管如此,中國學者研究本國學術的著作的質量,以及與外國學者交流的便利程度,仍然沒有達到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水準。整體而言,中國學者還不能夠日常性地閱讀沒有被譯成中文的外國學術成果,中國圖書館館藏的國外漢學著作也很零散,這都阻礙了研究中國問題的中國學者在國際交流中扮演更為活躍和具有創造性的角色。

  在我之後的一代漢學家很早就開始接觸現代中國,他們一般可以在大陸或者臺灣長期居留以獲得對於中國社會運作方式的理解。對於他們而言,有許多學術以外的工作機會,而且他們經常會認為曠日持久地獲得文言文的能力是浪費時間。對於學術的興趣如今覆蓋了更為廣闊的範圍,超出了語文學和歷史,大多數的研究題目是在現代中國的語言、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領域。

[責任編輯:蔣正翔]

3

1

相關焦點

  • 馬克思主義理論應加強概念史研究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概念史研究,就是要將構成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概念作為一個思想史事件和文化史事件來加以對待,就是要將基本概念的產生、發展、演變過程與特定時代語境下經典作家的界定有機關聯起來,就是要在基本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能指與所指的動態張力中使其獲得真正的內在規定性,就是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與不斷發展的社會實踐之間的相互佐證。
  • 近代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
    內容提要:在近代中國情境下踐行概念史研究,需要理論、方法、知識和語言上的充分準備。方維規著《概念的歷史分量:近代中國思想的概念史研究》細緻梳理若干重要概念在近代中國的譯介、形成和變遷,並從概念的古今流變和中西日互動等角度,為中國概念史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操作指引。
  • 近代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網
    內容提要:在近代中國情境下踐行概念史研究,需要理論、方法、知識和語言上的充分準備。方維規著《概念的歷史分量:近代中國思想的概念史研究》細緻梳理若干重要概念在近代中國的譯介、形成和變遷,並從概念的古今流變和中西日互動等角度,為中國概念史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操作指引。
  • 概念史研究的亞洲轉向 ——中國現代政治-社會關鍵概念研討會
    、合作方致辭: 李坰丘教授(翰林大學)4、合作方致辭: Kai Vogelsang教授(漢堡大學)5、合作方致辭: 沈國威教授(關西大學)6、概念史研究的亞洲轉向  Panel 2:概念史視域下的近代東亞
  • 伽達默爾:「作為哲學的概念史」
    在他看來,概念史不只應當在哲學層面為人文科學提供必要的根基,而且還要從詮釋學傳統中汲納養分。如此,概念史便不再扮演輔助研究的角色,而是如同伽氏論文《作為哲學的概念史》(1970)所指出的那樣,成為哲學的踐履形式;它不應被看做哲學史研究的新方法,而是哲學思想運動本身的有機成分;換言之,概念史不純粹是哲學研究的補充工作,而應完全融入哲學肌體。
  • 概念史研究的中國轉向
    內容提要:概念史是近年在國際上流行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受到中國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在檢索了中國近代知識形成的歷程後,探討了概念史研究方法在中國近代歷史的意義。要推動符合中國歷史特徵的概念史研究,首先需要理解概念史在德國語境中的特定含義;在回顧了德國概念史的特徵及其變化後,本文提出了研究中國概念史的四化標準:標準化、通俗化、政治化、衍生化。按照這個原則,南京大學正在推動圍繞100個關鍵概念的中國概念史研究,以期通過這些既是中國「近代」出現的標誌,又是影響中國「近代」進程的要素的關鍵概念之研究,揭示中國「近代」的「全球本土化」特徵。
  • 跨文化視域下好萊塢電影的傳播研究
    摘 要:跨文化傳播促進了多元文化的生成和發展,加速了文化全球化進程。本文以好萊塢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境況及其產生的影響為研究對象,分析好萊塢電影文化傳播霸權的取得,探究如何借鑑好萊塢電影模式使中國電影得到長足發展,以期為中國電影的誇文化傳播提供參考。
  • 「漢語國際傳播:跨文化視域下的語言與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舉行
    「漢語國際傳播:跨文化視域下的語言與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舉行 來源: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時間:2014-10-28  瀏覽:
  • 認知人類學視域下的文化研究
    在當今世界性的文化研究熱潮中,認知科學在其中扮演著日益活躍的角色。近20年來興起的認知人類學文化研究取向,為我們更科學、更深入地理解人類文化問題,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啟發線索。過於關注人格、個性與文化的關係的研究,實際上難以進行觀察學習和實踐模仿。文化並不是固定不變或靜止的,而是不斷隨著個體人格對其解釋而改變。因此,通過人格與文化分析理論來說明跨文化現象是很難行得通的,需要對文化問題開展深入的認知過程與機制研究。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心理學領域內認知革命的發生,人類學領域內認知人類學的研究也日漸成熟起來,其核心主張和重要成就主要反映在這樣幾個方面。
  • 第十一屆國際跨文化研究學會雙年會暨第十五屆中國跨文化交際學會年會舉辦
    在全球化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跨文化交際教育承擔起越來越多的責任和使命。面對新形勢,外研社與外語教育界專家學者通力合作,推出跨文化交際教材、圖書、期刊及教師研修,為推動跨文化領域的學術創新與教學發展不懈努力。
  • 皖江文化的研究視域與創新轉化
    文化是長三角一體化的人文基礎和精神紐帶,因此有必要在政策語境中重新研究江南文化,同時以江南文化視域來梳理安徽文化、皖江文化。  江南文化的歷史發展在不同時期受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不同權重的影響,由此產生不同視域下的江南。地理上有長江中下遊、長江下遊,政治上有唐「江南道」、宋「江南東路」「江南西路」、明「南直隸」、清「江南省」,經濟上有魏晉前「江南之江南」、南宋後「中國之江南」、近現代「世界之江南」,文化上有「大江南」(文化江南)、「中江南」(經濟江南)、「小江南」(核心江南)之分。
  • 孫江:近代知識亟需「考古」——我為什麼提倡概念史研究
    海登·懷特(Hayden White)在將德國的概念史——科塞雷克(Reinhart Koselleck)的研究介紹到英語世界時,認為概念史涉及四個方面內容:「歷史輪廓」「歷史觀念」「歷史理論」和「歷史哲學」,幾乎包羅了整個歷史研究。概念史起源於德國,無疑,對原汁原味的概念史的理解應該限定在德國的學術語境中。那麼,把概念史的研究方法移植到中國,是否會水土不服呢?這種擔心大可不必。
  • 學者匯聚羊城探討新文科視域下文學研究與文學理論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李永傑 通訊員 陳瑞迪 唐詩人)1月12—13日,「新文科視域下文學研究與文學理論創新」學術研討會在暨南大學舉行。  浙江大學張節末教授對當前中國海外漢學研究進行了反思,肯定了暨南大學老師們在海外華人學者中國文藝理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認為暨南大學文藝學學科在新文科建設要求下,更要發揮該方向的跨學科、跨文化品格。
  • 方維規 | 臆斷生造的「劍橋學派概念史」
    讓人吃驚的還有筆談文章中的不少知識性錯誤,例如把霍布斯鮑姆在《革命的年代》(1962)中對一些新詞彙的追溯、威廉斯的《關鍵詞:文化和社會的詞彙》(1976)說成「概念史研究的前奏」,把科塞雷克看做「德國概念史創始人」。與談者對中國學界已有的研究一無所知嗎?
  • 地理學視域下的程朱理學及其書院文化
    而程朱理學的形成和體系化,顯然是經過北宋和南宋兩大階段、跨南北地域的發展才逐漸完備的。眾所周知,「理學」之名是從程顥、程頤兄弟創建的學說而來的,因其以「理」為最高哲學範疇,故名「理學」。而二程的理學同時又被稱作「洛學」,這便帶上了明顯的地理學和地域色彩。所謂「洛」,即今河南洛陽之地。
  • 李宏圖︱觀念史研究的回歸
    正是由此,概念史研究和一般通常所說的關鍵詞研究有了區別。概念是具有實體性意義的聚集,這種意義是處於歷史過程中的人們的認知、思想和觀念的體現和凝聚,在一定的語境中為了特定的目的而使用,並成為反映這個社會精神觀念的基本概念。它既是這個社會進程的顯示器,又成為社會進程的推進器。正是概念的這一特性,概念史研究也就和詞語史研究區別開來,「詞語的意義可以被確切地加以界定,而概念的意義則只能被詮釋」。
  • 產出導向法視域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
    《產出導向法視域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 作者:張麗霞 著 出版日期:2019年8月《產出導向法視域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研究》圍繞大學英語教學,分別從大學英語教學基礎理論、大學英語課程與教材、產出導向法及其理論體系構建、產出導向法視域下的英語教學方法與文化教學,以及產出導向法視域下的大學英語技能教學研究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 張汝倫:思想史研究必須批判現代性敘事
    因此,思想史家的任務只是根據文本和其他文化替代物進行解釋。解釋構成了思想史的實體,語義學則是解釋的主要視域,「因此,思想家就像文學學者一樣,應該考慮內在的、隱含的、潛在和可推理的原始意義。」所以凱利著作的「觀念的下降」不是下降到觀念的社會學基礎或經濟物質基礎,像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史家主張的那樣,而是下降到語言和文本的層面。
  •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新聞的跨文化傳播研究
    通過全面分析我國新聞跨文化傳播的意義和特點,結合我國新聞跨文化傳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探究解決的方式,以期為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英語新聞的跨文化傳播助力。同時,國內新媒體的發展方向開始轉向跨文化傳播,如何能夠把中國特色文化傳播到世界每個角落已經成為我國國際化道路上的重要發展方向。如何在跨文化傳播視域下深入探究我國新聞的現狀和發展,為我國新聞的跨文化傳播提供更多策略,找到適合我國新聞發展的跨文化傳播之路即是我們的努力目標。
  • 比較視域下民族心理學科性質
    比較視域下民族心理學科性質 2016年04月25日 16:2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胡平 張積家 字號 內容摘要:與民族心理學相鄰的學科有個體心理學、跨文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