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首任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大觀元年五月(1107年6月),趙構生於宮中,歷任檢校太尉、定武軍節度使等職,趙構天性聰明,知識淵博,記憶力很強,他每日能讀誦書籍千餘言,博聞強記。宣和四年(1122年),趙構行成人禮,並搬到宮外的府邸。
從個人的氣質來講,趙構實際上是一位藝術家。他精通詩詞與音樂,擅長書法、繪畫,志趣一直在筆墨方面,是一位相當勤於學習書法的皇帝。他最初是學黃庭堅,中年學米芾,紹興七年(1137年)書的《賜嶽飛手敕》是典型的米芾筆法。後來又學「二王」,他的《賜嶽飛批劄卷》是書法風格轉向「二王」的重要標誌。他尤其喜愛《蘭亭序》,「自晉、魏以來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其父徽宗,長兄欽宗被金人俘虜,北宋滅亡。
在太常寺主薄(宗廟禮儀部禮空司司長)張凌的主持和引領下,道君皇帝(趙傳)第九子、前請康皇帝(趙恆)之異母弟康王殿下,器上事先修城好的應天府(河南商丘)天治門外祭壇,在莊嚴肅穆的雅樂聲中,帶著淚痕宣布繼承大統。正式成為我大宋第十任皇帝。今年的登基儀式,第一項內容是祭告上天,速至宣讀了用詞古樸莊重的祭文。在祭文裡,他首先親切問候了被金人強行組織參加「北地濟潛遊「的父親和兄長,遙視他們安好,公民聲淚俱下地號召大宋臣民團結起來,堅持和金入勇敢地進行鬥爭。
不過在礦年初的「靖康國恥」(1127年初,金兵攻破開封,把微宗、欽宗二帝及宗室人等全部俘虜押往北方)中,康王因為當時正在河北、山東躲避,才成為唯一沒有被金兵俘虜的宗室成員。祭天環節結束後,司儀張浚緊接著宣布典禮進程第二項:請陛下帶領臣下表示悲痛之情。事實上,由於大家悲從中來,忘我痛哭,一直從卵時四刻哭到卵時七刻(5點45分到6點45分),足足比預定時間多哭了一刻。非著名政治評論家、乾林院資深學士「胡澈澹」先生表示,對於剛遭遇「靖康之恥」的大宋而言,康王的及時繼位是令大宋人民「喜大普奔」的大好事。他說,目前大宋正面臨極度混亂和危急的局勢,北方金國虎視眈眈,而國內民眾自發的抗金鬥爭,形成一種群龍無首、各自為戰的局面;我們要積極發動民眾,引導各民間抵抗組織,做好準備,抵禦會隨時南下的金兵。登基儀式結束後,太傅張邦昌率百官稱賀。隨後,宣布改元建炎,大赦天下。「建」,乃建立之意;「炎」,乃指權威之盛,取此二字足以彰顯趙構重拾破碎山河的雄心壯志。
登基大典結束後,趙構強調,繼承皇位並非本意,但是目前我大宋正國難當頭,自己才站出來擔此大任:「推辭了三四次實在推不掉,國家和民族需要我,我只能鍾為其難給自己意,|出來擔此大任:「推辭了三四次實在推不掉,國家和民族需要我,我只能勉為其難給自己壓壓擔子。」趙構表示,做皇帝壓力很大,如果將來有更合適的人選,他一定會讓賢的。「我一直堅信,皇帝和掏糞工的區別,只是社會分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