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佛光山
島內民眾搶頭香的激烈場面
春節期間,一段臺灣民眾搶頭香的視頻片段在網絡上走紅:當宮廟大門打開時,信眾們像百米衝刺一樣湧入廟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手中的香插向香爐,場面激烈。
臺灣的大小宮廟人群絡繹不絕,這樣的場合對於政治人物來說也是不可錯過的機會,可以在此與選民互動,與民眾「搏感情」。可以說,「宮廟政治學」是臺灣選舉搶票的必修課。
基督徒也來拜神明
2月16日,大年初一下午,記者路過臺北文昌宮的門外,看到絡繹不絕的人群排成「之」字形隊伍進廟,廟中的人則各自忙著敬香、點燈、許願、求籤、擲筊。不一會兒,記者看見臺北市市長柯文哲從遠處走來,許多信徒便向他揮手致意,甚至跑上前來握手、合影。
這只是柯文哲當天到訪的宮廟之一。當天柯文哲先後去了臺北行天宮、覺修宮和松山慈惠堂、慈佑宮等14間宮廟,加上初二的行程,總計要跑28間宮廟,比往年數量多。
面對2018年縣市長選舉的到來,候選人們為了搶選票,和選民們多互動,都很重視春節期間到宮廟進香的行程,甚至頗有暗中較勁的意味。比如有意參選臺北市市長的國民黨前「立委」丁守中,春節期間3天造訪22間宮廟,與柯文哲在行天宮的行程幾乎是前後腳。即便是篤信基督教的雲林縣長李進勇,為了選舉所需,也在大年初一至初三期間,馬不停蹄地跑了全縣42間廟宇,展開地毯式的宮廟「拜票」。
用紅包禮物「搏感情」
除了進廟拜拜,與民眾寒暄,政治人物往往會在宮廟發放紅包或禮物,向民眾表達新年祝福,更好地「搏感情」。
由於臺當局在2004年修正有關賄選條款,規定紅包一旦超過30元新臺幣(約等於人民幣6.6元)將被視為賄選,因此政治人物發放的紅包面額並不大,民眾討紅包更多是為了討個好彩頭。除了紅包,有的政治人物還會送改良版的「福袋」,裡面除了附贈小紅包外,有時還會有該年生肖吉祥物的吊飾,或是「刮刮樂」專區(彩票的一種),讓民眾覺得有福氣也有新意。
比如,嘉義市議會議長蕭淑麗春節期間製作「旺旺福氣狗」狗毛巾、金筆等文宣小禮物,到各大廟宇發放,爭取選民的認同與支持。前嘉義市市長黃敏惠也透過新春走訪廟宇的行程分享創意紅包。
借宗教力量影響大
臺灣政治人物都希望通過宮廟爭取選民的投票,原因就在於宮廟對於臺灣民眾有著不可小覷的影響力。
廟宇是多數臺灣民眾的信仰中心,遍布於全臺灣的宮廟超過1.5萬座,其中以媽祖、鄭成功、保生大帝、關公的宮廟為主。除了能提供信仰上的精神紐帶,臺灣的宮廟還有提供醫療、教育和慈善服務的團體,平時和災難發生時為民眾提供物質和精神上的支持。甚至有的宮廟還可以提供小額借款服務以及其他眾多社會服務,這也使得宮廟在信徒們心中更有分量。
因此,每逢節日或重大慶典,相應的信徒就會自發前往宮廟進香祭拜、參與活動。而此時政治人物的出現有利於他們接近民眾,讓大家了解自己。如果這些政治人物與宮廟的主事者或董事會成員私交好,那麼這些宮廟的負責人也會幫忙拉票,對選舉結果有一定影響。
前不久在臺南學甲舉行的世界保生大帝廟宇聯合總會成立活動上,記者就親眼看到眾多政治人物利用活動的舞臺為2018年臺灣縣市長、議員選舉的參選者造勢、拉票。這樣的形式讓參選者省下了自行組織造勢晚會、意見說明會的人力物力財力,他們何樂而不為?
不過,也有臺灣媒體批評,民眾節日時拜神,是帶著敬畏之心求「保庇」。但政治人物的燒香拜神行程,不過是一種選舉拜票的動作,只是個人利益的追逐而已。(記者 柴逸扉)
原標題:臺灣選戰中的「宮廟政治學」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03月02日 第 11 版)
責編:侯興川、總編室
31268291,.宮廟政治學為何是臺灣選舉必修課:宗教力量影響大,.2018-03-02 02:59:51,.204198,.侯興川、總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