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寶包呀
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列夫·託爾斯泰曾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這幾天刷微博看到了一則新聞,新聞中媽媽的做法簡直刷新了我的三觀。
被這位媽媽的奇葩做法刷新三觀了
事情發生在一家體育用品店,這位媽媽正帶著孩子在店裡挑選球鞋,最終她選擇了兩雙耐克鞋,總共應該支付1769元。
接下來這位媽媽開始了神操作:趁著店員低頭裝鞋,她打開了手機的計算器,在上面來回點擊,最終將手機鎖屏,拿著裝好的鞋離開了店鋪。
顯而易見,這位媽媽並沒有"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是利用計算器偽裝出自己正在付款的假象。店員由於專注裝鞋,並且以為對方是在操作付款,所以當時並沒有察覺。
在母子倆走出店門後,店員發現價款並沒有到帳,這才察覺不對。店員表示,自己墊付了1769元,希望這位媽媽能講誠信,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看到這位媽媽的操作,我跟店員產生了同樣的想法:這個鞋拿去給孩子穿,她(這位媽媽)心裡真的舒服嗎?過意得去嗎?
這位媽媽的行為已經跟盜竊、詐騙無異,而對於她的表現,網友也是氣憤不已,還有網友指出:"輕車熟路的動作和心態,應該不是第一次了。"
孩子必須具備為人基本的道德和教養
類似的情況在生活中偶有發生,有的家長甚至會教唆孩子去偷東西。
曾經發生過這麼一件事,某寄存點的快遞頻頻丟失,報警後查看監控得知,有一對母子曾在附近逗留。
警方調查後發現了真相,原來是媽媽騎電車載孩子到快遞寄存點附近,讓他過去拿快遞,之後孩子迅速跑回來上車,母子倆騎車離開。
看到這一幕,相信你也會覺得荒誕可笑:這位媽媽簡直就是在親手培養一個小偷!
而在警察搜查出丟失的快遞時,這位媽媽狡辯稱"是孩子拿錯了",最後發現無法矇混過關才承認錯誤,並表示下次不會再讓孩子拿了:"您就別找娃了,讓他好好念書。"
之後這位媽媽被刑拘,民警說了一句戳心的話:"你小孩多大?你讓他做這種事,到時候他長大做違法的事,你哭都沒有眼淚。"
這兩位媽媽之所以讓我感到憤怒,不只是因為她們做了違法的事情,還因為她給孩子做出了糟糕的榜樣。別忘了,你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
我能夠接納孩子不夠聰明、以後沒有什麼大成就,但我不能容忍他做出這樣的事情。為人基本的道德和教養,他必須要具備。
家長的一言一行,影響孩子人生走向
郭德綱曾經說過一句話:來錢快的方法,都在刑法裡寫著呢。
也就是說,做人做事,要踏踏實實,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一個人之所以成功,必定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如果是靠著不道德的行為謀取利益,獲得的也是不義之財,難以走得長遠。
而且"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守法本就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在這之上,有些事情就算不犯法,我們也不能去做,是的,僅僅因為那是不道德的。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我們一直倡導的也是傳承傳統美德。這個概念並不大,而是在於每一個小小的家庭中。
英國教育家託馬斯·阿諾德說:父母的言行就是無聲的老師,自覺或不自覺的榜樣,強有力地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有句話叫"性格決定命運",美好的品德和言行會讓孩子受益一生,他未必會成為什麼大人物,但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自己也問心無愧。
作為家長,我們有責任為孩子樹立起好的榜樣,這樣孩子才會往積極的方向去成長;我們教育孩子時也更有底氣,否則他很容易就能反駁:"你自己都這樣,有資格管教我嗎?"
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我們先成為那樣的人
知名央視主持人董卿曾在《面對面》中說:"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
我深以為然。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跟父母待在一起,他對世界所有的認知都來源於父母。父母的三觀和教養,種種言行,影響著他們性格的形成。
我們可以發現,如果父母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那麼孩子多半也會有較高的情商和穩定的情緒;
如果父母本身是寬容、懂得換位思考的人,他在教育孩子時通常能夠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也會成長為一個豁達的人;
如果父母本身有讀書的習慣,孩子一般也會捧著自己的書籍,靠在爸爸媽媽旁邊閱讀,一個家庭的學習氛圍就營造出來了。
教育孩子,從娃娃抓起
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的性格養成在6歲之前,是家庭教育的關鍵期,父母的管教尤為重要。
孩子幼兒階段,是最渴望父母的陪伴和關愛的,此時我們應該給予他們充足的陪伴和愛。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孩子會逐漸模仿爸爸媽媽的言行,也會犯下不少錯誤。
首先,我們要行得端做得正,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其次,對待孩子那些不妥的行為,我們一定要儘早管教;而當孩子表現得好的時候,則要及時鼓勵和表揚。
這樣,孩子會自然而然地成長為有著健全人格的人。
寄語
著名作家、教育家斯賓塞說:我們終其一生,也許不會積累太多的財產,也沒有什麼名望,但每一個父母都通過生活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和品行。把這些給孩子吧,他們會用新的生命去放大,發出光芒。
教育孩子跟貧富貴賤沒有關係,無論有錢還是沒錢,你都可以選擇:是用美好的品行、真摯的建議去培養他,還是用低劣的言行、錯誤的指令來摧毀他。
先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以父母的身份教育孩子,才能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人。請記住,在孩子成長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