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之道」與「溜須拍馬」之間的差別,也許你還不知道

2020-12-15 九乙大叔

有網友問:不喜歡溜須拍馬屁的人適合在哪裡工作?

來自網友的提問

沒有人天生喜歡溜須拍馬,但所有人都喜歡聽順耳的話。不喜歡和不會是兩個概念,既然談到工作的問題,那麼如果有足夠的物質保障的話誰喜歡工作呢?

別說什麼理想,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最大的理想就是:只拿錢,不工作。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只要工作總有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拍馬屁」總被人冠上貶義,其實馬屁沒拍好的才叫做拍馬屁,那些拍得無聲無息,讓人舒服的叫做處世之道,又會被人稱作高情商。

不喜歡「拍馬屁」的深層原因

1.不需要「拍馬屁」

能力超群,背景深厚,實力過人,不可替代性強,地位出眾,這類人不需要「拍馬屁」,都是別人來「拍」自己的「馬屁」。當然這類人在職場中也屬於少數,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講,不具有這樣的實力。

2.不會「拍馬屁」

不會「拍馬屁」所以不喜歡,因為總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和尷尬。比如,領導剛從衛生間出來,想拍一下領導,結果說了句:領導您日理萬機,還要親自上廁所啊。本來想說領導工作辛苦,時機掌握得不好,「拍」的讓領導很不舒服,這樣的人存在,想找話題,也知道領導喜歡聽好聽的,但就是一張口,就出錯,這類人很常見。

3.「拍」不到「馬屁」

很多人想「拍馬屁」但是「拍」不到,領導不關注,甚至都不知道你是誰,大領導不可能認識每個下屬,甚至都叫不出名字來,這種情況在大公司中很常見,想「拍」但是夠不著,只能酸溜溜的說:不喜歡「拍馬屁」。這樣的情況也很常見。試想一下,領導關注,重視,能經常與領導交流,肯定好聽話說的也會很順口。

為什麼要「拍馬屁」

1.獲取信息的途徑

人的本性是好為人師,你誇得好,誇的到位,為了顯示自己的優越性,很多信息就會流露出來,無論是對領導,還是對客戶。職場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總是處處設防,所以引導別人好為人師的本性,可以獲取更多有用的信息。誇得無聲無息,讓別人願意把信息傳遞給自己。

2.拉近人與人的關係

每個人都希望能夠被別人認可、尊重,適當的「拍」一下對方,可以迅速拉近彼此之間的關係。比如,遇到女性客戶時,「拍」一下她的著裝有品位,很容易讓客戶對自己產生好感,接下來的洽談就更容易進行,別以為「拍馬屁」就是低人一等,那是沒「拍」到點上。比如,客戶個頭不高,你「拍」一個高大威猛,絕對壞事。

3.可以快速化解尷尬

有時「拍」一下「馬屁」可以快速化解尷尬的氣氛,比如,年終聚餐結束後,領導不盡興請大家去KTV唱歌,結果領導正在唱歌的時候,你把領導歌切掉了,這是一個很尷尬的情況,但是你完全可以說一句:領導原來你在唱啊,還以為是放著原唱呢。很容易化解尷尬的氣氛。

「拍馬屁」是技術活

1.「拍馬屁」要掌握時機

「拍馬屁」的時機要掌握的好,領導剛被上級批評,心情正不爽呢,你跑到領導面前亂「拍」一通,還要請教領導人生哲理,哪怕平時領導很願意說的話題,這時都不會給你好臉色。所以「拍」的時機要把握好。

2.「拍馬屁」要懂得分寸

「拍」不能言過其實,過分誇大,這樣聽的人覺得尷尬,被誇的人感覺更尷尬。比如,領導經常加班,誇領導敬業,責任心強就好了。可是有些人非要誇大其詞說:領導,您真是日理萬機,每人每夜,廢寢忘食……堪比總統,領導肯定不覺得你是誇他。所以說把握「拍」的分寸很重要。

3.「拍馬屁」要了解情況

想「拍」好「馬屁」就要了解客觀情況,而不是瞎「拍」、亂「拍」。比如,領導兩口子正在鬧離婚,你誇領導堪稱管理有方,治家有方,恩愛和睦等等,這不是給領導上「眼藥」嗎?不了解客觀情況的「拍」,純屬給自己找麻煩。

總之,「馬屁」拍得好,那叫做處世之道、高情商,「瞎拍」、「亂拍」的才叫做拍馬屁。喜歡與不喜歡都要做,因為人是具有社會性的,只要是和人打交道,就要了解人性,幾乎所有的人都喜歡聽好順耳的話,想在職場混出個樣子,不能只憑喜好,而忽略現實問題。

相關焦點

  • 高情商的人處世之道,輕鬆處理人際關係,你知道是什麼嗎?
    交往是搭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一個橋梁。我們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最基本的是與人交往,不與他人交往的人是不存在的。人際交往是人健康成長的基本條件,不僅有利於智力的開發,而且有助於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鍊和良好人格的塑造。因此來說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卻又是一門學問,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高情商的人處世之道,學會之後輕輕鬆鬆處理人際關係。
  • 謹言慎行,職場的處世之道
    靜坐常思自己過,閒談莫論他人非 在職場中,經常有一些人表面一套,背地裡又一套,在你面前可能花言巧語,背後就可能說你的壞話了。嘴巴長在別人身上,你管不了,無論你怎麼做,總會有人說三道四。有些事可以公開談論,有些卻是不能。
  • 君子為人處世之道
    這話很多人不同意,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怎麼能不爭呢?競爭,是一種幻覺,世上根本沒有競爭這回事。只是你不看自己,老去看別人,就老以為別人在跟你競爭。比如你高考考上了清華,是贏得了競爭嗎?其實不是,是你自己學習成績好,考試考得好,跟別人有啥關係?比如你沒考上,又是誰把你擠掉了嗎?你自己沒學好,沒考好。
  • 俗語:「不嫖莫轉,不賭莫看」怎麼理解?老祖宗的處世之道
    比如這句俗語:「不嫖莫賺,不賭莫看」。就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這句話該怎麼理解呢?看完你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處世之道。其實這句話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俗語給人的感覺都是話糙理不糙,有些上不得臺面,但道理是很通透的。
  • 外圓內方處世之道
    澤:我的字現在不好看,但是大家都看得懂,也不至於像一些很難看的那種。南樓先生:硬筆字,規範字,才是剛需。至於藝術性,講白了,那是脫離群眾玩的。而脫離群眾的前提,必須有牢固的群眾基礎。沒有群眾基礎的藝術是要死掉的。
  • 真誠和善良,既是做人之本,更是處世之道
    商品經常社會,人們都很注重為人處世之道,只是人們的處世方式不同而已。在不少眼中,認為做人的處世之道就是做人要圓滑,能夠會拉關係、會說又善拍。於是,有的人為了使自己在處事中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還學會了察言觀色,有的人則偽裝自己,以達到別人的好感,以為如此就是會處事的人。
  • 曾國藩處世之道,學會這三點,秒變高情商
    應該是他的處世之道。1學會忍耐曾國藩有三句名言「打掉了牙和血吞。」「為官以耐煩為第一要務。」「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從這三句話可以看出,曾國藩是一個擅長忍耐的人。他的為官和處世之道被後人津津樂道,其中忍之一字讓人最為欽佩。不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我們往往都會遇到很多煩心事,與他人發生矛盾跟口角也是十分常見的。而許多人秉持著「都是第一次做人,憑什麼讓著你。」這種極端思想,與他人爭吵,甚至大打出手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 古人的成語智慧,蘊含著為人處世之道
    一次仲由在孔子家中彈瑟,孔子聽後認為仲由的彈奏充滿殺伐之音,並不符合儒家中正溫柔的禮樂追求,於是說道:「仲由喜歡彈瑟,技藝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進入內室,為何要在我家裡彈呢?」  意思是讚揚仲由已經有了一定成就,但還沒到精微之奧的最高境界。  後來「登堂入室」一詞就被用來形容學問或技能由淺入深,達到高深的地步;也比喻學藝深得師傳。
  • 《道德經》就高在一個「水」字,這6條處世之道,讓你少走彎路
    水的品性與道是非常接近的。那麼接近於道的水,是如何處世的呢?這四個字。練其字,淨其心,悟其道。在神俠電視劇《仙劍奇俠傳1》裡面也出現了這句話,悟道之人領悟「上善若水」,修煉成仙。只要你學會水的處世之道,順應社會發展,自然可以得到達到,實現人生順風順水。
  • 人性說:四張圖片看出你的處世之道,我因不夠圓滑被排擠
    為人處世的方法一直被當做衡量一個人是否夠成熟的標準,能夠融入一個全新的大集體中,並且迅速成為他們中的一份子,這種能力被稱為會做人,能辦事。雖說我們曾經很討厭這種行為,但卻不得不在後來的生活中低頭,成為別人眼中的大眾,自己眼中的成熟。這一期讓我們進行一場關於為人處世的測試,看你是否變成了那個成熟的人。一:這是一隻在遷徙中掉隊的豹子,此刻的它會做一些什麼?
  • 俗語「伸手不打笑臉人」,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
    俗語「伸手不打笑臉人」,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我國的歷史很悠久,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而俗語,作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是世世代代的農民們根據自己的畢生經歷總結而來的。
  • 方為立身之本 圓乃處世之道
    其實他們所推重的立身處世之道,也在方圓之間。那做人的方圓在哪裡呢?我覺得曾國藩有句話說得好:「做人之道,以剛介為自立之基,以敬恕為養心之要。」所謂方,應當方在內心的剛介中正,對操守原則的堅守上;所謂圓,應當是圓在處世的通達圓融,待人的尊重體諒上。
  • 74歲劉墉揭秘人生真相:為人處世有40忌,別吃虧了還不知道
    在我們看來,如今70歲劉墉的人生風光無比,卻鮮少有人知道:他是如何從絕望中爬出來,把一手爛牌打成王炸的。9歲喪父,13歲露宿街頭,16歲肺病休學憑處世智慧一路開掛成為華人之光你也許會覺得,劉墉的每段人生經歷都可圈可點:
  • 「兩靜兩動」的為人處世之道
    在這個充滿現實與喧囂的社會上,學會為人處世能讓一個人在生活中避開很多麻煩,在職場上混的如魚得水,同時也能讓自己跳脫出紛繁喧囂的世故,不在庸人自擾。隨著一代代孩子慢慢長大,大人慢慢變老,這個社會也在慢慢的更著新鮮血液,那麼這些剛步入社會的「成年人」的你,就要從這安寧平靜的小河中匯入社會這個喧囂繁華的汪洋之中,然而,那尚未褪去的孩子氣的你,會因為沉不住氣,衝動魯莽而多處碰壁。都說方是做事之本,圓是為人之道,懂得方圓的人就懂得立世之本。
  • 強迫症和丟三落四之間,有著怎樣的處世哲學,不耗盡行更遠
    這樣的性格不能追求事物的極致,講究中庸之道。這可能未必能鑄造精品極致,但也有一個優點,不會走極端。對比這兩種性格,我們不能說有潔癖完美主義的人就一定好,畢竟他們的人生不容易產生瑕疵。而丟三落四不拘小節的人就一定完蛋了。人活著,在累的時候,就因該適時地鬆綁,這樣捆緊他命運的繩索才不會令他窒息。
  • 一點高人:《易經》解讀——處世之道
    《易經》是群經之首,涉及範圍也是十分的廣泛,可現代大部分都只覺得易經就是風水命理測算之術,殊不知這只是易學當中的冰山一角。更甚者有人認為《易經》屬於封建迷信並強烈抵制,殊不知《易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之本,從軍事、文化、醫療、飲食等都都受到此書的影響,甚至是為人處世的許多至理名言都在其中。(這種感覺就像是世界上很多人都在使用者中國製造的東西,卻又口口聲聲的詆毀中國製造和中國人,揚言無論如何都不會用使用中國製造的東西,可是結果呢?)
  • 一起來學習《禮記》六則為人處世之道的吧
    一起來學習《禮記》六則為人處世之道的吧《禮記》是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主要記載了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學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
  • 《論語》|引人發思的處世哲學,希望你能學到
    謂之中庸,莫非就是討好與得罪之間的不作為?還是大方與吝嗇之間的所謂慷慨?亦或是醜陋與美麗之間的平庸?我想這都不是中庸之道的本質內涵,所謂「中」,並非中間、折中,而是一種完美的平衡,一種生命與時間的和諧,一種處世之道的智慧。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論語》修正我們的21條「為人處世」之道!(李金平)
    」之道!2、《論語》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靠譜,是可以從他的所作所為看出來的,那些花言巧語之輩中,很少有誠信正直的人!3、《論語》告訴我們: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那些不想學習的人,就不要在他們的身上花過多的心思,你的掏心掏肺也只會換來自取其辱!
  • 《論語》多讀細品 學修身處世之道
    讀好《論語》這部經典,可以助你修好身、處好世、為好政,根據自身的理解,他創作了「論語四十字訣」: 學思省改約,恭敬溫謙和。 孝悌忠信義,仁恕禮惠樂。 德正智勇立,寬莊敏慎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