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我們的孩子,打造成「受氣包」,讓他們在外面受「欺負」

2020-08-23 媽咪很帥TW

每一次孩子在學校受欺負的時候,父母總是給孩子灌輸這樣一種思想,別人在欺負你的時候你就去找老師,或者是說別人在欺負你的時候你就去報警。可是在面對孩子在學校的每一次被受欺負的時候,他總是忍氣吞聲,依然被欺負。但是卻沒有家長仔細的想一想,我們的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我們的孩子為什麼總是習慣性的被別人欺負而選擇忍氣吞聲?當孩子面對別人欺負自己的時候,父母有沒有想過孩子的種種反應,其實也正是父母一手培養的。就是因為在孩子的小時候,父母對他進行了太多的控制。過多的約束自己的孩子。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幾乎沒有什麼事情,是在父母的嘴裡能應允的。就是因為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給孩子傳授了太多太多這樣的語言,所以讓孩子不敢去嘗試,他們甚至不敢去探索自己所感興趣的一些事情。

如果我們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會遇到這種情況的話,父母就應該反思自己,反思我們的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是那樣的,而我們家的孩子卻是這個樣子的呢?其實每一個孩子的出生就像白紙一樣,我們的父母把他培養成什麼樣子,父母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有很大關係的。父母哪些帶養的方式會容易讓我們的孩子受欺負呢?首先就是父母經常否定我們的孩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呢,總是有不少的父母否定自己的孩子。很多父母呢就感覺到孩子就應該多受一些打擊,這樣他的承受能力才會更強,孩子將來了才不會驕傲,才更有上進心,在生活中的不管孩子做什麼,不管是對是錯,都會得到父母更多的否定。

其實如果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話,他們會失去自信,失去自我價值,因為他們知道不管做什麼都會得到父母的否定,時間久了以後呢,孩子就會認為自己不行,別人做到的事情自己也做不到。所以不管在任何時候,自己受到欺負的時候,他也會覺得是自己不行不敢反抗,一直都沉浸在那種情緒當中,沒有時期的有效的方法去對應。久而久之,我們的孩子就會在學校或者是走入社會以後,成為一個受氣包,被別人欺負。現實生活中父母總是喜歡幫助孩子代辦,或者是代替孩子做一些事情。父母從小就對孩子包辦代替,什麼都替自己的孩子安排的好好的,什麼都為自己的孩子想的那麼周到,就會失去這種主動的意願。

就這孩子在被欺負的時候也沒有主動的自我保護意識,因為孩子已經習慣了被安排。所以就算別人欺負自己的時候自己也會接受,即便是再被動他也會接受。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父母經常限制孩子。有很多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是喜歡限制他們,限制孩子主動探索和主動學習冒險,甚至是限制孩子的自由。當如果大人限制孩子而被孩子反抗的時候,父母總是拿出一種高高在上切我是你的父母,你就該聽我的的態度。不管什麼事情,最終都是胳膊擰不過大腿,自己再怎麼努力,最後的結果還是被有自己的父母所限制住。慢慢的時間久了,孩子就會放棄反抗,這與現實中在學校受欺負也是一樣的道理。大學當我們的孩子被欺負的時候,父母是有推卸不了的責任的。

我們經常對自己說,我們都是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我們愛孩子的同時,我們也給孩子上上了一層枷鎖。孩子小時候的沒有表達能力,說不出來也不敢反抗,但是長大了以後種種的行為呢就會不輕易地帶到現實生活中來。那麼經常被人欺負的孩子對以後的生活會有什麼影響呢?經常被欺負的孩子會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因為孩子受欺負內心就會受壓抑,而且又不能疏導,時間長了就會出現一定的心理問題。比如有的孩子會走錯路,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孩子呢會選擇隱忍,更嚴重的還會讓我們的孩子對生活產生失望絕望,甚至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再就這孩子的性格也非常有影響。

長期被欺負的孩子內心脆弱膽小,而且他還會出現一種很自卑的心裡,這就是這種孩子很容易出現一種情況,就是不是在沉默中爆發,就是在沉默中死亡。可見被欺負的孩子內心所承受的壓力是多麼的巨大。還會影響孩子對未來的信心。正是因為孩子長久被欺負不敢說,所以沒有精神的依靠,慢慢的呢,也看不到希望了,對於自己的未來呢,孩子也會失去信心。如果到那個時候,家長才會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就已經來不及了。因為那已經把我們的孩子內心傷到了最低點。那麼面對孩子被欺負,家長應該怎麼做呢?就是疏導孩子的情緒,和孩子做溝通。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內心感受,並了解以後的孩子,也會願意去分享事情的,經過分享的過程中他可以釋放出來,我們可以給孩子力量和支持,讓孩子勇敢的戰勝自己內心的膽怯,不再讓自己受欺負。

教會孩子說不。不管在任何情況下,只要是孩子反抗的不樂意的,我們就讓孩子有權利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都表達出來。當有人欺負我自己的時候,從聲勢和聲音中得到別人聽到,別人就會感到害怕的,孩子就會讓他學會拒絕。首先讓孩子不要害怕的,也許他也是一個紙老虎。也就是說當別人欺負我們的時候。不管是從氣聲音上還是氣勢上,我們必須要壓過他。

我們要學會反抗,學會說不。我們的孩子只有在內心強大了以後才不會被別人欺負,其實孩子的內心裡的真實感受以及孩子的性格都是由父母傳入的。唯有父母多多的學習,孩子才會受益,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才能夠幫助孩子順利的度過,去讓孩子更能健康的成長。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喜歡的點讚轉發。

相關焦點

  • 孩子在外受欺負不敢反抗,成受氣包,如何幫娃從「受氣」中走出來
    前幾天,閨蜜和我微信聊天,閨蜜聊著聊著不禁和我聊起她家孩子佑佑來。還說最近為孩子的事挺傷腦筋的。原來佑佑在家裡很活潑,可是到了外面就畏畏縮縮,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負也不敢反抗,儼然成了「受氣包」。閨蜜還說平時和孩子到小區樓下玩。別的孩子搶他的東西,佑佑只會不知所措地站在那兒哭,也不敢向別人要回來。別人打他、撞他、掐他。佑佑也不懂得迴避,更不懂得反抗,只會哭著找媽媽。
  • 「受氣包」孩子大多出於3種家庭,父母要重視,讓孩子不受欺負
    文字/心媽編輯/心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在上學的時候,校園暴力無處不在,而他們欺負的對象往往是受氣包孩子。這些孩子平時喜歡自己默默承受壓力和委屈,也不太習慣跟別人訴說生活中的苦楚而對於父母來說,他們要重視孩子的教育環境。
  • 孩子缺乏自信,容易成為一個「受氣包」,如何才能讓孩子更有勇氣
    孩子性格懦弱勇氣欠佳,想讓孩子告別「受氣包」,家長應注意引導。上學時,每個班裡都會有一兩個孩子是同學們欺負的對象,他們身材矮小、性格懦弱,常常獨來獨往,就像生活在一片孤島上。提起「爬山」的段子,你一定會想到懸疑電視劇《隱秘的角落》,這部劇曾一度爆火網絡。《隱秘的角落》改編自推理小說《壞小孩》,作者紫金陳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一個性格懦弱的學霸逐漸黑化的故事。
  • 孩子是「受氣包」?運用這3個方法,家長幫助孩子找回失去的自信
    還有很多時候,遇上淘氣的小夥伴,還欺負他。朋友說,我不是非要孩子跟別人計較,只是我發現孩子和別人交往的時候缺乏自尊,總是受傷,總有「熱臉去貼人家冷屁股」的感覺,完全是一個「受氣包」的樣子。朋友對此非常苦惱。她擔心這樣下去,會影響孩子以後的人際關係。她也一再地跟孩子講,要學會自尊自信,但是毫無用處,對此,她一籌莫展。
  • 孩子是「受氣包」?運用這3個方法,家長幫助孩子找回失去的自信
    還有很多時候,遇上淘氣的小夥伴,還欺負他。 朋友說,我不是非要孩子跟別人計較,只是我發現孩子和別人交往的時候缺乏自尊,總是受傷,總有「熱臉去貼人家冷屁股」的感覺,完全是一個「受氣包」的樣子。 朋友對此非常苦惱。她擔心這樣下去,會影響孩子以後的人際關係。她也一再地跟孩子講,要學會自尊自信,但是毫無用處,對此,她一籌莫展。
  • 孩子懦弱缺少勇氣,父母該如何引導,才能讓孩子告別「受氣包」
    她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在學校裡居然成為了一個受氣包,同學都能夠欺負他。為了解決孩子在學校裡出現的問題,萱萱特地去尋求了一位育兒專家的幫助。育兒專家告訴萱萱,想要讓孩子在學校裡不受欺負,首先就要改掉「受氣包」的性格特徵。只有孩子從根源上進行改變,有勇氣反抗別人的欺凌,有勇氣拒絕別人的不合理請求,孩子才能夠在學校裡過得開心和快樂。
  •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時,教他這6個處理方法,避免成為「受氣包」
    在孫巧鋒、鄭福明的幼兒欺負行為研究述評中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三四歲的幼兒與同伴交往的機會越來越多,在交往中出現磕磕絆絆是常有的事。但有的幼兒常常成為受欺負者,而有一些幼兒則又常常成為欺負者。」但是,在每一位家長的心裡,肯定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欺負的。更重要的是,教育幼兒在被他人欺負時的處理方法,會間接影響到幼兒心智的成長與性格的培養。當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時,家長要教會他這6個處理方法,避免成為「受氣包」。
  • 「受氣包」孩子多出自這樣的家庭,家長用三招,讓娃不再白受欺負
    活潑外向、勇於表達的孩子總是更能討人喜歡,相反,那些不愛訴說、習慣性自己承受壓力和委屈的娃,常常成為人們眼中的受氣包。劉娜見狀便問玩具去哪裡了,孩子答道丟了。其實事實是玩具都被別人拿走了,劉娜百思不得其解,明明自己那麼要強,兒子卻唯唯諾諾,典型的受氣包性格啊!
  • 孩子在外老被欺負?家長不妨試試這3招,不讓娃再受傷害
    孩子在外老被欺負?家長不妨試試這3招,不讓娃再受傷害父母之所以擔心孩子離開自己的身邊就是害怕孩子被欺負,但是孩子終會長大,會獨立面對父母保護以外的天地。有時候家長會怪自己地位不高,成不了孩子的靠山,所以孩子總被欺負。但其實與這關係並不大,還是看孩子自身的性格。
  •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四個方法教你正確處理,娃不再當受氣包
    樓上阿姨的孫子就是個小小「受氣包」。每次從幼兒園回家都哭喪著一張臉,一問才知道,原來是在幼兒園又受欺負了。而面對這種情況,普通家長可以就會出現如下三種反應:第一種,告訴孩子打回去,第二種,告訴孩子不跟他玩了。第三種,索性忽視,不當回事。
  • 孩子愛打人怎麼辦?對我不滿意,打我,在外面受了欺負,依然打我
    周末和朋友去公園,朋友問我:孩子特別愛打人怎麼辦?不許她爬高,打我,不許她玩水,打我,不許她吃垃圾食品,打我,這些也就算了,關鍵是,在外面受了別人的欺負,不敢還手不說,轉過身,還是打我!她是個女孩啊!天天這麼打人算個什麼事!我問她:那你是怎麼做的呢?朋友說:我能怎麼做!當然是教育她啊!跟她說不能打人、不能打人、不能打人!但我說了很多遍,她根本不聽,還是打!
  • 不想孩子變成任人欺負的受氣包,請教會他合理宣洩情緒
    假期裡我和朋友一起外出吃飯,隔壁桌坐著一對父子,我們聽到了他們父子之間的這樣一段對話:她自嘲說,自己現在說好聽點就是個「老好人」,實際上就是個「受氣包」而已。她說自己一旦碰到什麼不好的事,處理方式就是迴避,她也覺得這樣不好,但長此以往形成了這種性格,已經很難做出改變。
  • 孩子受到欺負時,我們該怎麼做
    這是一個比較難回答的問題,在孩子被欺負時,我們放任不管肯定不行,但幹涉過度同樣不合適。那到底應該怎麼辦?讓我們結合實例來解讀吧!現代的獨生子女家庭,恐怕孩子在每一位家長的心目中都是「至高無上」的,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受氣包」,可是,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負,那又該怎麼辦呢?
  • 女兒膽小在外面總被戲弄,媽媽教會孩子四不要,強大自身不受欺負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是:孩子在外面總被戲弄怎麼辦?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之所以要說是因為這種現象太普遍、很典型。孩子受欺負不光只發生在幼兒園或者學校,只要在外面這種情況可能就會發生,家長又不能時時刻刻陪著孩子,所以,很多父母也會為此而擔心、憂慮。
  • 孩子受欺負要不要還手?孩子受欺負家長該怎麼做?
    有些孩子是非常膽小的,在和同齡人發生衝突的時候手足無措,甚至不知道還手,這就讓很多家長產生了擔憂,畢竟很多孩子的性格就是在小時候固定下來的,家長們到底要不要教育孩子受欺負時要還手呢?  其實孩子們雖然年紀很小,但是他們是非常聰明的,如果孩子真的受欺負了
  • 如何保護我們的孩子,使他們不成為壞人眼中「好欺負」的對象?
    今年高考和以往不太一樣,一是受疫情影響,高考的孩子和所有的學生一樣,學習節奏被打亂,高考時間也因疫情推遲。另外,最近接二連三曝出的高考冒名頂替事件,想必也牽擾著很多父母的心。這也讓我產生了一個可怕的想法,如果是我的孩子在渾然不知的情況下被頂替,我該如何面對?如何從根本上保護我們的孩子,使他們不成為壞人眼中「好欺負」的對象?苟晶在採訪中說,假苟晶和自己有五分相像,她很懷疑自己早被班主任選為目標了。
  • 「受氣包」用英語怎麼說?
    受氣包:比喻經常被當做抱怨或洩憤對象的人。也叫作出氣筒,窩囊廢、軟柿子、受氣包、可憐蟲。在英語裡怎麼說?一起看看吧。點擊音頻收聽完整音頻↓↓↓doormat從字面看,說的是門口擦鞋墊。每天門口來來回回那麼多人,地墊被踩來踩去,照樣沒事兒。
  • 孩子在學校總受欺負?聰明的父母這樣處理,讓孩子不當「受氣包」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經歷自己的第一次上學,第一次上學很多孩子都是在幼兒園,這裡也是孩子第一次面對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事物,很多孩子在這裡也收穫到很多小夥伴和新知識。但任何事情難免也會有很多不好的回憶。在幼兒園的孩子莫過於受欺負最令家長揪心,甚至有不少家長每天回家都會問孩子在幼兒園有沒有被欺負。
  • 3-6歲是性格形成關鍵期,家長不想娃成為受氣包得重視早期教育
    我們聽得都很氣憤,小陳告訴我們,這種「受氣包」其實在學校並不少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孩子6歲之前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其中0-3歲是人格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進而有了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3-6歲是孩子情感形成的關鍵時期。
  • 不想孩子受欺負,媽媽要教會孩子立足之道:生而為人,別太善良
    「文/豆寶奶奶育兒經,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對於父母來講,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越來越優秀,於是乎從小就給他們灌輸一些思想,比如要樂於助人、要懂得謙讓、要善良等等。太善良的孩子易「受欺」,易成三種「弱勢群體」,有些傷痛會伴隨一生中國自古就有一句古話「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句話說的一點也不假,人心本應向善,可是人太善良總是會被人欺負,如果一昧的選擇忍讓,那吃虧的只會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