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的那些事兒

2021-02-08 學術資源大全


科學網有位博主發表一博文《通訊作者該放什麼位置?》對導師(PI)在論文中所處的位置談了自己的看法,並上綱上線指出「如果很多文章都自己既是第一作者又是通訊作者,就會讓人嚴重懷疑這個導師的人品」。得到了很多網友的支持(32位推薦,點擊5000多次),我不知道這位博主是學生或是導師。但他的一些觀點我是嚴重地不同意。


就拿我來說吧,我是搞理論研究的,我寫的很多文章自己既是第一作者又是通訊作者。在這位博主看來,我既不該是第一作者,也不該是通訊作者,否則人品有問題。


像我所從事的大氣動力學研究,需要堅實的數理基礎和多年的積累,沒有八、九年的積累,很難寫出高水平的論文,也很難在國外發表。以前我在國外發表的很多論文很多都是獨立作者(05年以前),都是我獨立完成的。後來一些老師建議我,發表文章時,即便學生沒有幹什麼活或幹一點小活(查文獻或畫一兩幅圖),也要把學生名字掛上,這樣一來學生好畢業,二來可以反映你的團隊強大。


當時我並沒同意,擔心受到誤會,說不清。現在的學生動不動就攻擊導師。如果把學生的名字放在第二作者,怕別人認為我是侵佔學生的成果。果不其然,上次我把我的論文清單發在網上(科學網),受到很多網友(可能是學生)的質疑,懷疑我是有侵佔學生成果的嫌疑。


我早就不在乎論文數量了,學生發的畢業論文我是不願署名的,我也給我的很多學生說過,你們發的論文可以不署我的名,但我可以幫你們修改,發表費我也可以給你們出。但學生不願意,認為我是不是看不起他/她們的工作。現在中國是論文滿天飛,我只是希望我不要發太多的論文而已,一年出一兩篇或幾篇就行了。


在我們這個領域,在國外發表論文是很慢的,從投稿到發表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單位規定,博士畢業至少需要一篇SCI(學生必須是第二作者或第一作者),否則就不能按期畢業找到工作。沒辦法我只好把學生掛在第二的位置上,叫她/他們幹一點輔助性的工作。當然在我的有些論文中,學生一點活沒幹的也有。只要學生願意作一些輔助性工作,或參與討論或畫圖,我也會把他/她們的名字放在論文中。當然,不可能叫他/她們當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他/她們自己的論文隨便當什麼作者都行。


例如05年發的論文:

Luo, D., 2005: A barotropic envelope Rossby soliton model for block-eddy interaction. Part I: Effect of topography, J. Atmos. Sci., 62, 5-21.

Luo, D., 2005: A barotropic envelope Rossby soliton model for block-eddy interaction. Part II: Role of westward-traveling planetary waves, J. Atmos. Sci., 62, 22-40.

Luo, D., 2005: A barotropic envelope Rossby soliton model for block-eddy interaction. Part III: Wavenumber conservation theorems for isolated blocks and deformed eddies, J. Atmos. Sci., 62, 3839-3859

Luo, D., 2005: A barotropic envelope Rossby soliton model for block-eddy interaction. Part IV: Block activity and its linkage with sheared environment, J. Atmos. Sci. 62, 3860-3884。

Luo, D., 2005: Interaction between envelope soliton vortex pair block and synoptic-scale eddies in an inhomogeneous baroclinicity environment, Quart. J. Roy. Meteoro. Soc., 131, 125-154.

 Luo, D., 2005: Why is the North Atlantic block more frequent and long-lived during the negative NAO phase, Geophys. Res. Lett., 32, L20804, doi:10, 1029/ 2005GL022927.

 Luo D.and H. Wan, 2005: Decadal variability of wintertime North Atlantic and Pacific blockings: A possible c ause,Geophys. Res. Lett., 32, L23810, doi: 10. 1029/2005 GL024329.


06年以後我自己寫的和發表的論文(掛有學生的名字):


Luo D. and Z. Chen, 2006: The role of land-sea topography in blocking formation in a block-eddy interaction model, J. Atmos. Sci.,63,3056-3065。

Luo, D., A., R. Lupo and H. Wan, 2007a: Dynamics of eddy-driven low- frequency dipole modes. Part I: A simple model of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s. J. Atmos. Sci., 64, 3-28.

Luo, D., T. Gong and A., R. Lupo, 2007b: Dynamics of eddy-driven low- frequency dipole modes. Part II: Free mode characteristics of NAO and diagnostic study. J. Atmos. Sci., 64, 29-51.

Luo, D., T. Gong and Y. Diao, 2007c: Dynamics of eddy-driven low-frequency dipole modes. Part III: Meridional shifts of westerly jet anomalies during two phases of NAO. J. Atmos. Sci. 64,3232-3243

Luo, D., T. Gong and Y. Diao, 2008: Dynamics of eddy-driven low-frequency dipole modes. Part IV: Planetary and synoptic wave breaking processes during the NAO life cycle. J. Atmos. Sci., 65, 737-765.

Luo, D., T. Gong and L. Zhong, 2008b: Dynam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ase of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s and meridional excursion of a preexisting jet: An analytical study. J. Atmos. Sci., 65, 1838-1858

Luo, D., Z. Zhu, R. Ren, L. Zhong and C. Wang, 2010a: Spatial pattern and zonal shift of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Part I: A dynamical interpretation. J. Atmos. Sci.,67,2805-2826

Luo, D., L. Zhong, R. Ren and C. Wang, 2010b: Spatial pattern and zonal shift of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Part II: Numerical experiments. J. Atmos. Sci.,67, 2827-2853

Luo, D., Y. Diao and S. Feldstein, 2011: The variability of the Atlantic storm track activity and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s: A link between intra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J. Atmos. Sci., 68, 577-601.

Luo, D., W. Zhou, and K. Wei, 2010: Dynamics of eddy-driven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s in a localized shifting jet: zonal structure and downstream blocking, Climate dynamics,34, 73-100. DOI 10.1007 /s00382-009- 0559-y.

Luo, D., T. Gong , Y. Diao and W. Zhou, 2007: Storm tracks and Annular Modes. Geophys. Res. Lett.., 34, L1780110.1029/2007GL030436.

Luo, D.  and T. Gong, 2006: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the eastward shift of interannual NAO action centers in last three decades. Geophy. Res. Lett., 33, L24815, doi:10.1029 /2006G L027860.


學生發表的博士論文有我名字的論文(排名):


Y. Diao, J. Li and D. Luo, 2006: A new blocking index and its application: Blocking ac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J. Climate, 19, 4819-4839.

Wang, Y., S. Li, and D. Luo, 2009, Seasonal response of Asian monsoonal climate to the 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J. Geophys. Res., 114, D02112, doi:10.1029/2008 JD010929。

T. Gong, S. B. Feldstein and D. Luo, 2010: The impact of ENSO on wave breaking and Southern annular mode events.J. Atmos. Sci. , 67, 2854-2870。


現在中國學術環境很糟糕,學生和老師相互攻擊的事時有發生。儘管如此,但好的導師還是有的,我身邊就有這樣的老師。不良的導師哪裡都有,請不要抹黑中國的導師!


相關焦點

  • 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哪個作用大?
    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二者作用是不同的,至於以通訊作者發表論文還是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作者要看具體的評職文件的要求,而且國內學術界和國外學術界對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的認可程度也是不同的。通訊作者作用大於第一作者嗎?通訊作者往往指課題的總負責人,他要負責與編輯部的一切通信聯繫和接受讀者的諮詢等。
  • SCI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哪個重要?
    ,第一作者更多見一些,有的作者問到通訊作者作用大於第一作者嗎?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二者作用是不同的,至於以通訊作者發表論文還是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作者要看具體的評職文件的要求,而且國內學術界和國外學術界對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的認可程度也是不同的。
  • 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的區別
    、第二作者、通訊作者等,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很好理解,但是對於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不少科研工作者會有所疑惑,究竟兩者有什麼分別?                                                 從定義上來說,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貢獻最大的研究人員,此作者不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圖表(即體力上的貢獻
  • 值得注意的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
    那些對研究工作有顯著貢獻的人應該被列入共同作者。在投稿時,通訊作者要確認所有被列入作者名單的人都同意投稿,承擔包括所有共同作者並且僅僅包括共同作者的責任。通訊作者代表所有作者籤署版權證書。如果作者在投稿時,標註了通訊作者,在審稿過程中,有關的收稿回執、審稿意見、收費通知、退修意見、校樣、發票等是只能發給通訊作者的。
  • SCI|第一作者vs.通訊作者
    現如今幾乎所有的職稱文件中對申報人員發表職稱論文都有作者排序的要求,一般來說,最常見的就是要求申報人員是第一作者或是通訊作者,第一作者更多見一些,有的作者問到通訊作者作用大於第一作者嗎?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二者作用是不同的,至於以通訊作者發表論文還是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作者要看具體的評職文件的要求,而且國內學術界和國外學術界對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的認可程度也是不同的。
  • 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有啥區別?
    一直有讀者和作者反映,不清楚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的區別。煤傳媒小編今天就來科普一下。
  • 關於論文署名: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
    關於論文署名問題,作為通訊作者的導師,署名應該在哪裡?是否還可以作為論文的第一作者?這裡結合自己的經歷和見聞,說說對論文署名原則的看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首先,第一作者通常是論文工作的主要完成人,這一點當無異議。在多數情況下,第一作者也是論文的主要執筆者,但這一點常有例外。
  • SCI,怎麼區分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
    第一是SCI論文的法定負責人。 一般情況下,SCI論文的通訊作者對這篇論文負有責任,包括學術責任和法律責任。因而, 通訊作者也是論文的主要受益人之一。 也可以這麼說,論文的第一作者是這項科研成果的主要貢獻者,而論文的通訊作者是這項成果的責任者和受益人。
  • 論文作者署名規範:第一作者、通訊作者、作者順序……
    接著需要考慮誰是第一作者和誰是通訊作者的問題。有多名作者時,人們可能會看重是否為第一作者(見《都在搶論文第一作者,怎麼解決?》),誰是通訊作者。嚴格而言,通訊作者與第一作者有不同含義。從根本上來說,通訊作者在投稿出版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而第一個作者實際上是做研究和寫稿件的人。
  • 關於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的幾個建議
    通訊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通常是實際統籌處理投稿和承擔答覆審稿意見等工作的主導者,是稿件所涉及研究工作的負責人。因此通常是「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或「The person to whom inquiries regarding the paper should be addressed"的人,要負責與編輯部的一切通信聯繫和接受讀者的諮詢等。通訊作者的姓名多位列於論文作者名單的最後(使用符號來標識說明是通訊作者)。
  •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通訊作者的區別是什麼
    在創新性作品如科研論文、專利、調研報告等等的署名中,對於多個作者共同完成的情況,對作品貢獻最大的人的名字通常署名在最前面。
  • 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神仙打架」,誰才是學術人心中的白月光?
    雖然作者列表都是對論文有所貢獻的人,但這不代表作者順序不重要。關於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誰更重要的這樣「神仙打架」,更是數見不鮮!那到底誰才是學術人心中的「白月光」呢?除此之外,作者順序在國內的認可度也不同,往往第一作者認可度是最高的,有時候甚至比通訊作者認可度都要高,這也是很多導師和學生搶第一作者的原因。第一作者通常主導大部分的實驗工作,在一般的情況下,引用一篇論文時,提到的就是第一作者的名字,如 Tomas et al. report that...
  • 高校要破除「只認第一作者、只認第一作者單位、只認通訊作者」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科研成果的「三認三不認」需要改革》:國內科研成果「三認三不認」的現象:只認第一作者、只認第一作者單位、只認通訊作者(三認);不認非第一作者、不認非第一作者單位、不認非通訊作者第一作者應該是成果的第一貢獻者,通訊作者應該是成果的學術負責人,第一單位是科研條件及經費的資助者。這種「三認三不認」的現象,最終導致國內高校每個教師都是需要單打獨鬥或者嚴重依靠研究生來發表更多對自己有用的「論文」,而對於別人合作的論文或者項目,都是很隨便改幾句話就當完成了任務。
  • 學術科研|作者、通訊作者、共同作者到底如何區分?
    我們都知道,高級職稱評審時都會要求論文是獨立作者或者第一作者,所以,很多人打破頭也要搶第一作者稱號,國內期刊很難實現,投稿SCI英文期刊做第一作者就不是難事了。除非所投稿的SCI英文期刊要求只能有一個第一作者,一般情況下第一作者都能共同有多位。當然在國內評職稱的話,共同第一作者肯定沒有第一作者評分高的。
  • 關於通訊作者、第一作者的那點事,你想知道的全都在這裡
    小編劃重點:第一作者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要畢業、評職稱、爭基金...沒頭髮可以,沒它不行~什麼是通訊作者?通訊作者是課題的總負責人,承擔課題的經費、設計、文章的書寫和把關,在投稿、同行評審和整個發表流程中負責和期刊溝通。
  • sci的通訊作者和第二作者哪個管用
    發表sci論文,有時候一個作者,有時候多個作者,比如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通訊作者等。不同的作者位置,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那麼,sci的通訊作者和第二作者哪個管用?正常情況下,sci的通訊作者和第二作者都有一定的用處,但第二作者與通訊作者區別,導致兩者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
  • 如何做論文的通訊作者?
    那麼如何做好一個合格的通訊作者呢?1. 就一個課題組來講,通訊作者通常是導師。一篇文章的idea可能主要來自導師。有的通訊作者還會負責論文的寫作,也有的是學生負責完成論文的初稿,導師認真修改。總之,通訊作者要對這篇文章非常了解,要負責回復來自期刊編輯的各種問題。2.
  • SCI中共同通訊作者的順序如何排列
    SCI論文發表往往少不了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之所以有共同通訊作者的叫法,是因為有的SCI論文是允許多個通訊作者,從而在安排署名時,就有了先後之爭。那麼,SCI中共同通訊作者的順序如何排列?SCI中共同通訊作者的順序如何排列SCI中共同通訊作者,並非所有的SCI期刊都允許,可以說大多數SCI期刊是不允許的。
  • sci通訊作者評職稱有用嗎
    sci論文發表,安排作者署名時,往往少不了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當發表sci論文是為了參加職稱評定時,作者擔心自己署名通訊作者不能參加職稱評定,進而影響到自己晉升。那麼,sci通訊作者評職稱有用嗎?sci通訊作者評職稱有用嗎sci論文作者中,第一作者才是王道。至於通訊作者,就要看本單位怎麼看了。
  • SCI論文通訊作者需要滿足什麼條件?
    SCI論文需要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兩大主要名目,有些人搞不清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不知道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