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素養——事實和觀點

2020-12-25 老雷記

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英國女作家伊夫林·比阿特麗斯·霍爾

這句捍衛言論自由的名句,很多人認為是出自伏爾泰,但事實上卻是英國女作家伊夫林·比阿特麗斯·霍爾根據「綜述」了伏爾泰的思想而得出的評論,並且她將這句自己的評論加上了「引號」,讓人們誤以為是她引用了伏爾泰的話,從而使得人們以為這句流傳甚廣的話是伏爾泰的名言。

一句充分闡述了「事實」和 「觀點」的話,卻來自於一個「觀點」而不是「事實」。

事實,意思就是事情的真實情形,是客觀的存在觀點,意思是從一定的立場或角度,對對事物或問題所持的看法,是主觀上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在劉潤老師的文稿中重複兩遍的一段話:

職業化的基礎,是尊重;尊重的基礎,是理解;理解的基礎,是接受不同;接受不同的基礎,是能夠區分事實和觀點。

這是完全不需要解釋的底層邏輯關係,非常清晰的說明了在我們職業化的自我提升中,需要做什麼?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怎麼去做?

就是區分「事實」和「觀點」

我們每天都在接收不同人給我們傳遞的不同的信息,以反映出他們對於某一個相同的或者某些不同的客觀問題的主觀意識,在分清什麼是客觀的事實和主觀的觀點之前,我們先不能被任何一個信息而左右了自己的思考,別讓自己的思緒就像河邊的楊柳一樣,隨便一陣風,就搖擺不定。

試著抓住一切機會,在自己的大腦中完成自我覺察,我們對於每一個信息的處理方式,可以被簡化為「接受輸入——自動處理——主動輸出」。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很多情況下,我們都在接受各種信息的輸入。而隨著信息的輸入,我們不僅僅會主動的處理各種接收到的信息,我們還被動的被那些信息影響,形成我們的潛意識,在不知不覺中左右我們的處理系統,就像各種隱藏的小程序繞過CPU處理就自動安裝在電腦系統中,每次運行某些程序的時候就自動跳出來決定我們的下一步操作;所以,我們在主動和被動中,自動的處理一些我們在意的和不在意的信息。在處理完各種信息之後,我們會選擇主動輸出,而這種主動輸出又會附帶著一些潛意識中的被動程序運行的結果。

當我們明白了「自我覺察」的過程之後,那就可以刻意的練習:從「接受輸入」開始,區別各種輸入的信息究竟是「事實」還是「觀點」;在「自動處理」中,儘可能的用主動的意識關注自己的處理方式是基於「事實」的還是來自於自己或者他人的「觀點」的;當我們選擇「主動輸出」時,同樣也是刻意的保證自己輸出的信息是基於「事實」的 「觀點」。

當我們開始給自己建立「自我覺察」的認知體系開始,我們同時也在了解別人的認知體系,知道他們觀點的來源,我們就能更加尊重對方觀點的這個事實:「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想?」「如果我是他,這麼做也沒有錯」「如果我是他,也會這麼選擇」……

分清事實和觀點,在《思維轉換》中找到《雙贏思維》的正確方式。

相關焦點

  • 觀點、情緒和事實
    前半句我陳述了一個事實,後半句做事表達了一個觀點,也可以說是一些情緒。大部分時候,我們會為一些不良事件憤憤不平,也會為一些愛心義舉紛紛點讚。在社會化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不可否認的現實是自己常常會被某種社會情緒所裹挾,這擾亂了我們對事件本身的判斷,甚至妨礙了我們獨立思考。
  • 區分事實和觀點是反省智力的起點
    區分事實和觀點是批判性思維的起點,反省智力就是在這個基點上建立起來的。批判性思維就是,你對外來的信息不能照單全收,而是要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要敢於提出質疑。  如何培養這種思考分析能力呢?美國的幼教和中小學一般把它分解成四個階段。  一、在幼兒園到小學一二年級,老師會舉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讓小朋友們做簡單的區分練習。
  • 觀點和事實,真的存在區別麼?
    而大部分爭吵都來源於我們的一項能力的缺失——準確的區分事實和觀點的能力。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事情,是已經發生的事情,它不以他人的意志所改變,比如籃球是圓的,就是事實。而且直接觀察不一定可靠,比如魔術,大部分事實需要多方觀察和驗證後,才真正體現出客觀性。事實的背後是科學,是可證偽的客觀理性主義。觀點不一樣,觀點是我們的個人判斷,是對於事實的主觀看法,比如剛剛說籃球是圓是事實,但是你說它比羽毛球好玩,就屬於觀點了。
  • 公文寫作,事實和觀點哪個更重要?
    擺事實,講道理聽到小文提出的問題,山羊鬍略加沉吟回答說:「公文既要言之有物,也要言之有理。領導講話以闡明觀點、講清道理、獲得認同、推動工作為目的,寫作手法以說理為主。但講道理不能幹巴巴,還得有事實作為論據和支撐,從事實中提煉和濃縮觀點,這樣得出的觀點才是有說服力的。」  小文進一步問:「為什麼觀點對公文這麼重要呢?」
  • 如何區分事實與觀點?
    今天我不想用哪怕一個字去反駁這些讀者的留言,而想和你們聊一聊另一個話題。那就是如何區分觀點與事實?自從有了網絡之後,圍繞著各種輿論熱點事件和不同觀念,人與人之間總在不斷爆發著辯論、爭吵、嘲諷、辱罵、群嘲、批判,最後甚至恨不得從肉體上消滅對方。
  • 山東旅遊職業學院:培養高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的旅遊人才
    ,針對網友關注的單獨招生工作進行了解答,為考生解讀了單獨招生的政策以及該學院單招專業和人才培養模式等內容。同時,社會對學院的認可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關注、信賴旅遊職業學院,想到學院來深造。因此學院考慮到這個情況,就增加單招的計劃,單招名額比例擴大到30%,因此今年的單招計劃為750人,希望藉此招收到在旅遊行業有發展潛力的學生。
  • 教師的職業素養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教師的職業素養是考查比較多的考點,考查形式有單選、多選、簡答等,需要全題型備考,在備考過程中要注意細節。教師的職業素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內容,即道德素養、知識素養、能力素養和心理素養,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這部分內容。一、道德素養道德素養是比較重要的考點,曾經考查過簡答題、單選題等,因此需要再備考過程中加強記憶。
  • 身心素養是教師職業素養的要求
    一、相關概念界定(一)健康素養和教師健康素養佟麗、胡俊峰和侯培森在《健康素質與健康素養》一文中對健康素養這個概念的起源與發展進行了一次的回顧。弗雷德(Fred)認為,教師健康素養不僅指教師獲取、解釋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務的能力,而且指教師能夠利用這些信息和服務來提升學生學習健康的理念和技能的水平。國內學者江潔將健康素養劃分為健康知識、健康理念、健康技能與健康行為四大維度。我國在2008年《中國居民健康素養調查問卷》中將健康素養分為基本知識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基本技能素養三大類。
  • 涿職丨修煉職業素養,升華職業生涯
    溫老師提到,職業院校的老師和學生都應用行動去詮釋職業素養的精神,去提升、去改變,從而達到全員育人的目的;其中,特意表揚了涿職電氣部的李帥同學,21天得到了2090分的成績,雖然成績不能代表一切,但它是努力程度的體現。廈門技師學院和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兩位老師將自己在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素養課程中的心得體會分享給大家——交流和分享是獲得他人經驗的過程,分享也是一種教育。
  • 閱讀之光照亮職業之路 喜閱全力贊助全國高校大學生職業素養辯論賽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閱讀最新資訊 > 正文 閱讀之光照亮職業之路 喜閱全力贊助全國高校大學生職業素養辯論賽
  • 金華刑事律師施孔周:律師的職業素養和法律情懷
    本文針對律師的職業素養和法律情懷進行了探索研究,結合了優秀律師的個人實例,希望對相關問題起到一些參考借鑑作用。   一、律師職業素養和法律情懷的作用   有些律師認為,辦理案件所消耗的時間越長、難度越大越能體現出自己的能力,這一想法實際上是錯誤的。
  • 遷移是素養的果,理解是素養的因
    學生都說理解了,但是一考試才發現根本沒理解,課上講過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了,更別提學科核心素養和遷移了。什麼是真正的理解?理解和素養、遷移之間有什麼關係?我將通過這篇文章試著回答以上問題。要想發展學科核心素養,我們先通過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來感受一下有學科素養的表現是什麼樣的,以及學科素養和知識的關係是什麼。
  • 想成為職業經理人,應該具備和學習哪些能力和素養?
    職業經理人的定義:職業經理人是專門從事企業高層管理的中堅人才,具體而言就是具備良好的品德和職業素養,能夠運用所掌握的企業經營管理知識以及所具備的經營管理企業的綜合領導能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企業提供經營管理服務並承擔企業資產保值增值責任,經營管理業績突出的職業化的企業中高層經營管理人員。
  • 對法官職業的經典描述:「在事實與規則、法意於人心的輾轉互動中...
    對法官職業的經典描述:「在事實與規則、法意於人心的輾轉互動中,法律人對於法律規則形式與意義內涵明辨慎思、推敲琢磨;其業其志,循名責實,同情而達理,求真以致用。」     庭審中心主義強調的,諸如:以發現真實為主要目的的直接審理原則;當事人等在法庭上須用言詞形式開展質證辯論的原則;追求爭點確定技術、法庭辯論的法律理性,發現事實和法律問題;法官只在程序中思考,嚴守程序邏輯,注重縝密的邏輯,謹慎地對待情感、情理因素,判斷結論總是非此即彼等法官職業活動特徵;以及法官的獨立思考、職業思維,實現「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這一切,最終必然落在司法的客觀規律上
  • 以專業精神和職業素養回歸綜藝本心
    以專業精神和職業素養回歸綜藝本心  ——《我就是演員》對專業類綜藝的創新升級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演員這一職業似乎從未得到過恰到好處的定位,從早期的「優伶」「戲子」,到民國的「老闆」「先生」,再到當今的「明星」「大腕」,或貶損,或重視但不被尊重,抑或是過度的追捧,但演員這一職業最需要的是回歸行業本身,回歸演員的初心。
  • 「法律職業素養和訓練——英文文獻、英文腳註和寫作規範」講座舉辦
    2019年11月29日上午,「法律職業素養和訓練——英文文獻、英文腳註和寫作規範」講座在工程館314教室成功舉辦。作為「學術倫理和道德規範」系列課程的第一堂課,本次講座由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特聘教授、東方學者沈偉教授擔任主講。
  • 信息&消息,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
    請問:上面哪個說的是事實?家長甲:「成績很不理想」這話不夠精確。很多家長在說孩子成績的時候,連帶著把自己的情緒也一起帶出來了,這話重點是自己對成績的判斷,並不單純的說具體的高考分數。因此,甲這句話是帶有明顯判斷的觀點。
  • 信息&消息,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
    因此,甲這句話是帶有明顯判斷的觀點。家長乙:「500多分吧」這話本身就很含糊,501和599都是500多分,究竟考多少分呀?這個信息太不確定了。因此,乙這句話是帶有明顯情緒色彩的觀點。家長丙:551分是個事實。但這個事實,好像太乾巴巴的,沒啥回味......
  • 批判性思維的起點:學會區分「事實」與「觀點」
    因為很多時候,觀點和事實很容易被混淆。國外學校在教學生閱讀理解和論文寫作的時候,特別要求學生能清楚區分文章中哪些是觀點哪些是事實。 在我們的文化裡,也經常發生把觀點和事實攪在一起的問題。很多時候,大家爭論的其實是觀點,而不是事實。觀點是很難爭論出誰對誰錯的,而事實,很多時候是有可能去證明真假的。
  • 在西安,我們如何教會8-13歲的孩子區分事實和觀點
    在國內的教育中,還鮮有教孩子區分事實和觀點的課。在交互空間,我們一直重視孩子的思維教育,特別是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於是,我們把這樣的知識也搬到了青春驛站的課堂上,我們為6-11歲的孩子,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批判性思維課——教會孩子區分事實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