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有真偽,觀點無對錯。
「例子」
家長們湊在一起,話題只有一個「考試成績」
家長甲說:孩子高考成績很不理想?
家長乙說:高考成績500多分吧。
家長丙說:考了551分。
請問:上面哪個說的是事實?
家長甲:
「成績很不理想」這話不夠精確。
很多家長在說孩子成績的時候,連帶著把自己的情緒也一起帶出來了,這話重點是自己對成績的判斷,並不單純的說具體的高考分數。
因此,甲這句話是帶有明顯判斷的觀點。
家長乙:
「500多分吧」這話本身就很含糊,
501和599都是500多分,究竟考多少分呀?這個信息太不確定了。
因此,乙這句話是帶有明顯情緒色彩的觀點。
家長丙:
551分是個事實。
但這個事實,好像太乾巴巴的,沒啥回味......
01
對啊,我們平時說話往往在陳述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自覺的加入自己的情緒、感受做出傾向性的判斷。
好像我們習慣了這樣說話,就算是同樣的內容,輔以不同的語氣、語調、語速、表情、動作、眼神.....
所以只說事實,好像不太行。
「再舉個例子」
櫃檯銷售員跟顧客說:這隻翡翠手鐲5000塊錢。
這個是事實了吧,但是這個事實信息量太少了,不足以說明手鐲這個價位是高還是低,有什麼樣的品質,處於什麼樣的價格區間?
顧客聽了,會買嗎?
現在是科技時代,我們身處信息的汪洋,每天主動或被動的接觸大量的信息,但這些信息好像對普通人又沒什麼用。
比如,每晚的新聞聯播,短短半小時,傳遞了全球政治、經濟、人文、科技的信息,夠全面了,夠真實了。但是關了電視,回頭一想這些事實,跟自己有什麼關係?
02
在生活中,消息相比較信息的平淡,情報的冷酷似乎更有溫度,更能拉近溝通雙方的距離。
比如,許久沒有聯繫朋友,我們從別人那裡打聽來的消息,這些消息傳來的時候,天然的加上了一點點傳話人的主觀判斷或者情緒色彩。
就因為傳遞的消息當中帶有立場、觀點、判斷、情感、溫度......才讓對話更生動,給交流雙方帶來更多可以延伸的話題。
如果就是乾巴巴的說事實,估計對話不超過兩個回合交流就結束了。
我們需要消息,還因為消息有傳遞的媒介是人,靠人傳遞的內容才更有利於溝通。
如果說信息是信號,那麼消息就是詞語概念。
在生活中,剛剛發生的新鮮事才叫消息,因為它的內涵更豐富,可塑性更強。
03
「說話不要用評論性的語句,而要用描述客觀事實的語句」。這話聽上去多麼耳熟,你的領導是否經常把這話掛在嘴邊。
可是,如果某人僅是提供一個客觀真相給我,我收到了這個信息,接下來就會用我自己的視角去重新理解這信息或這個事情,那麼我看待事物只有一種維度。
如果對方用事實+評價傳遞給我一個消息,那麼我接收到的這個消息裡面就包含和很多內容。
不光能從自己的視角分析,還能從傳遞消息人的視角重新看問題,多個角度,就多了一份連接世界的渠道,我想這大概才是溝通的本質吧。
客觀事實就是一種結論,是冰冷的,在此之上添加我們的情緒、態度、方法論、評價,會讓其更溫暖更加容易靠近。
多一種解釋,就多一種可能。
所有做具體事情的人都有這樣的過程:
發現問題、追究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一個連綿的、無窮無盡的過程,哪有什麼終極的結論?
「我們讀書」
一是為了求知,求得內心的答案,
更是為了與外界建立聯繫。
解釋世界的模型有很多,但我們常常用一個簡單的結論來拒絕對真實生活的理解。
書,不僅是有字之書,遍及大街小巷,寫字樓宇之間的更多的是無字之書。
讀書最重要的不是獲取一個孤立的觀點,而是思考作者的視角讀書是塑造自己的方式,吸收不同讀者的視角,考慮作者面對不同環境的思考方式。
我們的人生就是一部作品集,由自己編寫、修改並出版的作品,而這本書的創作靈感來自整個世界傳來的各色各樣的消息,有喜有怨,有情有義。
了解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米恩教育」 第一時間收穫更多職場乾貨!
9月7日最新推文:《信息&消息,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