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天很冷,比冬天更冷的是可能是人心。
這就是文字的魅力,我幾乎什麼都沒說,但你一定明白我在說什麼。看完上面這個句子,你有什麼感受?前半句我陳述了一個事實,後半句做事表達了一個觀點,也可以說是一些情緒。
大部分時候,我們會為一些不良事件憤憤不平,也會為一些愛心義舉紛紛點讚。在社會化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不可否認的現實是自己常常會被某種社會情緒所裹挾,這擾亂了我們對事件本身的判斷,甚至妨礙了我們獨立思考。
這其中的一條核心原因是,我們沒有辦法區分出浩浩蕩蕩的社會輿論中,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而哪些是情緒。
這就是今天社交媒體正在遭遇的複雜困境。一方面,大規模社會化協作可以讓社交媒體的傳播面更廣、影響力更大、響應速度更短,但另一方面,由於新聞報導本身的門檻在不斷降低,又缺乏相應的信息篩選機制,讓信息誤傳成為可能,事件經過社會化媒體的發酵往往會走向不可控。
回顧一下近年來的幾次「現象級」事件,無一不是受社會化媒體的放大最終在民眾中形成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更加讓人憤懣的是,不少事件往往會出現「神轉折」甚至是「大逆轉」,圍觀群眾常常被弄得哭笑不得。
現在請自問,我們是否在事件傳播過程中受到過某些信息的誤導最終導致完全的誤判呢?
請相信,無論認知能力是高還是低,作為普通人的我們都有偏見。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永遠無法得知絕對的事實與全部的真相。任何事件,哪怕是自己的親身經歷,也會經過自身的價值觀影響以及主管加工而產生「扭曲」。不存在善惡,這是人性。
讓人不安的是,每當「大事件」來臨,在社會輿論的裹挾中,我們心裡就像住著一頭怪獸,它專門以這個世界的黑暗面為食,哪怕是未經證實的。我們每一次與「非事實」的互動,每一次「非理性」的表達,都是在餵養它。
一位叫「素隱傾心」的朋友寫過一段挺有道理的話——
這是一個事實不足、觀點過剩的時代。人人都能表達,但到底事實是什麼,似乎沒那麼重要。所以假新聞才有ta的效應,狗仔的生活才能那麼豐富。
我們看到在「大事件」面前,人們常常會扮演幾種角色:
1.評論者
他們根據事件的部分信息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悲天憫人、或憤世嫉俗。但請注意,他們所掌握的信息並非事件的全貌,所以只能在某個局部、某個時段表達出自己對事件的看法,但與事實本身並無太多關係。
可惡的是,有些人正是利用大眾心理的波動不斷製造「聳人聽聞」的「內幕消息」,引發新一輪的爭論。說得高級一些叫「借勢」,說得難聽些不過是在「消費大眾情緒」。
2.傳播者
與上一梯隊不同,他們會根據事件後的各種觀點進行「二次創作」,在各種新聞標題上加上幾句自己的評論轉發到朋友圈、微博或者其他社交媒體。他們更多是在表達態度,某種程度上甚至是在宣洩情緒。
注意,正是這一輪的媒體強化讓更多人捲入洪流並且為第一梯隊的觀察者又提供了素材和動力。
3.旁觀者
他們沉默不語,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觀點、沒有情緒。他們當中大概會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認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派,另一種則極有可能是「讓子彈多飛一會兒」的理智派。無論是出於什麼考慮,他們很少做聲,只是冷眼旁觀。
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或者是觀察者、或者是評論者、或者是評論者,又或者是三者的結合體,只是每種角色的「配比」不同。這本身沒有對錯,畢竟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也有自己的價值判斷。
而我想說的是:無論在扮演什麼角色,都需要明白一個道理,我們永遠都不要自大到角色自己可以代表全部真相。
昨天的「硬碟門」事件一出,一位朋友發了一條頗具諷刺意味的朋友圈——「所有人都想拯救世界,卻沒人幫媽媽洗碗」。
克萊舍基的代表作《人人時代》中有這樣一段話讓人印象深刻——
有些變化是好的,有些則是壞的,大多數變化則複雜得無法貼上標籤,它們正影響著群體集聚和合作的方式。這些變化是極為深遠的,因為它們正放大和延伸著我們的基本社交能力,還有我們特有的社會失敗。
這正是今天的世界正在經歷著的,我們處在新舊時代的交匯,各種新矛盾、老問題重疊在一起,我們有理由選擇「不相信」,也當然希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所期待的是,無論發生了什麼,請擦亮雙眼辨清是非,更重要的是多提出些建設性的意見,哪怕只是微不足道,哪怕只能讓世界變得好一點點。
畢竟,明天我們還得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幼兒園。畢竟,太陽還會照常升起。
畢竟,我們所說的才是我們相信的。我寫的這篇文章也只是對近期在這個國家裡發生的一些事的記錄而已,未必是對的,並且極有可能是錯的。希望除了憤怒、悲傷以外,能給出一些不一樣的思考。
觀點太多、情緒更多,可是真相往往只有一個。關於這件事,你怎麼看,期待在留言區談談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