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情緒和事實

2020-12-25 顧嘉

這個冬天很冷,比冬天更冷的是可能是人心。

這就是文字的魅力,我幾乎什麼都沒說,但你一定明白我在說什麼。看完上面這個句子,你有什麼感受?前半句我陳述了一個事實,後半句做事表達了一個觀點,也可以說是一些情緒。

大部分時候,我們會為一些不良事件憤憤不平,也會為一些愛心義舉紛紛點讚。在社會化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不可否認的現實是自己常常會被某種社會情緒所裹挾,這擾亂了我們對事件本身的判斷,甚至妨礙了我們獨立思考。

這其中的一條核心原因是,我們沒有辦法區分出浩浩蕩蕩的社會輿論中,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而哪些是情緒。

這就是今天社交媒體正在遭遇的複雜困境。一方面,大規模社會化協作可以讓社交媒體的傳播面更廣、影響力更大、響應速度更短,但另一方面,由於新聞報導本身的門檻在不斷降低,又缺乏相應的信息篩選機制,讓信息誤傳成為可能,事件經過社會化媒體的發酵往往會走向不可控。

回顧一下近年來的幾次「現象級」事件,無一不是受社會化媒體的放大最終在民眾中形成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更加讓人憤懣的是,不少事件往往會出現「神轉折」甚至是「大逆轉」,圍觀群眾常常被弄得哭笑不得。

現在請自問,我們是否在事件傳播過程中受到過某些信息的誤導最終導致完全的誤判呢?

請相信,無論認知能力是高還是低,作為普通人的我們都有偏見。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永遠無法得知絕對的事實與全部的真相。任何事件,哪怕是自己的親身經歷,也會經過自身的價值觀影響以及主管加工而產生「扭曲」。不存在善惡,這是人性。

讓人不安的是,每當「大事件」來臨,在社會輿論的裹挾中,我們心裡就像住著一頭怪獸,它專門以這個世界的黑暗面為食,哪怕是未經證實的。我們每一次與「非事實」的互動,每一次「非理性」的表達,都是在餵養它。

一位叫「素隱傾心」的朋友寫過一段挺有道理的話——

這是一個事實不足、觀點過剩的時代。人人都能表達,但到底事實是什麼,似乎沒那麼重要。所以假新聞才有ta的效應,狗仔的生活才能那麼豐富。

我們看到在「大事件」面前,人們常常會扮演幾種角色:

1.評論者

他們根據事件的部分信息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悲天憫人、或憤世嫉俗。但請注意,他們所掌握的信息並非事件的全貌,所以只能在某個局部、某個時段表達出自己對事件的看法,但與事實本身並無太多關係。

可惡的是,有些人正是利用大眾心理的波動不斷製造「聳人聽聞」的「內幕消息」,引發新一輪的爭論。說得高級一些叫「借勢」,說得難聽些不過是在「消費大眾情緒」。

2.傳播者

與上一梯隊不同,他們會根據事件後的各種觀點進行「二次創作」,在各種新聞標題上加上幾句自己的評論轉發到朋友圈、微博或者其他社交媒體。他們更多是在表達態度,某種程度上甚至是在宣洩情緒。

注意,正是這一輪的媒體強化讓更多人捲入洪流並且為第一梯隊的觀察者又提供了素材和動力。

3.旁觀者

他們沉默不語,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觀點、沒有情緒。他們當中大概會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認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派,另一種則極有可能是「讓子彈多飛一會兒」的理智派。無論是出於什麼考慮,他們很少做聲,只是冷眼旁觀。

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或者是觀察者、或者是評論者、或者是評論者,又或者是三者的結合體,只是每種角色的「配比」不同。這本身沒有對錯,畢竟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也有自己的價值判斷。

而我想說的是:無論在扮演什麼角色,都需要明白一個道理,我們永遠都不要自大到角色自己可以代表全部真相。

昨天的「硬碟門」事件一出,一位朋友發了一條頗具諷刺意味的朋友圈——「所有人都想拯救世界,卻沒人幫媽媽洗碗」。

克萊舍基的代表作《人人時代》中有這樣一段話讓人印象深刻——

有些變化是好的,有些則是壞的,大多數變化則複雜得無法貼上標籤,它們正影響著群體集聚和合作的方式。這些變化是極為深遠的,因為它們正放大和延伸著我們的基本社交能力,還有我們特有的社會失敗。

這正是今天的世界正在經歷著的,我們處在新舊時代的交匯,各種新矛盾、老問題重疊在一起,我們有理由選擇「不相信」,也當然希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所期待的是,無論發生了什麼,請擦亮雙眼辨清是非,更重要的是多提出些建設性的意見,哪怕只是微不足道,哪怕只能讓世界變得好一點點。

畢竟,明天我們還得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幼兒園。畢竟,太陽還會照常升起。

畢竟,我們所說的才是我們相信的。我寫的這篇文章也只是對近期在這個國家裡發生的一些事的記錄而已,未必是對的,並且極有可能是錯的。希望除了憤怒、悲傷以外,能給出一些不一樣的思考。

觀點太多、情緒更多,可是真相往往只有一個。關於這件事,你怎麼看,期待在留言區談談你的看法。

相關焦點

  • 職業素養——事實和觀點
    一句充分闡述了「事實」和 「觀點」的話,卻來自於一個「觀點」而不是「事實」。事實,意思就是事情的真實情形,是客觀的存在觀點,意思是從一定的立場或角度,對對事物或問題所持的看法,是主觀上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 信息&消息,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
    請問:上面哪個說的是事實?家長甲:「成績很不理想」這話不夠精確。很多家長在說孩子成績的時候,連帶著把自己的情緒也一起帶出來了,這話重點是自己對成績的判斷,並不單純的說具體的高考分數。因此,甲這句話是帶有明顯判斷的觀點。
  • 信息&消息,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
    因此,甲這句話是帶有明顯判斷的觀點。家長乙:「500多分吧」這話本身就很含糊,501和599都是500多分,究竟考多少分呀?這個信息太不確定了。因此,乙這句話是帶有明顯情緒色彩的觀點。家長丙:551分是個事實。但這個事實,好像太乾巴巴的,沒啥回味......
  • 區分事實和觀點是反省智力的起點
    區分事實和觀點是批判性思維的起點,反省智力就是在這個基點上建立起來的。批判性思維就是,你對外來的信息不能照單全收,而是要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要敢於提出質疑。  如何培養這種思考分析能力呢?美國的幼教和中小學一般把它分解成四個階段。  一、在幼兒園到小學一二年級,老師會舉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讓小朋友們做簡單的區分練習。
  • 觀點和事實,真的存在區別麼?
    而大部分爭吵都來源於我們的一項能力的缺失——準確的區分事實和觀點的能力。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事情,是已經發生的事情,它不以他人的意志所改變,比如籃球是圓的,就是事實。而且直接觀察不一定可靠,比如魔術,大部分事實需要多方觀察和驗證後,才真正體現出客觀性。事實的背後是科學,是可證偽的客觀理性主義。觀點不一樣,觀點是我們的個人判斷,是對於事實的主觀看法,比如剛剛說籃球是圓是事實,但是你說它比羽毛球好玩,就屬於觀點了。
  • 公文寫作,事實和觀點哪個更重要?
    擺事實,講道理聽到小文提出的問題,山羊鬍略加沉吟回答說:「公文既要言之有物,也要言之有理。領導講話以闡明觀點、講清道理、獲得認同、推動工作為目的,寫作手法以說理為主。但講道理不能幹巴巴,還得有事實作為論據和支撐,從事實中提煉和濃縮觀點,這樣得出的觀點才是有說服力的。」  小文進一步問:「為什麼觀點對公文這麼重要呢?」
  • 如何區分事實與觀點?
    今天我不想用哪怕一個字去反駁這些讀者的留言,而想和你們聊一聊另一個話題。那就是如何區分觀點與事實?自從有了網絡之後,圍繞著各種輿論熱點事件和不同觀念,人與人之間總在不斷爆發著辯論、爭吵、嘲諷、辱罵、群嘲、批判,最後甚至恨不得從肉體上消滅對方。
  • 社交媒體中情緒傳播與事實傳播的關係
    ,而在網絡場域間流動的公共情緒也因為這種節點結構被迅速擴散、強化和再次聚合,形成群體極化的觀點和意識。公開性誘導群體情緒生成 社交平臺的另一大特點在於它的公開性,與傳統媒體發布信息不同,網絡平臺缺少「把關人」這一角色,所有信息、情緒都由各個節點不加過濾和篩選直接被投入公共環境中。然而網民個體在網絡環境當中極容易受到「大部分人」觀點的影響,並且迅速感染極端情緒,成為「大部分人」中的一員,並二次傳播這種極端情緒與觀點,影響著其他個體,推動極端群體不斷擴大。
  • 為什麼我的觀點別人都不認同?或許,是你沒有用事實說話!
    然後前臺同事就跟小李爭執了起來,其實,倆人爭執的主要原因是雙方沒有在同一個問題上觀點達成一致,只是互相在解釋自己的觀點,最後要麼一方被說服,要麼一方被屈服,強行的觀點插入往往都是爭吵矛盾點的開始。一對夫妻,一次丈夫加班回來,妻子很生氣,大聲對丈夫說:「你心裡到底有沒有這個家,一天到晚就知道加班」。
  • 批判性思維的起點:學會區分「事實」與「觀點」
    因為很多時候,觀點和事實很容易被混淆。國外學校在教學生閱讀理解和論文寫作的時候,特別要求學生能清楚區分文章中哪些是觀點哪些是事實。 在我們的文化裡,也經常發生把觀點和事實攪在一起的問題。很多時候,大家爭論的其實是觀點,而不是事實。觀點是很難爭論出誰對誰錯的,而事實,很多時候是有可能去證明真假的。
  • 在西安,我們如何教會8-13歲的孩子區分事實和觀點
    在國內的教育中,還鮮有教孩子區分事實和觀點的課。在交互空間,我們一直重視孩子的思維教育,特別是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於是,我們把這樣的知識也搬到了青春驛站的課堂上,我們為6-11歲的孩子,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批判性思維課——教會孩子區分事實和觀點。
  • 講邏輯,先區分「事實陳述」與「觀點」
    福爾摩斯不能憑空想像,最終靠的是觀察到的事實,必須是現場仔細的觀察,尋找蛛絲馬跡。事實與推導缺一不可,缺少事實的推導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人們經常區分「什麼是事實」與「什麼是觀點」。所以,這句話中的」滿「是觀點,但整句話又是一個陳述。事實陳述與觀點有時是結合在一起的。為什麼要區分「觀點」與「事實陳述」?「事實陳述」可以判斷真偽,即這個事實是否為真;「觀點」則不同。
  • 如何培養孩子「不盲從、分清事實和觀點」的批判性思維
    每一天,孩子們接受到的信息很多,而分清楚事實(fact)和觀點(opinion)是開始批判性思維的前提。分清事實和觀點什麼是事實(facts)呢?事實就是客觀發生或客觀存在的事件和現象,有真假可辯。而觀點(opinion)它是一個人對待一個事件的價值判斷,帶有很強的主觀性。舉個例子,我們怎麼和3—6歲的小豆包們聊事實和觀點的區別?
  • 美媒評述新媒體時代的公眾困惑:事實和觀點難分清
    作者為戴維·鮑德爾,文章摘編如下:在混亂的媒體格局中,傳統的規則被技術和新商業模式滅掉,新聞和評論之間舊的界線正變得越來越模糊。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似乎很難將事實與觀點(有時甚至是徹頭徹尾的虛構)區分開來。這是一個令人遷怒於整個新聞媒體的結論。
  • 事實,觀點,感受——我們在溝通時,溝通是什麼?
    而生活中很多的爭吵,在於不能夠分辨對方話語中事實,觀點,感受分別是那一部分,沒有區別用相應的方式回應。常見的是不求證事實真假,而且直接說觀點。不是詢問對方判斷標準,而是否定對方觀點。不是接納和感受對方感受,而且忽視其感受。其實,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對方與我談的是事實,還是觀點,還是感受?事實的部分,我們的基本態度是尊重,需要做的是求證,辨別真偽。可以問:哇,從哪裡知道今天的氣溫的啊?觀點的部分,基本態度是:和而不同。
  • 獵頭分享:分清事實與觀點,做現實的樂觀主義者
    消息真假難辨,事實不清,觀點繁雜。我們要能在系統中,抓住重點才能掌握事情的輕重緩急。首先要判斷消息的質量,是事實,是哪部分事實?是觀點,是哪種個人觀點?生活中,絕大部分事實其實都是處於一個系統中。負面消息更容易有新聞價值,所以傳播廣的消息負面的往往比較多,對待負面消息和新聞,採取靜觀其變的態度,然後再思考解決方法。要謹慎判斷消息來源,先要問自己是不是事實,是不是全部事實?先不必為那些看起來糟糕的事情焦慮沮喪,靜觀其變,再思考解決方法。
  • 「男女平等」這句話是觀點還是事實?
    』還是『事實』。 比如在一般情況下,水的沸點是100℃,這是事實;人人生而平等,這是觀點;我很帥,這是觀點;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這是事實。 據說港臺地區的小學會有這樣的遊戲來鍛鍊學生的思辨能力。 事實的意思是,就算你不知道,或者不認同,它依然是這樣的,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
  • 觀點| 苟晶「撒謊」?事實和正義能否被帶節奏?
    也有媒體認為,這個結果也提醒了輿論和公眾,再激憤,再正義凜然,也不能偏信某一方的聲音,事實是需要調查和證據支撐的,不應先入為主,發表沒有事實支撐的臆想和不負責的觀點。這麼多年不知事實真相,蒙在鼓裡,僅僅從傳言和道歉中知道「被頂替」,心理上的煎熬,命運被人捉弄的未知感和愚弄感,這些都是受害。說到受害,只要有頂替發生,必有受害,一個未付出努力的人拿別人的成績用別人的名字上學,對每個像苟晶這樣的努力者都不公平。公眾對真相和公平的渴求,不允許苟晶舉報被頂替案拖過高考。
  • 外國娃從小學習區分觀點和事實,因為這就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起點
    因為很多時候,觀點和事實很容易被混淆。國外學校在教學生閱讀理解和論文寫作的時候,特別要求學生能清楚區分文章中哪些是觀點哪些是事實。 在我們的文化裡,也經常發生把觀點和事實攪在一起的問題。很多時候,大家爭論的其實是觀點,而不是事實。觀點是很難爭論出誰對誰錯的,而事實,很多時候是有可能去證明真假的。
  • 最高院最新裁判觀點:當事人請求對事實和事實關係的確認,不屬於...
    訴的理由是原告提出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是指引起當事人之間實體法律關係發生、變更、消滅的事實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或法律關係發生爭議的事實。從訴的類型看,一般可分為給付之訴、確認之訴、變更之訴。其中確認之訴在於確認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係存在或者不存在,其客體是法律關係,不包括事實和事實關係。當事人請求確認其實際借款金額,利息按約定計算的訴訟請求屬於事實和事實關係,不屬於訴的內容,不屬於人民法院審理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