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點,來賓們走進教室實際體驗和感受「習作教育」特色短課程展示——日記賞析、數學思維訓練。孩子們的日記內容、對日記的賞析、以及小主持人的對接,讓到訪的來賓們不禁點頭稱讚,孩子們的自信與陽光感染了他們。益智器具的速度比拼讓教室成為了激烈的戰場,讓人為之振奮。
接下來是「習作教育」實踐成果之課堂展示。同時進行了習作、數學、英語、音樂四個學科的課程展示。
白婧老師與五(2)班的孩子們帶來的習作賞析《照片背後的故事》。一張張照片、一個個故事,我們走進了孩子們的世界,那裡有溫暖、有歡樂、有紀念、有回憶,讓照片有了溫度,也讓我們透過了照片尋找背後的人和事,也讓我們對幕後工作的人產生了敬畏。齊小民老師是我們首師朝小的勞動技術老師,每每學校有活動的時候,都能看到齊老師的身影,無論春夏秋冬,無論嚴寒酷暑,齊老師用鏡頭記錄著每位老師的成果,記錄著每個孩子的笑臉。可是在鏡頭裡卻沒有齊老師的身影,他說「寧可多照一點,也不能錯過老師和孩子們的精彩瞬間」。這就是奉獻,也是我們首師朝小每一位老師秉承的信念。
高孟巖老師和二(3)班的孩子們上了一節數學課《乘法的初步認識》。學生對於乘法的認知程度是參差不齊的,有的同學積累了一些用乘法解決問題的經驗,還有的同學是零基礎。針對這樣的實際情況,我們做出來一些調整,並不是按部就班的走教案,而是針對已會者採用不壓制他的分享,並表揚這種樂學愛學的精神的方式,使他們保有繼續探究新知的熱情;針對零基礎學生則採用低起點小坡度的方式,讓其在三個情境中逐漸認識乘法、理解乘法算式的意義,讓他們感受到學數學並不難還很有意思。課後聽課老師說:「這節課很好玩!孩子們都有自己的想法並敢於表達,互相爭論中越辯越明。」
劉爽老師與二(5)班的孩子們呈現了一節英語會話課《I have long arms.》。教學中,劉老師整合相關教學資源,引導孩子們在主題下進行學習;運用多種手段,如圖片、歌曲、錄音、動作、遊戲、表演等多媒體和活動,創設了悅目、悅耳、悅心的交際情景。孩子們熱情、大方、積極,願意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知識,並勇敢地嘗試用英文表達自己的想法。
馬婧老師與五(4)班的孩子們帶來的音樂欣賞課《打字機》。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本節課從學生的聽覺體驗出發,教師充分關注尊重學生的聽覺感受,進而再從音樂本體的角度與學生共同探究了音樂要素對作品形象的刻畫作用。整節課學生不僅藉助圖形譜模仿打字員繁忙的打字工作,更通過自己的想像用動作表現了打字員悠閒的工作狀態。在課堂最後,馬老師還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抓手,引導學生像作曲家一樣去發現和創造,學生用益智器具的音效與樂曲結合進行藝術表現的時候,相信他們也一定理解了音樂源於生活的真諦。
課程結束後,來賓們參觀了特色自編課間操展示、圖書館、馬文化博物館,姜海榮主任對學校的文化及課程進行講解,學校中樓的馬文化博物館中,一個個小講解員聲情並茂地講解馬文化,將馬文化的精髓傳遞給了來賓們。教師樂隊的歡迎儀式中,老師們用學生版和教師版的校歌傳遞學校的溫情,用《海闊天空》表達了作為教師的願景。
研討會開始後,首先由孟青老師進行微培訓,在課程整體育人的理念下,進一步促進學校課程成果的提煉,以成果培育的思路引領學校規劃的研究方向,好的成果是什麼樣?孟老師進行了系統的講解,從共性問題到解決方法,從基本理念到實踐檢驗,將成果展現的方法細緻地呈現出來。
科研主任李芳老師對學校以及科研情況進行了「不忘初心十年路,『習作教育』再啟航」的介紹。「習作教育」已經走過了十年,這條道路中充滿了艱辛與坎坷,但在李福平校長的帶領下,我們始終保有一種情懷「聚一群好人,做一件好事」,這十年來我們做的就是「習作教育」這一件好事,卻也因習作聚集了很多「好人」。前段時間,教育部發表了《教育部關於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我們看到科研工作的春天就要來臨了,將科研的態度、視角、能力融入工作之中,用科研引領工作的方向。用感恩的心將教育融入心中。
李福平校長也對其辦學思路和理念進行傳達。作為學校的引領者,李校長感謝生命中的每一段經歷,正是因為這些或驚險、或平凡的多種經歷,也影響了李校長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習作教育」的大膽開展才有了首師朝小的今天。「習作」不是教學而是教育,「習」是習得、學習、閱讀(閱讀力的培養),「作」是實踐、體驗、思維(思考力的培養),「習作」是分享、交流、表達(表達力的培養),是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追求真實的教育,知行合一。哪裡有問題就研究哪裡,用科研引領學校的發展。
林瑋副教授進行了《國家教學成果獎案例分享與培育途徑》的報告,分享他所研究的《重構校園生活:普通高中大美育課程體系建構》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經驗。從學校原有的資源與思想出發,進行整合、融合及綜合。用實踐與理論、過程與結果、寫作與情感相結合的方式,建構模式從而引導教學成果一步步成型最後成功。最後林瑋副教授也對「習作教育」,以及這半天對學校的了解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學以成人」,成人謂之自我生長,如何「成人」,這是作為教育工作者始終面臨的問題,我們的工作始終是情感投入的過程。「習作教育」為孩子們提供了思考與表達的平臺,讓學生與老師成為一個共同體。在「習作教育」的引領下讓孩子們「寫以成人」。
科研,作為學校和老師發展源源不竭的動力,為未來充電續航。學校也明確發展規劃,通過建立三個基地,即課程培訓基地、課程研究基地和實習生基地,用研究促發展,為儘快打造成為辦學特色鮮明的優質名校,全力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