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最終能夠統一六國,除了自身的雄才偉略之外,自然也離不開手下一眾馬仔們的不懈努力,根據史書記載,祖龍手下文臣如雨,猛將如雲,其中最出彩的共有九人,這九位可以算得上是秦國最傑出的頂級人才。他們分別是:王翦、王賁、王離、章邯、蒙武、蒙恬、蒙毅、李信、李斯,八個武將,一個謀臣,作為以統一為主題的秦國,武將的作用很突出,滅國之戰更是令人讀之熱血沸騰。這裡面武將排前三的應該是王翦、王賁和李信,王賁是大將王翦的兒子,更是秦國滅魏、燕兩國的主要功臣,李信屬於秦軍之中的「少壯派」,曾與大將王賁一起攻打燕國,將燕軍攻擊得潰不成軍,最終迫使老燕王喜不得不將太子丹殺掉賠罪,即便後來李信在攻打楚國之時失利,從秦王對其處理的態度來看,也不能否認李信個人的能力和功勞。
而老將王翦,作為秦始皇時期,秦國頭號名將,在秦國滅掉六國的戰爭當中,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六國當中,能夠有實力跟秦國PK的國家有三個國家:趙國、楚國、齊國,齊國袖手旁觀,最終自食其果,趙國和楚國在亡國危機之下,拼死反抗,成為了秦國統一六國的進程當中,最難啃的骨頭。而在滅趙、滅楚當中,最難啃的攻堅戰,恰恰都是被老將王翦給啃下來的,武將之中首推王翦一點兒都不過分。那麼,作為九大功臣中唯一的文臣,李斯的功勞到底能不能媲美王翦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秦朝最終能夠統一六國是歷代秦君努力、積累的結果,然而到了嬴政時期,秦國卻幹出了一個自毀前程的事情,那就是在秦國發現了韓國的「疲秦計劃」之後,秦國君臣就覺得,外國人看著怎麼看怎麼不順眼,都有害我之心,於是便下達了驅逐所有外國客卿的逐客令。
這些人才雖然是外國人,但都是抱著振興秦國目標而來,倘若不分良莠,一股腦全部被驅逐出去,那麼他們只能選擇改投他國,人才流逝必然會重創秦國的未來,正是李斯的《諫逐客令》最終打動了秦王,讓其幡然醒悟,最終沒有鑄成大錯。而對於統一戰爭,李斯獻上計謀,勸秦王派遣謀士持金銀珠寶出關,遊說山東諸國,離間各國君臣,不少國之幹城,如李牧等輩,最終都是倒在了秦國的離間計上,這也為正面戰場的順利開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證。在李斯的多年謀劃和輔佐之下,秦王嬴政最終掃平六國,統一寰宇,成為了千古一帝。因此在秦王的九大功臣當中,排名第一的不是武將,而應該是謀臣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