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閉上雙目,想像一下倒「U」曲線是怎樣子的:它不同於拋物線,不是由低到高,到達最高點就即刻下滑的弧線。倒「U」曲線中,由低到高,到達最高點時,如果平衡性好,最佳狀態就會在一定的範圍內保持。結合學習到的心理學理論知識,整理了生活中的倒「U」曲線。它們可以在以下情景中存在------交往頻率和喜歡程度呈倒「U」曲線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中,熟悉與鄰近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但是熟悉也需要一個「度」。過少的交往,因為缺乏了解,存在防備心理,或因為彼此間的相似性或互補性都很難找到,彼此的喜歡程度就大打折扣.「生命中擦肩而過的匆匆過客」亦然。保持適度的交往,那種心理上若即若離的維繫,是倒「U」曲線的最高點,最佳狀態。最美。(有人說那就是曼妙的愛情,雖然我保持個人意見。因為個人認為,不想負責任的情感不能稱之為愛情。愛情應該具有利他性,為了愛人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何況負點責任?替愛人負責任,那是一種幸福,一種榮耀。)
過多過密的交往,則因為近距離的接觸,帶著放大鏡看一個人,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不滿意,通常意義上說的是走進圍城裡的男女,較之於戀愛時期,喜歡的程度不會因為交往頻率提高而提高,相反還有變得麻木不仁了的可能。外人看是親密愛人,實則天天大喊「碰頭冤家」。張愛玲的「紅玫瑰和白玫瑰」理論:一個人,擁有了紅玫瑰----白的就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光,紅的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擁有了白玫瑰,紅的就成了心口隱隱作痛一生的硃砂痣,白的則成了衣服前襟的一顆剩飯粒。
對婚姻有責任心的男女,他們的「超我」模範表現或多或少是有違於「本我」的追求快樂之原則的。當然,現實需要這樣正統的道德導向。說服次數與效果呈倒「U」曲線比如一位做母親的,她希望自己孩子遵照自己的意願執行,或者是什麼自己認為需要強調的,反覆說反覆說,後來發現孩子的態度反而沒有原先配合了。這就是說,在孩子面前,適當的提醒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成人及時適當的引導。但是當提醒變為「嘮叨」後,效果反而不好了。這一點,為人父母,可要時刻檢查自己哦!信息強度與態度轉變呈倒「U」曲線信息如果喚起人們的畏懼情緒,一般會有利於說服。但是畏懼與態度轉變的關係不是正線性關係。一般來說,畏懼的喚起能增強說服效果,但是,太強烈的畏懼信息反而引起接收者的心理防禦以至否定畏懼本身。比如你說,吸菸飲酒會影響身體健康,那些被說服者是相信的,雖然很多人照樣吸菸飲酒,但是你說,吸菸飲酒會導致癌症------雖然事實如此,但是他們感覺那還是遙遠了些,而且這是最極端的後果。據說長壽的山野村夫中,也是不乏長期吸菸飲酒者。
壓力和職位之間呈倒「U」曲線一個單位裡,高層領導和基層員工是有壓力的,但是比不上處於夾心地位的中層領導壓力大。高層領導由於級別高,能支配自己的時間,控制自己的工作量,可改變自己的環境,他們在做重大決策時體驗到的是一種迎接挑戰的正性壓力。一句話,自主權大,負性壓力體驗相對減少。基層員工則相對被動接受上級安排的工作,做好本職工作基本是不會有錯的。他們對工作目標,工作是什麼或什麼時候完成沒有控制權,所以他們比領導要容易感受到壓力體驗。中層幹部則是在上下級之間扮演緩衝的角色,他們經常被突然要求去協調,處理突發事件,平時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他們是在模糊的情景中扮演模糊的角色,這是壓力角色的一種。他們因為模糊而更多地經歷了壓力體驗。壓力與效率的關係呈倒「U」曲線當沒有壓力或動力的時候,人的辦事效率很低。在毫無壓力刺激的情況下,幾乎不能提高效率和幫助人們提高挑戰能力,生活會變得乏味。挑戰恰恰是積極應對壓力的一種表達方法。感受壓力激發挑戰的勇氣,工作效率就會提高。如果學生沒有絲毫壓力了,那很難想像會有好成績,把考試看成挑戰而不是壓力時,學習效果會很好。但是當壓力過度了,結果就可能完全相反。「崩潰」的狀態就是壓力過度的體現。當然,個體的認知和易感性都影響著壓力的體驗程度。倒「U」曲線的高低大小變化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根據實際畫出的圖,有些人是又尖又窄,有些人,則是又平又寬。動機與效果呈倒「U」曲線動機是指激發個體朝著一定目標活動,並維持這種活動的一種內在心理活動或內部動力。在一定範圍內,動機越強效果越好。因為做事情,想要有好的效果,勢必要賦予客體一定的內在動力,而動力則來自於適當的壓力,(這個問題回歸到壓力與效果這個話題上了。)超出這個度,效果當然是未必好,這點比較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