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遺產,永安大腔戲與高甲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2020-12-20 我要的不多就一分鐘

永安大腔戲是弋陽腔的一個流派,因為其表演方式「大鑼大鼓唱大戲,大嗓子唱高腔」,所以也叫大門腔。永安大腔戲起源於明代時期,主要在福建省永安市衣村地區流行。永安大腔戲特有的大嗓子唱高腔的方式,能夠舒緩人們的感情,因此很受百姓青睞。2006年5月20日,永安大腔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話說,明景泰年間,福建省永安市青水舍族鄉豐田村熊氏家族年年派人到江西石城祭祖,在祭祖的時候,熊氏人發現當地藝人的小調旋律十分優美、動聽,遂開始跟著藝人學習,熊氏人學習的這種曲藝叫做弋陽腔,當地人稱為「高腔」,藝成之後,熊氏人回到豐田村,並融合本地的山歌、小調、歌舞及道士音樂,以及本地的地方劇種音樂,創立了大腔戲班。後來隨著熊姓家族部分成員向周邊地區的遷徙,大腔戲也隨著傳播到了不同的地方。大腔戲成了豐田村衣民在衣閒或者節日時娛樂消遣。

早期的大腔戲班和弋陽腔的戲班差不多,只有十五個人,舞臺設備十分簡陋,劇目也很簡單,演出時,舞臺上通常只放些桌椅,演員的服裝和裝飾也儘量簡化,化妝也只有最樸實的紅黑白三種顏色,而後掛上須套,這是大腔戲鮮明的特色裝飾。伴奏樂器也只有鑼、鼓、錢、吶和板等幾種簡單的樂器。演出時司鼓坐在椅上打鼓,並且用乾唱貫穿全場,與演員相互配合。唱腔結構為曲牌體,具有旋律起伏波動大,聲音高亢等特點。

大腔戲的聲腔字多腔少,演員演出時常常以大嗓音為主,大小嗓音相互配合,唱詞多為長短句的格式,用本地方言演唱,仍保留著弋陽腔「一人主唱,眾人幫腔」的特點,在演唱時,樂器鑼鼓的配合很重要。大腔戲的角色行當有「四門九行頭」的說法,其中「四門」是指生、旦、淨、醜行當,「九行頭」則是指正生、小生、副生、正旦、小旦、夫旦、大花、二花、三花,在歷史的發展中,根據需要又增加了老旦和貼旦行當。

起源於生活,大腔戲的劇目也大多是根據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改編的,採用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表演,目前各種傳統的劇目有一百多出,主要有《白羅衫》、《黃飛虎》、《金印記》、《三代榮》、《合刀記》、《破慶陽》、《中三元》、《葵花記》、《白兔記》、《賣水記》、《取盔甲》等劇目。作為明代戲劇的繼承者,大腔戲本身擁有非常豐富和翔實的資料,這些資料對於研究戲曲史、文化史甚至明代時期的社會生活都提供了很大的依據,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是福建泉州最受歡迎的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晉州、泉州、廈門、龍溪等地和臺灣省等地區,甚至還傳播到了有華僑居住的南洋一帶,成為閩南諸劇中流傳範圍最廣、觀眾面最多的地方曲藝劇種。2006年,高甲戲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明末清初閨南地區農村流行的一種化裝遊行,尤其在泉州地區。村民每到喜慶節日和迎神賽會便會裝扮成梁山好漢,再配以民間歌舞、曲調、小調等音樂,在廣場上排成蝴蝶陣和長蛇陣等表演各種故事,後來慢慢細化,出現專演宋江故事的戲班,稱為「末江戲」。宋江戲以武打見長,初期套用民間的「殺獅」,一群藝人扮演的武士和演員裝扮的雄獅搏鬥。清道光年間,宋江戲表演內容逐漸豐富,表演內容有文武戲、宮廷戲、丑旦戲等,演變為合興戲。

合興戲又吸收了京劇、崑曲和傀偶戲的精華走向專業表演的戲劇之路,隨著時間的發展,宋江戲和合興戲相互影響、交流,到清末,兩個曲藝合二為一,人們把這種曲藝稱為「高甲戲」。在繼承男音和木偶戲的聲腔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和改編,高甲戲形成了自己的曲牌體。演員演唱時使用真聲,行腔繼承了南音的清新細膩之處,但也不乏高亢雄渾之氣。伴奏樂器的使用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主要以噴吶為主,輔之以二弦、三弦、琵琶、洞簫、品簫等樂器。

武場則有大小鼓、大小鑼、大小錢、百鼓、響盞等樂器。唱腔和音樂甚至說唱念白中都蘊涵著濃厚的鄉土氣息。早期,高甲戲的表演和聲腔等方面主要借鑑於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和京劇等曲藝劇種,並在它們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獨特的表演方式。早期的角色行當原只有生、旦、醜,後來陸續增加了淨、貼、外、末和北、雜等。其中醜行是高甲戲中最具特色的地方。醜行有男醜、女丑之分,男醜又分文、武丑,細分下來醜行有幾十個角色。

醜行表演大多採用誇張的手法,具有詼諧幽默、活潑明智、搞笑等特點,醜行的表演豐富,隨時可以從身邊的人物行為中發現特點,再加以誇張就形成了一種創新的表演,因這種表演來自民間,服務於民,所以深受百姓歡迎。在發展中,高甲戲的演出多是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劇目分為大氣戲、繡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這些劇目大都是根據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或者根據百姓生活故事進行改編和創新的,目前有六百多種傳統劇目。

合興班時期的劇目有《狸貓換太子》、《逼官》、《困河東》、《斬黃袍》、《郭子儀拜壽》、《包公審黃菜葉》、《高奎假王球》、《楊國顯失金印》等劇目,這些劇目多半是半文武的劇目。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根據現實創作了一批現代劇,如《施琅將軍》、《開元序曲》、《唐宗逸事》、《唐山情》、《顛倒乾坤》、《高平關》、《真假王岫》、《南海明珠》、《審陳三》等劇目,在群眾中引起很大的轟動。

相關焦點

  • 讀懂高甲戲臉譜的「形」與「色」
    臉譜是戲曲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戲曲藝術的重要特徵之一。高甲戲是閩南諸劇種中傳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發源於泉州,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以「化裝遊行」方式起源,便決定了高甲戲在妝面化妝上的講究和造詣。­  「以臉識人,以臉識情」,臉譜大多表現不同人物性格與面貌特徵,臉譜色彩對比強烈,既誇張又有象徵性,用色豐富。
  • 高甲戲發祥地在哪?
    其他方面如按照「四平戲」「半暝反」形式演出,上半夜演大型戲,下半夜加演小出(小劇);戲箱保持正副青紅籠;科班、舊班都有嚴格的規章制度。起初,「宋江戲」改造後,因融合「宋江戲」「四平戲」「竹馬戲」,兼收並蓄「梨園戲」「傀儡戲」(布袋戲)「打城戲」特點,戲曲藝人合夥創辦戲班,故稱其為「合興戲」,戲班稱之為「合興班」。
  • 永安瑰寶—— 天寶巖、九龍竹海
    竹神睡石       到過永安的人,都會去天寶巖和九龍竹海一賞美景,這兩處地方稱得上是永安的兩大瑰寶       天寶巖總面積達11015.38公頃,保護區內物種十分豐富,地帶性植被為常綠闊葉林,計8個植被型39個群系52個群叢,其中國家Ⅰ級保護植物有南方紅豆杉、鍾萼木等5種;陸生脊椎動物86科405 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有金錢豹、黑麂、黃腹角雉等7種;有昆蟲資源32目230科1154種、大型真菌26科103種,微生物有7目13科23屬。
  • 高甲戲融入幼兒課程 石獅探索傳統藝術啟蒙教育遊戲化
    從當天起,該幼兒園將開展為期2年的「高甲戲藝術啟蒙教育遊戲化」課題研究,把高甲戲融入幼兒園的藝術教育中,從小培養孩子們對傳統戲曲文化的興趣與愛好。  專業演員生動演出小朋友看得津津有味  24日上午,400多名小朋友聚集的活動室,時不時爆發出歡樂的笑聲。
  • 皮影戲藝術的發展,明代的冀東影戲,有什麼的特點和魅力?
    由此古影卷可以看出明代的樂亭皮影戲中的行當已經齊全,並有了曲牌和固定的韻律格式,可以說自金、元、明以來,樂亭影戲經過數百年來的發展演變,已經從宋代汴梁影戲,成型為有冀東特色的樂亭影戲或灤州影戲了。自金代汴梁影戲被撈北移以來,影戲應該不久就傳到了距離京城不遠的灤河一帶。
  • 東北的「盤索裡」是什麼,為啥會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這種藝術畢竟有局限性,新生代很少聽了,於是「盤索裡」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遺產。那麼,「盤索裡」是什麼?為啥會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呢?盤索裡表演在中國,有很多藝術表現形式,相聲、二人轉、小品等等都是,「盤索裡」也是這樣的一種藝術形式,大多數位兩人表演,一人敲鼓,配合唱腔,一個人以唱為主,說唱結合,可以出演有多種人物出場的情節複雜的大型作品
  • 精彩紛呈 泉州推出40多項「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
    東南網6月13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提線木偶戲、五祖拳、古琴、香道……構成了一場美妙的非遺演出。13日上午,由泉州市政府主辦、泉州市文旅局承辦,以「非遺傳承,健康生活」為主題的泉州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在清源山老君巖舉辦。
  • 三明市客家文化藝術中心:在志願服務中播撒藝術美
    、鄉村庭院;參與融入當地百姓的「星光大道」;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研習;開展公益性藝術培訓……在三明,活躍著一支來自三明市客家文化藝術中心的文化志願服務隊。把流動舞臺車開進鄉村國慶期間,以「弘揚真善美·共圓中國夢」為主題的惠民公益演出,在泰寧縣政府廣場和沙縣溼地公園先後進行。在女聲獨唱《祝福你》《江山》等一陣陣或悠揚或激昂的歌聲中,三明市客家文化藝術中心的下鄉公演拉開了序幕。
  • 展現傳統藝術魅力!唐山皮影藝術展在荊博開展
    本次活動由荊州博物館、唐山博物館聯合舉辦,旨在讓公眾了解並欣賞到皮影藝術的獨特魅力,更好地傳承發展傳統藝術。皮影是一種集民間美術、音樂、舞蹈、說唱為一體的傀儡戲劇表演藝術,全國很多地區都有分布,並且各具特色,異彩紛呈。據了解,此次展覽以唐山皮影中清末民初皮影作品為主題,展出作品達數十件(套)。
  • 兩岸合創《阿搭嫂》融合高甲、客家、歌仔三戲種
    5月31日,《阿搭嫂》的主演吳晶晶(中)、李文勳(左)和邱秋惠在表演中。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新華社臺北5月31日電(記者賈釗、陳鍵興)記者31日從臺灣戲曲學院臺灣青年劇團了解到,由兩岸藝術家和青年學生聯合創作的戲曲作品《阿搭嫂》,將同臺呈現高甲戲、客家戲和歌仔戲三種傳統戲曲形式,於6月1日至3日登上臺北城市舞臺劇場。  據了解,此劇原為高甲戲,由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曾學文編劇,曾獲「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
  • 借燈取影 戲若人生—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之巴林左旗皮影戲
    作為一種根植於沃土的藝術形式,巴林左旗皮影正日益散發出草原文化的獨特魅力。受當地歷史、人文、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其皮影藝術在沿襲漢文化傳統的同時,也融入了北方遊牧民族的文化影響,人物造型、劇本和唱腔都具有鮮明的內蒙古特點。
  • 「金山銀水」的永安之旅給你安排上了!
    、生物進化展區、竹博園和南溪生態體驗區等參觀點。其中,滄海畲族村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青水畲寨內寧靜的畲族傳統民居村落與多彩的溪水田園風光和諧共融,其中,大腔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黑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鳳凰裝、畲藥、婚慶習俗等資源獨具特色。
  • 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平調、大弦戲、目連戲、四平調、雜技
    濮陽市是河南省的省轄市,地處河南省的北部偏東,與河北省山東省相連,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境內有顓頊升天處、戚城、蚌殼龍、春秋時期諸侯會盟臺、澶淵之盟碑等遺址。境內民風淳樸,傳統文化厚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和環境。
  • 古老傳統藝術皮影戲記載著歷史的印記
    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皮影戲是中國漢族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11年,申請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
  • 「金山銀水」的永安之旅給你安排上了
    、動物標本館和畲族民俗館、竹神雕像、生物進化展區、竹博園和南溪生態體驗區等參觀點。其中,滄海畲族村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青水畲寨內寧靜的畲族傳統民居村落與多彩的溪水田園風光和諧共融,其中,大腔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黑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鳳凰裝、畲藥、婚慶習俗等資源獨具特色。
  • 「布袋戲」究竟有什麼魅力,讓這麼多人痴迷
    「布袋戲」究竟有什麼魅力,讓這麼多人痴迷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的大國,早在古代,我國人民就已經非常重視精神文明生活。雖然古代沒有電視機,沒有手機甚至沒有收音機,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找樂子」。除了能去戲院聽戲,去茶館聽書之外,還有皮影戲、木偶戲這些娛樂活動。
  • 發源於臺灣本土的唯一劇種,歌仔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價值?
    歌仔戲或者歌崽戲,是發源於臺灣本土的唯一劇種,是臺灣人民和福建人民共同喜愛的劇種,歌仔戲經常在兩岸進行演出,臺灣省和福建廈門、漳州、晉江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廣為流傳。歌仔戲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據資料記載,歌仔戲是福建漳州地區的民歌一—錦歌,在流傳的過程中與車鼓小戲身段以及地區的民歌、小調、曲藝和舞蹈相結合形成稍具戲曲維形的歌舞小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