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的兒童「感統失調」:平衡感差、注意力差,12歲就會定型且無法改變

2021-02-22 動因少兒籃球

當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好動不安、擔心愛哭、粘人、情緒不好、任性不聽話,以及動作不協調等多種表現的時候,就會有人告訴你孩子是「感統失調」,是不是感覺這些表現你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這些常見行為表現也會讓父母們很焦慮、很著急,卻很少有正確應對的辦法……

「孩子今年5年級,老師在期末測評裡說他感統失調,老師還說超過12歲就改不了了,急的我帶著孩子去了趟醫院,大夫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也沒開藥,怎麼辦啊?」


「孩子就是好動點,注意力差,任性愛發脾氣,不愛說話,有時會打其他同學」


「老師說他念課文總漏行、偏旁老寫反、剛教會的字寫黑板上就不認識了,我還以為是他馬虎大意呢……」


家長群裡的一段話,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隨後一長串的「我家的也是」的家長附和中,還穿插著這樣的留言「我帶孩子去了小區旁邊的早教機構,說能糾正這個問題,3個月就花了1萬多,啥作用都沒有,白花錢……」

還有很多家長留言「感統失調是個啥?」「是不是病,要吃藥嗎?」「聽說12歲就定型了,真的嗎?」等許多問題,動哥有針對性的答了幾個問題之後,就發現既不系統又不全面,所以今天專門拿出一點時間,給家長們科普一下什麼是「感統失調」以及應對措施,希望能幫助更多的家長和孩子們。

(本文較長,閱讀時間約5分鐘,建議點擊右下角在看,讓更多的家長少走彎路)

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統計:現代城市家庭中,感統失調兒童比例高達85%,而其中約有30%的孩子為重度感統失調。

感統:全稱為「感覺統合」,是指視覺、聽覺、觸覺、平衡感等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外的知覺做出反應。也就是說,人通過眼、耳、鼻、舌、皮膚等器官採集信息,通過大腦整合以後,形成正確且精準的「行動」。

感統失調,通俗的講,就是孩子的「感覺」和「行為」不能一致。由於信息傳遞發生了偏差,會造成大腦和身體不能協調發展。感統失調在醫學層面是「兒童大腦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很輕微的障礙」。所以嚴格的講,感統失調並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病症,而且這樣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大腦和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出現了障礙,造成很多優秀的方面表現不出來。

 

他們上課愛做小動作,愛左顧右盼,注意力無法集中,影響學習成績。

他們語言組織能力差,不能很好地與同學交流、回答老師的問題。

他們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和周圍的同學處不好關係,甚至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

他們膽量自信心不足,一到人多的場合就緊張焦慮,更別說上臺表演了。

他們肢體不協調,舞蹈、體操要麼就做不好,要麼就要比其他同齡人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做好。

 

看似常見的問題,其實都是感統失調讓孩子不能正常的行動、發揮與表達。要注意的是,感統失調並不意味著可以聽之任之發展,這將會對孩子的生活、學習、人際交往與身心健康產生嚴重的影響,很多家長和老師還會一味的用正常的標準去要求、衡量和評論他們,讓孩子們心裡有苦說不出,更得不到他人的理解。甚至被迫拿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終身評語,實在讓人痛心。更重要的是,數據統計表明:感統失調在12歲前通過正確的訓練很容易糾正,一旦超過12歲就會定型,無法改變。

感統失調的另一個學名,叫做「學習能力障礙」,這也是感統失調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地方,舉幾個例子大家就能明白它的「破壞力」:

聽不明白話,理解能力差:玩一個遊戲,講一遍規則,大家基本都明白了,但是有人就是聽不懂,反反覆覆問別人怎麼回事。甚至手把手教他怎麼做,還是會做錯。這就是感統失調中的聽覺感不良,這一類孩子經常會上課走神,聽而不聞,丟三落四,經常忘記老師說的話和布置的作業等,課後又會比別人多花一倍甚至幾倍時間來鞏固知識。成年以後,聽理解能力繼續跟不上節奏,不但浪費自己和他人的時間,也會因此喪失很多寶貴的機會。如果身邊的人發現你理解能力有問題,怎麼可能會把重要的事情託付給你,在講究高效率配合的未來社會,理解力的缺失將是事業的致命短板。

 

缺乏自信,嚴重「玻璃心」:本體感失調前庭功能失常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信,消極退縮,容易緊張孤僻不合群。這一類孩子年少時常表現為好動不安,愛做小動作,容易違反課堂紀律,調皮任性、愛挑剔,很難和其他孩子分享玩具和食物,「小私心」嚴重,還可能出現語言發展遲緩、說話遲。成人後容易有一顆「玻璃心」,沒遇到挫折前信心滿滿,稍遇否定就一蹶不振,一被批評就「蔫」了,遇到挑戰會輕易自我否定,又不願意主動學習,整天怨天尤人,把自己的遭遇歸罪於沒遇到「伯樂」,整天負能量爆棚。我想這樣的人,誰也不願意跟他共事和共同生活吧。

 

馬虎粗心,表達能力差:視覺感不良的孩子,主要表現為無法流利的閱讀,經常出現跳讀和漏讀、多字少字,寫字偏旁部首顛倒,學了就忘,計算能力差,常抄錯題抄漏題,辨別形狀和字形困難、學習時動作遲緩。這樣不僅在考試、升學中倍感壓力,成人後還可能出現語言表達欠佳,講話缺乏邏輯性,做事抓不住重點,而且做人懶散,時間觀念差。作為現代人,不僅要具備深刻的思想與見解,在別人面前良好的表達也非常重要,這樣關鍵的能力缺乏,會讓機遇跟你擦肩而過。而且人只要與「懶」字沾邊,就註定和優秀無緣了。

 

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差:動作協調不良的孩子,常表現為平衡能力差,走路東倒西歪,經常碰撞東西,笨手笨腳。緊張、不合群、偏食或暴飲暴食、害怕陌生環境、咬指甲、愛哭,手工能力差、精細動作差等。成人後容易沉浸在在自己的小圈子裡以獲得安全感,故步自封,接受新鮮事務能力差,拒絕自我學習,固持己見。這樣很容易造成無法提升自己的水平,獲得的成就有限

 

感統失調的孩子,成長的道路可以說是跌跌撞撞的,好不容易熬到了工作,以為可以有一番作為,殊不知感統失調帶來的影響是伴隨一生的。「差之毫厘,謬之千裡」的道理大家都懂,「颶風起於萍末」的意義也同樣深刻,看似輕微的「信號傳遞不良」卻可以對人的一生產生如此深遠影響,家長們不可不防。所以趁著孩子還在最適宜調理糾正的年齡,不要輕忽放過,我們不怕「一身」都是問題的孩子,怕的是孩子「一生」都有問題,而且之前問題還沒糾正,新問題又接踵而至,逐步積累下去變成「習慣」,將會成為孩子人生上無法跨越的「無底深淵」。

對於感統失調,家長們必須要知道的一些醫學角度的乾貨信息

幹預時間:3-7歲是感覺統合的最佳矯正期;7-12歲時感覺統合最佳彌補期;12歲以後就需要進行心理輔導和其他手段進行幹預了。

糾正方法:改善感統失調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儘早進行針對性的體適能訓練

體適能訓練為什麼可以糾正感統失調呢?主要有以下三點:

1、 完善思維模式,提高警覺力和驅動力,讓孩子明晰感覺信號傳遞的正確信息。

2、 運動訓練刺激神經細胞數量增加並完善相互連接,讓各類反射通路更順暢。

3、激發海馬體的幹細胞分化成新的神經細胞,讓大腦前額葉的指揮中樞更精準地向運動中樞發出正確指令。

 

在這裡,動哥要隆重推薦《動因少兒直播運動課》

動因少兒直播運動課針對兒童【動作發展+體適能素質+心理發展+專項技術】的綜合性培養,以體適能訓練為基礎,結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根據兒童身體體質、生長發育敏感期、心理發展,及運動素質窗口期,通過科學、趣味、科技、有效的全方位素質教育,幫助中國兒童從小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助力自我價值實現。

健康體適能是與健康有密切關係的體適能,身體成分、肌力和肌肉耐力、心肺耐力和柔軟素質。技能體適能包括靈敏、平衡、協調、速度、爆發力和反應等,這些要素是從事各種運動的基礎。



動因少兒直播運動課以直播形式開課,學員可足不出戶即可享受運動。設置穩定班級、固定教練,每節45分鐘的高效課堂覆蓋年度課程, 9大主題課程內容,共計80節。每周安排2節課程,科學訓練,實時指導。同時,專屬教練+班主任的雙師模式,陪伴學員成長,家長全程無憂。動因少兒直播運動課現專為6-12歲小朋友設計趣味專業的運動指導直播課程。科學分班,根據不同年齡層的孩子的心理發展及身體發展研發適齡、適度、適量的訓練方案,從小塑造孩子的陽光心理,強健體魄以及優秀的運動能力,培養孩子們正確的健康管理意識與良好的運動習慣,更好的應對未來。

三、動因少兒直播運動課孩子得到哪些鍛鍊?

動因少兒直播運動課程,可以幫助小學員們全面提升身體素質。提高身體素質,強化骨骼、血管和關節;增強運動素質,包含增強力量、速度、耐力、彈跳、靈活、協調、平衡、柔韌、攀爬、投擲、平衡等方面的能力;促進大肌肉群與深層肌肉的協調發展;基本動作模式的建立,包含跑、跳、推、拉、蹲、爬、滾動、旋轉等方面的動作;打造各專項體能基礎,包含射箭、棒壘球、皮划艇、籃球、遊泳、網球、足球、體操、羽毛球、高爾夫等項目所需要的身體素質條件;學校體育測試能力提升,包含仰臥起坐、投擲實心球、跳繩、引體向上、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短跑、長跑等項目;

四、動因少兒直播運動課如何預約體驗課?

家長可在動因體育微信小程序預約體驗課,班主任會與您溝通體驗詳情。在籍學員享受限時福利,現在購課可贈送4節動因體育線下課程。

■ 免費體驗(0 元領取體驗課,體驗滿意再報名)

■ 隨時換班(孩子所在班級不合適,教練授課風格不喜歡,可隨時更換)

相關焦點

  • 動因體育:平衡失調、注意力差,感統失調的孩子12歲就會定型
    注意力差、焦躁易怒、跳讀漏字 竟然是感統失調惹的禍「孩子今年5年級,老師在期末測評裡說他感統失調,老師還說超過12歲就改不了了,急的我帶著孩子去了趟醫院,大夫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也沒開藥,怎麼辦啊?」「聽說12歲就定型了,真的嗎?」等許多問題,動哥有針對性的答了幾個問題之後,就發現既不系統又不全面,所以今天專門拿出一點時間,給家長們科普一下什麼是「感統失調」以及應對措施,希望能幫助更多的家長和孩子們。
  • 孩子走路易摔跤、平衡感差,是感統失調嗎?
    提問:經常會有家長問,孩子在生活中很容易摔跤,平衡能力差,到底是什麼原因?又該怎麼辦呢? 回答 孩子一歲左右走路摔跤很正常,剛學會走路,掌握不好平衡。
  • 判斷孩子是否感統失調,及時進行感統訓練
    觸覺統合失調的兒童 往往對別人的觸摸非常敏感,總是擔驚受怕的樣子,不合群,孤僻,表現出不安,缺乏自信,自言自語,無法和人溝通,牴觸和外人溝通
  • 孩子有這些表現,說明他感統失調,12歲前應儘早幹預
    但有時候並不能怪孩子,他只是感覺統合失調了。什麼是感覺統合失調?它是寶寶大腦在發育過程中出現輕微的障礙,導致大腦功能失調,造成學習、運動等能力障礙。感統失調的寶寶智力發育並無異常,只是大腦和身體各部位的協調出現了障礙,所以會出現一系列異常行為,比如好動不安、走路容易跌倒、過度害怕陌生環境等等。
  • 南開感統失調訓練線上課程_星寶上學教育
    3歲小孩感統失調康復訓練怎麼做?3歲兒童感統失調康復訓練需要兩頭抓:補差、培優。補差主要是將0-3歲缺少的感覺統合刺激補回來,使兒童達到3歲兒童的感統能力。代表其在平臺內的綜合表現越好。感統全稱感覺統合失調,感覺統合是大腦的功能,感覺統合失調即為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也可稱為學習能力障礙。
  • 孩子注意力差,聽說是感統失調?真相原來在這裡
    孩子考試成績不好,倒不會因為腦子不夠用,只要是孩子自己不認真......她滔滔不絕,半個小時以後我做了總結:你就是想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對嗎?對對,她好像獲得了寶藏似的,急忙點頭答應。接著她又搶著說「聽說,孩子的問題和感統失調有關呢,我尋思著要不帶孩子去醫院的發育科看看,咱家孩子可別是智力發育有問題!」
  • 孩子感統失調,家長別大意,抓住最佳改善時機,超過12歲就遲了
    孩子感統失調,家長別大意,抓住最佳改善時機,超過12歲就遲了很難融入到集體、語言成長不好、閱讀困難、愛發脾氣、咬指甲、好動、身體的協調性差、注意力不能集中,如果你小孩出現上面這幾種表現,表明小孩的感統失調了。
  • 嬰幼兒感統失調的嚴重性和危害性,感統知識分享
    當人體由於先天不足或受到外界的不良幹擾時,大腦對感覺信息的統合就會出現問題,即感覺刺激信息不能在人腦的中樞神經系統中進行有效的整合,從而使整個機體不能和諧地運作,這時人體就會表現為感覺統合失調。 2.本體感(運動覺)失調 (1) 方向感差,容易迷路,容易走失,不能玩捉迷藏,閉上眼睛容易摔倒,過分怕黑。 (2) 動作協調不良,動作協調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精細動作不良,手工能力差。
  • 孩子總是「左右」不分,或是「感統失調」惹的禍,家長要注意
    一般來說,正常的孩子到了兩三歲就能夠分清"左右"了,如果孩子到了三歲以上,仍然分不清"左右",甚至在被教導調整之後仍然無法改變,那麼這時候家長就要注意了,有可能孩子時患了"感統失調"。孩子分不清"左右"是小,但是如果孩子患了"感統失調",就要加以重視和調整。那麼什麼是"感統失調"呢?
  • 孩子注意力總是不集中,很可能是感統失調,父母要儘快重視起來
    目前,很多家庭的孩子都存在明明頭腦很聰明,但總是會存在丟三落四、注意力不集中等一些問題,專家對此提出見解: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總愛忘事,很可能是患有「感統失調」症狀。「感統失調」的症狀1、笨手笨腳,身體不受主觀意識的控制;2、注意力不集中,易發脾氣;3、平衡感差,走路易摔倒;4、經常寫
  • 【科普】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特別好動?家長要注意了,可能是感統失調
    六、本體感失調:方向感差、容易迷路、容易走失、不能玩捉迷藏、閉上眼睛容易摔倒、站無站姿、坐無坐相、容易駝背、近視、過分怕黑。     如果發現孩子有那些異常行為,家長可以先帶孩子到來賓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做一個心理測評,看看孩子屬於感統失調的哪一階段,再由醫院的專業指導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感統訓練。
  • CCTV新聞頻道權威報導:兒童感統失調問題不容小覷,不要錯過關鍵期!
    感統失調的孩子往往注意力不集中、膽小不自信、語言表達能力弱、不會控制情緒、運動能力差、學習能力差……感統失調的原因造成感統失調的原因很多:城市和農村生活條件好轉,孩子的活動空間不夠、缺少豐富的環境刺激;父母忙於工作,孩子由老人照看,隔代親,過於包辦;家長過度保護溺愛或者強勢專制
  • 孩子膽小、注意力難集中,可能是「感統失調」,別因疏忽致遺憾
    感覺統合失調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前庭感失調: 平衡感差,多次平地摔跤,明顯多動。 孩子總是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不能急停急走,有明顯的衝動感覺,但到達目標後卻顯得小心翼翼。
  • 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怎麼辦?
    視知覺能力差會導致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對讀、寫、算方面的記憶力較弱,學習能力比同齡小夥伴弱。2、聽知覺能力差聽知覺是大腦對耳朵聽到的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並與過去的經驗整合,從而產生知覺的過程。注意力是加工認知過程的狀態,聽知覺就是一個重要的認知加工過程。
  • 感統失調對孩子的影響遠比你想像的更深遠
    ,在中國現代化都市家庭中,感統失調的孩子高達85%以上,其中約有30%的孩子為重度感統失調。其導致的注意力不集中、語言發育遲緩、自信心不足、情緒管理差等諸多問題,成為了影響孩子學習成績、人際交往及健康成長的最大因素。同時,由於家長對感覺統合與孩子各項能力發展之間的關係意識淡薄,導致眾多孩子錯失了感統訓練及能力培養的黃金期和關鍵期。
  • 感統失調的孩子,如何在「玩」中訓練改善?
    孩子身體不協調,平衡感差;難以完成跳繩、投擲、接球、踢球、等運動,穿衣服、繫鞋帶、系扣子困難,不能靈活用筷子 、剪刀剪紙、寫字、玩拼圖遊戲困難,身體乏力、笨拙、鬆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專注於一件事。上面這些問題,與感統失調都有很大關係,我發布了很多關於孩子感統失調問題的文章,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感統失調,嚴重感統失調的人往往在運動、協調、判斷、處理、語言、視覺、聽覺,記憶、和其他方面也存在明顯的問題。感統失調隨著年齡、身體的發展,會有相應的改善,但如果不及時幹預訓練,成年後仍然會存在,身體協調差、易疲勞、情緒差,計劃和組織事務,存在相應困難的問題。
  • 感統失調訓練最佳年齡是越早越好嗎?--多特兒童專注力
    多特兒童專注力專家表示,感統失調訓練,確實越早越好,但多數家長有個誤區,認為感統失調訓練是早教的範疇,其實感統訓練的黃金期是在12歲以前,錯過了0-6歲的早教訓練階段,那在7-12歲時就更應該抓緊訓練了。那麼,感覺統合失調的表現有哪些呢?
  • 孩子好哭、黏人,也許是被大部分家長忽視的「感統失調」(一)
    「感統失調」又叫學習能力障礙,是兒童大腦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的輕微障礙。感統失調並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病症,大部分感統失調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腦和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出現了障礙,使得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行為問題,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控制能力差、粗心、好動等,以至於無法完成正常的學業。
  • 預防感統失調,從孩子0-3歲做起
    央視新聞頻道特別指出: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閱讀困難,記憶力差,情緒不穩定等狀況,要警惕孩子出現了感統失調,需要針對性的訓練。據調查顯示,我國兒童感統失調的發生率在不斷的攀升,尤其對於生活在城市中的兒童而言,幾乎成為了專利。孩子感統失調症狀的最佳觀察與預防期是0-3歲,最佳矯正期是在6歲前,一旦過了12歲,發現的一些問題很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什麼是感覺統合失調?
  • 「百家社區公益行」破解兒童感統失調家教難題
    本報訊(記者 餘闖)近日,「百家社區兒童感知潛能家庭訓練指導」公益行走進火箭軍機關幼兒園,與家長們開展「感知未來」主題活動,關愛駐京部隊官兵子弟教育成長,開發和改善兒童潛能,提升兒童感知發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