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支付密碼洩露 小孩大額充值遊戲

2020-12-16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們戶外活動大量減少,以在線遊戲、網絡直播為代表的在線娛樂更火了。與此同時,隨著未成年人近期上網時間大增,網絡沉迷、過度充值消費等問題也受到人們關注。

「未成年人消費申訴確實相較往年有所增加。主要是由於特殊的外部環境,未成年人使用遊戲設備的場景增加」,騰訊方面日前表示,在他們接到的客戶反饋中,大部分家長都提到近期孩子因為上網課接觸到了電腦、手機,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遊戲消費。針對未成年人過度充值消費情況,南都記者調查發現,家長支付密碼保護不當、孩子借用父母身份證繞開監管、部分遊戲未實行嚴格實名制等是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社科院專家向南都記者表示,目前,家長、學校和企業在未成年人網絡防沉迷上都做了一些努力,「但這些努力是沒有形成合力的。」

家長自己密碼洩露 可視做監護不力

近日,來自河南商丘的李女士向南都報料,稱其11歲的兒子在2月5日至10日期間,用手機在《穿越火線》、《和平精英》兩款騰訊遊戲中充值近2.1萬元。李女士表示,小孩是使用自己的微信號登錄遊戲,但在實名驗證的過程中,卻是使用的家長的身份證進行驗證。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知道了父母的支付密碼,使得李女士的兒子能夠順利進行大額遊戲充值。

李女士的情況並非個案。河南周口毛女士近期對媒體表示,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她12歲的大兒子於2月17日-19日在騰訊的《和平精英》、《王者榮耀》遊戲中陸續充值約5500元。毛女士稱,由於手機綁定了銀行卡,孩子在偷看到家長支付密碼之後,便進行了遊戲充值。

經歷類似遭遇的還有廣州的朱先生。據他介紹,今年1月底他9歲的兒子在玩一款奧特曼遊戲時,通過騰訊財付通支付了1.3萬元。朱先生說,他們去菜市場買菜時,支付密碼被孩子看到。孩子後來就用媽媽的手機QQ和微信登錄遊戲並充值。

有多位家長認為,手機綁定銀行卡已成為了許多未成年人「鑽空子」的漏洞。一位家長分析稱,孩子只需要知道父母銀行卡號和父母手機上收到的銀行驗證碼,便可將銀行卡綁定到指定手機上,「這些都是小孩非常容易獲取的信息,而小孩通過支付工具進行支付時,只需要自己設置的支付密碼便可進行遊戲充值。」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家長是否看顧好自己的支付密碼,已成為當前防止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和防止過度充值消費的重要一環。

同時,有法律人士對南都記者表示,父母作為監護人,未妥善保管自己的手機和銀行卡的密碼,致使未成年人能夠獨立完成支付行為,可以視作監護不力,應當承擔相應責任。「遊戲廠商無需返還全部已消費錢款,而是應根據雙方過錯程度進行返還,一般按五五開的比例分擔責任。」

「遊客模式」下充值?這屬於違法!

與此同時,仍有部分遊戲未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定落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措施。

有消費者近期在黑貓投訴平臺上表示,家中小孩在《開心消消樂》遊戲中,未經實名驗證便可以進行充值。根據其出示的截圖,該帳號顯示未進行實名驗證的情況下,已進行了258元的充值。

南都記者於3月10日測試時發現,《開心消消樂》不僅在未實名認證的情況下可以充值,而且在「遊客模式」中也能消費。

原來,在進入《開心消消樂》遊戲後,會顯示「微信登錄」「遊客登錄」「其他方式」三種登錄方式。南都記者選擇微信登錄之後,在遊戲界面的左上角有「實名驗證」的圖標,裡面是關於「身份證實名指引」的相關內容,要求用戶進行實名驗證,並提示「緊急!未完成實名註冊,將無法登錄遊戲」。但南都記者在未實名驗證的前提下,仍能正常進行遊戲充值。值得注意的是,以遊客模式登錄的情況也與上述情況一致,遊客模式下仍能進行遊戲充值。

「未經實名驗證進行遊戲充值,這屬於違法行為,」廣東合邦律師事務所律師肖錦陽表示,2019年11月,國家新聞出版署曾發布《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要求遊戲企業2個月內完成實名註冊並限制各年齡段未成年人的充值金額。「按照該文件規定,所有用戶均需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進行遊戲帳號註冊。遊戲企業可以對其遊戲服務設置不超過1小時的遊客體驗模式。但在遊客體驗模式下,用戶不能充值和付費消費。」

  企業說法

  「家長維權已有公開申訴渠道」

據了解,以騰訊、網易為代表的遊戲企業曾出臺了一系列的未成年人防沉迷措施和系統。其中,騰訊自2017年以來,初步構建了包括「成長守護平臺」「健康系統」「少年燈塔主動服務工程」等涵蓋遊戲行為全環節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網保護體系。此外,網易從2019年初便上線防沉迷措施,包括對未成年人遊戲限時、遊戲宵禁、限制遊戲充值金額等內容,並推出「家長關愛平臺」,功能包括多帳號監管、遊戲時間查詢及管理、遊戲信息查詢、遊戲消費查詢及管理等。

針對未成年人過度充值問題,網易遊戲對南都記者表示,在遇到相關情形時,家長可在「網易家長關愛平臺」提出訴求,客服根據家長描述情況判斷整理,「會由專門的人員進行回訪與確認,並讓符合條件的家長提交審核資料。網易遊戲接收到家長完整符合的資料並核實無誤後,會反饋確認後續處理方案聯繫家長,處理完成家長訴求」。

騰訊遊戲方面則表示,對於疑似未成年人過度消費的情況,騰訊已有公開的申訴渠道,在用戶提供充分證明後,可獲得妥善處理。流程上,一般需要用戶提供家長和孩子的身份證明,以及親子關係等一些必要的基本資料,對帳戶後臺數據驗證比對,與家長和孩子詳細溝通之後,會進行多維度的綜合評估,如果判斷由未成年人消費的可信度較高,會出於關懷進行妥善處理。

  渠道服權責模糊 影響客戶維權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國內遊戲發行需要跟多個渠道進行合作,在這過程中,渠道方參與遊戲用戶信息獲取、流水分成、遊戲聯運等。如果用戶要申請退款,往往需要先向渠道方申請,由渠道去與官方協商與處理,需要一定的時間,這也給外界留下了遊戲與渠道方相互「踢皮球」的印象。

網易遊戲方面告訴南都記者,發行遊戲需要和多個渠道方建立合作,而渠道服的用戶信息歸屬於相應的渠道方。但是對於有些用戶來說遇到問題,優先想到的還是官方,在接到渠道服用戶申訴情況,會引導用戶去聯繫渠道客服,再進一步來協商處理。

「渠道服是遊戲廠商和渠道方雙方博弈的產物,遊戲通過渠道內得到推廣,而渠道方在玩家進行遊戲充值後獲得部分流水分成」,有業內人士表示,而在聯合運營的過程中,雙方在某些權利與責任的劃分上,仍存在一定層面的模糊。

  專家觀點

  「學校對孩子接觸網絡的安全防護意識教育非常薄弱」

「移動互聯時代,不可能讓孩子不去接觸網絡與遊戲」,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田豐表示,在未成年人防沉迷與遊戲過度消費問題上,關鍵在於正確認識孩子上網的這種行為。

「孩子接觸的過程中,學校、家長和企業這三方都應當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目前,三方都做了一些努力,但實際上,這種努力並沒有形成合力」,田豐分析稱,不論是軟體廠商還是硬體廠商,都提供了未成年人的模式,但往往家長並不知道。同時,家長也缺少對自己的保護意識,「比如孩子知道手機的支付密碼,在此情況下,孩子的行為可能就沒有得到監管」。

此外,田豐還認為,很多家長缺乏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意識,這需要學校的教育來補充。但實際上,學校對相關的教育很少,尤其是這次疫情期間,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在開網課,都要求孩子使用手機、平板電腦,而學校對孩子接觸網絡、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的安全防護意識教育非常薄弱,甚至在很多學校裡面還停留在使用電腦防病毒的年代。在這些前沿的問題上,關鍵的問題是提高整體的意識,然後督促各方踐行自己的責任,在學校加強相關意識教育。

  律師說法

「在多數情況下都存在舉證困難」

廣東合邦律師事務所律師肖錦陽表示:不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所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效。8周歲以上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如果其充值數額較大,與年齡、智力不相適應,因此8周歲以上未成年人的充值行為應當得到其法定代理人的追認方可有效。在司法實踐中,未成年人記住家長支付密碼等方式進行遊戲充值的,家長可以主張該交易行為無效,但是作為監護人存在重大過失,具有過錯;對於未成年人遊戲充值行為的發生缺乏監督,應當對其損失承擔相應的責任。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副主任、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研究員趙佔領表示:如果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的網絡帳號,或者使用成年人的身份證註冊網絡帳號,然後進行網絡消費,其監護人通常可以依法要求網絡經營者退還相關金額,但是要求提供證據證明消費確是未成年人所為,在多數情況下都存在舉證困難的問題。

統籌:石力

採寫:南都記者 陳培均

相關焦點

  • 大額充值玩遊戲,熊孩子「坑爹」漏洞該補了
    近期,未成年人消費申訴確實相較往年有所增加,僅3月以來,三湘都市報新聞熱線就接到近10位家長的求助,家長都提到近期孩子因為上網課接觸到了電腦、手機,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遊戲消費,家長支付密碼保護不當、孩子借用父母身份證繞開監管、部分遊戲未實行嚴格實名制等是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未成年人大額充值遊戲何時休?
  • 未下載、未實名認證也能大額充值遊戲?OPPO用戶自述被扣款兩萬多
    來源:消費者報導原標題:未下載、未實名認證也能大額充值手機遊戲?OPPO用戶自述被扣款兩萬多■按:未成年大額氪金遊戲到底該如何限制?未成年人誤充值手遊的新聞並不鮮見。受疫情影響,不少孩子在家上網課時要使用家長的行動裝置,又有一波未成年人陷入了充值陷阱。據黑貓投訴、聚投訴等平臺顯示,關於未成年人使用手機誤充值的投訴累計已有幾千條,內容多為「誘導未成年人消費」、「自動扣款」、「無需實名認證」等,涉及金額在幾百至十幾萬不等。未下載遊戲,未實名認證,也能大額充錢?
  • 未成年人在遊戲中大額充值:可否索回?
    就在近期,電視上許多新聞頻道都報導了關於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在監護人並不知情的情況下,綁定了家長的銀行卡,進行了數額龐大的遊戲充值的新聞。未成年的孩子往往沒有一定的判斷能力與自制力,沉迷遊戲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就進行了遊戲充值的行為,家長往往只能事後收到了轉帳簡訊又或是通過其他方式才得知,自己的辛苦錢白白地被孩子丟進了遊戲中。
  • 孩子有手機大額支付,誰之過?
    孩子沉迷網遊,大額支付嚇人這種新聞現在已屢見不鮮,以前我常常在想這肯定是熊孩子和熊家長的問題,銀行卡密碼怎麼可以隨意告訴孩子呢?可是,那天發生在辦公室裡的一件事兒改變了我的看法我們辦公室有些老師,孩子上小學現在小學生放學都比較早家長都會把孩子先接到學校放學再一起帶回家那天,辦公室裡的小孩在父母手機上玩遊戲一個小孩子說「我沒這款遊戲,我要下載」
  • 多名熊孩子玩騰訊遊戲充值!家長:退款操作太難,客服機器人很呆
    不懂如何提交資料 只好找高中生幫忙6月16日,市民單女士向南都記者反映,其小孩今年12歲,疫情期間小孩上網課充值和平精英點券3000餘元。但對於退款流程,單女士表示她並不擅長網絡,退款操作也是找一高中生幫忙提交,上傳資料有家長和小孩的身份證、遊戲充值扣款信息等。」我年齡偏大,對這個不太了解,也不太會提交。」
  • 未成年人遊戲充值投訴暴增 專家:舉證難,建議父母保管好帳戶
    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的數據也顯示,投訴的主要問題集中在付款環節漏洞多,實名認證形同虛設;網遊套路誘導低齡兒童充值消費以及家長未妥善保管支付密碼,未成年人記住密碼後,在無家長監管的情況下進行各種遊戲、直播平臺的充值。  在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披露的三起案例中,就存在兩起追回款項困難的情況。
  • vivo應用商店遊戲誘導未成年人充值?8歲孩子兩小時花掉六千元
    後經詢問,原來是徐先生的小孩偷拿了自己的手機,並在vivo應用商店下載了一款名為「迷你世界」的手遊。「孩子無意間竊取了手機支付密碼,在沒有實名認證的情況下登錄遊戲並完成了充值,而期間我沒有收到任何(消費)信息提示。」
  • 蘋果支付漏洞縱容「免費」充值?
    目前,這一方法已經形成產業鏈,網絡上不僅有買賣軟硬體的,還有付費教技術的,還有販賣充值所需的「黑卡」、蘋果ID等信息的。據悉,目前已經有一些專門做「36技術」充值的工作室,這些工作室經營著一本萬利的買賣。­  在蘋果平臺上進行充值,蘋果商店和遊戲廠商卻都沒有收到錢。原來,利用一種名為「蘋果36技術」和蘋果對小額支付免驗證的機制,一些不法分子可以近乎0成本多次刷單套現。
  • 安鄉一8歲「熊」孩子玩手機遊戲充值4.5萬元!家長懵了!
    原標題:安鄉一8歲「熊」孩子玩手機遊戲充值4.5萬元!家長懵了!少年》的手機遊戲裡充值了。「有次奶奶在超市用手機支付買東西,我看見了密碼就記了下來。」兒童玩遊戲資料圖。張女士說,小齊不但自己玩,還買了很多道具送給別人,銀行流水顯示的幾十筆充值記錄中,每筆額度為648元,其中最大的一筆額度為 1500 元。而這些錢,是自己的退休金,也是準備用來住院的錢。情急之下,張女士報了警。
  • 消費者報告|遊戲公司防沉迷系統「失靈」,未實名認證仍可充值
    「絕大多數學生對遊戲沒有自制力」,彭哲所在班主任教師反映稱,「即使學校嚴令禁止學生帶手機,但晚上在宿舍,甚至上課,都會偷偷玩手機打遊戲。」他表示,由於管教力度不同,部分教師也對學生玩手遊的現象不置可否。未成年人過度遊戲、大額充值的例子不時在相關投訴平臺出現。
  • 未成年遊戲大額充值,家長要求退回全部費用:「他還只是個孩子」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近些年來「宅」經濟的發展也在逐漸步入快車道,並且在去年疫情的影響之下,人們居家不出,因此網路遊戲以及直播等不少方式成為人們的首選娛樂方式,而這其中又牽扯到了不少事端,諸如未成年人瞞著家長給遊戲進行大額充值等案情屢見不鮮。
  • 小孩玩遊戲充值後,法律明確規定這錢可退,家長又該如何操作呢
    近期全國發生多起小孩在家上網課,拿家長手機玩遊戲高額充值,看直播高額「打賞」主播的事件,充值「打賞」的數額還不小,有的竟能高達十萬元以上。比如下面這兩位。若小孩玩遊戲看直播充值後,家長發現了應如何做1、固定證據家長發現小孩玩遊戲充值,看直播「打賞」之後,第一時間應將平臺的基本信息,帳號註冊時間,玩遊戲、看直播的時間段等信息通過截屏等方式記錄下來,然後將轉帳記錄保存起來。
  • 「熊孩子」充值網遊或打賞的錢究竟能否要回?
    近年來,我國網絡支付技術和網絡娛樂服務業發展迅猛,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現象廣受關注,也出現了>未成年人為網路遊戲或網絡直播平臺支付較大金額用於充值、「打賞」而形成的糾紛。但是判定打賞行為無效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作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必須首先能夠證明進行網絡充值或打賞的,確實是家裡的未成年人,這樣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所以作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不管有沒有最高法的指導意見,平時都要加強對家裡未成年人的約束和管教,注意設置手機支付密碼,避免洩露。不要等到真的發生孩子大額充值或打賞了,才去想著維權,那時候成本和代價就大了。
  • 【圍觀】洛陽一孩子打遊戲半月充值2萬餘元,家長不知情卻已實名認證為成人
    3個工作日後,戴先生收到了360遊戲客服的簡訊回覆:「經核實,您提供的360帳號已進行了實名信息認證成年身份,並且在充值過程中,需要多次輸入密碼等信息(開機密碼、支付密碼等),無法核實為小孩充值,故無法為您退款。」
  • 孩子在遊戲中大額充值怎麼辦?
    受疫情影響孩子停課不停學天天抱著手機電腦,家長要上班不可能一直監督。結果孩子不好好上課玩起了遊戲,還在遊戲充值了12000元。家長找遊戲公司退錢,遊戲公司說你怎麼證明是孩子充值的?律師說法:1、馬上就到315了趕緊向工商所投訴吧,工商所如果受理,會組織雙方調解,遊戲公司也不想在這個時間惹事,達成調解的可能性比較大。2、孩子如果在8歲至18歲之間,法律上認為他支付12000元這麼大金額,需要經過家長的追認同意才能生效,如果家長不同意追認則屬於無效。
  • 「念書不嫻熟,猜密碼倒是挺快」 親爸吐槽兒子遊戲充值上萬元
    「念書不嫻熟,猜密碼倒是挺快」  熊孩子遊戲充值上萬元 花掉了哥倆學費   今年4月初,在無錫打工的高先生將手機給了13歲的兒子上網課,讓他沒想到的是,他的兒子在玩一款名為「和平精英」的遊戲時,通過微信直接授權登錄遊戲後,猜中了他的支付密碼,先後充值了30多筆,金額高達13000多元。
  • 熊孩子偷用媽媽支付寶充值遊戲 9天花一萬八
    對於現在孩子們普遍愛玩手機遊戲,周女士始終抱著每天只要不超一小時、玩遊戲還能調節緊張學習的態度。不過,最近她突然發現,自己的銀行帳戶總是顯示異常,仔細一查嚇了一跳:從去年12月26日到本月3日,短短9天時間裡,她的支付寶帳戶消費了一萬八千多元,這些錢全部匯入了一家遊戲公司帳戶。追問之下,原來,大額帳單的始作俑者竟是兒子堯堯。
  • 【淨網2020】「熊孩子」充值網遊或打賞的錢究竟能否要回?
    近年來,我國網絡支付技術和網絡娛樂服務業發展迅猛,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現象廣受關注,也出現了未成年人為網路遊戲或網絡直播平臺支付較大金額用於充值、「打賞」而形成的糾紛。家長要理性看待最高法的這一指導意見,不能覺得有了指導意見,就等於有了護身符,放鬆了對家裡未成年人的監護和管教,任由他們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
  • 未成年人帳號充值不受限制!多家網遊公司被廣東消委會約談
    根據消費者反映,並結合有關調查結果,目前網路遊戲在支付環節基本無須驗證身份信息,僅憑藉支付密碼、指紋、簡訊驗證碼等就可以支付,或直接跳轉第三方支付工具進行支付。而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使用手機方便,將孩子指紋錄入手機,或將密碼告知孩子等,十分危險。另外,部分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小額免密支付」也為未成年人充值提供便利。
  • ...10歲小孩偷打遊戲充值近2萬 公司:確認是未成年人充值可退回
    那麼,小波是如何得到支付密碼的呢?父親劉先生說,之前兒子來問支付密碼時,自己不以為然,親口告訴了他,「我們對網絡也不懂,根本不曉得他會這樣做。」據了解,從2019年1月起,網易遊戲在15款熱門手遊產品中,上線了防沉迷系統,該系統認定的未成年人每日遊戲時間將被限制在1~3小時不等,同時,同步升級「網易家長關愛平臺」,家長可進入該平臺查詢自己子女遊戲帳號的遊戲信息和充值行為,可以禁止子女帳號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