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腹痛,腸易激症候群,背後藏著5類病因

2020-12-25 騰訊網

經常腹痛,當心腸易激症候群

很多人,吃點東西或是喝點飲料,就會出現腹痛,需要馬上找洗手間解決問題。蹲一會兒,就感覺沒什麼事兒啦。不過,過1段時間,又會出現這類的腹痛或腹瀉情況。這種與排便或腸道習慣改變有關的腹痛,就可能是腸易激症候群。最近,《自然》雜誌的Nature reviews發表報告,對腸易激病因研究進行了回顧,咱們現在就來解讀其中的要點。

腸易激症候群,簡稱IBS。過去的30年,消化系統疾病的權威機構羅馬基金會的專家們,經過反覆協商,最終制定並完善了IBS的診斷標準,並且將IBS定義為腸腦互動失調性疾病,是與排便或腸道習慣改變有關的腹痛。

腸易激症候群的具體診斷要點有2條,第1是病程6個月以上,近3個月以來,反覆腹痛,每周至少有1天出現腹痛,並伴有2項或2項以上的異常,包括腹痛與排便有關;或者與排便頻率的改變有關;或者與糞便性狀的改變有關。第2是症狀至少出現6個月,而且近3個月的症狀符合診斷標準。2012年的1項納入81個國家的研究結果顯示,IBS在本星球的流行率大約為11%,就是說,每10個人中就有1個受到IBS困擾,但是,這種患病率存在地區差異。咱們這兒的相關研究也指出,不同城市間的IBS發生率在1%到11%之間。

從全球視野來看,IBS的發病率,女性略高於男性;患病率隨年齡的增長,略有下降,在50歲以上人群中,發病率相對較低。IBS的病理生理學相當複雜 ,涉及到多個因素,目前的主流觀點是,IBS是基因易感的個體,在觸發因素誘導下而發病。就是說,IBS是遺傳因素和生活因素共同促成,其中,腸腦軸,就是中樞神經和腸神經之間的雙向作用系統,是理解IBS的關鍵。飲食或腸道疾病,帶來腸道改變,反饋到大腦,而中樞神經系統會改變內臟敏感性或動力,引起胃腸道症狀,腸道菌群失調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中介作用。

總結IBS研究的相關結論,目前認為,有5類因素是IBS發生的風險要素。第1是基因,多項研究發現了IBS的家族聚集現象,提示存在潛在遺傳特性。但是,也有不同觀點認為,家族聚集現象是由家庭成員相似的生活暴露導致。比如,全家人吃同樣的食物,或者是家庭成員面對相似的壓力影響,特別是對未成年人而言,這些因素會影響到腸道菌群的結構。

腸易激的第2 類風險因素是飲食。有大型研究結論表明,含糖量高、富含脂肪的西式飲食與IBS發作相關;減少可發酵低聚糖、雙糖、單糖、多元醇等,IBS症狀能夠緩解;麩質不耐受,在IBS發病中有一定作用;此外,穀氨醯胺缺乏以及乳糖吸收障礙,也被認為是IBS發病的飲食影響因素。第3類因素是腸道微生物,特別是產生甲烷的微生物和梭狀芽孢桿菌,與IBS症狀嚴重性呈正相關,腸道微生物多樣性下降也與IBS發病相關。第4類因素是感染;第5類因素是心理疾病,壓力、焦慮、抑鬱等都與IBS發病及症狀惡化有關。

腸易激症候群是1種功能性疾病,與多種因素有關,因此,目前還沒有通用的理想治療方案。為了減少IBS發作,可以嘗試緩解精神壓力;在飲食方面,如果是腹瀉型的腸易激,需要注意避免敏感食物的刺激,比如冰涼食物或辛辣食物等,還要減少產氣食物的攝入,比如奶製品、大豆、扁豆等;如果是便秘型腸易激,可以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刺激結腸運動。對於IBS的相關症狀,可以嘗試使用藥物應對,但是,需要提醒,不能隨便使用抗生素。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相關焦點

  • 經常腹痛,腸易激症候群,背後藏著5類因素
    不過,過1段時間,又會出現這類的腹痛或腹瀉情況。這種與排便或腸道習慣改變有關的腹痛,就可能是腸易激症候群。最近,《自然》雜誌的Nature reviews發表報告,對腸易激病因研究進行了回顧,咱們現在就來解讀其中的要點。腸易激症候群,簡稱IBS。
  • 腸易激症候群
    其實,這是生活中很普遍的一種疾病,叫腸易激症候群,它是腸道自身的功能發生紊亂而造成的,主要是因為人體的腸道非常敏感。當你緊張、生氣、情緒激動時,可能會臉紅,其實在臉紅之前,腸道的表面已經先「紅」了,只不過腸子變「紅」我們看不到而已。就是說腸道也能反映你的情緒變化,當人的精神長期處在壓力的狀態下時,內臟感覺神經會出現失常,導致腸道的功能發生紊亂。
  • 科普:腸易激症候群的病因及高危人群
    出現上述情況多半是得了腸易激症候群,腸易激症候群又簡稱IBS,是一種功能性腸病,特點是腹痛或腹部不適,伴有排便習慣改變。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便秘或者便秘與腹瀉交替發生,有時候便中帶有黏液。 腸易激綜合症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1、與胃腸道的運動功能有關係。胃腸道運動過快,可以造成腹瀉,運動過慢,可以造成便秘。 2、與精神因素有關。有些人精神壓力過大,有焦慮或抑鬱狀態的病人更容易得腸易激症候群。
  • 腸易激症候群是怎麼回事?
    腸易激綜合症是一組持續或間歇發作,以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或)大便性狀改變為臨床表現,而缺乏胃腸道結構和生化異常的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按照大便的性狀將腸易激綜合症分為腹瀉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四種臨床類型,我國以腹瀉為主型多見。腸易激症候群的症狀:1.腹痛和腹脹:這是腸易激症候群的主要症狀,多數病人腹痛和腹脹症狀可在排便後緩解,部分病人易在進食和情緒激動的時候出現腹痛腹脹加劇。
  • 惱人的腸易激症候群
    殊不知,這些症狀的出現,可能源於一種功能性胃腸病——腸易激症候群。 1.腸道也會鬧情緒     腸易激症候群(IBS)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腸病,目前我國的發病率約為10%~15%,西方國家的發病率約10%~30%。
  • 經常拉肚子,沒得腸炎腸癌,可能是腸易激症候群,5種食物別吃了
    面對不正常的排氣、排便情況,我們應該先進行腸道以及消化系統全方面的檢查,當排除腸胃病變以及腸息肉、腸癌後,此類經常拉肚子的原因可能是腸易激症候群。腸易激症候群是什麼病?症狀表現:腸易激症候群的表現多為進食後腹脹、排氣多、便急、拉肚子、便秘,或者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病因:目前研究表示,腸易激症候群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導致的,未有明確證明是哪種單獨因素引發。
  • 得了腸易激症候群,關鍵在調理:5個方法,讓腸子少「激動」
    腸易激症候群是什麼所謂的腸易激症候群,從名字上就感覺得出來是腸胃出問題了:腸胃容易「激動」,這種病指的是出現腹痛、腹瀉、腹脹以及排便習慣出現改變、大便異常等症狀的症候群,一般出現在中青年群體身上,而且患者多數是女性,很多患者甚至被貼上矯情的標籤,事實上,出現腸易激症候群自己才難受
  • 甘肅醫衛丨腸易激症候群, 你知道多少?
    而有些人的腸道功能就和心理有關,受心理因素刺激,情緒緊張,會立刻表現出腹痛、腹瀉或便秘,上廁所之後會有所緩解,但每次檢查又查不出什麼器質性變化,這就是很容易被忽視的腸易激症候群。&nbsp&nbsp&nbsp&nbsp腸易激症候群會有哪些具體的症狀?病因和發病機制有哪些?
  • 腸易激症候群患者的大新聞:經常肚子痛是因為「腸子癢」?
    經常腹痛、腹部不適、腹瀉或便秘,各種檢查都做了,卻查不出問題……你可能得了腸易激症候群(IBS)。它是臨床常見的功能性腸道疾病,有人將它比喻為「磨人的小妖精」。目前,全世界有11%的人患有腸易激綜合症(IBS)。他們無論去到哪,都要先熟悉一下廁所的位置,給工作和生活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 腸易激症候群:一種困擾很多人,且中醫療效很好的疾病
    其實不少人都受過腸易激症候群(簡稱IBS)的困擾,因為統計數據表明,在亞洲,腸易激症候群的發病率在5%~10%左右,也就意味著每10~20個人中就有一個IBS患者。不信的話您仔細回憶一下,是否有過腹痛,腹瀉,稍微進食寒涼、油膩、辛辣就會腹痛、腹瀉加重,上完廁所後腹痛又能夠減輕?
  • 得了腸易激症候群吃什麼好?
    腸易激綜合症指的是一組包括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和大便性狀異常、粘液便等表現的臨床綜合症,持續存在或反覆發作。本病是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腸道疾病。腸道易激綜合症是一種具有特殊生理病理基礎的、獨立的、腸功能紊亂性疾病,它的特點是腸道無結構上的缺陷,但對刺激的生理反應過度或出現反常現象。
  • 很多人都有的腸易激症候群,是什麼疾病?如何有效預防呢?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若腸胃總是不舒服,可能是患了腸易激症候群,腸易激症候群是什麼疾病呢?腸易激一共由三個關鍵詞組成:便秘、腹瀉、腹痛。患有腸易激症候群的人,有時拉肚子、有時便秘。肚子疼的時候一定要找一個廁所,才會舒服。所以很多腸易激症狀的患者,每當吃完飯就會先找廁所。嚴重的時候都不敢出門,就擔心肚子痛的時候找不到廁所。
  • 鬧肚子10%—15%人患腸易激症候群 腸易激症候群症狀是什麼
    36歲的公司白領林女士最近大便次數特別頻繁,最多時一天可達5到10次,精神緊張或天氣寒冷時症狀還會加重。林女士去醫院進行了結腸鏡檢查但未見明顯異常,持續的症狀給她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擾。消化內科醫生表示,無論是曉北,還是林女士,他們患的是同一種病——腸易激症候群。這種疾病表現為胃腸道系統出了問題,但歸根結底是心理原因造成的。
  • 專家:梅雨季好發「腸易激症候群」,症狀嚴重...
    專家:梅雨季好發「腸易激症候群」,症狀嚴重還會導致抑鬱 直至最終專家明確,孫女士患有的是「腸易激症候群」,經過中醫調理三個月,她終於緩解了難言之隱。 腸子為何會突然發脾氣?上海市中醫醫院肛腸科徐偉祥主任醫師說,「腸易激症候群」 是最常見的腸道功能性疾病,夏季是好發季節。這一許多人並不熟知的腸道疾病,發病率並不低,根據國際相關研究統計,「腸易激症候群」發病率約為7.26%,這種疾病好發於中青年,男女比例約為1:2。
  • 科普:腸易激症候群的症狀、發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腸易激症候群,也叫功能性腸道症候群、腸功能紊亂等,是一組以反覆出現腹痛、腹瀉腹脹、便秘等症狀為主要表現的常見消化系統疾病,它多發於20-50歲的中青年,其中女性多於男性。腸易激症候群的症狀!可發生於任何位置的腹痛,是腸道易激症候群的主要症狀,且腹痛多在進食後出現、在排便後緩解。
  • 黃連素能治腸易激症候群_藥品諮詢_尋醫問藥_xywy.com
    北京天壇醫院消化內科一項研究顯示,鹽酸小檗鹼對治療腸易激症候群有較好療效,特別是對緩解腹瀉和黏液便等症狀效果更佳。   腸易激症候群多以腹痛、腹脹、大便習慣改變和性狀態異常為主要特點,病因尚未明確,臨床也缺少有效的治療手段。鹽酸小檗鹼是一種作用肯定的鈣通道拮抗劑,但將其應用於腸易激症候群的研究甚少。
  • 科普:腸易激症候群
    腸易激症候群屬於胃腸功能紊亂性疾病,指的是一組以長期、反覆發作性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異常、粘液便為特徵,又缺乏形態學和生化學異常改變可解釋的症候群。過去稱為粘液性腸炎、結腸痙攣、結腸過敏、過敏性結腸炎、易激結腸等。
  • 腸易激症候群這種病年輕人更易患
    導讀: 陳主任說,若被診斷為腸易激症候群,千萬不要濫用抗生素,否則,容易引起腸道菌群失調,等於火上澆油。目前,臨床上治療腸易激症候群還沒有特效藥,可考慮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醫講究辨證論治,從整體考慮,方法較多,加上藥性平和,整體效果不錯。
  • 黃連素巧治腸易激症候群
    腸易激症候群是一種常見的胃腸運動功能紊亂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確,曾經稱為「過敏性結腸炎」、「黏液性腸炎」等。   腸易激症候群主要表現為慢性反覆發作的腹痛,出現腹瀉或便秘(二者常交替發作);腹痛在肚臍周圍或左下腹,排便前加重,便後則減輕;排出糞便量很少,常常有黏液,即黏凍狀。
  • 拉肚子十年被這4點治好了,醫生:腸易激症候群,中西醫各有妙招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西醫的對症治療 沒有器質性病變,所以西醫治療腸易激症候群的思路主要是對症治療,解決那些讓患者痛苦的症狀。 對於腹瀉型,因為常伴有疼痛 ,所以主要使用胃腸道解痙藥物,緩解餐後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