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腹痛,當心腸易激症候群
很多人,吃點東西或是喝點飲料,就會出現腹痛,需要馬上找洗手間解決問題。蹲一會兒,就感覺沒什麼事兒啦。不過,過1段時間,又會出現這類的腹痛或腹瀉情況。這種與排便或腸道習慣改變有關的腹痛,就可能是腸易激症候群。最近,《自然》雜誌的Nature reviews發表報告,對腸易激病因研究進行了回顧,咱們現在就來解讀其中的要點。
腸易激症候群,簡稱IBS。過去的30年,消化系統疾病的權威機構羅馬基金會的專家們,經過反覆協商,最終制定並完善了IBS的診斷標準,並且將IBS定義為腸腦互動失調性疾病,是與排便或腸道習慣改變有關的腹痛。
腸易激症候群的具體診斷要點有2條,第1是病程6個月以上,近3個月以來,反覆腹痛,每周至少有1天出現腹痛,並伴有2項或2項以上的異常,包括腹痛與排便有關;或者與排便頻率的改變有關;或者與糞便性狀的改變有關。第2是症狀至少出現6個月,而且近3個月的症狀符合診斷標準。2012年的1項納入81個國家的研究結果顯示,IBS在本星球的流行率大約為11%,就是說,每10個人中就有1個受到IBS困擾,但是,這種患病率存在地區差異。咱們這兒的相關研究也指出,不同城市間的IBS發生率在1%到11%之間。
從全球視野來看,IBS的發病率,女性略高於男性;患病率隨年齡的增長,略有下降,在50歲以上人群中,發病率相對較低。IBS的病理生理學相當複雜 ,涉及到多個因素,目前的主流觀點是,IBS是基因易感的個體,在觸發因素誘導下而發病。就是說,IBS是遺傳因素和生活因素共同促成,其中,腸腦軸,就是中樞神經和腸神經之間的雙向作用系統,是理解IBS的關鍵。飲食或腸道疾病,帶來腸道改變,反饋到大腦,而中樞神經系統會改變內臟敏感性或動力,引起胃腸道症狀,腸道菌群失調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中介作用。
總結IBS研究的相關結論,目前認為,有5類因素是IBS發生的風險要素。第1是基因,多項研究發現了IBS的家族聚集現象,提示存在潛在遺傳特性。但是,也有不同觀點認為,家族聚集現象是由家庭成員相似的生活暴露導致。比如,全家人吃同樣的食物,或者是家庭成員面對相似的壓力影響,特別是對未成年人而言,這些因素會影響到腸道菌群的結構。
腸易激的第2 類風險因素是飲食。有大型研究結論表明,含糖量高、富含脂肪的西式飲食與IBS發作相關;減少可發酵低聚糖、雙糖、單糖、多元醇等,IBS症狀能夠緩解;麩質不耐受,在IBS發病中有一定作用;此外,穀氨醯胺缺乏以及乳糖吸收障礙,也被認為是IBS發病的飲食影響因素。第3類因素是腸道微生物,特別是產生甲烷的微生物和梭狀芽孢桿菌,與IBS症狀嚴重性呈正相關,腸道微生物多樣性下降也與IBS發病相關。第4類因素是感染;第5類因素是心理疾病,壓力、焦慮、抑鬱等都與IBS發病及症狀惡化有關。
腸易激症候群是1種功能性疾病,與多種因素有關,因此,目前還沒有通用的理想治療方案。為了減少IBS發作,可以嘗試緩解精神壓力;在飲食方面,如果是腹瀉型的腸易激,需要注意避免敏感食物的刺激,比如冰涼食物或辛辣食物等,還要減少產氣食物的攝入,比如奶製品、大豆、扁豆等;如果是便秘型腸易激,可以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刺激結腸運動。對於IBS的相關症狀,可以嘗試使用藥物應對,但是,需要提醒,不能隨便使用抗生素。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