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友誼醫院消化科 李婕琳副主任醫師
之前我們介紹過春天飲食不當容易引發消化系統疾病,如胃炎、腸炎、胃腸感冒等。但是有些人經常感覺肚子空空的,吃了東西就好像有一股「丹田之氣」在裡面運轉,隨後會發生排氣行為,也就是俗稱的放屁。當肚子裡的氣體排出後,很可能產生強烈便意,如廁後發現便量不是很大,經常還是稀狀便。幾乎每次進餐後都會重複這種行為,平時並沒有腹脹、腹痛、便急的情況,難道這是禁止吃飯的暗示?
面對不正常的排氣、排便情況,我們應該先進行腸道以及消化系統全方面的檢查,當排除腸胃病變以及腸息肉、腸癌後,此類經常拉肚子的原因可能是腸易激症候群。
腸易激症候群是什麼病?
從字面意思來看,腸易激症候群就是指患者的腸道系統容易受到刺激,任何食物通過胃部消化進入腸道後,都會導致腸道的運轉出現過於激烈或者遲緩的情況。在臨床上,腸易激症候群屬於功能性障礙,青年(20歲起)至中年(50歲)排便習慣不規律者,很可能存在這方面的問題。
症狀表現:腸易激症候群的表現多為進食後腹脹、排氣多、便急、拉肚子、便秘,或者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病因:目前研究表示,腸易激症候群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導致的,未有明確證明是哪種單獨因素引發。可能引發腸易激的情況有這幾種:
1、腸動力異常:如胃腸道蠕動弱或過強,腸道對容物以及胃腸分泌的某些激素產生過強反映等。
2、神經系統異常:腸神經系統與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機制有問題。
3、腸道的敏感性過高:簡單來說就是腸道容納容物的承受度,以及結腸、直腸疼痛閾值比普通人低,導致腸道敏感度過高,當食物消化後的殘渣進入腸道,就會引起腸蠕動,具體表現為排氣、拉肚子。
4、腸道病變後遺症:急性、慢性胃腸道炎症治療後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腸易激症候群,原因可能是感染程度比較嚴重,或者抗生素藥物使用時間過長。
5、腸道內微生態菌群失調:腸道內乳酸菌、雙歧桿菌等菌群數量的增多或減少,都有可能引發腸易激。
6、心理因素:不少人在緊張時刻比如考試、比賽、面試等情況下,均會出現便急情況。焦慮、悲痛、抑鬱以及不正當性行為也會引發腸易激。
腸易激症候群別吃這5種食物
介紹過腸易激症候群的相關內容後,我們再談談患者的飲食問題。實際上,腸易激患者並非什麼都不能吃、吃什麼都會鬧肚子,而且,食物不是病因,只能算是誘因,屬於腸道對食物不耐受的表現。經過研究發現,腸易激患者如果想減少或避免進食後拉肚子,這5種食物最好別吃。
1、含有果糖類的食物:大部分偏甜的水果,如西瓜、蘋果、梨、桃子等;甜味飲料尤其果汁、蜂蜜也不要喝。
2、屬於乳糖類的飲品和食物:動物的奶(牛奶、羊奶為主),奶酪、乾酪、奶油等。
3、根莖菜類:植物的根莖部位含有果糖與多糖的聚合物,果聚糖。這種糖類不耐受的程度很高,所以此類食物最好別吃,比如大蒜、洋蔥、韭菜、小/大麥、蘆筍等。
4、大部分豆類食物:很多豆類食物中含有低聚半乳糖,此類糖分也容易誘發腸易激症候群的,所以扁豆、腎豆、鷹嘴豆等,患者不要吃。
5、無糖卻含有甜味劑的食物:為了方便糖尿病、高血糖患者飲食,很多食品不再添加糖分,但是仍然有甜甜的味道,這是甜味劑的作用,而多元醇甜味劑被廣泛應用。多元醇屬於腸易激誘發因素,所以患者選擇無糖食物也要謹慎。
醫生提示:排氣多、經常鬧肚子是消化系統異常的症狀表現,患者應該到醫院做內鏡檢查,具體包括胃鏡和腸鏡,在排除腸癌或者其他臟器的腫瘤病變以及慢性、急性炎症後,可能確診為腸易激症候群。此病雖然危害程度不如腫瘤,但是也會給患者的生活造成諸多不便,而且腸易激容易復發。所以希望患者能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從飲食生活和精神心理等多方面入手,進行持續治療與調理,才能把症狀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