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正是各種水果蔬菜大量上市的時期,但是家住福州市的徐女士卻說「無福消受」。徐女士今年29歲,突然對愛吃的水果「過敏」了,香蕉、西紅柿、榴槤等,只要一吃就拉肚子,到醫院做了胃腸鏡等一系列檢查,卻沒檢查出什麼來。醫生說,徐女士可能是患了「腸易激」。
抗生素能引起「腸易激」
以前,徐女士腸胃都很正常,就是偶爾會便秘。她經常吃些香蕉等水果來通便。然而一年多前她生了孩子之後,腸胃似乎就變了,拉肚子的次數變多了。現在對水果尤其是香蕉、榴槤、西紅柿等以往最愛吃、最常吃的水果,只要吃一點就感到腹脹,還不停放屁,然後就是拉肚子。一開始她以為自己是腸胃炎,但吃了藥也沒有好轉;後來又去醫院做了胃腸鏡等一系列的檢查,還是沒有發現什麼問題。事實上,徐女士可能是受到了「腸易激」的影響。
腸易激症候群是一種暫時的腸道功能紊亂,是一種功能性疾病,就像是電器一時接觸不良,而其本身零件並沒有損壞。數據顯示,在我國有高達16%的人被「腸易激」所困擾,多見於20~50歲的人群,且以腹瀉型腸易激症候群較為多見。患者除了腹痛、腹脹的典型症狀,便秘和腹瀉經常交替存在。部分患者還會伴隨厭食、胃燒灼感、噁心、嘔吐、心悸、頭痛等症狀。
引起腸易激症候群的原因很多,如遺傳、腸胃輕度炎症、因刺激導致的腸道菌群失調紊亂等。詳細詢問了徐女士情況得知,原來她生完孩子後因為乳腺炎等病,曾用過抗生素、打過點滴,很可能是抗菌藥物把腸道內的一些菌殺死了,導致腸道菌群紊亂。
我們知道,每個人的胃腸道內都存在著大量的菌群,種類都不一樣,但由於外界的刺激,可能會導致某些菌增多或被誤殺。而一旦某些菌變少,就可能對食物中的某些成分無法分解。比如徐女士對香蕉中高滲透壓物質無法分解,就會出現脹氣、腹瀉等情況。
補菌未必「一擊即中」
對於腸易激症候群,有些人能夠自己慢慢調整好,可以不用就診。但是,不少人無法自我修復,就需要依靠外界補充——吃菌。菌類品種很多,缺啥菌補啥菌,有的時候未必「一擊即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做個菌類篩查,但是這種篩查價格較高。
因此對於一般患者,醫生會根據症狀和臨床經驗,選擇開出益生菌等可能的菌類,往往治療效果也不錯。腸易激症候群雖然對生活影響比較大,但不會引起太多嚴重的疾病,所以患者也不要太過擔心。
人體腸道內益生菌的比例越高,微生態環境就越好,腸道就越有活力,對腹痛、腹瀉、便秘等都有長效調節作用。生活中,通過吃酸奶、奶酪、醃製品(泡菜)等就可以補充益生菌,這也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獲得益生菌的途徑。但是,食品中益生菌的含量必定有限,對於那些有腸道疾病、經常便秘、生活不規律、中老年人等人群,可以根據醫生的建議,額外吃些益生菌製劑。
很多人把益生元和益生菌混淆,其實二者並不相同。益生元主要包括多種寡糖類物質或低聚糖,它是益生菌的「糧食」,能促進腸道內益生菌的生長。因此,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吃點水果、雜糧和豆類物質。
另外,腸易激症候群患者應當避免吃不耐受的食物。每個人的腸道狀況不同,對一些食物不耐受,也就是說機體缺乏消化這些食物相應的酶,那麼免疫系統就會將不被消化的食物當成有害物質,形成過度的保護免疫反應,即腹痛、腹瀉等。比如,常見的是喝完牛奶後會不舒服,喝了甜飲料、果汁,或者吃了油桃、蘑菇等引起不適,這部分人就應該儘量避免食用不耐受的食物。
知識連結:
腸易激症候群的四大典型症狀
腹痛
部分人群在早上起床後會感覺腹痛,而有些人則在吃完飯後出現。排便後會有所緩解,且排便次數異常。此類腹痛可發生於腹部任何部位,局限性或瀰漫性,但腹痛不會進行性加重。
腹脹
白天腹脹情況較重,尤其是在午後加重,到了夜間入睡後會有所減輕。
腹瀉
一般出現在清晨或進食後,每日3~5次,大便多呈稀糊狀,也可為軟便或稀水樣,便中會帶有白色或透明黏液,但此類腹瀉並不會影響夜間休息。
便秘
排便困難,大便乾結、量少,呈羊糞樣或慄子狀,常有便後不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