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挪威森林的最後一夜

2020-12-20 騰訊網

[摘要]現在客人進來,都鑽進自己的筆電、iPod(那時還沒有iPad)、不跟我的店互動,每個人都好疏離。

作者:陳心怡

剛上大學時,臺北街頭咖啡館還沒那麼多,連鎖店才起頭,有本地的品牌「咖啡人」(已熄燈)、「怡客」、「丹堤」,現在國際連鎖大咖的星巴克,是好幾年後才在天母進駐第一家門市。

在這些或平價或高價的連鎖店中,臺北還有一種現象是,個人開的咖啡店也有生存空間。臺大、師大這一帶特別多,這些小店,除了依著美食地圖按圖索驥的一日客人外,通常都會有一半老主顧,一周至少光顧四、五天。有的店,看起來灰灰髒髒,玻璃像是幾年不擦,老闆卻仍自豪「我的豆子烘得最好」;有的蛋糕自己烘焙,特別好吃;也有結合藝文活動,時不時舉辦講座;還有書很多,有賣的也有給客人看;也有貓咪狗狗盤踞店內,儼然是塊活招牌,愛貓愛狗的,就會聚集過來。

我不是一個愛在咖啡店到處流浪的人,因為空間感攸關接下來幾小時的工作與閱讀效率。有時候客滿沒辦法,所以會固定在兩、三家咖啡店穿梭。而當年最愛窩的角落是「挪威森林」。

沒錯!老闆阿寬是標準村上迷,不僅店名取為「挪威森林」,店內到夜裡也都會放爵士樂。不只是爵士,阿寬是我少數遇到會用心播放音樂的咖啡店主,白天、下午、傍晚、深夜,都會有不同的音樂上場。相較之下,很多看起來裝潢不賴、頗有個性的咖啡館,老闆對音樂卻潦草待之,一整天可以讓兩三片CD重複轉,這樣的店,坐了一段時間都會被樂音擾得反胃,難道店家自己都沒感覺?

溫州街上的「挪威森林」在1993年開張,是阿寬第一家店,後來陸續在羅斯福路巷內和誠品書店二樓開分店,而臺電大樓旁的二樓則另取店名「海邊的卡夫卡」。連長相都有幾分神似村上的阿寬,看起來溫和沒稜角,其實是個寡言又固執的傢伙。店開了十年後,臺北興起一股一日美食搜奇風潮,阿寬講話本來就沒什麼聲調,速度又慢,有點像是入海口前的河流平靜無波,「那些客人手裡拿著美食地圖,一進來就說,我要牛奶多一點的拿鐵,我說,我這裡不是連鎖店,我沒有你要的東西。」阿寬告訴我,他會趕客人。

於是,阿寬趕客人的名號在網絡上蔓延開來,但他無所謂,熟客們更無所謂,那些獵奇心態的過路客,不留也罷。而我們都知道,阿寬很照顧老客人。每次我和好友晚上約在這,除了喝咖啡,還會點小酒,阿寬總是幫我們的酒量偷偷加倍;有一回,我第一次嘗試喝espresso,那滋味濃鬱地讓我難忘,阿寬馬上從書櫃拿出一本他寫的書《煮杯好咖啡》笑眯眯送我:「我是咖啡達人啊!」

這位達人在溫州街開咖啡店的時間算早,外圍不少後來開的店家都說,煮咖啡技術全拜阿寬之賜。他是個不藏私的人。2009年,「挪威森林」收攤了,阿寬說要和村上春樹一樣,專心當個作家去!過段時間會不會再回來開店?再說吧,沒想那麼多,現在客人進來,都鑽進自己的筆電、iPod(那時還沒有iPad)、不跟我的店互動,每個人都好疏離。阿寬沒什麼惋惜說著。

十六年來在挪威喝過咖啡的陳文茜、陳菊、舒國治等人,據說都在最後一夜聚首於此。這座臺北咖啡地圖的重要地標,就此沒入了那年代文青們的記憶。

相關焦點

  • 走進挪威的森林
    挪威七日,無論於挪威電影還是挪威本身都只能止於走馬觀花,而挪威的森林作為這個北歐國家特有的意象卻深植於心,它更像一個巨大的迷宮,引誘著人們的探尋之心。 培爾·金特的迷幻叢林 挪威的森林,並非單指這個北歐國家的某片森林,也不是通常概念裡的樹木林場,某種角度說它已超越了具體稱謂,變成了另有所指。
  • 侃侃《挪威的森林》
    在這個挪威式的小木屋。    歌詞說的什麼呢?「我」在以前的一個女朋友房中過了一夜,卻沒有上床,第二天就放了把火把房子燒了?深夜裡,在我決定關於《揚威的森林》寫點什麼時,我的WINAMP反覆的放著這首歌。清新的木吉它、純真的嗓音,BEATLES的歌聲迴蕩在我那並不溫暖,也絕非挪威式的簡陋的小房間裡,一遍又一遍。
  • 奧斯陸 挪威仙境般的森林
    奧斯陸是一座被森林包裹的城市,挪威人去森林,就像我們周末去公園。人們到森林裡散步,到森林深處去釣魚、採蘑菇或爬山。森林深處往往建有小木屋,門口會有一個信箱,過夜的人把錢投入信箱就可以住下,離開的時候,人們都會把房間打掃乾淨,再放上一束野花。
  • 「挪威的森林」還是「挪威木的小屋」
    挪威的森林還是挪威木的小屋提起《挪威的森林》,不知道有多少人理解他的意思,反正我搞了好久都不知道啥意思。我們知道,「挪威」是北歐的一個小王國,與1954年與中國建交,也是我國的一個友好國家了。「挪威的森林」字面意思,肯定是挪威這個國家的森林了。然而,《挪威的森林》加了書名號之後,就肯定不是這個意思了。我們可以時間順序捋一下這個《挪威的森林》——1965年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四(The Beatles)發行了一首歌曲,《Norwegian Wood》,這是最早的出現了。
  • 走進挪威森林
    挪威館的主題是「大自然的賦予」,當然離不開海岸、森林、峽灣、群山等,還有挪威的北極光。第一道自然景觀是海岸,我看到了他們利用太陽能、風能和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又改善了城市地區的氣候。走過海岸旁的「沙灘」,步入挪威的「森林」,並來到「知識樹」下。
  • 村上名著《挪威的森林》裡那些虛假的愛情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於1987年所著的一部長篇愛情小說。故事講述主角糾纏在情緒不穩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開朗活潑的小林綠子之間,展開了自我成長的旅程。百度百科如是說,但從小說開頭我們就不難看出,《挪威的森林》其實更像一部人到中年的青春回憶錄,名曰「為了忘卻的紀念」。小說裡的人形形色色,小說裡的愛光怪陸離,裡面幾對戀人好似身處虛無,連他們的愛情也顯那麼蒼白那麼虛假。
  • 重訪挪威的森林
    但那時候我也是第一次從書店的漫畫區走進小說文學區,因為一個早熟的同學推薦我去找一本叫《挪威的森林》的小說。當年第一次在書店看的那一版,是有這麼一張格外「引人」的封面我不知道對於大部分80後來說,是否知道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都要早於伍佰的《挪威的森林》,但對於出生於小城鎮的我來說,確實是因為那首火遍街頭巷尾的歌,才發現了那本「很好看」的書。
  • 《挪威的森林》與我
    拿了《恆河的女兒》和《挪威的森林》,兩本書都只是翻了一會,並沒有認真讀完。《恆河的女兒》是貝碧·哈爾德的處女作,也是她的自傳文,我第一次讀這本書,吸引我的最初只是書的封面,印度女子身披面紗總歸給人一個神秘和嚮往。書描述的是她成長的整個過程,悲慘的暴力下的最底層的印度女性如何不放棄自己。
  • 方向感和《挪威的森林》
    借用《挪威的森林》中永澤的說法,那好比勞作和努力的區別:沒有方向感的勤奮是勞作,有方向感的勤奮是努力。說法誠然有些玄乎,但作為感覺倒也不是不能明白。那麼什麼是方向感呢?一下子還真說不大好,勉強說來,那恐怕既是一種朦朦朧朧的直覺,又是一種近乎執拗的理性判斷。讓我接著《挪威的森林》往下說吧!姑且讓時間倒退到1988年。地點是廣州的暨南大學。
  •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於1987年所著的一部長篇愛情小說。故事講述主角糾纏在情緒不穩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開朗活潑的小林綠子之間,展開了自我成長的旅程。自該書在日本問世,截止2012年在日本共銷出1500餘萬冊。
  • 為了女兒的「挪威森林」[組圖]
    舒平為女兒在曲阜市九仙山建設的「挪威森林」公益林(3月29日攝)。清明將至,哀思愈濃。在女兒生前校友的提議下,舒平決定將公益林命名為「挪威森林」,因為女兒留學挪威時,有個科研項目和挪威的森林相關;種植楷樹,因為楷木質地堅韌、生生不息,與笑對病魔、樂觀堅強的女兒很像。於是,舒平趕赴陝西寶雞,購買了40萬株楷樹苗,開始了耕耘。楷木栽了死,死了再栽……舒平從未放棄。堅韌、執著的舒平感動了附近村民,他們在農閒之餘,開始自發跟著舒平到山上打理樹苗。村民們明白,舒平是在做一件造福子孫的好事。
  • 為了心間那片「挪威森林」
    它是62歲的舒平的夢想,夢想有一天,它們能長成鬱鬱蔥蔥、綿延不絕的遮天大樹,像挪威的森林那樣寧靜、唯美。  它與追思有關。它是32歲早逝的復旦大學教師于娟未竟的事業,她曾經設想,在自己的家鄉建一個能源林基地,推動能源林在全國的發展。  舒平是于娟的媽媽。  清明節前,記者來到群山環抱的曲阜「挪威森林」基地。
  • 《挪威的森林》死者的安魂曲,生者的墓志銘
    ——《挪威的森林》讓我將你心兒摘下,試著將它慢慢融化,看我在你心中是否,仍完美無瑕……——《挪威的森林》在寫之前,我推薦這首由伍佰看過村上春樹所寫小說《挪威的森林》後創作的曲子,伍佰也由此將它命名為《挪威的森林》。
  • 《挪威的森林》所表達的
    其中《挪威的森林》無疑是作者自傲最為成功的一部書,在全世界範圍內也獨具標識度,他以紀實的手法和平述的語言寫出了少男少女在步入複雜的社會生活中,對於純真的愛情和個性發展的雙重追求,在一系列事件中從懵懂走向成熟,不斷成長,明白人生的意義的故事。
  • 「電聲版」《挪威的森林》來了
    《挪威的森林》配音者吳磊本報訊(記者 張知依)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上海譯文出版社獲悉,在上海書展活動現場,上海譯文出版社數字業務平臺推出了村上春樹的「電聲版」——電子書和有聲書。首發九部村上春樹代表作的電聲版包括《挪威的森林》《且聽風吟》《奇鳥行狀錄》《舞!舞!舞!》
  • 挪威的森林——(現代詩)
    她的話仿佛得到驗證我真的找不到了未來它藏在哪個百花深處我覺得我應該去找她我覺得它在她那裡它正享受著幸福牽著幸福的手再也不願離開這是挪威的森林故事嗎鳥兒飛走了我撣了撣灰塵鏡子裡的陌生人難道就是自己的未來外面下起了雪我生起了爐子門前一行深深的腳印是誰沒有來過就已離去挪威的森林故事就講到這了
  • 續寫《挪威的森林》日女作家公開自己情書
    「寫給村上春樹的公開情書」近日由遠方出版社引進出版,由「村上迷」、女作家福原愛姬寫的《挪威沒有森林》一書曾經轟動日本文壇,是一部被日本《讀賣新聞》稱為給《挪威的森林》畫上了完美句號的愛情小說。
  • 挪威的森林-伍佰&china blue
    村上春樹聽了Beatles樂隊的《Norwegian Wood》(挪威的森林)創作了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伍佰看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創作了這首歌,一時間不知道起什麼名字,就叫《挪威的森林》吧。 這首歌和伍佰的另一首歌《浪人情歌》在《粉紅女郎》裡貫穿了男女主角王浩和小萍的感情線: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挪威的森林
    千萬裡之外的北境之國挪威人一定想不到相比他們的維京鄰居,挪威在東亞文化圈有著非凡的知名度,背後的原因是因為一本書,或者說一支歌曲,或者說一個意向——挪威的森林。而大部分中國人也是通過」挪威的森林「認識了北極圈內的這個遙遠的國度。
  • 《挪威的森林》為何充斥著性和死亡?
    書上君接下來給大家聊一聊上面提到的《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最早的經典。每個人的心都是一片森林,那裡或許草木茂盛,鬱鬱蔥蔥,生機盎然,令人神清氣爽;也許白雪皚皚,一望無際,了無生氣,給人落寞不安。《挪威的森林》是一本極其容易讓人思維深陷孤獨與渴望的書。書中充斥著大量關於自殺,性和酒的壓抑的描寫,巧妙的通過主人公渡邊君以第一人稱「我」來激發每個人內心對於自由意志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