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創見"↑ 訂閱 查看往期精彩內容
一二線城市上班族的快節奏生活,常常讓人在踏入家門的那一刻,疲勞感爆發,再無氣力烹煮炒炸。
然而,肚子還是要填飽,生活還得繼續。
一口能提前預約甚至遠程控制的電飯煲,在許多擅長開腦洞的科技愛好者眼中,漸漸成為生活必需品。小米生態鏈旗下的上海純米糰隊,也許是看到了這個現代人的生活痛點,才勠力同心,推出了米家電飯煲。
4 月 19 日,我在一個信號不太好的會場裡用手機買到了這臺「要賣到日本去」的電飯煲。倒不是因為我是米粉,而是因為我一廂情願地以為遠程控制電飯煲是個既酷又實用的功能。
那麼,米家電飯煲有沒有令我失望?接下來的測評,我們一字一句地講給你聽。
外觀和結構作為廚房工作檯上最為搶眼的家用電器之一,電飯煲的外觀能直接反映出主人的審美品味和偏好。
在電商網站和實體賣場中大致逛一圈,不難發現,現在的電飯煲外形無非就流線型、極簡風和傳統的塔式結構這三種。
這三種外觀,尤其以自帶提手的流線型最受市場歡迎,日韓廠商以及眾多國產品牌更願意採用這種造型。一方面有提手方便搬運,另一個優勢是流線造型具有廣泛的兼容性,更易於融入各種廚房裝修風格。
中高端電飯煲常常會把有礙觀瞻的提手去掉,採用更加簡潔和硬朗的造型設計,甚至不惜成本加入觸控板或觸控螢幕。
鑑於此前小米空氣淨化器的「致敬」路數,小米電飯煲模仿起 MUJI 的設計風格更加輕車熟路。儘管小米的員工再三澄清米家電飯煲與 MUJI 那款的區別,但亮白色的外殼仍然不免引人遐想連篇。
除了外觀上的高度相似,小米電飯煲在產品展示上也是全力向 MUJI 靠攏,你們自行感受一下。有沒有「侘寂」的感覺冒出來?
小米電飯煲基本配置從結構上看,小米電飯煲與市面上主流的中端產品並無明顯不同。鍋體、內膽、壓力蓋、蒸汽閥和頂蓋,沒有蒸架或蒸屜。
內膽樣式電飯煲技術科普
3 月份的小米電飯煲發布會,讓不少人記住了「壓力 IH 電磁加熱」這個技術名詞。
非廚電行業人士一般會對這個概念感到陌生。實際上,使用導電線圈作為熱量來源的電飯煲早在 1988 年就被日本松下生產出來了。字母 IH 是 Induction Heating(電磁感應發熱)的縮寫。
經過九陽、美的、蘇泊爾等幾家國產廠商的不斷研習,發源於日本的 IH 電磁加熱技術早已不是少數人的秘密。在這三大品牌的中高端電飯煲系列中,多段 IH 加熱技術早在幾年前就已成為主打賣點。
從加熱技術的演進路徑看,有 60 多年歷史的電飯煲一共經歷了四次升級。最簡單成本也最低的,是第一代底盤加熱技術,常見於幾十元到兩百元以內的廉價產品。其基本原理是使用規則纏繞的發熱電阻絲,通電之後就會在底部發出熱量,自下而上傳導到內膽中。
電阻式加熱底盤,圖片來自淘寶第二代加熱技術,是平板 IH 加熱。與底盤加熱不同,IH 加熱的原理是利用金屬鍋體切割導電線圈產生的磁力線時,金屬原子發生高速碰撞而自發產生熱量。如此一來就越過了加熱盤熱量傳導這一步,通過鍋體直接對米粒進行加熱,效率更高,熱量損失也更少。
IH 加熱的另一個優勢是,可以通過晶片控制交變電流,從而動態調整電飯煲的加熱功率。在烹煮米飯過程中,IH 加熱方式更能滿足大米在吸水——糖化——糊化等不同階段對熱量的需求,而且不會產生鍋巴。
三種不同加熱方式,圖片來自泡泡網然而平板 IH 加熱方式不夠全方位,鍋體仍舊是上冷下熱。這就衍生出了第三代立體 IH 加熱技術,即圍繞內膽部署更多的導電線圈,並且在頂蓋中加入發熱盤,烹煮米飯時上下同時輸出熱量。
美的鼎香煲的多段式 IH 加熱目前最新也相對高端的,是多段式 IH 加熱技術。在內膽的側面、底面均配備不同功率的導電線圈,煮飯時可通過不同火力實現全方位立體對流,讓熱量均勻穿透米芯。這項技術常見於售價不菲的高端電飯煲產品中。比如,日本象印的一款七段壓力 IH 電飯煲,原裝進口售價高達 39999 元。
相比之下,國產品牌的中高端電飯煲常常採用三段壓力 IH,其產品系列散落分布於各個價格區間,從四五百元到上萬元不等。
在 21 經濟網的一則報導中,美的生活電器事業部國內營銷公司總經理任勇表示,「由於國內對 IH 技術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各廠商在研發投入和技術路徑規劃上都不一樣,因此消費者在選購的時候不能簡單地就把 IH 等同於高端。」
對於小米電飯煲而言,「壓力 IH 電磁加熱」很像 5 年前的那句「為發燒而生」,讓它的目標受眾群油然而生出一種不明覺厲的優越感。
而實際上,小米電飯煲並沒有用上什麼人無我有的「黑科技」。發布會上講的,更多是在告訴人們我費了多少力氣認真做好這口鍋,還拍了好多 MUJI 風格的宣傳圖,你們快來買吧!
使用體驗和味道為了全面挖掘小米電飯煲的蒸煮能力,我專門選購了東北盤錦大米、長粒香、泰國茉莉香和恆大有機米四種比較有代表性的大米,基本涵蓋了粳米、秈米和長粒米三個子品類。
藉助小米智能家庭 App,在開始煮飯之前可以先用手機掃描包裝袋上的條形碼識別大米品種。雖然小米宣稱已經可以識別上百種大米,但我仍然遇到了兩次「掃描無結果」的情況。
烹煮方案方面,小米電飯煲提供了精煮、快煮、煮粥和熱飯等幾個選項,基本可以滿足蒸飯和熬粥的需要。如果你喜歡自製一些好吃的取悅自己,也可以參照小米智能家庭 App 中提供的蛋糕、酸奶等食譜進行 DIY。
從我一個多月的使用經驗來看,小米電飯煲對大米品種的識別似乎並沒有應用到實際蒸煮過程中。在水米量相同的情況下,蒸熟不同品種大米所用的時間相差無幾。
口感方面,與第一代底盤加熱式電飯煲相比,小米電飯煲非常完美地保證了米粒的飽和而不破碎,入口也更加細膩柔和。而與同樣使用 IH 加熱技術的電飯煲相比起來,小米電飯煲在口感上的優勢並不明顯。
好不好吃終究是一個針對性話題。我秉持的觀點是,米飯的口感「七分在米、三分在鍋」。四種大米裡,我最喜歡的是泰國茉莉香米,其次是長粒香。
除了用來蒸米飯,我還試著用小米電飯煲熬了一碗小米粥...很搭對不對?
小米鍋熬的小米粥跟好馬配好鞍的道理相通,追求米飯口感的人會在品種、水質、內膽和塗層材質、加熱方式、蒸煮方案等所有方面仔細推敲,不會輕易降低對任何一個細節的要求。
如果讓美食家來評價小米電飯煲,它顯然不夠極致,更不像剛剛面世時的小米手機——專為發燒友準備。拋開爭議頗多的造型設計,小米電飯煲的預約定時和遠程控制並非獨一無二,蘇泊爾、美的在小米之前就有類似功能的產品上市。
然而,即便有了遠程控制,還是免不了讓大米在水裡泡上十來個小時。苛求口感的人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
那麼小米電飯煲還剩下什麼?答案是什麼都沒有。
999 元的售價一公布,性價比魂飛魄散。要知道,功能相同、工藝和用料相似,僅在外觀上有區別的某國產廠商可以將這樣一款電飯煲賣到 399。
驅動人們購買小米電飯煲的原動力,除了和我一樣對遠程控制抱有幻想的,其餘可能都是真米粉了吧。
不寫了,煮好的粥已經在鍋裡等我快兩個小時了。
本文由TECH2IPO / 創見(tech2ipo.com)科技記者 @DavidZh 原創,轉載或使用本文素材進行二次創作請註明出處 。
對 TECH2IPO 或本文有想法?添加我們的編輯部個人微信號進行交流:T2IPO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