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玲給學生上課。
對於天健小學語文老師曾海玲來說,2017年是意義非凡的一年。在這一年,她走上教育教學工作崗位整整24年,而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她24萬字的個人專著;這一年,她來到深圳整整10年,福田區教育局批准了她的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正式成立。而在不久前,她在選拔中脫穎而出,獲得了福田區「年度教師」的稱號。
從教十餘年後來深重新尋找方向
曾海玲是從教十餘年後、33歲時才來到深圳的。在湖北襄陽,她是學校建校38年來最年輕的教導主任,也是省級骨幹教師,地市級語文學科帶頭人,在省、市、區級的評比中,她主講的優質課都是第一名。
但那時,曾海玲總覺得在專業上仍然有迷茫之處,幾經思量,她放下一切,來到深圳,從零開始。「我希望在這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找到專業發展的方向。」
來到深圳後,曾海玲說,遇到的幾任校長都是專家型校長,他們給了她很多專業發展的機會和平臺,而天健小學良好的教學和科研氛圍也讓她如魚得水。她一路成長,參加了陳金才特級教師工作室,進入福田區特級教師後備班、全國主題閱讀福田工作站;成為福田區小學語文核心教研組成員、福田區首席教師、福田區春暉家長學校講師、深圳市骨幹教師。
「讓老師不怕教作文,讓學生不再怕寫作文」
多年來,曾海玲一直堅持用科研引領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她曾為超常兒童寫2萬多字的觀察日記,為中央教科所的差異課題提供具體的案例分析,在轉變教與學方式的改革中提煉出「天健小學語文六段式課堂教學模式」,研究朗讀訓練模式和課程體系等等。
近幾年,她則致力於小學生專題習作的深入研究。「在語文學習中,只有作文是沒有教材的,老師教起來很吃力,我們希望通過習作教材的編寫、習作內容的整合、習作要求的明確,使小學習作教學體現序列清楚、重點突出、教法明確、訓練紮實的特點。」
小學生專題習作的概念是已故天健小學校長陳金才根據習作教學內容無序和教法隨意的現狀提出來的,試圖在遵循兒童語言發展規律和思維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尋求小學習作訓練的序列和重點,指導學生圍繞一系列科學有序的專題進行寫作。曾海玲帶領團隊目前已經研究出了比較科學的小學生專題作文訓練序列:比如,一年級的聽記習作、動作習作,三年級童話習作,遊戲習作等。她還梳理出了小學六個年級十二個專題共94個單元的專題習作內容、寫作要點和訓練重點。
「未來我計劃帶領大家一共完成12冊專題習作教材的編寫,一方面填補目前沒有習作教材的空白,同時惠及所有的師生,讓老師不怕教作文,讓學生不再怕寫作文。」她說。
耐心等待每一個孩子的成長
在曾海玲看來,在學習之外,老師還應該幫助學生建立健康自信的人生觀念。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曾海玲考下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將專業的教育心理學知識運用到課堂內外,更好地幫助學生成長。
在福田區「年度教師」的評選答辯中,曾海玲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她接手一個新班級,在課上點了一位同學起來回答問題,她一說那個同學的名字,全班同學就沸騰起來,而且大家告訴曾老師,這個同學是不說話的,更不會回答問題了。曾海玲很快知道,這是一個被貼上負面標籤的孩子,她馬上告訴同學們,他只是以前不講話,現在到了新學年,他會和大家一樣正常交流。曾海玲耐心地和那個孩子溝通,鼓勵他說話,但不管她怎麼引導,孩子還是不吭聲,到最後才小聲蹦出幾個音節。
曾海玲沒有灰心,她從此特別留意這個孩子,一有機會就和他交流,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想法,重塑孩子的自信,並要求孩子的媽媽來接納、擁抱這個孩子,通過學校和家庭一起努力,改變這個孩子的狀況。在她的爭取下,現在孩子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也可以在課堂上發言、回答問題。「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尊重、等待、呵護每一個孩子,用生命喚醒生命,讓生命共同成長!」(記者 韓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