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之後,家長到底要不要管孩子?把握好「度」很關鍵

2020-08-04 口袋名師志願幫

高考已經結束,過了這個暑假,就意味著孩子們又重新擁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準大一新生」。即將進入大學校園,在學校裡的學習內容、人際交往、生活方式等等,都與高中階段截然不同,孩子很有可能出現不適應的情況。

那麼此時就需要我們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了,不過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麼管控得過於嚴厲,要麼乾脆撒手不管,這個度到底應該如何把握呢?

一、金錢方面

上大學就代表著孩子要離開自己的家,進入大學開始獨立生活了,尤其是對於遠離家鄉、來到陌生城市求學的孩子來說,「每個月的生活費要給多少」自然是一個逃不開的話題。

有的家長怕孩子出門在外太過辛苦,離自己太遠又關心不夠,於是就想通過多給孩子零花錢滿足孩子物質上的要求,冷了多買衣服,食堂不好吃就多出去吃點好的,讓孩子在外面儘量少受委屈。而有的家長則怕孩子不在自己眼前,養成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或者在社會上沾染一些不良習氣,就一個勁兒地管控著孩子每個月的生活費,生怕給太多導致孩子出去揮霍了。

其實這兩類家長的做法都太過偏激,給太多確實容易養成孩子亂花錢的壞習慣,而給太少又會影響到孩子的日常生活,所以咱們家長給孩子生活費一定要適度。家長們要結合孩子求學城市的物價水平、日常支出來源、平時的消費習慣來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費用,當然也要結合家庭的經濟情況來決定,如果本身經濟條件比較好,給孩子多一些生活費也是很正常的。

上大學之後,家長到底要不要管孩子?把握好「度」很關鍵


二、戀愛方面

進入大學之後,學習相對來說沒有那麼緊張,孩子們都有了更多的自由和空餘時間,這群少男少女本著對異性的憧憬,在與同學的慢慢接觸中很容易進入戀愛階段。

一些家長一聽說孩子談戀愛,就表現出非常排斥的態度,覺得孩子還在上學,談戀愛太耽誤學業了,於是強烈反對孩子戀愛,往往很容易造成親子間產生矛盾。其實過了18歲,孩子談戀愛再正常不過了,咱們家長不必太過反對,但是一定要跟孩子提前溝通好,談戀愛期間如何處理好男女關係,以及談戀愛的同時不能耽誤學習,跟孩子約法三章比強制幹預更有效。

上大學之後,家長到底要不要管孩子?把握好「度」很關鍵


三、娛樂方面

上了大學除了日常的學習之外,孩子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可以參加到學校的社團活動,或者跟幾個同學一起出去吃飯、逛街等進行一些娛樂活動,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不過有些孩子可能會受到身邊人的影響或者是網絡的誘惑,整天沉迷於上網打遊戲,宅在宿舍玩一整天甚至通宵,不僅影響轉天的學習,更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

對於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一定要進行引導和教育,但要掌握好方式方法,畢竟孩子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想法,家長如果態度過於強硬只會適得其反,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將會更難管。

上大學之後,家長到底要不要管孩子?把握好「度」很關鍵


四、人生規劃方面

大學四年之後,是選擇考研、出國留學,還是直接就業,對於畢業後乃至未來的人生規劃,家長們同樣會非常操心,恨不得事無巨細地替孩子都安排好未來的每一條路。

但是作為成年人,孩子已經具備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對於這種關係到自己未來的規劃和選擇,家長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主,畢竟未來是孩子自己的,所以他們有權利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不過家長也不能完全撒手不管,畢竟他們還沒有步入社會,缺乏經驗,此時就需要作為「過來人」的家長給孩子一些合理的建議,能幫助孩子樹立明確的目標和正確的方向,讓孩子少走彎路。

上大學之後,家長到底要不要管孩子?把握好「度」很關鍵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點,家長對於大學後要不要管孩子這件事一定要把握好度,結合孩子自身的情況來進行合理安排,畢竟在正確引導孩子的同時也要處理好親子之間的關係。

相關焦點

  • 教育小孩,「嚴厲管教」和「放任自流」都不行,家長要把握好度
    所以總是發現自己的教育總是欠一點火候,害怕要不過了度了,要不就是沒有到好好管得了孩子的程度。教育小孩,"嚴厲管教"和"放任自流"都不行,家長要把握好度家長想要做"權威性"家長,這其實對孩子來說不是最合適的度假如家長過分嚴厲地去對待孩子,無論在孩子的日常生活,還是在學習上,事無巨細的全方面的去要求孩子必須在自己的規則制度下,這樣的孩子就是完全生活在一個毫無溫暖的家庭氛圍裡面,有時候甚至還會害怕犯一點錯誤就會遭到家長的懲罰
  • 智慧家情文化——家長愛孩子,只有把握好度,才是真愛!
    嬌慣孩子,是家長的常態,是家長愛孩子的一種平常表現。但必須要把握好一個度,否則就會把愛變成害。往往家長不能把握這個度的問題,讓愛發生了改變,從嬌慣變為了縱容,導致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非常的自私與專橫,心裡沒有他人的存在,不會關心老人、父母和同學。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自私自利、缺乏自信的不良性格。
  • 對孩子「教養有度」,父母應該注意把握好哪些方面的「度」呢?
    」,有的家長成天對孩子只是表揚、鼓勵、讚美,孩子做錯事也不敢批評,更不敢給孩子必要的處罰;提倡對孩子嚴格要求,就以為越嚴越好,錯誤地認為嚴格的程度和教育的效果成正比,於是,無論大事小事,一概嚴得不得了,把孩子管得死死的,一動不敢動;講到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愛,有的家長就以為給予孩子的愛越多越好,過度溺愛、嬌慣、保護孩子,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包辦;講到讓孩子自主、自由,有的父母就完全放手,一點紀律、規矩也沒有
  • 孩子到底要不要上補習班
    對於孩子來講,怎麼樣才能夠更好地發展,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讓孩子都去上,對家長和孩子都是很大的負擔。那麼到底要不要給孩子上補習班呢?一個孩子的發展跟這些方面有關係:一、遺傳孩子的智商往往有遺傳因素的影響,這個方面無法從後天轉變的。二、學校教育這個就回到了是否選擇一個好學校的問題。
  • 孩子變得自私,家長不要「一棒子打死」,掌握好「度」很重要
    孩子突然變得自私,家長不要認為這是孩子不聽話的表現,更不要擔心自己不及時幫助孩子改掉,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私。當孩子進入到了這個階段之後,家長要尊重孩子,並且引導孩子,不能急躁。家長要明白,自私是孩子的本能,如果孩子過於無私,長大了之後會吃虧,但不能讓孩子過度維護自己的利益,所以在這件事情上家長不要「一棒子打死」,家長要告訴孩子,與別人分享的前提,是維護好自己的基本權益。
  • 如何才能提高孩子情商?在把握好「度」的同時,還應該這樣做
    爸爸把女兒小婧管得很嚴,每天放學回家都要她匯報在學校裡的一切情況。小婧很煩爸爸問這些事情,更煩爸爸每次都不忘教育她要跟成績好、品德好的同學一起玩,這樣才能學習別人的優點。其實,小婧有些叛逆,爸爸說什麼她表面上會點頭稱是,但一到學校裡,她很快就會把那些話忘得乾乾淨淨。雖然爸爸不讓她跟成績差的同學玩,但她覺得跟他們玩很有趣,大家也夠義氣,所以經常主動地跟他們打成一片。
  • 孩子上大學之後,父母還需要再管嗎?
    為了讓孩子能安心學習,順利考入夢想的大學,父母就要做堅強的後盾,除了要消耗財力之外,內心也因為孩子成績的變化而煎熬著。因此,不少父母在孩子考上大學之後,都感覺鬆了一口氣。孩子已經成人,開始自己獨立的生活,很多父母都認為不需要再管束孩子了,是不是這樣呢?
  • 事事徵求孩子意見是尊重?過度協商不可取,家長要把握好「度」
    在興趣班的選擇上,王女士的想法和大部分家長不同,「我覺得興趣班這事兒得徵求孩子的想法,聽孩子的!」乍聽之下王女士的理念並無不妥,畢竟孩子喜歡的才會更願意學習。可是事與願違,願意聽從孩子「想法」的王女士在決定給孩子物色興趣班的這一年中居然換了不下十個興趣班,鋼琴、舞蹈、畫畫等等,基本上比較常見的興趣班類型都被王女士換了一遍。
  • 孩子進入叛逆期,家長要不要強迫學習?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長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每個家長對待孩子的成長都會遇到孩子學習的各種問題,那麼,作為家長,到底要不要強迫孩子學習呢?這其實主要就是「管」,到底要怎麼「管」孩子?怎麼把握好「管」的尺度呢?
  • 家長養孩子應該嚴一點還是松一點?把握好教育度,才更有底線
    每個父母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都有著不同的見解,針對「管教孩子是嚴點好還是松點好」這個問題,父母們之間更是有著很大的爭議。想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都不能掌握自己的度,總是會選擇用錯誤的方法來教育和培養孩子,不但沒有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反而還害了孩子。家長們管教孩子應該嚴一點還是松一點?把握好這3個原則才會更有底線。
  • 家長應該管什麼不應該管什麼?如何把握對孩子教育的分寸?
    但是在具體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往往有困惑:應該管什麼不應該管什麼?怎麼把握家庭教育的「度」以達到好的教育效果?如何掌握對孩子既放手又不撒手的分寸,真正幫助而不束縛孩子的成長?這些都是值得每一位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思考的命題,今天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這位老師的思考。
  • 不要以懂禮貌為由,要求孩子無原則的謙讓,家長要把握好度
    中國自古便是禮儀之邦,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要懂禮貌,講文明,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34;的人,很多家長會要求孩子學會謙讓,尤其是面對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更要讓著他們,卻從來沒有問過孩子是不是真的願意這樣做。
  • 想要管孩子,家長要先「管」好自己,別讓「控制欲」毀了孩子
    復旦大學的學生最喜歡的一位老師,就是教思修的陳果老師了,她的課堂充滿著笑聲,眾多名句聽起來輕描淡寫,但是對於學生而言,產生的啟發不是隨隨便便的。儘管這位「最美博士老師」並不是一位育兒專家,但是在「自由」上的闡述,值得所有的家長深思。
  • 家長的煩惱——到底要不要給孩子上早教課
    越來越多的早教機構開辦也有著越來越多的家長將孩子送進早教班但是要不要上早教班帶來的歧義一直存在贊同觀點孩子既可以學習又可以玩如果孩子上早教班很快樂又可以學習又可以玩,多好呀不要一談報班就色變,以為加重孩子負擔只要合理地安排時間、選擇合適的班
  • 到底要不要阻止孩子看電視?耶魯大學的研究,值得家長一看
    那麼我們到底要不要阻止孩子看電視呢?來自耶魯大學的研究,值得父母一看。 耶魯大學的辛格教授對兒童發育做了非常深刻的研究,他用研究向大家建議,在孩子沒有養成好的閱讀習慣之前,最好不要讓孩子看電視。
  • 寶寶喜歡吃手,到底要不要管呢?
    家裡的老人常說吃手的孩子聽話關於寶寶吃手這個問題,有的寶媽說寶寶處於口欲期,吃手很正常,不需要管;有的寶媽認為寶寶吃手很不衛生,會把細菌吃進肚子裡,必須要管。其實,寶寶吃手有利也有弊,先來了解一下利弊之後,再決定管不管吧。
  • 家長到底要不要督促孩子寫作業?
    無論那個心急如焚、焦慮疲憊的母親此刻出於愛的目的咆哮和毆打孩子,都難以有效果,在那一刻,小男孩和我一樣,應該只感受到了令人難受的暴力和咆哮,還有心思去寫作業嗎?時間久了,當他聯想起學習,可能就是暴力和咆哮,也許會產生嚴重的厭學心理。也許他怎麼也不懂,平時溫和的母親為什麼一下子變的像老虎一樣兇。這樣的母親有多少?這個以愛的名義被傷害的孩子又有多少呢?到底要不要輔導孩子寫作業?
  • 三個信號說明孩子要停止長高了,家長要把握好孩子最後生長期
    ,所以,孩子在生長發育階段的關鍵期,父母一定要留意,如果發現有這幾個特徵可能就是要停止長高了,可能這輩子就和「高個子」無緣了,相反,如果家長留意發現了這些特徵後,及時改掉,想辦法補救,還是有機會長高個的。
  • 都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到底要如何把握「愛」和「溺愛」的度?
    我們知道對孩子要有愛又有底線,但是日常生活中,總是會出現一些我們比較糾結的場景:帶去超市,看到什麼亂七八糟的小玩意都想要,其實也都不是什麼貴東西,到底要不要給他買?喜歡坐搖搖車,看到了就要坐,那到底要不要給他坐?睡覺時間到了,孩子還想聽一個故事,要不要給他講?
  • 孩子被打之後要不要還手?有幾句話比「打回去」更關鍵
    關於孩子被打之後要不要還手這件事情,家長與其告訴孩子「打回去」,也不能忘記告訴他以下兩句話,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 告訴孩子「別人打你,你要打回去」也是可行的,但是不要忘記囑咐孩子「打過去可以,但不要傷害到別人」,以防孩子不懂得分寸,打到別人要害部位,真是有理說不清了。 小時候,弟弟被別人欺負的時候,他之前都是忍著,而有一天媽媽告訴他:「別人打你,你就打回去。」後來,弟弟再被打的時候,他拿起一個硬物把別人的頭打破了,流了很多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