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早要來的職場危機,我們該怎麼準備?思路的突破才是危機的突破

2020-10-19 米知山

只要我們踏入了職場,過不了8年(正好一般是在30而立的年齡),就會常常心裡想起一個熟悉的詞:職場危機。在一個公司或者同一個崗位做了8年了,但是如果還是職位沒有上去,再看看進來公司3年的人,和自己的工作經驗差別也不大了,心裡就會擔心:自己還能升職嗎?都30……

 

而那些在公司或者同一個崗位做到了40歲的人呢,就是面臨我們在新聞上經常聽說的一個詞「中年職場危機」,如果職位已經好幾年沒有升過了,再能升職的機會已經很少了,而看看公司裡升職較快的30---35歲的少壯派,免不得擔心自己的職位權力逐漸被他們所蠶食。

 

而且以上2個人群(30歲還不是經理職位的,40歲還不是在升職趨勢上的),如果選擇跳槽,30歲沒有做過經理的直接跳出去做經理,可能性很小——其他公司都願意錄用同樣年紀但是以前做過經理的;40歲職位已經停滯幾年了的,再謀求漲薪50%,可能性也小——其他公司都更願意用少30%的薪水僱傭35歲的少壯派經理。

 

以上的大多數這個2個年紀層的人的困境:30歲的人要結婚生子了,但是還不是經理;40歲的人上有老下有小,但還沒進入職位快車道和薪水快車道,當真只能這樣嗎?其實,在我看來,所謂的職場危機其實都不是問題,關鍵是我們思路上怎麼來看待這個問題。

 

以上這些社會現象,反覆提到的「職場危機」,好像都是只要到了30,或者40就應該進入職位和薪水快車道一樣,這種思路,就好像是:只要一個人處於流感流行的環境了,就要求這個人不能得流感,得了就是危機一樣,其實只要這個人免疫力不強,得流感才是正常的。這個人得不得流感,最關鍵的在於他自己的免疫力。所謂的職場危機,關鍵也在於自己的內功。有了內功,就不會有職場危機,沒有內功,職場危機遲早來臨。

 

一個剛大學畢業的人,只要在一個崗位上(比如銷售,HR,財務等崗位)工作了5年,他的職場經驗和工作能力,和一個在同一崗位工作了15年的人,差別也不大了。而年紀越大,個人越是期望薪水越多的,但是對於老闆而言,年紀越來越大的人如果能力和少壯派差別不大,薪水越要比少壯派多一倍,那自然不同意的。如下我自己畫的示意圖(大多數人的情況)


但是反過來想一想呢,如果自己的能力隨著年紀的增長,並不是只比工作了5年的人好一些,而是直線上升的呢?那麼自己的薪水比其他人高2倍,高3倍,甚至高10倍,不是就很正常了嗎?

 

按照邏輯來講,我們現在大多數大學畢業的人,做的都是腦力勞動,而不是體力勞動,既然是腦力,那麼智慧是可以年紀越大越積累的,所以自己的能力是能夠比年輕人大很多的。那麼這個曲線就應該如下:


但是為什麼現實中,我們發現大多數人越老,越是說糊塗話,越是眼界固守他的經驗呢?為什麼現實中,我們發現大多數40---50歲的職場老人,並不比自己厲害呢?這就是我所的內功的問題。

 

跨年齡尺度來看,大多數比自己年紀大的人,他們是怎麼提升自己的呢?除了參加公司的培訓班,並沒有自己去提升自己,工作的內容都是熟悉得很的,並不需要什麼突破。

 

同一個年齡層來看,大多數和自己一樣大的人,他們是怎麼提升自己的呢?並沒有,下班後刷手機,看肥皂劇,是大多數人的狀態。

 

既然是這樣的狀態,憑什麼認為自己的能力會隨著年紀的增大,會越來越厲害呢?憑什麼認為自己的職位和薪水能每年上一個臺階呢?

 

年紀增長了,但是自己的內功並沒有增長,發生職場危機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年紀增長了,內功也相應增長了,自己的智慧是越來越高的,老闆可是很願意重用這樣的人才的。

 

如果我們的思路調整過來,是這麼想問題,就不會有職場危機的擔心了:

 

我的內功每年都在大幅提升嗎?

 

我們想像一下,像商鞅、諸葛亮、馬雲、雷軍這樣的人,他的內功是一年比一年高,智慧是一年比一年高,老闆會不重用他?老闆會覺得他的薪水是35歲的人的100倍是不合理的?他如果40歲離職,是各個大老闆花萬金去登門求他出山,還是他需要通過獵頭去找工作?

 

而內功的提升就不能局限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所謂「功夫在詩外」,詩寫的好的人,當他的文學水平到了一個水平後,需要的是去遊覽各地,去和俠士喝酒,去和百姓交往,去尋訪隱士……

 

自己的內功也是一樣,在自己崗位的能力到達一定水平後,就需要去開拓其他領域的知識,比如:世界格局,經濟史,科技發展,各國歷史……只有這樣立體的知識構架,才能讓自己的內功從一個二維平面,變成一個三維立體。如果固守自己的崗位(銷售,HR,財務等等),再怎麼提升自己,也只是在二維平面把自己的面積畫的更大而已,當遇到一個三維的人的時候,是一定會被PK下去的,就類似一個是通過獵頭來舉薦自己,一個是老闆帶萬金來登門請你出山,等級完全不一樣。

 

這就是《三體》中那種,多維世界對低維世界的戰爭。所以,不要擔心所謂的職場危機,思路要變成這個:我的內功在每年上一個臺階嗎?


感謝您對微信公眾號 米知山 的關注:)

讓我們共同學習、提升,朝著自己的目標潛行!

相關焦點

  • 樹洞|人到中年,該怎樣突破職場危機?
    我今年不折不扣36周歲了,最近幾年常常看到新聞網站上報導像華為、騰訊這些大公司不進35歲以上新人,很有職場危機,也想過如果失業,我能做什麼?好在我現在的單位還不錯,雖然是私企,但老闆人不錯,工作壓力不大,假期還非常多,除了寒暑假,還有聖誕假,國家規定的假期一般都會延長(比如剛剛過去的十一,我們放12天假)而且沒有補班一說,朝九晚五、周末雙休的節奏,從不加班。待遇的話,一年大概16萬到手。家庭情況呢,我老婆在大學行政崗位,年收入比我多一點,十七八萬吧。
  • 面對職場中年危機,職場人該何去何從?
    在現實面前,懂得放下面子,我們才能成長。 2 不要急於求成,希望能馬上找到新的工作 當自己失業之後,自己先要調整好心態,做好比較長時間失業的準備,可以多了解市場情況,多方撒網。
  • 如何克服職場心理危機?提升6個能力,讓危機遠離身邊
    4、學習的心理危機。現代社會新的知識不斷湧現,要求人們不斷的進行學習充電,提高自身實力,才能適應新的要求。同時,社會上對各類人才均要求相應的資格證書才能上崗,由此職場人士需要通過學習和考取不同的證書來完善自己。
  • 欒叔塔羅牌佔卜: 你即將要面臨怎樣的職場危機?
    欒叔塔羅牌佔卜:你即將要面臨怎樣的職場危機?職場是我們奮鬥的舞臺,同時也存在著眾多的競爭者。職場遵循著優勝劣汰的潛規則,經常都要接受危機的考驗。危機很多時候都是突發情況,與之抵抗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好充分的準備,等待它來臨時給予致命的反擊。若是能預知情況,或許能夠更加從容應對。那麼,你即將要面臨怎樣的職場危機?
  • 打工族如何應對職場"中年危機"
    故事中,失業、二孩、房貸、中年危機等詞彙刺激著職場人的神經,更讓不少中年人產生了相似的焦慮感和危機感。畢竟,人到中年,尋求轉變和突破的二次求職並不容易。  生活帳本「壓力山大」  「工資去掉『五險一金』,1個月也就4000多元。」在青島某私企上班的丁文剛對記者說。
  • 中年危機是種病!從裸辭到危機,我用了3種方法走出困境
    我有點出乎意料,這次怎麼這麼順暢?但下一秒,我就為求職開始了各項準備。一個月後,我找到了如今的工作,一個全新的行業。團隊有朝氣,薪酬比原來高,同樣是對接老闆。環繞在我腦海中這麼多年的恐懼,被一掃而光。原來,找工作並沒有我想像的那麼難,即便是市場不好的現在,我也找到了工作。
  • 危機管理如何突破協調難題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我們構建了一個理論框架,將橫向協調與縱向協調整合在一起,據此解釋危機管理的模式和績效。如圖1所示,縱向和橫向的協調程度都可以分為兩種情況,即高或低,據此將協調情況分為四種模式。二、京津冀地區的危機管理我們利用京津冀地區的四個危機管理案例,來說明不同的協調模式及其績效。
  • 35歲職場危機!轉行,誰給你的勇氣?
    過去,人們常說「中年危機」,而在現在的職場上,很多人面臨的是「35歲危機」。工作了十多年,步入35歲的年紀,想要跳槽時,卻發現多年的經驗積累不吃香了,這時候,35歲的職場人不淡定了。恰恰有很多職場人,在這個時期形成了明顯的「停滯感」,如何擺脫這樣的危機?很多人選擇了轉行。有的人因為機遇而轉行,有的人則為了轉行而轉行。
  • 中年職場危機:要麼出局,要麼出眾,你準備好了?
    最近「中年職場危機」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多數中年職場人士,那麼究竟什麼是中年職場危機呢?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這便是「職場中年危機」,一場到了中年才會懂的年齡危機,一場關乎家庭與未來的個人危機。在跳槽之前,首要地就是要確保自己有足夠的能力,確實是這個的企業沒能給予你足夠的發展空間,而不是你自己的能力不夠才選擇的跳槽。不然即使你進了一個更大的公司,沒有出類拔萃的能力,你也沒有任何改變的任何機會。
  • 在公司,遇到這五種情況,說明你的危機來了
    一個人沒有危機意識是非常可怕的,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被別人給幹掉,甚至是被環境淘汰掉。所以在公司,遇到以下五種情況的時候,請一定要小心謹慎,因為這說明你的危機已經來了:一、領導老找你的事---再不注意就真的晚了除非找你的是好事,否則就要注意起來,這說明你在工作中出了問題,再不注意就真的晚了。
  • 「大家都犯錯,領導偏偏針對我」:即時性危機,害了多少職場人
    在我看來,犯錯也不乏為一種提升,一味的抱怨只是會讓你對工作失去激情,從錯誤中找到原因和解決辦法,這樣的犯錯才是有有意義的。職場上有三種人,第一種是解決問題的人,第二種人是製造問題的人,第三種認識逃避問題的人。
  • 35歲職場危機,中年人的職場焦慮
    造成35歲職場危機的原因,網上有許多分析文章,分析結果大多為:後浪的工資要求低、願意加班、體力好、沒有太多生活顧慮等因「年輕」而佔有的優勢。如果對35歲的求職者來說,唯一的劣勢是「生理年齡」,那大可不必過於焦慮。
  • 剛過40歲,被公司要求談離職,拿什麼拯救我的中年職場危機?
    在經歷了中年職場危機後,他明白了如果想要避免危機,自己必須要有一線實戰經驗,於是他選擇從最普通的運營人員做起。一年以後,他從運營人員逐步晉升到了公司副總,公司的重大業務基本都是他負責談下的。這麼多年的職涯經歷,對裁員的處理早該要有所了解的,而這個時候更應該考慮個人下一步如何發展的問題。
  • 別忽視每一個蓄勢待發的累積:隨遇而安的職場,才處處充滿危機
    那些在危機來臨時方寸大亂的職場人,有多少是像Kaice一樣,有過危機意識,但都抵擋不過生活中的舒適,只有當危機降臨的那一刻,人們才會真切地痛恨自己當初的揮霍。機遇從來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職場的下半程,有人喜歡安穩度日,有人喜歡迎接挑戰。通過與他人的對比來判斷自己是否處於優勢的想法十分幼稚,因為你永遠也不知道,下一個打敗你的是誰。超越每一個階段的自己,你才有可能超越多年後的他人。
  • 不想上班的職場焦慮,是危機還是轉機?
    壓力無處不在,焦慮如影隨形很多曾經被工作所累,被無休止的加班束縛的職場人,沒時間兼顧家庭,享受生活,心中難免會有焦慮,想著能天天啥都不做,在家躺著該是多麼舒服愜意;等到隔離在家,長時間脫離社會與奔波忙碌的工作,才發現只是吃吃喝喝的日子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愉快,看著日益縮水的銀行存款及雪片一般的開銷與帳單,又會焦慮,開始每天盼望著早日復工復產
  • 如何破解「職場中年危機」?答案只有6個字
    怎麼破?這兩年的實體經濟下行和創業泡沫都讓他趕上了,職場發展初期就很受挫。我安慰小徐,「當然有機會,一定要保持自信。」在自我實現的路上,要給自己一些準備時間,一邊發展職業,一邊發展事業,在你要選擇辭職,發展個人事業的時候,先評估下,你這份熱愛的事業能帶來收入如何?如果長期看,收入上無法滿足家庭需求,是不是要再發展一階段,再做出辭職的選擇。
  • 35歲以後將面臨職場危機?比危機更可怕的,是缺乏持續成長的心!
    最近,身邊的朋友談的最多的就是「中年危機」,人到中年跳槽變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工作斷檔,一家老小都指望著你的收入來轉動生活,失業成為了職場中年人心中隱藏在最深處的痛。35歲,人生的分水嶺。35歲以前你可能還沒有成家,沒有小孩,沒有房子,沒有車子,老人也還健康,你的生活也沒有那麼多的講究和追求。
  • 唯思冠:職場人突破職場迷茫的5個破局點
    職場人突破職場迷茫,你需要這5個破局點:唯思冠提示1、你所看到的世界不是真實的世界,只是你認知裡的世界記住,你看到的世界只是你認知的世界。就比如,你吃過最好吃的東西不一定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你去過最美的地方不一定是世界上最美的,你所看到最好的職業也不一定是最好的職業,你所感知到的所有一切只是你有生以來感覺最好的。
  • 對什麼都不感興趣,37歲王鷗被指中年危機,談談中年危機的特徵
    其實這幾個還遠遠談不上中年危機,估計20多歲中招的有一大波。真正的中年危機應該源自於:我們已不再年輕,但仍然無力掌控自己的生活。以後該幹什麼呢?他迷茫了,也曾找了幾家公司嘗試跳槽,都在年齡上被卡下來了。很多人事經理告訴他:「我們老闆現在只想招90後」。這句話太熟悉了,在職場生涯裡這句話從80後調整到90後,也就幾年時間。企業渴望新鮮血液讓自己適應時代,幾年時間一代人就要面臨被淘汰。這樣的中年怎能不危機?
  • 中國職場中年危機到日本職場鐵飯碗模式
    「中年危機」是中國職場這些年來比較熱門的一個詞彙,指的是職場人35周歲是一個坎兒,到了35周歲就屬於一個比較尷尬的年齡段,如果在民營企業這個年齡仍然沒有走向管理崗位,仍然是基層員工,那麼極大可能被企業所裁員。被裁員失業後,這個年齡,民營企業一般都是拒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