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讀者文摘》購買《話說中國》海外版版權!

2020-12-17 搜狐網

  大型圖書《話說中國》:把歷史「講」給你聽

  新華網北京10月26日電(記者 趙寶堃)讀書人的書架上總少不了幾本或者幾套史書。但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許多厚重的史書大多只是讓讀書人繞有興致地掂量一番,然後就 永久地塵封在書架上,一年,兩年,三年……好像歷史便真地重歸「歷史」,人們的購書和讀書行為脫節,書架便把"存放"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

  如今一套「立足於學術,著眼於大眾」的史書,本著「讓歷史和理論回歸人民」的理念,終於在愛書人的床頭、沙發、茶几以及隨行的手提包裡尋到一席之地。被列入國家「民族精神史詩出版工程」、全方位展示中國五千歷史的精品圖書《話說中國》,以其全新的敘事方式和編輯理念,可讓讀者隨時隨手翻閱。截至今年7月底,該書已累計銷售發行102萬冊,總碼洋達7000多萬元,業內人士預測到年底有望實現一個億的總碼洋。

  今年上半年,《話說中國》16卷全部出齊。這部歷經8年潛心編輯出版的文化大製作,展示了3000多張歷史圖片、講述了1500多個故事,涉及的歷史文化知識點7500多個、總計4800頁。在著名學者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秦漢史學會理事長、本書總顧問李學勤帶動下,孟世凱、許倬雲、葛劍雄、朱瑞熙、陳高華、熊月之等一批斷代史專家全力參與本書的編撰與審定;在著名學者、上海社科院研究員、本書主編劉修明的主持下,30餘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第一線歷史學者歷經數年,幾易書稿,將個人長年的學術精華融於書中。

  16卷史書,可謂厚重深沉,但這套旨在「講故事」的史書,無意板著臉「嚇唬」讀者。它寧願在讀者的案邊、床頭、手提包裡尋得一個位置,而不是「漂亮」地碼在書架上。據上海文藝出版社負責人介紹,這套大型歷史圖書創造了一種「從任何一頁都可以開始閱讀」的全新形式,讀者從任何一頁翻開,看到的都是一個獨立的小故事和它相關的知識點--每一個版面都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閱讀單元。全書正文4500餘版面的篇章中,讀者可以帶著遊歷絢爛的歷史文化之旅的愉悅心境來感受墨香。書中還附有《清明上河圖》《蘭亭序》《韓熙載夜宴圖》等著名書畫巨作的製作和點評。

  出版界人士認為,這套圖書不僅根據原圖精心仿真製作,再現風採,還邀請了相關的專家學者對它們做了精湛的評說,使讀者既能夠近距離地仔細觀賞原作之風貌,還能夠真正看懂國寶之精髓。

  大眾讀者對故事有一種天生的愛好。故事是一個民族深沉的集體記憶,極容易走進讀者的心靈世界,並隨著故事主人公的命運起伏跌宕,不知不覺地與中國歷史文化進行「親密接觸」。史學專家葛劍雄教授說,這套圖書突破了以往大眾歷史讀物主要講述大歷史事件、政治鬥爭、朝代更替、制度沿革等內容的局限,有細節地、多方位地、全面地展示中國歷史。史學專家李文海教授說,歷史要具體、生動,否則就沒有生命力,沒有價值。對歷史細節內容的重視,使《話說中國》形成了依靠大量豐富的細節來調動讀者閱讀時的情感,帶領讀者在文化的傳播和滲透中認祖歸宗的鮮明特色。

  也有人認為「說故事」雖然有通俗、生動、形象和簡潔的特點,但這樣可能會降低一部史書的學術性和權威性。而事實證明,說故事並不降低一本書的學術價值。說故事關鍵是要把故事中的人說好,說活。「讓人記住了一個故事,也就記住了一段歷史;而記住故事中的一個人,也就記住了這一段歷史的魂。」

  《話說中國》在講故事的同時,還突破了傳統歷史讀物注重敘述王朝興衰的框架,以全方位、多側面來反映整個中國歷史的真實全貌;以世界眼光、一流專家學者的史識來探尋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與規律;以密集的信息,彌補了故事敘述中知識點不足的局限。

  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佼佼之士構成了中國歷史的經緯,給予了歲月年代以亙古不變的靈氣。上海文藝出版總社副社長、叢書總策劃何承偉說:「一個不了解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如何將史學家的研究成果大眾化,將優秀的歷史文化通過我們的出版物回贈給人民,讓更多的人從中獲取知識和力量,讓天底下更多的炎黃子孫為自己的祖國擁有的歷史而驕傲,這就是我們出版這套書的真正的心願。」

  在去年的上海書展上,《話說中國》曾獲單本銷售第一名。不久,又被列入國家「民族精神史詩出版工程」。葛劍雄說,當今有關中國歷史文化的出版物,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如同白壽彝《中國通史》這樣的理論研究巨製,這是一種闡釋精深、鞭辟入裡的高端讀物,它滿足了專業歷史研究者的需求;另一類如同20多年前出版的《上下五千年》這樣的歷史普及讀物,它以通俗淺顯的內容與形式,曾經獲得了以青少年群體為主的讀者的青睞。介於這兩者之間,《話說中國》既立足學術,又著眼大眾,是具有現代意識和表現手段、符合最廣大讀者需求的歷史文化出版物。

  這套史書還突破傳統的歷史觀,及時將中國史學界新觀點、新成果加以表現和反映。2003年,陝西眉縣楊家村出土了窖藏西周青銅器,其中一個四足附耳盤上的銘文達370多字,追述了文王至厲王12代周天子的業績等,是建國以來出土的銘文最長的西周青銅重器,《話說中國》及時地把這條信息補充了進來,糾正了以前的一條不正確的判斷,此舉得到了史學家們的高度評價。

  業內人士認為,上海文藝出版社新創的一個文化品牌,其價值不只體現在文化傳承、學術普及、人文教育,更重要的是開拓了出版的新理念、新空間、新路徑,呼喚和整合出版界與學術界的有效協作、雙向互動,鑄造和構建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文化品牌和出版品牌。

  據記者了解,美國《讀者文摘》已購買了該書的海外版版權,這是這家已有80年歷史的美國老牌出版商首次在華購買圖書版權。歐洲斯特林大學出版研究中心的歷史學作家和研究者安德魯看到《話說中國》宋代卷後說:「這是一個成功的範例。」目前,該校出版研究中心已將《話說中國》作為出版學研究生課程的示範樣本。(完)

  

轉自搜狐





相關焦點

  • 美暢銷雜誌《讀者文摘》退出中國 數十年波折
    在她的帶領下,《讀者文摘》在大陸以外的華人地區,影響力很大。但由於簡體版、繁體版均未在大陸引進,所以中國大陸的人們看到的國際中文版《讀者文摘》並不多。最初創辦曾「一紙風行」的中國《讀者文摘》的是甘肅人民出版社科技室的兩位編輯胡亞權和鄭元緒,他們的想法一開始就瞄準了美國《讀者文摘》。新雜誌從文摘選題到風格把握,無一不脫胎於美國《讀者文摘》,甚至名字也一般無二。
  • 《讀者文摘》與我
    優中選優,強中更強,給讀者端出一盤心靈大餐,既是社會的需求,也是歷史的機遇。星雲際會,《讀者文摘》應運而生,不能不說黃河之濱聚集了一批思想的智者、靈魂的舵手。當大家知道這些智者多是從蘭大校園走出來的,更增添了對這本出生才一年多的文摘刊物的親切感。而身居蘭州,近水樓臺先得月,每出新刊,同學們爭相傳閱。沒讀過剛出的《讀者文摘》,你都不好意思和別人聊天。
  • 「讀者文摘中國業務不受任何影響」
    東方早報8月19日訊 當美國讀者文摘有限公司(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申請破產保護的消息連夜傳到中國的時候,美國讀者文摘中國地區總經理史永強迅即聲明:中國地區的業務繼續保持穩定增長,「中國地區的業務既如往常,公司對待員工、供應商和合作夥伴的方針策略沒有絲毫改變。」
  • 83年《讀者文摘》發行破百萬 遭美國刊物訴侵權
    不過,美國《讀者文摘》方面沒有因為中國這個同名刊物的暢銷而停止追索自己的權利,恰恰相反,考慮到中國這本雜誌的暢銷在未來將會影響自己在中國更大的利益,美國的《讀者文摘》從1986年到1990年期間,以中國《讀者文摘》曾經大量轉載給他們的文章為由,要求中方停止轉載美國《讀者文摘》上的文章。並且賠償以前侵權的損失。
  • 美國《讀者文摘》今年登陸中國
    作者:  2008-01-11 10:00  編輯:閆文強   每期擁有8000萬讀者全球發行量最大  本報訊 美國的《讀者文摘》(中文名《普知》)創刊於1922年,在全球51個國家和地區發行,月發行量達到了1800萬冊,每期擁有8000萬讀者,是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雜誌。
  • 美國老牌雜誌《讀者文摘》正轉型自救
    擁有91年歷史的美國老牌雜誌《讀者文摘》近日向破產法庭申請第二次破產保護,這距離其首次破產保護申請僅僅4年。《讀者文摘》曾被美國總統裡根譽為必備讀物,發行量多年高居榜首,風靡全球,現在卻負債4.65億美元,經營困境難以逆轉。這份雜誌淪落到今天這種境況,值得傳統紙媒深思和借鑑。
  • 美國讀者文摘投身網絡 旗下雜誌將陸續入華
    據記者了解,今年《讀者文摘》在美國的發行量由800萬減少到550萬,廣告收入不斷下滑,但受益於網站流量的增加,該雜誌網絡用戶增長了250萬左右。「網絡用戶的增加彌補了傳統用戶的減少,這同樣是未來業務的增長點。」諾斯羅普說。  具體到中國市場,《讀者文摘》同樣將加快網站建設和引進新項目。
  • 誰瓦解了《讀者文摘》
    在一位60多歲的美國人眼中,貓王音樂、西部電影、牛仔褲、長款卡迪拉克敞篷老爺車,還有家裡一本《讀者文摘》,是美國上世紀50年代流行文化的象徵。  「所以你知道嗎,我們這個年紀的人聽到這個消息的感受是今天的年輕人所不能體會的。」這位老人告訴CBN記者,在很多40~60歲的美國人家的儲藏室裡,一定可以找到幾本珍藏很多年的《讀者文摘》。
  • 臺媒:常青讀物《讀者文摘》正反映美國的困境
    >  中新網2月5日電 綜合月刊《讀者文摘》於1922年2月5日,在美國紐約州查巴克鎮誕生,至今歷時93個年頭,堪稱是一本舉世罕見的常青讀物。臺灣《中國時報》5日則稱,昔日《讀者文摘》飽含使命感,奮力張揚的成功信念、保守道德、自由經濟以及樂觀主義等等所謂的正面價值,隨著美國的國力衰退,多少已經降值為「片面價值」。《讀者文摘》現在遭逢的難處,正反映了美國今日的困境。
  • 《讀者》主編彭長城坦陳:曾借鑑美國《讀者文摘》模式
    中廣網北京3月3日消息(記者張棉棉 張磊)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1981年創刊的《讀者》雜誌,陪伴很多人成長。近些年來,有關和美國《讀者文摘》雜誌打官司等一系列事情都讓人們為它捏了一把汗,在風風雨雨這麼多年後,平面媒體已經逐漸衰落,但《讀者》依然保持發行量期刊首位,而來自世界期刊聯盟的最新統計更將亞洲第一的桂冠戴在了《讀者》頭上。它的秘訣是什麼?
  • 美國《讀者文摘》再次申請破產保護
    美國當地時間2月17日,曾是美國最暢銷雜誌的《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母公司RDA Holding提出破產保護申請,以削減其4.65億美元的債務。這是RDA在三年半的時間內第二次提出破產保護申請。
  • 蘭州與《讀者文摘》
    講解員:一說起蘭州,就會說到一條河、一碗麵、一本書,這本書說的就是咱們的《讀者雜誌》……  1981年4月,一本名為《讀者文摘》的雜誌在蘭州出版,這份誕生在黃土高原的讀物,以「真善美」的思想甘泉,滋潤著讀者的心靈,創下無數國內期刊發行的業績,也理所當然地成為讓蘭州這座城市引以為豪的一張名片。古稀老人胡亞權回憶當年的創刊往事,歷歷在目。
  • [蘭州]《讀者文摘》
    講解員:一說起蘭州,就會說到一條河、一碗麵、一本書,這本書說的就是咱們的《讀者雜誌》……  1981年4月,一本名為《讀者文摘》的雜誌在蘭州出版,這份誕生在黃土高原的讀物,以「真善美」的思想甘泉,滋潤著讀者的心靈,創下無數國內期刊發行的業績,也理所當然地成為讓蘭州這座城市引以為豪的一張名片。古稀老人胡亞權回憶當年的創刊往事,歷歷在目。
  • 美《讀者文摘》再申請破產 重蹈覆轍還是再創新生
    而在中國的甘肅蘭州,另一份也曾叫《讀者文摘》的雜誌——《讀者》依然保持著中國發行量最大的期刊的地位,並積極做著上市前的準備工作。儘管一個日漸衰落,一個仍生機勃勃,但同為文摘類期刊,前者的命運引起了它的中國同行的高度重視。   1922年,美國《讀者文摘》創刊。
  • 美國讀者文摘負債22億美元擬申請破產保護
    網易財經8月17日訊 北京時間8月17日晚間,讀者文摘聯合公司宣布,可能申請破產保護以求削減公司的債務負擔。
  • 不打不相識---中美《讀者文摘》刊名糾紛內幕
    中國的《讀者文摘》此前確實選載或直譯過美國《讀者文摘》上的部分文章。這是當時的國情所致。為此,中方以種種理由為藉口,婉言回絕了對方的要求。此後,中國的《讀者文摘》開始不登對方的文章;同時對一些譯文開始署名,並在徵得原作者的同意後再進行登載。  美方在提出版權問題的同時,又開始對中國《讀者文摘》商標的合法性提出質疑。
  • 《讀者文摘》CEO馬睿訥:「我不是鐵娘子」(圖)
    《讀者文摘》是全美讀者人數最多的月刊。但是,在過去的十年中,這本有著巨大影響力的雜誌業績不斷下滑。2007年初,美國私人投資企業利普伍德資產公司(RipplewoodHoldings)以24億美元收購了讀者文摘集團。同年3月,馬睿訥應邀臨危受命,成為《讀者文摘》歷史上的第一位女CEO。  「神奇之手」馬睿訥將如何重塑《讀者文摘》的輝煌?
  • 《讀者文摘》破產與數位化生存
    《讀者文摘》破產與數位化生存 張敬偉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8-28    [列印] [關閉]     24日,擁有全球最大銷量的通俗雜誌《讀者文摘》在美國正式申請破產保護。
  • 《讀者文摘》:積重難返還是青春再現?
    1922年創辦的美國《讀者文摘》雜誌憑藉這種「心靈雞湯」訴求的廣告函不但徵服了1/3的美國人,也創造了世界雜誌發行史上的奇蹟。「親愛的讀者:有一位古波斯詩人曾說過,如果你有兩角錢,一角拿來買麵包,另一角用來買心靈的風信子。」
  • 沒想到,一本叫「讀者」的雜誌,快40歲了
    缺乏經驗的兩個人為辦一本什麼樣的雜誌,苦苦思索、思想碰撞著,後來閉門造車無果的兩人在到出版社的圖書館產生了靈感——辦一本報刊雜誌的精華選編在一起的綜合文摘雜誌。雜誌的定位有了,但刊名還沒有,兩人翻開幾本朋友從香港寄來的美國《讀者文摘》中文版這本雜誌,眼睛一亮,雜誌名字就這樣定了下來。但他們沒想到,這個名字後來給他們帶來了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