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不效仿歐美全民發錢?人大學者這樣解讀

2020-12-11 手機鳳凰網

新冠疫情的迅猛爆發與持續肆虐,已經成為加劇世界變革、深刻影響全球秩序的重要事件,疫情帶來的經濟影響也正逐步顯現。與2008年金融危機、1929年經濟危機相比,此次疫情對全球和中國經濟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為什麼中國不全民發錢?發放消費券是否能滿足低收入人群的需求?疫情是否會造成中國製造業外流?「脫鉤」會發生嗎?疫情期間美國頻頻「甩鍋」中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全球化是否正在走向終結?中國又該如何自處?

帶著這些問題,鳳凰網《風向》欄目對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長兼宏觀研究部主任賈晉京。

核心提示:

1. 疫情之前全球化的發展水平前所未有,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和1929年大蕭條

2. 中國經濟沒有因疫情受到結構性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年度經濟增速為正2.5%左右,高科技信息產業的風口作用強化

3. 「全民發錢」無法保證貨幣變成消費,而發放消費券能夠促進貨幣有的放矢,而不是變成儲蓄

4. 全球產業鏈的分布和格局,關鍵取決於基礎產業的分布。雖然脫鉤在某些領域會客觀發生,但製造業整體格局反而更向中國集中,而不是移出中國

5. 就醫藥行業來說,疫情過後,新藥研發主要靠歐美,原料藥大部分靠中國的格局不會改變

6. 美國人抗議疫情封鎖政策,源於《美國哥德式》反映出的美國精神,大蕭條期間人們沒有工作,無處可去,無家可回

7. 全球化目前休克了,永遠也回不到疫情之前的樣子。中國應該養精蓄銳,向著新一輪產業和技術革命發展。

以下為對話實錄。

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和1929年大蕭條

鳳凰網:與2008年金融危機、1929年經濟危機相比,此次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賈晉京:這次疫情的影響肯定會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和1929年大蕭條。實際上疫情圍繞各種經濟活動,大多數都暫停了,這種情況是一定程度上前所未有的。因為疫情之前全球化的發展水平前所未有,聯繫要比以往的任何歷史時期緊密得多。疫情影響會達到什麼程度呢?應該來說,在疫情之下,是沒有通常意義上的經濟可言的。

另外,我們應該看到,疫情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製造了比以前更為嚴重的衝擊。這種衝擊是怎樣產生的呢?像美國這樣的經濟體,金融化程度要比以往任何歷史時期深得多,這就導致疫情對這樣經濟體的破壞,要比以往任何歷史時期都大。

疫情之前,美股連創新高。金融化程度就體現在疫情前美股連創新高的高度,就來自於股票回購,公司自己的股票質押給銀行,換出錢來回購自己的股票,炒高股票價格。並且疫情之前美國股票的總市值達到了GDP的160%。疫情之前,股市當中市值規模最大的一家公司,蘋果公司,市值就相當於美國GDP的6.5%左右。

股市大於GDP,相當於美國是在股市裡建了個國家,而不是國家搞了個股市。金融化程度如此深,疫情一來,大多數公司的預期現金流就消失了,尤其是需要大量人流往來支撐的行業,如航空;再比如石油,也需要人流往來消耗。這種情況下,市場肯定會受到巨大衝擊,因為股票的價格是要靠未來收入預期來支撐。如果疫情之前公司並非高負債,倒還可能不會受到那麼大的衝擊;但如果都是一些高負債的公司,在未來現金流以及未來收入預期消失的情況下,股票沒有辦法支撐。所以導致美聯儲這種機構無限制地放水,實際上是在填坑,讓這些公司還以前的債,使公司活下去而不是恢復生產經營。

美國給老百姓發錢,首先的目的和用途也是還信用卡。即使我們假定疫情能夠在一定時間之後結束,恢復經濟也必然要填上坑,就是這麼個問題。所以它的分布廣度要比大蕭條更深。

鳳凰網:相當於疫情衝破了美股的泡沫?

賈晉京:疫情是不是把美股的泡沫衝破了呢?那麼比較明顯的是在3月下旬,美股跌到谷底又回漲之後,泡沫一定程度上又起來了。泡沫起來實際上是貨幣效應,它不是經濟的效益,經濟是變得更糟了。比如說經濟失業率,美國過去6周的新增失業人數達到3千萬,這就意味著經濟本身沒有復甦,而是貨幣上一補股市又衝起來一點。所以說也不是泡沫破滅了,現在來看,泡沫是又起來了。

中國經濟沒有因疫情受到結構性的影響

鳳凰網:-6.8%,這是中國2020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數據,也是自1992年以來中國經濟首次出現季度性負增長。應當如何解讀這個數據?

賈晉京:首先來講季度數據是指同比,是指與去年同期相比。實際上我們還可以在這個季度內部,做一個月度的環比。從月度環比來看,3月份要比2月份回暖非常多。3月份跟去年3月份同比,下降幅度也是比較小的。在受到疫情影響比較嚴重的時間,主要是2月份下降得比較厲害,這個就告訴我們,經濟沒有受到結構性的影響。疫情中的2月份受到一定衝擊,這個階段一旦過去了,那經濟又很大程度上恢復了。所以-6.8%的原因主要出在2月份。

另外,實際上經濟並沒有出現兩位數的下降。-6.8%這個數據,與以往歷史時期的數據相比而言,不管是以往歷史時期高增長的時候,還是以往受到衝擊的時候,都不是同一個概念,都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我們說要通過這個數據看到經濟到底受到多大程度的影響,那麼現在這個影響看來是隨著中國控制住了疫情,復工復產,影響基本上比較快速地消除了。

年度經濟增速為正2.5%左右,高科技信息產業的風口作用強化

鳳凰網:您對下半年中國經濟有什麼展望?

賈晉京:首先說一個研究判斷的結果,年度經濟增速為正2.5%左右。只要疫情不出現第二波,那麼接下來的增速會是一個正常值。也就是說,二季度以後增速會是正常值5.5%或者6%這個區間,這就是季度增速,這是一個大體的速度判斷。

另外,疫情期間,能夠很明顯看到一季度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這種高科技的行業,以及現代化服務業,比如電子商務,信息通訊,都是高增長,都在快速增長。

鳳凰網:疫情實際上也催生了一些新風口。

賈晉京:沒錯。疫情期間,已經形成了新的消費習慣的,如在線辦公,遠程上課,在線教育,在線購物,在線消費,疫情之後人們也離不開;並且隨著以5G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高科技信息產業的風口作用會被強化。

中國不是依賴歐美貨幣訂單的經濟體,

不能被動地等歐美復工

鳳凰網:疫情給許多中小企業造成困難,您曾經提到,訂單丟失的問題,不可能完全靠歐美市場的復工來解決,還是要靠我們國內採取積極的政策,您能具體談談嗎?

賈晉京:疫情期間,歐美市場上人們居家隔離,減少了很多訂單。微觀上確實有些中國企業受影響,雖然從根本上來說是要靠訂單恢復,但是也不能被動地等歐美復工,這是指望不上的一件事,因為這個要看疫情是怎麼發展的。從宏觀來講,這部分訂單的損失對經濟的影響沒有那麼大,中國不是依賴歐美貨幣訂單的經濟體。

除了根本環節是企業要靠訂單,再具體細分,一個是企業的生存,再一個就是就業,也就是企業職工的生存。這裡面,企業的生存是可以依靠一方面實現市場一定程度的轉移和轉向,比如面向「一帶一路」,這是市場面向的問題;另一方面就是擴大內需,內需有非常大的空間。另外還可以給企業提供一些補貼措施,美國大規模地直接給企業發錢。我們用不著這麼做,但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精準扶持。

另外一個,就是企業的員工就業。實際上我們應該看到,就業環境本來就在大規模地發生變化,更加朝向使用信息技術的方向發展,本來就是一個向信息化和人工智慧加速發展的過程。對於企業來講,工作人員本來就處在一個需要進行技能升級的過程當中,通過技能升級使職工的工作適應程度更高,適應面更廣,不一定非得是依賴歐美市場。但歐美市場也不是訂單全都沒了,只是下降。可以通過增加技能培訓來擴大就業的面向,這本來就是一個大勢所趨。比方說企業之間共享員工,這都是可以的。

「全民發錢」無法保證貨幣變成消費

鳳凰網:有學者提出應該「全民發錢」刺激經濟,認為發消費券帶有配給意味,不能滿足低收入人群的需求。您怎麼看?

賈晉京:消費券跟直接發錢,在經濟意義上是不一樣的,直接發錢就是增加央行的資產負債表的規模,並且這些錢首先是變成了儲蓄;變成儲蓄以後,居民花不花或者怎麼花,下一步就不一定了,它有多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性是存在那不動;還有一種可能性是還信用卡,因為居民沒有工作,這個月沒有收入,信用卡還不上。實際上美國的居民直接發錢政策的初衷,其實就是還信用卡。首先發了貨幣,然後這些貨幣能夠有多少變成消費,帶來整個經濟過程運轉,那就不好說。

而中國發消費券,是另外一個概念。消費券是首先要變成訂單,然後才會變成工廠的生產行為。工廠為了生產,需要資金,這時候才發貨幣。那麼這時候的貨幣是有的放矢,不是發了貨幣以後變成儲蓄了。如果發行了貨幣直接變成儲蓄,那貨幣是白髮了。

至於說是不是低收入人群沒有辦法從中獲益,這是一個很容易解決的技術性的環節問題。因為畢竟現在消費券都是電子消費券,是手機上發的,都知道發給誰了,無非是低收入人群可以抵扣的程度多點。比方說高收入的人群,可能消費100減20,低收入人群100減80那都可以。這是比較容易操作的。

全球產業鏈的分布和格局

關鍵取決於基礎產業的分布

鳳凰網:有學者指出,新冠病毒正在破壞全球製造業的基本原則,在這種影響下,供應鏈會離家更近,公司可能會犧牲一部分利潤來換取供應的穩定性。您認為疫情是否會重塑全球製造業產業鏈的格局?

賈晉京:全球製造業產業鏈的格局,可以通過時間來重塑,但是沒有辦法通過短期的意願來重塑。從全球產業鏈來講,能夠形成目前這個格局,就是依靠這種複雜產品的全球分工。比方說我們使用的手機,一個手機沒有幾十個國家的分工參與是做不出來的,這個產業鏈這麼長,並且已經就是這樣了。如果說為了解決疫情期間新出現的問題,企業在某些環節尋找手機的零部件替代者是可以的,但是全產業鏈的重新配置,或者說全產業鏈全部集中到一個國家,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對任何一個企業來說,要想改變這個供應鏈的形態,就需要比較大規模的增加投資,相當於設了一個新項目,這個錢從哪來?如果有很大的新市場,那麼企業是願意投資的。但是現在很明顯,疫情期間以歐美市場為代表,各國的市場基本上都是收縮狀態,新增投資是為了掙更多錢,從沒有聽說過為了掙更少的錢要新增投資的。所以企業更合理的行為是在現有的產業鏈基礎之上,緊縮開支。如果說新增投資是為了撤出一個地方,轉換到另一個地方,這個就不是特別合理了,尤其是從中國這樣一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撤出,那就更加不可理解了。

鳳凰網:有學者認為,疫後「有限的全球化」對中國企業是個好機會,不僅可以佔領西方企業留下的產業鏈空間,還可以向產業鏈的高附加值環節發展。但也有論者認為,疫後「與安全相關的產業」範圍擴大,既有體系對中國企業不信任加強,可能會造成很大困難,您怎麼看?

賈晉京:通常來講,產業鏈好像一個鏈條,對於單個產品來講是這樣的。但是如果我們從整個產業體系看,它實際上是分層級的,有的層級是基礎的體系。比如說生產口罩,現在口罩需要用熔噴布,就需要用聚丙烯,聚丙烯就是屬於化工基礎產業。化工作為基礎產業,它生產出來的東西可不是只能做口罩,它是很廣普適用的。所以為什麼我們看到疫情期間很多企業能夠轉產口罩,那是因為基礎產業在那,在應用層面有基礎產業作為支撐,轉產口罩比較容易。

所以全球的產業鏈分布和格局,要看基礎產業是怎麼分布的,以及應用端是怎麼分布的。應用端也叫產業鏈末端,是一件比較簡單的事。比如說在家裡做飯都可以稱之為一種末端。末端就是說,哪怕我們不去飯館吃飯,在家裡做飯,也是能做得來的,也是能操作的。

然而越是基礎的產業,越難以遷移地點,因為基礎產業需要龐大的產業集群配套,是很難遷移的。除非經歷很長時間的歷史性變革,比如歐洲最大的鋼鐵區魯爾區現在就不做鋼鐵,但要經過漫長的歷史階段演變。

至於說一些基礎產業,如果疫情期間能夠以縮短供應鏈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話,那麼本身也是一件好事。為什麼呢?因為但凡有需求的地方,就會產生供給,經濟學最基礎的理論就是需求產生供給。如果能夠通過比較短的產業鏈配置來解決局部的需求問題的話,這實際上增加了全球供給,是好事。可真正怕的是實際增加不了,做不到。比如全球難道沒有看NBA、看足球聯賽的需求嗎?有,但問題是因為疫情恢復不了,奧運會都有可能取消。這也是一個供給和需求的問題,需求是明擺著的,但是供給做不到,但凡有就好事。

疫情過後,製造業整體格局反而更向中國集中而不是移出中國

鳳凰網:如何看待日漸上升的「脫鉤」前景?

賈晉京:脫鉤在某些領域是客觀的,是會發生的,比方說供應商格局改變,比如原先有很多條產業鏈,就跟「連連看」一樣重新連了,這是「脫鉤」,對於原先那條連接線路來講脫鉤了。但是從全球總的大格局來講,做不到,沒有辦法實施「脫鉤」。

大體來講,整個製造業都在向著新一代所謂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轉型,其中人工智慧、大數據、以5G為基礎的新一代通訊,都是基礎特徵。並且製造業現在的重頭是類似於高鐵這樣的產品。從製造業整體格局來說,反而更加向中國集中,因為新的製造業重點是把東西做出來,以及東西怎麼做出來。產業鏈變得越來越長,比如高鐵,這個產品肯定是複雜的,需要一個龐大的產業集群才能把高鐵做出來。

這種情況下,必然是整個龐大的產業鏈大部分都在一個經濟體境內,這樣不涉及到跨國運輸的問題。產業鏈變得越來越長,可能是全世界的產業更加朝中國集中,尤其是中高端部分。並且高端部分,很多東西都處在一個類似於美國波音公司的境況下。我們知道波音公司停產,就是歐美的中高端製造業的一個狀況。早在十幾年前,就有個名言說「美國賣給中國的產品主要是飛機跟紅豆」,但是我們不能總是坐著飛機吃紅豆,當時已經這樣了,就是美國除了飛機以外沒什麼其他顯著的製造業產品。但是飛機這個產品它產業鏈又非常長,大飛機的製造有400多萬個產業環節,美國大多數的中高端製造業企業,幾乎全部都納入到這個產業鏈當中,能從這個產業鏈掙錢。波音飛機停產,所有這些企業基本都面臨困境,這就是西方的產業鏈狀況,在這種情況下更加不可能脫鉤。

鳳凰網:疫情影響下,哪些產業鏈最有可能發生比較大的調整?

賈晉京:幾乎所有的產業鏈。我們要判斷,產業鏈這個概念到底該怎麼去理解,有一種說法說中國是聯合國產業分類裡面有全部產業鏈的國家,這個產業分類門類是542類。但是我們要非常客觀地注意到,這種所謂的工業分類門類,當中實際上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一小部分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工業,更多是一些手工業,包括伐木業也算在分類目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說所謂的產業鏈是指一個分類,那麼這個問題就相當不好討論,因為這個時候必須得首先假定中國承擔了產業鏈的中低端,才好討論產業轉移的問題。但問題是中國本來承擔的就不是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因為那些手工業基本上是中低端,各個國家都有,比如手工藝織地毯之類的,這些行業很難討論是否轉移。如果討論中高端,中國本來就是一個中高端分工,只不過中國在頂端上面相對吃點虧而已。所以是更加向中國集中,不是移出中國。

疫情過後

原料藥大部分靠中國的格局不會改變

鳳凰網:疫情過後,衛生醫藥類的產業是否會有比較大的遷移?影響有多大?

賈晉京:醫藥確實可以跟製造業分開說,醫藥這個產業當中,研發佔比較大,製造鏈條漫長。從研發來說,製藥這方面一直是歐美的大公司在做研發投入,他們主要是從股市上面融資,新藥的研發投入非常大,但是新藥從服務人群來說一般比較少,並且新藥銷售主要是靠歐美的醫保體系,所以從全世界醫藥研發投入來說,新藥研發主要靠歐美的格局沒有什麼改變。

但是從全球製造業來說,原料藥大部分靠中國,這裡面涉及到比較多的化學工業基礎,中國有比較大的產業規模。因為從全球製造工業來說,大部分產品不是新藥,大部分產品還是常用藥,大多數靠中國,這個是改變不了的,而且製藥本身產業規模也比較龐大,內部包含的種類很多,從整體上來講根本不可能找到另外一家代替中國,提供整個製藥行業當中大多數的中間產品,相當於製藥裡面的零部件

鳳凰網:國內有人說,目前中國疫情已經控制住了,國外疫情較為嚴重,這給中國帶來發展機遇,您怎麼看?

賈晉京:這相當於是從買方角度來講,會把訂單給誰的問題。如果西方停工了,很多時候訂單可能只能給中國,比如說呼吸機。以前中國的呼吸機產品沒有像現在這樣有這麼廣的銷路,因為以前呼吸機的需求量不可能一下子變得這麼多,中國以前最好的呼吸機也沒法進得了世界一線市場,也就是歐美主流需求市場,他們的需求市場有一些歐美品牌的呼吸機。

這是其中一個案例。但是除了呼吸機這種由於疫情特殊增加需求的產品,大多數時候,首先是歐美市場的需求暫停的問題,根本不是一個中國趁機搶市場的問題。是歐美首先需求沒了,和前面說的訂單消失是同一個問題,需求沒了這個市場本身就沒了,當然也不存在有什麼市場可搶佔的問題。

美國人抗議疫情封鎖政策,

源於《美國哥德式》反映出的美國精神

鳳凰網:您認為美國在這次抗疫中有沒有發揮全球領導力?美國「甩鍋」中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賈晉京:美國這個國家有兩部分明顯的人群,這兩部分人群今年以來撕裂也越來越嚴重。一部分是比較老的移民,一部分是相對比較新的移民。當今美國大約有一半人口,他們自身或者祖先是在二戰之後移民美國的。而二戰前和二戰後移民的人群,有相當明顯的分別。

二戰前美國並不是一個全球移民的目的地,嚴格來說只是歐洲移民的目的地。二戰之前美國移民人口基本都是歐洲人,他們塑造了美國的文化傳統,簡單來說就只有三波,第一波就是美國建國前,主要是從英國的不同地方移民到美國的人,他們內部區別很大。後來1848歐洲革命,有大量的德國人移民到美國,所以現在美國最大的人口的祖源是德國人。再就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也有一波移民潮,這波到美國的就是歐洲的一些其他國家,比如有一些來自義大利。川普的爺爺也是1917年的時候從德國移民到美國的。這是美國的一個背景,這些人的價值觀相對來講能夠概括到一個基督教價值觀的背景裡。

二戰後移民到美國的是從世界上其他各個地方去的。比如典型的,賈伯斯是敘利亞人,二戰後到美國的移民主要是住美國大城市裡,而且美國有13%左右人口是第一代移民,自身是從外國去美國的。

二戰前和二戰後的移民我們管他叫老美國和新美國,他們的價值觀差別非常巨大,川普說的這些話是給老美國聽的,現在美國是兩黨,態度非常撕裂,共和黨拼命想在選舉當中塑造一種策略,說民主黨親近中國。

但事實上《紐約時報》統計川普今年34次高度表揚過中國。美國的政客的表態首先是為了他國內的政治目的,這個又跟他的選民基礎有非常大的關係。支持川普上臺的那些選民,重要背景是老美國,對於這部分人來說,他們的價值觀就是他們永遠不會認為自己做錯了任何事情,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是別人的問題,所有的錯誤都是別人的錯誤,只不過是誰的錯誤、鍋甩給誰的問題。

有一幅畫像,代表了川普背後的那群美國人,叫做《美國哥德式》。這是一幅世界名畫,是1930年時候的一幅作品,是在當時美國大蕭條時期的背景下畫的。《美國哥德式》這幅畫被稱為是美國的五大象徵物之一。

五大象徵物一個是自由女神像。自由女神實際上是法國送給美國的,根本不反映美國人自己的精神,自由女神只是象徵了世界以為的美國的樣子。

美國另外一個象徵是芭比娃娃。芭比娃娃象徵了美國的消費文化。

還有一個象徵是野牛鎳幣,是美國發行的一種硬幣,上面是一個印第安人,象徵了美國的歷史,象徵了美國是印第安人建立起來的。

還有一個是山姆大叔,這個象徵是一個代表美國的符號,以及美國這個國家所謂的國家精神,因為山姆大叔最早是跟徵兵有關的,相當於美國人凝聚成一個國家,而不是美國人的精神。

象徵美國人的精神就是《美國哥德式》這幅畫,它畫的是一對農村的夫婦,男人手裡拿著一個叉草用的叉子,這是幹農活的一個象徵;背後是一個教堂,這個教堂用的建築材料、建築風格當時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是美國農村最常見的東西。

這幅畫到底象徵了什麼?為什麼它被稱為美國精神的象徵?這是因為住在美國農村的美國人,是19世紀早期之前的移民,他們認為自己才是正宗的美國人,對他們來講其他人都是外來人。而且在1930年大蕭條背景下,人們沒有工作可做就得回家,就出現一個最重要的心靈質問,家在哪?這個是最根本的拷問。

美國人跟中國人這點最不一樣。中國人很多大不了回家種地,「當官不給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在中國人看來,最起碼可以種地,種地的背後是你是這個國家的原住民,你有種地的可選的可能性,不回家代表著無處可去,對中國人來講,家是一個很溫暖的存在。

但是美國這幅《美國哥德式》所代表的東西是,大蕭條期間人們沒有工作,無處可去,無家可回。這幅畫中人的年齡都比較大,而且在美國人的理解中,這幅畫是農村的家,只有早期移民到美國的人有地,他們認為農村是他們的家。如果自己不是一個早期移民到美國的人——比如那些英格蘭移民後代的話,美國不歡迎你,美國人會用很警惕的目光看著外來人。

所以對於是早期移民後裔的那幫美國人來說,他們是不是有一個可以回到農村的家?這幅畫也是一種很觸動他們心靈的東西,因為畫中兩個人的年齡就像他們的父母的年齡。父母留在農村種地,他們進城工作去了。但現在城市裡工作丟了,回來蹭飯來了。所以畫上的男人拿一個叉子,眼睛直直盯著。這個時候如果要是在城市裡丟了工作,那農村老人就這麼看著。所以這幅畫能成為美國精神的象徵。現在美國那幫人為什麼在抗議疫情期間的封鎖政策,示威遊行要求復工?這就是《美國哥德式》這幅畫反映出來的。

全球化休克了,永遠也回不到疫情之前的樣子

鳳凰網:目前就全球化出現兩種聲音,一種是崛起的本土主義者認為應該退回主權國家,可能很多美國民眾或者是美國領導人都有這種趨勢。另一種甚為應對疫情恰恰是推動全球合作的時機,您怎麼看?您覺得全球化正在消亡嗎?

賈晉京:全球化目前休克了,並且永遠也回不到疫情之前的樣子,這是可以肯定的。疫情毫無疑問凍結了之前的全球化,之後是不是還能夠加強全球的合作,很大程度上還不明朗,要看下一步會怎麼走。但是目前情況不能夠樂觀,不允許樂觀。目前情況是很多西方國家的民粹主義抬頭,民粹主義反全球化。所以疫情確實會使全球化開倒車,至少目前很明顯,全球化已經休克。

鳳凰網:您覺得中國在這種趨勢下,應該如何自處?

賈晉京: 中國應該養精蓄銳。也就是向著新一輪產業和技術革命發展。中國自身的經濟在轉型升級,這個趨勢根本就沒有改變。中國應該把這件事情做好。從中國和外部世界的關係來說,今年一季度中國仍然是在「一帶一路」方面,增加了經貿往來。能增加合作的地方增加,增加不了的確實受了疫情嚴重的外部衝擊,肯定不能強求。下一步無論朝什麼方向發展,我們都應該養精蓄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叫做觀乎天文以察時變,這是《周易》裡邊的話。所以我們應該做最好的努力,但是同時要有底線思維,做好長期面對疫情之下的世界局勢變化的準備。

相關焦點

  • 都是錢惹的禍?歐美不願複製中國抗疫措施,原因或是中國措施太貴
    有效措施卻不被歐美採用?抗疫兩個多月以來,中國的抗疫措施已經取得了巨大成績,從最嚴重的時候每天新增確診幾千人,到現在每天只有兩位數或以下的確診人數。中國-世衛組織聯合考察組外方組長,布魯斯艾爾沃德都表示:中國的方法是目前唯一的被事實證明成功的方法。
  • 全民發錢發券,是不是好事?你覺得該不該發?
    最近有很多國家和地區,受到疫情影響,為刺激經濟或改善居民生活,採取全民發錢發券的政策。國內也有一些學者提議全民發錢。這種建議是容易博得民眾叫好的,不用掏錢卻能收到錢,多數人都很樂意。但全民發錢(或者發消費券)的做法,筆者認為當前並不可取。
  • 「全民發錢」這種好事,瑞士人為什麼是拒絕的?
    聽上去如此美妙的一個終身承諾出現在瑞士人面前,圍觀群眾哈喇子流了一地,而瑞士人最後卻雲淡風輕地說「不」。 這就是發生在5日瑞士全民公投中的場景,在參與投票的約250萬瑞士人中,超過四分之三的人對一項名為「無條件基礎工資」的議案最終投下反對票。 那麼問題來了,面對「全民發錢」這種「好事」,瑞士人為什麼是拒絕的?
  • 芬蘭嘗試全民基本收入,先給2000個公民每個月發錢
    從 1 月 1 日開始的兩年裡,每個月芬蘭會給這 2000 人每個人發 560 歐元(約為 4077.36 人民幣)。這筆錢不用交稅,不會影響到領取者的任何福利,芬蘭政府不要求他們做任何事,也就是說就算某個人領錢之後還是家裡蹲不工作,政府也不會把錢收回去。
  • 三亞2.2億全民紅包可推廣嗎
    而從2011年開始,這樣的全民紅包已經被制度化,基本上一年會發兩次,且被納入了常規財政預算中,不是個臨時措施。作為旅遊城市,三亞的物價非常高,比起國內的一線大城市來說,也不遑多讓。於是很多人質疑這樣的「物價補貼」,覺得太少,而政府應該集中力量發給那些社會弱勢群體。在澳門的「全民分紅」中也常見這樣的質疑。的確,同樣一筆錢對於富人和窮人來說是效用是不一樣的,所以一般情況下,很多人都覺得應該把給富人那筆攔截起來,全部發給窮人去。
  • 為什麼歐美國家工資是「周薪制」?而我國的工資是「月薪制」?
    很多人都是這一個月工資發了有半個月了吧,而這一個月也馬上就結束了,相信有不少的人都在盼著下個月的工資呢,希望時間可以過得快一點,這樣就能又到發工資的時候了。在我們國家的工資,我們都知道是實行的月工資制,是要一個月才發一次工資。
  • 點燈人大學:整本書課程(實戰版)重磅上線!
    「得閱讀者,得天下。」讓兒童讀好書,讀整本書,正在成為學校、老師和家長們的共識。整本書教什麼,怎麼教?如何提高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培養深度閱讀習慣,提升孩子的閱讀力?成了一線老師們關心和困惑、迫切需要學習和提高的問題。
  • 從中國和歐美的抗疫解讀東西方的歷史文化差異
    超出了大多數專家的預判——大多數專家預判中國會在4、5月份控制住疫情。西方國家首先從義大利開始快速爆發。短短兩到三周內,新增確診人數迅速暴增。疫情嚴重後,歐洲多國採取了效仿武漢的「封城」等防控措施,但效果和中國有很大差異。西方國家由於歷史、文化等原因,不少人行為散漫,不願意接受封城等嚴格管束。
  • 為什麼很多非洲留學生願意來中國留學,而歐美留學生卻很少?
    為什麼來中國留學的非洲學生越來越多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試著分析一下。 一、我們國家的留學費用比歐美要便宜許多。 我們都知道,歐美的留學費用是很高的。少則一年十幾萬,多則幾十萬。去歐美留學的人都是家庭富裕的人。當然也有勤工儉學的,但真的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都是靠父母的錢。
  • 為什麼中國女生愛染黃髮,而外國人卻不染黑?
    中國人天生黑髮,很多歐洲人天生一襲金髮,不知道大家有木有和小編一樣的發現和感受,中國相當多的妹紙捨棄陪伴自己多年的烏黑亮發,染成了和外國人一樣的金髮或者是紅色的發色,卻很少有外國人染成中國人一樣的黑色發......外國人立體的五官,金色毛髮,以及藍色大眼在很多中國女人眼裡看為美,難道黑色發色真的就不好看?跟不上時代的潮流?
  • 有人提議對全民閱讀立法,可行嗎?
    我相信提出全民閱讀立法的人,是具有善意的。他特別的關心人民文化素質提升的問題。不過我個人認為這種想法是天真的,不切實際的。法律一定要具有可行性,才能守住法律的尊嚴。強制全民閱讀,這個法案是不具有可行性的。因為每個人條件不同,興趣不同,沒法強迫。換句話說,我就一年都不閱讀一篇文章,我就違法了,難道國家還要對我處罰嗎?
  • 【央廣時評】貿易戰,歐美妥協了,中國跟不跟?
    國際輿論對歐美真正達成妥協表示質疑。當然,質疑是有理由的。一是因為川普的多變,「翻臉比翻書快」,歐美的這個約定能否兌現,尚未可知;二是歐盟有28個成員國,各有各的利益,容克不過一「武林盟主」,他當不了各大門派的家。比如說,擴大對美國天然氣進口,價格怎麼談?德國為什麼堅持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因為俄羅斯天然氣價格便宜,比美國天然氣便宜1/3。德國老百姓願意多掏銀子買美國天然氣嗎?
  • 歐美女性對於衛生棉條愛不釋手,為什麼中國女人不喜歡?
    歐美女性對於衛生棉條愛不釋手,為什麼中國女人不喜歡?歐美國家的女人月經期間更喜歡使用衛生棉條,幾乎很少女性會使用衛生巾,然而在中國由於第1次月經來潮就是使用的衛生巾,所以習慣了使用衛生巾,並且在超市當中衛生巾的品種琳琅滿目,然而衛生棉條卻非常的不起眼。
  • 【發現者】「坑爹」的中國式全民補鈣
    導語:「中國人全民缺鈣,中國人也在全民補鈣。」:衛生部1992年公布了第三次《中國居民營養與衛生》,在其中提到了中國人鈣攝取不足;自此開始,從剛出生的嬰兒到老人,中國的補鈣大潮已經持續了十幾年,但這場如火如荼的全民補鈣運動除了造就了120億元的補鈣業外,並沒有從根本上改善中國居民的健康狀況,中國式補鈣,本質就是一場坑爹的遊戲。
  • 歐美工資每周發一次,周薪有哪些特點,為何我國不用周薪而用月薪
    可是在歐美的很多國家,他們的工資制度卻是按周薪制,也就是每周發一次工資,例如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為何我國不像歐美國家一樣實行周發制呢?當前有哪幾種按周期的薪酬發放制度?首先,我們有必要先知道目前世界上有哪幾種按周期發放工資的薪酬制度。
  • 為什麼我國普遍實行「月薪制」,而歐美國家大多是「周薪制」?
    其實,在中國古代相當長的時間裡,從當官的,到打長工的,主體實行的都是"年薪制",儘管也有月薪。那時的"年薪"並沒有現代工資的概念,民間多叫"工錢",官方稱"年俸"。俸,當然是指俸祿,是有官宦之身者才能享受的,普通人叫口糧或工錢。
  • 在歐美備受熱捧的中等職業教育,為什麼不被中國家長看好?
    日前,小編各發了一個有關咱們瀘州市,今年普高招生名額緊缺的微頭條和小視頻,引起了廣大市民朋友的關注。大家紛紛在評論區留言,有近半數的朋友對目前這種普高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的狀況提出質疑,對成績處於中下的孩子無法升入普高表示了強烈的不滿。尤其是一部分畢業生家長,明確地表現出對中等職業教育的強烈牴觸,令人很是不解。但我們又不難發現,不被中國家長看好的職業教育在歐美卻備受熱捧。
  • 點燈人大學,理想不在路的盡頭,理想一直在路上
    點燈人大學創辦於2016年,沒有規模宏偉的校舍,沒有雄厚資金的推動,但這所沒有圍牆的大學,秉持培養中國優秀母語師資的願景矢志不移,日益成為中國民間極具活力而以母語教育專業見長的「點燈人的搖籃」「中國兒童閱讀師資和推廣人成長的黃埔軍校」。4年前,點燈人大學開始探索少有人走的線上線下師培模式,篳路藍縷也憧憬滿懷。
  • 與歐美小學生相比,中國小學生的學習為什麼那麼累?不累不行嗎?
    很多人感慨中國小學生的學習太累了!要寫很多作業,要上各種學習班。確實中國的小學生很累,為什麼會那麼累呢?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因。反觀中國的小學課程是比較難的,要求認的字比較多,要求會算的題比較難,基本上我國一年級小孩子達到外國小孩子三年級水平。我國的教育傾向於精英教育,從小學開始就強調競爭,家長也會教育孩子要比別人分高才行,因此孩子學習會很累,作業也會很多。二、歐美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不高,中國家長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值。
  • 號稱美食王朝的中國,為什麼在甜點方面不如歐美?
    無論中國還是西方,抑或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有著極具當地特色的甜品,例如:義大利的提拉米蘇,美國的波士頓派,日本的和菓子,中國的月餅。而甜點對於人們而言,雖然談不上必不可少但在生活當中也佔據了很大的地位,當然對於女人和孩子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甜品的存在就像是生活當中的驚喜一般,沒有的話影響並不強烈,但得到之時自然如同一口沁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