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能力」裡築家國情懷

2020-08-27 光明日報

如何讓課程思政從「乾巴巴的說教」變成「熱乎乎的認同」?上海外國語大學努力將教師「我要告訴你」向學生「我想學什麼」轉變,讓教學更加有情、有義、有溫度。2017年起,上外連續三年入選上海市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整體試點校」,於2018年年底實現全校所有外語語種專業課程思政試點工作全覆蓋,2019年實現課程思政課程在所有院系、所有專業全覆蓋。

周力凡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塞爾維亞語專業大一學生,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與11名同學一起用塞爾維亞語錄製視頻,向當地人民傳播防疫小貼士。這個視頻在微博獲得近百萬次的播放和點讚,還被塞爾維亞駐華大使館官微轉發。周力凡告訴記者:「我和同學們都期待能用專業所學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祖國與對象國之間的交往構建橋梁。」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話語能力與家國情懷密不可分。俄文版的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日語語音學課程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系列微課視頻……從經典外文文獻閱讀、中外文化比較、中外時政翻譯,到區域與國別研究導論、市場微觀結構等各專業教學課程,上外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骨血,在潤物無聲中將價值觀引導融入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在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姜鋒看來,外語院校應當牢牢把握課堂教學主渠道,深化學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培養思想素質過硬的卓越國際化人才。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上外課程思政的力量更是從課本裡走出來,灌注在了實踐裡——全校千餘名師生運用專業特長在抗疫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翻譯防疫物資往來文件、各類政府新聞發布文稿,或是將我國抗疫方案翻譯成多種語言支援他國;前往邊境、邊關,協助當地防控疫情;編撰了上千篇有關各國疫情動態和分析的文章……他們用語言能力和專業知識架起全球抗疫的一座座橋梁,成為閃耀在各個領域的「上外名片」。

上外現有46個授課語種,每個語種的授課教師都通過有針對性、新穎的方式與視角開展教學,發掘外語專業的思想價值滲透作用。

學校設立「課程思政專項」,打造多語種課程思政群,各類語言課堂中,師生探討如何規範表述中國現實、中國立場;慕課課程中,專設思政拓展板塊和「治國理政」課堂;在給留學生開設的「報刊閱讀」「高級口語」等課程中,教師在開展語言技能訓練時,常常選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經典句子和例文。不僅如此,近年來,上外提出了「課程鏈」理念, 從聚焦單門課程到打造多門課程「串聯」而成的「課程鏈」,發揮多門課程協同育人效應。

作為國內首批推進《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版本進高校、進教材、進課堂的試點高校,上外加強頂層設計、全面規劃,將外語教育與思政育人緊密結合,積極推動外語教育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有機融合。僅2020年春季學期,學校共有461人次教師參加了21場次的相關培訓,啟動了69冊相關教材的編寫出版,推動109門課程建設和內容更新,在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學生開設的93門課程中融入相關內容,涉及5341人次學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資料庫綜合平臺也已經完成了初步搭建。

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李巖松介紹說,學校正在修訂實施人才培養方案、更新編寫出版教材內容、提升師資隊伍素質能力、建設多語平行語料庫和多語種資料庫綜合平臺,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本報記者 孟歆迪 本報通訊員 錢俊妮)

相關焦點

  • 光明日報 | 上海外國語大學:「話語能力」裡築家國情懷
    光明日報 | 上海外國語大學:「話語能力」裡築家國情懷 2020-08-21 15: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話語能力」裡築家國情懷——上海外國語大學課程思政所有專業全...
    周力凡告訴記者:「我和同學們都期待能用專業所學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祖國與對象國之間的交往構建橋梁。」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話語能力與家國情懷密不可分。俄文版的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日語語音學課程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系列微課視頻……從經典外文文獻閱讀、中外文化比較、中外時政翻譯,到區域與國別研究導論、市場微觀結構等各專業教學課程,上外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骨血,在潤物無聲中將價值觀引導融入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在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姜鋒看來,外語院校應當牢牢把握課堂教學主渠道,深化學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培養思想素質過硬的卓越國際化人才。
  • 「話語能力」裡築家國情懷——上海外國語大學課程思政所有專業全覆蓋
    周力凡告訴記者:「我和同學們都期待能用專業所學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祖國與對象國之間的交往構建橋梁。」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話語能力與家國情懷密不可分。俄文版的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日語語音學課程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系列微課視頻……從經典外文文獻閱讀、中外文化比較、中外時政翻譯,到區域與國別研究導論、市場微觀結構等各專業教學課程,上外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骨血,在潤物無聲中將價值觀引導融入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在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姜鋒看來,外語院校應當牢牢把握課堂教學主渠道,深化學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培養思想素質過硬的卓越國際化人才。
  • 培養青少年的家國情懷
    成立「家國情懷」講師團,厚植中國文化根基,通過新媒體途徑,講述各地自然人文景觀、優秀歷史文化,將視頻植入地方課程或思想品德課堂,激發愛國主義情感;開展堅定製度自信主題教育活動,加大主題作品生產和傳播,用青少年易於接受的話語體系、身邊的鮮活事例,以小見大,深化愛國主義情懷;引導理性分析時勢,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注入「儀式感」豐富集體主義教育,強化青少年對中國制度凝聚力的感悟。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裡的「家國情懷」
    【核心】國家 社會 家庭和個人成為一個共同體在中國,說不完道不盡的,正是家國情懷。史書萬卷,字裡行間都是「家國」二字。《大學》有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段論述將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串連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奠定了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為準則。
  • 2020高考作文高頻考點——「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  主題速用 對接高考  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裡,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都是密不可分的。  高分論點  家國實為一體,愛家方能愛國  愛國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  砥礪家國情懷,激發使命擔當  在文化薰陶中培育家國情懷  在涵養家國情懷中傳承家風  復興傳統文化,提升家國情懷  理性愛國,樹立大國公民風範  愛國
  • 培育大學生家國情懷的意義及路徑探究
    培育大學生家國情懷的意義 家國情懷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社會個體基於最初的血緣或地緣而形成的對命運共同體的歸屬感與責任感,表現為個體成員對家庭宗族的身心依附、對故土山河的眷戀守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承續、對家國民族的責任擔當。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家國情懷發揮了巨大作用。
  • 【校報特稿】 「人才培養目標」篇——「家國情懷」「家國情懷...
    「人才培養目標」篇——「家國情懷」「家國情懷」——「天大人」的文化基因□ 田達仁2014年經教育部核准實施的《天津大學章程》明確:「學校按照『形上形下、達材成德』的理念,致力於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 2020年疫情作文熱點話題:家國情懷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年疫情作文熱點話題:家國情懷,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生命對每個人都只有一次,遠離危險是人的本能。然而,為了阻擊病魔,白衣天使與家逆行,堅守崗位、踐行職責;鐵路工作人員寫下「請戰書」,立下「疫情面前,我們就是堅固防線」的壯言;還有前後方那些忙碌的身影,或是父子、或是兄妹、或是夫妻,疫情發生後,奮不顧身投入工作崗位……「最美逆行者」的選擇源自責任與擔當,他們用現實的抉擇告訴大家,何為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
  •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這次疫情,除了前方一線醫護人員與軍民共同戰疫情之外,舉國一致,許多人宅在家裡。有的練習繪畫,有的撰寫文章,有的研究學問,有的讀書悟道,等等。其中大家都想到了家國情懷這個詞。家國情懷詞典是這麼解釋的,所說的「家國情懷」,其概念是多層次的:家國情懷起源於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知識分子階級優越性的自我標榜,具有狹隘性。同時,家國情懷在形成過程中,與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宗族倫理、個體意識是密不可分的,是經歷了戰爭失敗、骨肉分離、國破家亡之後傷痛思維的沉澱。
  • 儒釋道與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
    《日講禮記解義》 資料圖片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這種家國情懷的形成,中國傳統文化諸流派都有其歷史作用。儒學強烈的家國情懷,歷來為世人所公認;而道家和佛家的家國情懷尚未被世人充分認識。例如清代思想家唐甄在其所著《潛書·性功》篇中,就曾提出「老養生,釋明死,儒治世」。
  • 巢湖學院學子開展「共築青春堤壩」—防汛救災厚植家國情懷活動
    為積極響應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的活動號召,切合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的活動主題,巢湖學院經濟與法學學院「共築青春堤壩」——防汛救災厚植家國情懷志願服務宣傳團隊於8月8日至18日在雲端、線下開展2020年大學生志願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由抗洪救災時訊報導、先進個人事跡發揚、雲端課堂宣傳演講、線上線下問卷調查共計四部分內容組成。
  • 讓家國情懷紮根學生心靈
    結合新的時代目標,北京市史家教育集團將育人模式進行了完善,提出要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諧發展的人。 邏輯起點 家國情懷是幾千年來紮根在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精神支柱,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在我們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都是家國情懷的不同時代表徵。
  • 弘揚抗疫精神,築牢家國情懷
    8月3日,第十四期翔梧班社會實踐隊將通過線上平臺為翔梧小學的同學們開展以「弘揚抗疫精神,築牢家國情懷」為主題宣講活動。 實踐隊員以「和病毒對話」的線上小情景劇作為開場,通過一張張疫情數據圖向同學們直觀地展示疫情傳播的可怕速度和危害性。當同學們問:「老師,疫情是怎麼傳播到世界各地的呀?」
  • 家國情懷與憂患意識
    在這個過程中,深厚綿長的「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在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中互相支撐,互相影響,均衍生出新的內容,可以稱為「近代互構」。與之相應,「家國情懷」是個體對其所生活的家庭、家族以及邦國共同體的認同、維護,表現為情感和理智上熱愛共同體,並自覺承擔共同體責任,其核心也是責任意識。在周初統治者「敬德」「保民」的道德意識中,已經洋溢著濃厚的憂患意識,這也成為統治者家國情懷的重要內容。「始於家邦,終於四海」(《尚書·商書》),即是君王家國情懷的集中表達。
  • 中鐵諾德的家國情懷
    李梓瑞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那種與國家民族休戚與共的壯懷,那種以百姓之心為心、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就來自那個叫做「家」的地方。    所以家國情懷很壯闊,卻也很具體。
  • 上好家國這堂課,在雲端唱響愛國情懷
    上好家國這堂課,在雲端唱響愛國情懷 2020-03-06 10: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間正道是滄桑與家國情懷
    在講國共兩黨那段歷史恩怨的電視劇裡,此片當屬第一。與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國共兩黨歷史恩怨的電視劇相比,《人間正道是滄桑》裡從來沒有說誰對誰錯,也沒有黑與白,有的只是中國人五千年傳承的生命自覺和家教傳承 ——「家國情懷」。
  • 寫作訓練:觸摸鄉村與家國情懷
    第一次讀到《鄉愁》,是在小學語文課本裡。一種對家國的念念在懷的情感,便根植在我的精神世界裡。鄉愁,無關乎榮華富貴、鐘鳴鼎食、肥馬輕裘,它其實是一種關於家的故土難離的觀念,而這種觀念在我心中與日生長,攀援成滿園綠蔭。兒時,父母為了我,不曾像鄰家青壯年外出創業,忙完農活,就在本地務工。
  • 樹立廣袤視野,厚植家國情懷
    將國家利益置於個人恩怨之上,背後蘊藏的是鮑公的廣袤視野與家國情懷。所謂「生者父母、知者鮑叔」,鮑叔牙對於管仲的能力有清晰的認識,管仲在前臺一匡天下、尊王攘夷、南徵北伐,而鮑叔牙則在背後鼎力相助。由公而私的家國情懷,看似短暫的讓鮑公失去了成名的機遇,卻為他換來了世代的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