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C組和明礬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
儘管目前已報導了多種慢性B型肝炎(CHB)感染的實驗性治療方法,但鮮有通過臨床試驗對這些方法進行確證。我國自主開發了一種以明礬為佐劑的治療性B肝疫苗(YIC),該疫苗由抗原-抗體(HBsAg[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IG[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免疫原性複合物組成,旨在通過改變機體對B型肝炎病毒(HBV)抗原的加工和呈遞方式,從而消除免疫耐受。
先前已有研究報導了YIC的雙盲安慰劑對照II B期臨床試驗結果,而《肝臟病學雜誌》(Journal of Hepatology)雜誌也於2013年5月13日在線發表了我國復旦大學聞玉梅院士等人在450例患者中開展的III期臨床試驗結果。研究發現,當YIC疫苗的接種劑數由6劑增加至12劑時,疫苗針對慢性B型肝炎患者的有效性反而降低。
在III期臨床試驗中,450例CHB患者隨機接受12劑YIC或安慰劑(只含明礬)治療,並在完成免疫治療後進行為期24周的隨訪。試驗的主要終點是出現HBeAg血清轉換,次要終點是病毒載量下降,肝功能及肝組織學改善。
先前II B期臨床試驗採取的治療方案是注射6劑YIC或安慰劑(明礬),在該基礎上,III期臨床試驗又額外增加6劑YIC或明礬。然而,與II B期試驗結果相反,YIC組的HBeAg血清轉變率由21.8%降至14.0%,而明礬組則從9%增加至21.9%。兩個組別的血清HBV DNA水平及肝功能標定值的下降程度相當(p>0.05)。
作者發現,使用YIC過度刺激並不能增加其有效性,反而會造成宿主免疫疲勞而導致有效性下降。對於治療性疫苗的開發來說,找到適度的免疫治療方案是至關重要的。單獨注射明礬多次可能會刺激產生強烈的炎症反應及先天性免疫應答,從而出現一定的治療效果,這一點需要進一步研究加以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