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交叉「撞」出基礎數學「春天」| 數論正處於一個發展活躍期

2020-09-06 數學經緯網

近半個世紀以來,純粹數學的發展呈現出各分支學科之間相互交叉與融合滲透的趨勢和特點,在代數幾何、數論、表示論、數理邏輯等這些十分活躍的領域裡,原本在不同領域裡「各自為戰」的數學家意識到他們有著共同目標,並開始重新聯合在一起。

不同方向的數學家思想與靈感的碰撞,正在催生重大的研究突破和進展。

打造平臺 匯聚數學家

純粹數學自成為獨立學科以來,其研究和發展既拓展了自身的發展空間,也成為其他領域解決關鍵問題必不可少的工具、方法和理論。

「學科交叉是歷史自然發展的階段,如今到了需要多個方向知識匯合的時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席南華告訴《中國科學報》,世界本來是綜合的,人們只是為了研究世界才把它割裂開。然而,就像「盲人摸象」,只研究其中一個方面,並不能反映整體性質,數學的各個分支也是如此。

過去幾十年,李理論、代數幾何、數論、泛函分析和數理邏輯等領域的交叉對其自身以及其他領域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作為一切科學的基礎,數學將在未來持續充滿生命力,諸多發達國家把保持數學領先地位和可持續性發展作為自己的戰略需求,而我國,也需抓住交叉融匯這一新契機,加快從數學大國向數學強國轉變的步伐。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作為專業數學研究機構,在代數與數論這一純粹數學領域積累了深厚的研究基礎和傑出的人才隊伍。

「我們一直是非常有雄心的。多年以來,我們始終重點關注著數學的主流方向。」席南華說,大家有共同的興趣,同時還需要一個平臺。

從2014年開始,在連續2期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代數與數論」的支持下,席南華牽頭,有效地將代數和表示論、數論、數理邏輯及其相關應用等方向的數學家組織起來,合作交流,以期通過共同努力,做出具有開創性和引領性的世界一流成果,培養一批優秀年輕人,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靈感碰撞 成果湧現

6年來,圍繞國際若干前沿領域的重大問題,項目團隊成員取得了諸多優秀的成果。

朗蘭茲綱領是21世紀最重大的數學問題之一,也是當今基礎數學中非常活躍的研究方向。它源於1967年加拿大數學家羅伯特·朗蘭茲給法國數學家安德烈·韋伊的一封信。信中,朗蘭茲闡述了一項革命性的理論,將數論、代數幾何與群表示理論這3個獨立發展、看似毫不相干的數學分支建立起了深刻聯繫。

如今,與它有關的每一項新進展幾乎都被看作是重要成果。其中L—函數被稱為朗蘭茲綱領的中心問題,因為它是聯繫著三大數學分支的橋梁,數學界著名的7個「千禧年大獎問題」——黎曼假設和BSD猜想都與它有關。

研究朗蘭茲綱領,需要一支兼具數論、代數群、李群表示論和代數幾何專長的研究團隊。近年來,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就發展了這樣一支享譽全球的年輕隊伍。

項目組成員、研究員孫斌勇證明了高階Rankin-Selberg —函數特殊值非零假設,這一成果被稱為「孫的突破」。後來,他在博士論文及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在對L—函數的算術性質的研究中引入了構造上同調表示局部周期的分析方法,這一代數構造被國際同行稱為「孫的上同調導出泛函」。利用這個代數構造,最終證明了關於線性周期的非零假設。

這是孫斌勇「十年磨一劍」的成果,其間他也常常思考卡頓,於是與其他數學家交流探討。他受邀前往美國拜訪以朗蘭茲綱領見長的數學家江迪華,與新加坡數學會會長、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朱程波交流合作。在他看來,數學是一項長期工程,做數學要慢一點,把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紮實,一點一點進步,才會走得更遠。

項目組成員在BSD猜想研究方向也取得了突破,研究員萬昕證明了更一般的非正規情形下秩為0與1時的BSD公式,從而完成了秩為0與1的BSD猜想的證明。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教授Christophe Cornut對此工作的評價為「數十年來發展的幾乎所有方法集大成的皇冠性成果」。

2015年,研究員田野曾第一次對BSD猜想給出了接近最終答案的線索,當時被國際同行評價為「中國繼陳景潤之後最好的工作」。最近,他與合作者將此前BSD猜想關於有理數域上帶復乘橢圓曲線的反定理推廣到了全實域上帶復乘的橢圓曲線。

此外,研究人員在代數簇中向量叢的研究和極小有理切線簇的研究、算子代數和Riemann zeta函數的零點分布、Von Neumann代數的生成元問題和自由群因子的同構問題等方向上也作出了重要成果。

突破和進展得益於該研究院內部以及與國內外同行廣泛而深入的學術聯繫,這讓數學家有了更多靈感閃現的瞬間。「這是一種智力活動、思想碰撞,而這種相互影響(產生的結果)往往比較隱秘,但十分重要。」席南華說。

培養人才 造就一流

當今和未來世界的競爭,根本上還是人才的競爭。在數學領域,亦是如此。

「我國還比較缺乏頂尖的、有影響力的數學家,我們一直朝這個方向努力,儘管成效可能比較慢。」席南華說。他們通過各種途徑努力培養和造就一些具有競爭菲爾茲獎等國際數學大獎實力的青年數學家。

通過項目的支持,團隊大力鼓勵研究人員通過出訪、組織或參與國際會議和年度群體活動進行合作交流,開闊視野、擴大眼界。沒有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只要「有需要」就組織。

在科研人員看來,這種「近朱者赤」的潛移默化讓他們受益匪淺,與世界頂尖數學家交流多了,了解他們在關心的問題,學習他們看待和思考問題的方式,有利於自己的成長。

數學被稱為「年輕人的事業」,團隊非常重視學生的培養,按照培養一流人才的標準設置相關專業的課程並授課,課程包括代數學 I-IV、代數數論、代數幾何、李代數及其表示、線性代數群及其表示、Shimura簇等。此外還安排學生參加各類高水平學術交流活動等。

純粹數學大多研究千百年來的「未解之謎」,是長期工程。因此,科研人員必須心無旁騖、持續專注,才能有所成就。

席南華表示,他們更重視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就好像植物,必須有好的環境才能茁壯成長。人也一樣,即使是天才也需要合適的環境,我希望我們的科研人員每天高高興興、心情愉悅,讓身體的潛能得到充分激發。」

為此,他們一方面在制度上營造寬鬆環境,給予科研人員充分的自主權,減少考核;另一方面,在行政系統上樹立「服務」的概念,儘可能少打擾科研人員,不讓他們為繁瑣的事情分心。

此外,團隊倡導學術平等,沒有「權威」的意識。「年輕人在這裡不會感到壓抑,也不需要在資深專家面前小心翼翼,事實上,大家可以很隨意地開玩笑。放鬆、無拘無束,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限制人的發展空間了。」席南華說。

諸多舉措使人才培養成效顯著,在項目實施期間,團隊中有1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3人獲得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有1人從副研究員晉升為研究員,有2人從助理研究員晉升為副研究員。

研究周期長、成功率低、論文難發表是純粹數學研究的一大特點。而在現有「以文章論英雄」的評價機制下,數學家難免受到「非議」。「內心有標杆,自我有標準,不聞窗外擾動之聲」,這是創新群體項目成員保持「定力」的做法。

「阿基米德、牛頓、高斯、歐拉……這些偉大的科學家足以當我們的指路明燈,只要堅定信念、明確方向,其他事與我無關。」席南華同時也倡導年輕人這樣做,「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數學研究者還是要保持一顆單純的心,當今世界紛繁嘈雜,但我們的數學之心如初。」


學術帶頭人專訪:「數論正處於一個特別活躍的發展期」

《中國科學報》:在代數和數論領域,國際前沿關注哪些方向?

席南華:朗蘭茲綱領、BSD猜想、Hodge猜測、黎曼假設、算術代數幾何、李理論、量子群和代數群表示論、雙有理幾何與模空間等都是代數與數論領域國際關注的前沿且活躍的問題和研究方向。

基礎數學的分支繁多,追求數學的統一性、各分支之間的相互滲透推動重大難題猜想的解決,是近年來基礎數學發展的一個大趨勢。

《中國科學報》:我國在代數和數論領域的優勢方向及團隊有哪些?

席南華:數論正處於一個特別活躍的發展期,重大成果不斷湧現,其中黎曼假設與BSD猜想兩個千禧問題尚未解決。

朗蘭茲綱領是21世紀最重大的數學難題之一,其研究涉及數論、代數群與李群、代數幾何、分析等諸多數學方向,已產生5個菲爾茲獎,但中心問題還遠未解決。中科院朗蘭茲綱領研究團隊有成員13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獲得者5人。團隊成員近年來解決了該方向多個重要猜想。

《中國科學報》: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在建設數學強國的過程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席南華:國家給予了我們很好的條件,包括把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作為體制改革的試點。我們集中精力出成果、出人才、出文化、出思想。減少幹擾,儘可能讓大家安心做研究、做大的問題。

近30年來,我國數學科學發展迅速,學科布局有了很大改善,研究水平也有驚人進步,在數學多個領域已形成若干有相當實力的科研團隊,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的數學研究水平與國際一流水平還有差距。

我時常告訴我們的科研人員,在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的工作不僅僅是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更是一份事業,是讓人自豪的事業,關係到我國數學與系統科學的發展。同時,我們也積極向國家和中科院爭取項目,從而穩定支持一批高水平中青年科研人員在這裡潛心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或進展,開闢在國際上有重大影響的數學新方向。

本文轉自:中國科學報2020年5月25日

相關焦點

  • 學科交叉「撞」出基礎數學「春天」 | 數論正處於一個特別活躍的發展期
    學科交叉「撞」出基礎數學的「春天」——記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代數與數論」作者:韓揚眉近半個世紀以來,純粹數學的發展呈現出各分支學科之間相互交叉與融合滲透的趨勢和特點,在代數幾何、數論、表示論、數理邏輯等這些十分活躍的領域裡,原本在不同領域裡
  • 學科交叉「撞」出基礎數學「春天」
    近半個世紀以來,純粹數學的發展呈現出各分支學科之間相互交叉與融合滲透的趨勢和特點,在代數幾何、數論、表示論、數理邏輯等這些十分活躍的領域裡,原本在不同領域裡「各自為戰」的數學家意識到他們有著共同目標,並開始重新聯合在一起。  不同方向的數學家思想與靈感的碰撞,正在催生重大的研究突破和進展。
  • 數學學科三個方向:傳統數學,數學與計算機融合,數學與金融交叉
    目前在綜合性大學,數學學科獨立成為一個學院。一般分為傳統意義上的數學學科和廣義數學學科。廣義的數學學科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傳統的數學,概率統計;第二、和計算機科學相結合的信息科學;第三、數學學科和金融學科交叉融合的金融數學。
  • 學科交叉是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途徑
    其三,多學科交叉融合有利於產生交叉學科。如面對數據處理難題,電子工程、數學、語言學等學科進行交叉,產生了計算機學科。還有生物化學、物理化學、教育哲學、數量經濟等,也都是通過多學科間的交叉融合進而產生的新學科。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個領域均會衍生出越來越多的交叉學科,很多交叉學科不斷發展最終能夠催生出更多的一流學科。
  • 山東大學數學與交叉科學研究中心舉辦數學的交叉研究與應用研討會
    彭實戈院士在開幕式歡迎辭中指出,學術的交叉融合不僅是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更是專家學者之間的交流合作,要改變一人講多人聽的固定模式,進行交流式研討;數學與交叉科學研究中心所在的青島市有著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和政策優勢,有利於進行數學交叉研究和成果轉化
  • 運籌千裡【預告】|祁力群:以應用為背景,在學科交叉處入手,發展應用數學——兼談四元數矩陣優化和有關微分分析
    運籌千裡縱橫論壇(第三十一期)將於2020年11月11日20:00到21:30在騰訊會議線上舉行,祁力群教授將做題為「以應用為背景,在學科交叉處入手,發展應用數學——兼談四元數矩陣優化和有關微分分析」的報告。
  • 【一院一品】數學與統計學院:萬物皆數 交叉寓序
    數學學科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學校招生之日起即開設數學課,1928年交大數學系成立,數學學科伴隨著交通大學百廿風雨歷程不斷發展壯大,於2011年成立數學與統計學院。近年來,學院堅持以文化促教、促研、促創新,以文化促學、促德、促發展,弘揚西遷精神,高舉「四面旗幟」,守育人初心,揚數學文化,發揚交大數學人愛國奉獻、嚴謹治學、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營造和諧向上的文化育人氛圍。
  • 2019人工智慧數學交叉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奚立峰、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院長關新平、自然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石、人工智慧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楊小康、數學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肖冬梅、黨委書記趙震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青年學生出席本次論壇,近兩百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人工智慧與數學交叉融合的基礎研究問題。本次論壇主席由金石和楊小康共同擔任。
  • 數與數學哲學
    數學基礎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問題,自古希臘以來,數學家們就一直在為數學尋找一個堅實可靠的基礎。數學是人類思維的重要表達形式,它以高度的抽象化和嚴密的邏輯推理著稱,標誌著人類認識世界的水平。數學是科學的皇后,離開了數學,自然科學就是不結果實的花,信度和效度都將遭遇嚴重質疑。然而一直以來,作為數學中基礎問題的實在論與反實在論之間的爭論不絕於耳,歷久彌新,直接關係到數學是否具有客觀性、確定性和真理性。
  • 孩子不會數數?抓住「數學敏感期」,培養孩子「數感」
    漸漸地,孩子就不再對數學那麼敏感了,錯過了「數學敏感期」,孩子的數學能力發展十分緩慢,這才導致如今他的成績不上不下。 美國多所名校曾針對大量學齡前兒童做過研究,發現越早進行數學啟蒙的孩子,其在以後的學習中表現得就更加優秀。
  • 學科特寫 | 數學科學學院:數以求源,學而致遠
    能力培養 :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二十世紀迅速發展的學科 , 研究各種隨機現象的本質與內在規律性以及自然、社會等學科中不同類型數據的科學的綜合處理及統計推斷方法。培養重點在於打下堅實的數學基礎 , 可以掌握各種數據分析技術 , 了解統計學的前沿理論 , 也將學到統計分析軟體的使用技術 , 培養創造性的科研創新能力 , 了解和掌握科學調查、科學研究的思路。
  • 從數的形成,到龐大的學科體系,數學共經歷了6個發展階段
    數學經歷了長期的發展,從初期的緩慢積累、萌芽,到近現代思想、概念的快速發展,數學的學科分支、內容得到了極大地豐富。而這整個發展時期,大體可分為6個階段。中國自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數學己經成為一門獨立科學,建立了真正科學意義的數理論;數學的兩個重要分支是幾何和算術,已經按演繹體系建立起來,數學已經明顯地從經驗形態上升為理論形態,歐幾裡得的幾何學、阿基米德的窮竭法和阿波羅尼的圓錐曲線論,標誌著數學的主體部分一一算術、代數、幾何等已基本建立起來。
  • 生物力學:一個發展迅速但又備受漠視的交叉學科
    是體育運動、醫療及宇航生物研究的基礎。生物熱力學生物計算力學:以數學計算來研究生物體力學性能的學科。如利用彈塑力學的方法,對人體血管、股骨、頭顱骨等各向異性、變斷面、變密度材料(杆件、薄壁、薄殼件),列出平衡方程,並用電腦運算,求出近似的應力應變分布圖、危險斷面圖等。近年來,還出現了呼吸力學、眼球力學、膀胱力學、膝關節運動學等。
  • 盤點8大基礎學科的研究、排名、就業發展
    其分支學科「生物醫學」是綜合醫學、生命科學和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而發展起來的前沿交叉學科,基本任務是運用生物學與工程技術手段(生物醫學信息、醫學影像技術、基因晶片、納米技術、新材料等技術)研究和解決醫學問題。一般情況下,高校在研究生培養階段會設生物醫學專業。
  • 胡文祥:交叉科學書寫輝煌未來
    這是自從2009年醫學部劃分成立出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時隔11年再次成立新的科學部。交叉科學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數學科學和哲學等大門類科學之間發生的外部交叉以及本門類科學內部眾多分支學科之間發生的內部交叉所形成的綜合性、系統性的知識體系,因而有利於有效地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和社會問題,尤其是全球性的複雜問題。在我國科學發展中,學科交叉與交叉科學顯得相對滯後。
  • 探討交叉學科發展,全國首屆前沿交叉學科論壇在南科大舉辦
    ,目前全球已發展形成的交叉學科有2000多門,中國已開設500多門交叉學科。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方案》,廣東正舉全省之力推進實施一批重大方案、落地一批重大項目、構建一批重大平臺,其中就包括支持深圳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前沿交叉研究平臺,構建「應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業應用」創新鏈。未來將支持包括南科大在內的高校積極牽頭或參與前沿技術攻關,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生態系統,全力推動交叉研究發展再上新臺階。
  • @新高三:交叉學科將成為第14個學科門類?對選專業有影響?
    根據21世紀經濟報導,在剛剛結束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中,釋放出了一個重磅信息這次學科門類的調整,算得上是繼1997年規定12個學科門類後的又一次重大調整,意義非常。然而,對於不經常關注這類信息的學生、家長來說,什麼是交叉學科(專業)?哪些學校的交叉學科專業還不錯?交叉學科的就業發展前景如何?等等,幾乎一無所知。
  • 數學專業學科範圍及培養目標
    數學自身特色鮮明,自成體系,作為一級學科的數學是一個範圍廣闊、分支眾多、應用廣泛的科學體系,已構成包括基礎數學、計算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應用數學、運籌學與控制論、數學教育等6個研究方向。1、基礎數學基礎數學又稱為純粹數學,是數學的核心。
  • 【70年·我的北大故事】張磊:用數學搭建學科交叉的橋梁
    用謝冕先生《永遠的校園》一文中的這句話來形容張磊的交叉學科研究之路,可能是再恰當不過了。1997年,張磊進入北京大學,因為從小就喜歡理科,而數學是理工學科的核心,懷揣著這樣的想法,張磊邁進了數學科學學院的大門。在經過兩年通識課程的學習後,大二下學期張磊迎來了本科生涯最重要的一次選擇——分專業。
  • 數學哲學之數學本體論(數學是什麼?)
    數學研究的對象涉及到什麼是數學的問題,即數學的本體論。數學研究什麼(或者說數學是什麼),隨著數學的不斷發展,有著不同的認識。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將「數」看成是萬物的本源,「自然數」是數學的本源,也是數學研究的對象,而所謂的「數」都是先驗的。柏拉圖將數學看成是「心智的產物」,屬於人類的「意念世界」,他同樣認為數學是先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