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能看到公眾號的朋友們
都是吃過見過的主兒
對於薯條這種快餐標配來說
它的存在感甚至可以超過
套餐中同時搭配的肥宅快樂水
金黃、噴香、外脆內綿
外加一層細細的鹽粒
百搭的薯條以它無可替代的口感
贏得了一批必點「薯條加大」的
忠實的鐵粉!
但吃了這麼多年薯條
你真的了解過薯條嗎
中國人認識薯條大多數都是從肯德基麥當勞開始的,這也讓廣大吃薯群眾誤認為薯條是美國的吃貨發明的,但事實上很多美國人也弄不明白它的前世今生。
薯條從最早的「French fried potatoes」簡化到「French fries」,開頭都有「French」(法國),所以很多人也就理所應當的認為薯條來自法國,但是又錯了。它真正的來源地是比利時。早在1680年的時候,比利時人就開始製作薯條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國士兵在比利時的法語區吃到了這種薯條,並把薯條的製作方法帶回了美國。蹭了一波法國人天生浪漫的氣質,才把薯條叫做"French fries"。
由於好多人都是衝著標題進來的,那麼歷史就講這麼多,接下來就該進入今天的正題了。一定要看到最後~
處在薯條鄙視鏈最下遊的首當其衝就是各種快餐裡的薯條和超市裡賣的速凍薯條,不是說這種薯條不好,只是這種薯條最為普通,價格方面也更親民,性價比更高。
比快餐薯條稍高一等級的則是波浪薯條和扭扭薯條這類的異型薯條。可以在一些小酒吧或者小西餐館看到,由於製作工藝的不同售價會偏高一些,吃法也很多變,可以上面會撒一些黑胡椒粉、歐芹粉和蘸料。可玩性和食用度都還不錯。
華夫薯條和笑臉薯餅實際更像是薯餅的一種,不過薯餅本身也是很好吃的,而且完全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淋上各種醬料,辣醬、肉汁、奶酪、番茄醬、美乃滋,都是完美CP!
一聽到楔,我們腦海中就會浮現有兩個斜面的塊狀物,馬鈴薯楔就是這種形狀。一般出現在西餐廳比較多,比正常薯條大很多,但又比土豆塊要小一些,所以也歸為薯條類。因為大塊的原因,沒有一般薯條的脆感,更多的是軟糯的土豆泥,口感好似油炸過的土豆塊。是我個人最不喜歡的其中一類,不過也算有小部分信徒。
「卡迪那豌豆脆,豌豆做的特別脆。」這句話在童年時無疑是除腦白金以外最洗腦的廣告。但豌豆脆不是我最喜歡的零食,通心脆才是童年的味道!通心脆不光外形酷似薯條,還隨包附贈幾種口味的醬料,一邊蘸一邊吃。巧克力醬和卡迪那絕對是兩種都很百搭,當巧克力遇到奧利奧,吃一口簡直只羨鴛鴦不羨仙。除了麥當勞的薯條以外這可能是我童年時最常吃的「薯條」。相信在看這篇文章的你,童年裡也有這種味道吧。就衝這個情懷,我打五顆星,不接受反駁。
記得以前每到夏季,我就會約上幾個小哥們兒,在路邊的大排檔點一盤「螞蟻上樹」來下酒。現在大排檔沒了,這道菜也找不到了。這道菜也有著不同的叫法,上次好不容易找到一家飯館,看到牆上寫著「螞蟻上樹」,結果服務員給我上來一盤粉絲炒肉末……
香脆的土豆絲,不用沾番茄醬,吃的就是土豆本身的香味。搭配蔥油的味道,一口入魂。螞蟻上樹這道菜就像螞蟻花唄一樣,用過一次還想用。
有人該問了「你這算薯條嗎?哥們你是不是寫著寫著跑題了?」這真沒有,而且這是我吃過最好吃的薯條了。美食是沒有國界的,在法國也有一種薯條和螞蟻上樹類似。叫做'Shoe String Fries'翻譯過來就是「鞋帶薯條」,像是用刨好的土豆絲油炸而成,法國廚子們特別喜歡用它來裝飾菜品。
到這裡大傢伙兒是不是都饞了
說實話我饞它不是一天兩天了
就為了找尋這道菜人都跑瘦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
終於在一家清真飯館讓我找著了
您各位也有眼福了
(可點閱讀原文跳到B站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