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不僅僅局限在學齡前,在小學的中高年級都可以得到比較有價值的創新使用。
我曾經發表過相關的文章,從教育的領域探討繪本到底應該是一種怎樣的書。它是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還是完全沒有文字呢?
其實,最初繪本進入小學時是比較受到質疑的。因為從語文教育的角度來看,學生從學齡前進入小學,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識字。
從2010年開始,我把繪本引進到北京的一些小學,然後老師們都很排斥,因為字太少。但是我們看到繪本有著非常獨特的價值,它展現兒童視域中的審美世界,並能和兒童產生積極有意義的互動效應。
在閱讀的教學和閱讀的行為過程中,要有一個任務情境來發展學生、提升學生。繪本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情境,可以將孩子們代入這個情境中。
不管是和他們生活、直接經驗相關聯的情境,熟悉的生活場景、學校場景、社會生活,還是那些抽象的故事畫面、想像的世界,其實都是在營造情境。因為繪本比較適用於兒童的心理和認知水平。
同時,繪本教學很強調設計活動。因為這種閱讀和個人化的、靜態化的、以娛樂休閒為目的的閱讀有所區分。那麼,我認為互動效應是一種在教學中可以得到充分利用的繪本特點,它指向兒童的生活現實和心理現實,它也提到要適應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發展。
所以2000年的時候,臺灣地區的繪本就開始按照兒童年齡的不同開始進行分級。那麼其中就隱含著引導和協助兒童進行生活、學習和成長的創作宗旨。
我覺得繪本為兒童的繼續學習和生活做了非常深厚的鋪墊,它是一個奠基性的讀物。因為我是做繪本教學和研究的,有人問我,你是不是覺得繪本這個東西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作用無窮之大?
我說其實也不是,繪本是兒童成長早期奠基性的讀物。就像曹文軒老師所說,人一生要讀兩種書,一種是打地基的書,一種是打完地基以後讀的書。像繪本一類的書就屬於打地基的書,因為它裡面包含著很多有助於兒童身心發展、促進兒童生活學習和成長的一些內容。
當然關於繪本的價值,從學校教育和兒童成長的角度來說有很多。繪本進入我們視野的時候,首先它是一種閱讀素材,是一種讀物。所以,它首先培養的是學生的閱讀能力。以閱讀能力作為一個核心紐帶,它牽動的是一個人的綜合能力。
2016年頒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它最主要的育人目標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我們培養的不光是一個會讀書的人、有知識的人,以後能夠考上好學校的人,更重要的是培養有健康人格的人,比如說社會化交往、情緒情感的培養等等。
孩子們在這些優質讀物中得到薰染,實際上都對他們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當然從語文教育的角度來說,除了閱讀能力之外,更需要關注的是語言能力的發展。語言能力包括書面語言、口頭表達,還有智力發展。
語言就是我們思維的載體。一個人的語言比較精緻、富有邏輯性,那麼他的思維也是比較縝密的。當然,繪本這種獨特的呈現方式,還有它所包含的內容、素材更加的多元。我們看到有不同主題和內容的繪本,比如說科學繪本等等。
從整體來說,繪本是一種用繪畫方式來呈現的圖書作品,各種各樣的藝術風格、類型在這種圖書中得到展示。所以從小讀繪本的孩子會有比較強的藝術審美和藝術素養。
比如說我的兒子就是讀著繪本長大的,從他2007年出生,我就跟著他一起讀繪本。我發現他的審美力還是比較好的,他有著自己的審美標準,經常會自己搭配服裝。
從兒童閱讀的不同階段和從兒童閱讀的心理角度來說,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都是我們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時比較關注的。而這些其實都和人的思維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不光是幾本繪本,還有很多其他繪本,一線的老師在其中找到它們之間的一些關聯、一些對接,尋找多種的可能。
兒童年齡階段教育水平和閱讀分期,這是一個相對比較固化的表。但事實上它並不是絕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