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趙嘏的《長安晚秋》第三聯,「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發現了一個小問題:
「半開」對「落盡」對的不是很工整。「半」在前面修飾「開」;而「盡」卻放在了「落」的後面。
從語義上看,把「落盡」改為「盡落」在意義上沒有多大的變化;而從平仄上看,又同屬仄聲,說明也不是要避免出律而做的調整。
偏偏可以對仗更工整,幹嘛要這樣做呢?悅華悶得差點得了「強迫症」。
前不久,網搜《文鏡秘府論》看到「二十九種對」之一的「交絡對」,覺得可以解釋這種現象。
——先聲明,悅華在思維上的壞習慣就是喜歡為未知現象找已知理論,找到了才舒服,這在思維上應該是一種病,諸友看不下去時,請自動忽略!
交絡對,在網上又有稱參差對、蹉對、綜錯對的。
空海和尚舉的例子悅華實在看不懂,所以略過不提;但有前人補充的一些例,可做分析:
(1)裙拖六幅湘江水,髻聳巫山一段雲。(唐·李群玉《同鄭相併歌姬小飲戲贈》)
在這一聯中,要形成工對的話「一段」應該放在「巫山」前面,但詩人這樣一處理,就變成了錯位對應。
(2)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唐·劉禹錫《始聞秋風》)
在這一聯中「我」「君」,「與」「卻」位置參差,也和例(1)一樣屬交絡相對。
悅華注意到在(1)(2)兩例中,兩聯都處在全詩首聯的位置,而據首聯可不對仗的規則,這兩聯完全可以視為不對仗。若僅首聯有這樣的情況的話,那還費盡心思起這樣一個名稱幹什麼?
那麼,還有沒有這樣的處在頷聯與頸聯的例呢?——有。
(3)在頷聯位置的:「舳艫爭利涉,來往接風潮。」(唐·孟浩然《舟中曉望》)
「舳艫」和「風潮」錯位相對,「利涉」和「來往」錯位相對。
(4)在頸聯位置的:「秋風下山路,明月上春期。」(唐·劉希夷《覽鏡》)
「秋風」「春期」,「山路」「明月」分別交錯相對。(趙嘏的那句也處在頸聯)
通過例(3)(4)可以看到,這個「交絡對」也是研究者在佔有材料後提出的,應該是客觀存在的。
那麼唐人寫句參差、錯綜相對目的何在?
悅華認為,主要目的在對仗和平仄上找個平衡。律詩規則,不僅要有對仗,還講求平仄,像「裙拖六幅湘江水,髻聳巫山一段雲」一聯,如果「一段」放在「巫山」前,那麼「幅」和「段」全屬仄聲,就不和平仄規則了。在牽就對仗和牽就平仄上,作者傾向於後者。
還有,不以辭害義。象「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一句,「盡」放在「落」前,並不違反平仄的規則,也不妨害意義的表達,那麼為什麼要這樣處理呢?悅華反覆吟詠,覺得「落盡」強調的重點在「盡」上,主要講的是蓮瓣落的程度,而非落這一動作。
是不是還有其他的目的呢?這個還有待研究。
悅華這篇小文沒有廣泛地搜求材料,在執律更嚴的宋代律詩中還有什麼這種情況,不敢亂說,但唐人寫詩應該是接受這種不太嚴格的對仗的。
最後,您有什麼看法,請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