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絡對:詩聯對仗的又一另類,唐人使用較多

2020-12-23 悅華海音

讀趙嘏的《長安晚秋》第三聯,「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發現了一個小問題:

半開」對「落盡」對的不是很工整。「」在前面修飾「」;而「」卻放在了「落」的後面。

從語義上看,把「落盡」改為「盡落」在意義上沒有多大的變化;而從平仄上看,又同屬仄聲,說明也不是要避免出律而做的調整。

偏偏可以對仗更工整,幹嘛要這樣做呢?悅華悶得差點得了「強迫症」。

前不久,網搜《文鏡秘府論》看到「二十九種對」之一的「交絡對」,覺得可以解釋這種現象。

——先聲明,悅華在思維上的壞習慣就是喜歡為未知現象找已知理論,找到了才舒服,這在思維上應該是一種病,諸友看不下去時,請自動忽略!

交絡對,在網上又有稱參差對、蹉對、綜錯對的。

空海和尚舉的例子悅華實在看不懂,所以略過不提;但有前人補充的一些例,可做分析:

(1)裙拖六幅湘江水,髻聳巫山一段雲。(唐·李群玉《同鄭相併歌姬小飲戲贈》)

在這一聯中,要形成工對的話「一段」應該放在「巫山」前面,但詩人這樣一處理,就變成了錯位對應。

(2)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唐·劉禹錫《始聞秋風》)

在這一聯中「」「君」,「與」「卻」位置參差,也和例(1)一樣屬交絡相對。

悅華注意到在(1)(2)兩例中,兩聯都處在全詩首聯的位置,而據首聯可不對仗的規則,這兩聯完全可以視為不對仗。若僅首聯有這樣的情況的話,那還費盡心思起這樣一個名稱幹什麼?

那麼,還有沒有這樣的處在頷聯與頸聯的例呢?——有。

(3)在頷聯位置的:「舳艫爭利涉,來往接風潮。」(唐·孟浩然《舟中曉望》)

舳艫」和「風潮」錯位相對,「利涉」和「來往」錯位相對。

(4)在頸聯位置的:「秋風下山路,明月上春期。」(唐·劉希夷《覽鏡》)

秋風」「春期」,「山路」「明月」分別交錯相對。(趙嘏的那句也處在頸聯)

通過例(3)(4)可以看到,這個「交絡對」也是研究者在佔有材料後提出的,應該是客觀存在的。

那麼唐人寫句參差、錯綜相對目的何在?

悅華認為,主要目的在對仗和平仄上找個平衡。律詩規則,不僅要有對仗,還講求平仄,像「裙拖六幅湘江水,髻聳巫山一段雲」一聯,如果「一段」放在「巫山」前,那麼「幅」和「」全屬仄聲,就不和平仄規則了。在牽就對仗和牽就平仄上,作者傾向於後者。

還有,不以辭害義。象「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一句,「」放在「」前,並不違反平仄的規則,也不妨害意義的表達,那麼為什麼要這樣處理呢?悅華反覆吟詠,覺得「落盡」強調的重點在「」上,主要講的是蓮瓣落的程度,而非落這一動作。

是不是還有其他的目的呢?這個還有待研究。

悅華這篇小文沒有廣泛地搜求材料,在執律更嚴的宋代律詩中還有什麼這種情況,不敢亂說,但唐人寫詩應該是接受這種不太嚴格的對仗的。

最後,您有什麼看法,請在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這首詩被後世稱為「唐人七律第一」,不但不合格律,對仗也不工整
    唐代諸多詩選中的七律部分,《黃鶴樓》總會被作為開篇或壓卷,這首詩被後世稱為「唐人七律第一」,但是這個「七律第一」不但不合格律要求,對仗也是不甚工整的。於是就有人說了,既然「第一」尚且如此,我等又何必拘泥於形式?
  • 詩詞中對仗的使用
    上一篇文章講到了對仗的基本知識,以及如何使用《聲律啟蒙》積累對仗的基本要素。本章的主要內容主要在創作中如何使用對仗的內容。其中包括分析與創作兩個部分。分析部分主要包括分析古代先賢的使用對仗詩句的分析分析部分: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些名作中的對仗使用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 什麼是對仗?對仗的種類以及對仗和對偶的區別
    【借對】:近體詩的一種對仗方式,或稱為假對。它通過借義或借音等手段來達到對仗工整的目的。 A:借義是利用詞的多義性,通過一個詞的某一種意義與相應的詞構成對仗,但詩裡所用的並不是這一種意義,而是另一種意義。如杜甫《曲江》詩:「借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尋常」一詞具有多種含義,一為「平常」,一是「八尺為尋,倍尋為常」。
  • 詩詞創作必備知識 格律詩有的對仗有的不對仗 應該哪一聯對仗?
    今天遇到的這個問題是:格律詩是哪一聯對仗?具體怎麼對?一、什麼是格律詩?大體分幾類?舊體詩分古體詩和近體詩,我們常說的格律詩就是近體詩。近體詩大致分三種:五七言絕句、五七言律詩、五七言排律。極少的六言詩有些爭議,這裡就不說了。
  • 淺談詞的對仗
    一、詞對仗的特點相對於律詩,詞的對仗主要有以下不同的特點:1、沒有固定的對仗位置就整體來說,詞沒有固定的對仗位置,這是因為詞是長短句形式的文體,必須在上、下句字數相等的情況下才可能對仗,也就是說,不同調的詞,如有對仗的話,位置不一定都是相同的。
  • 律詩對仗攻略
    律詩頷、頸二聯對仗,這是一般必須遵守的規則屬於正格。但古人律對中變格很多,如:[1]蜂腰格:僅頸聯用對仗。(常見於五律)全詩僅一聯對仗,又稱之為貧對仗。[2]偷春格:即首聯對仗,頷聯不對頸聯又對。一首詩中仍保持兩聯對仗,只不過改變了一聯對仗的位置。[3]藏春格:指一、二聯不對,三、四才對仗。這些特殊的對仗形式,在杜甫的詩中都有表現。
  • 律詩對仗全攻略:20種對仗手法
    律詩頷、頸二聯對仗,這是一般必須遵守的規則屬於正格。但古人律對中變格很多,如:[1]蜂腰格:僅頸聯用對仗。(常見於五律)全詩僅一聯對仗,又稱之為貧對仗。[2]偷春格:即首聯對仗,頷聯不對頸聯又對。一首詩中仍保持兩聯對仗,只不過改變了一聯對仗的位置。[3]藏春格:指一、二聯不對,三、四才對仗。
  • 律詩的對仗-詩詞創作小講(6)
    頸聯的「遊蜂」「舞蝶」與「孤鳳」「離鸞」的對仗亦同。當然,如果不處於對仗句中,就只是純粹的句中自對,如上舉李詩首聯下句「秦樓」與「漢宮」自對;尾聯上句「三星」與「三山」自對,下句「紫府」與「碧落」自對。(3)詞性、義類和結構都相同的對仗。    如:唐人祖詠《七夕》: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 對仗十七法(三)
    對仗即是一聯兩句之中,其詞性與句型之排列相同。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且其詞句之組成型態亦應相同。如單字詞與單字詞相對,雙字詞與雙字詞相對,三字詞與三字詞相對等。 現將前人常用對法,舉其可為模範者,說明於下,以供大家參考。《朱子儋詩話》(朱承爵字)謂其論詩近於穿鑿。
  • 王和尚講詩詞:如何玩轉律詩的對仗?
    下面涉及的知識是更深層次的字法、句法和章法的問題,敬請期待……律詩的對仗一、對仗的位置:對仗也稱「屬(zhǔ)對」。唐代宮廷中的儀仗兩兩相對,所以也把兩兩相對的對偶句稱為「對仗」。頸聯的「遊蜂」「舞蝶」與「孤鳳」「離鸞」的對仗亦同。當然,如果不處於對仗句中,就只是純粹的句中自對,如上舉李詩首聯下句「秦樓」與「漢宮」自對;尾聯上句「三星」與「三山」自對,下句「紫府」與「碧落」自對。(3)詞性、義類和結構都相同的對仗。如:唐人祖詠《七夕》: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 律詩寫作第九講:律詩的對仗(上)
    結構位置上重複使用同一詞語。前三聯對仗             首聯的對仗可用可不用。五律首聯用對仗的較多。七律首聯用對仗的較少。翻開唐詩,我們不難發現:五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多。七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少。但是,這個原因不是絕對的;在首句入韻的情況下,首聯用對仗還是有的。
  • 為什麼名句往往對仗,淺談近體詩的對仗
    文學上也不例外,因為漢語單音詞較多,即使是複音詞,其中的詞素有相當的獨立性,容易造成對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詩歌中就出現對偶句。例如《詩經》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採薇》)《楚辭》說:"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鳥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九歌.湘君》)。散文中也常有對偶,如《易經》中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 細說律詩的對仗
    (一) 什麼叫對仗?
  • 寫詩必備 | 什麼是「對仗」,有什麼講究?
    一、在形式上,對偶可分為以下幾類——1.單句對偶:用一句對一句叫單句對。例如: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諸葛亮傳》)2.偶句對偶:用兩句對兩句叫偶句對。例如: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宮賦》)「六王畢」與「四海一」相對,都是主謂詞組,「蜀山兀」與「阿房出」相對,也都是主謂詞組,且「六王畢,四海一」與「蜀山兀,阿房出」相對。3.多句對偶:用三句對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對,叫多句對對偶句。例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 絕句與對仗
    絕句是不要求對仗的,那為什麼還要在這裡談對仗呢?那是因為我們在欣賞歷代佳作的時候,不難發現,在很多優秀的絕句中都用了對仗。
  • 詩詞知識:律詩的對仗
    律詩的對仗(一)對仗的種類
  • 律詩對仗的七個知識點
    (一) 什麼叫對仗? 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
  • 詩詞初學者必備 | 什麼是「對仗」,有什麼講究?
    一、在形式上,對偶可分為以下幾類——1.單句對偶:用一句對一句叫單句對。例如: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諸葛亮傳》)2.偶句對偶:用兩句對兩句叫偶句對。例如: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宮賦》)「六王畢」與「四海一」相對,都是主謂詞組,「蜀山兀」與「阿房出」相對,也都是主謂詞組,且「六王畢,四海一」與「蜀山兀,阿房出」相對。3.多句對偶:用三句對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對,叫多句對對偶句。例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 一文搞懂格律詩的押韻、平仄和對仗要求
    律詩的首句可押韻也可以不押韻,首句押韻與否一般與對仗有關,首聯不對仗,首句常押韻:首聯對仗,首句常不押韻。  2)押平聲韻。在律詩形成的過程中,不逐漸拋棄了仄聲韻,只押平聲韻,而且不分陰平陽平。  3)一韻到底,律詩是不能中途換韻的,一首律詩只能押一個韻。  4)不能使用同一個字押韻。
  • 詩詞學堂 | 律詩的對仗
    對仗,也就是對偶。在近體詩產生以前,詩中的對仗,只是修辭上的需要。近體詩的對仗,不僅是修辭上的需要,而且是格律上的規定。詞,也是根據格律規定而用對仗的。對仗是詩詞格律的第三個內容。一、詩詞對仗的基本要求(一)在兩句相對時,相對的字詞,其詞性要相同或相近。同類中的字詞就算是詞性相同,鄰類中的字詞就算詞性相近,都可用作對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