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們,在孩子還沒有生下來的時候,就聽到過很多民間廣為流傳的育兒說法。這些育兒方法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聽聽專家的分析吧!
關於寶寶飲食:
民間說法一、「寶寶輔食不能加鹽」√
寶寶對食鹽的敏感度要高於成人,當食物中食鹽含量為0.25%時,成人可能感覺不到鹹,而嬰幼兒卻完全可以感知到。這是因為對食鹽的敏感度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降低的。因此,父母感覺鹹淡可以的時候,對寶寶來說可能已經比較鹹了,而這時寶寶又不會說話表達,時間長了,寶寶就對這個鹹度產生耐受,從主觀上也就認可了這個鹹淡度。
中國營養學會對6個月以內的嬰兒納的推薦量是200毫克,完全換算成食鹽才0.5克,而食物中其它成分也含有一定量的納。父母對6個月內的寶寶輔食沒有必要添加食鹽,以清淡飲食為主,讓寶寶從小就開始低鹽飲食。6個月以後,可以考慮適當添加一些。
民間說法二、「給新生寶寶餵奶要定時定量」X
乳汁的分泌是吸吮刺激越頻繁、吸吮力越強,泌乳量越多。新生兒提倡按需哺乳,即不加任何時間限制,完全根據嬰兒生理需要想吃就吃,母親感到奶脹就給嬰兒哺乳,這樣有利母親早「下奶」和乳汁源源不斷地分泌,以充分滿足新生兒的營養需要。
民間說法三、「要儘早給寶寶吃粥、米糊之類的輔食」X
寶寶發育到3-4個月唾液腺才會分泌唾液,因此缺乏消化澱粉的澱粉酶,容易引起寶寶消化不良。另外,由於澱粉中含有大量的植酸,可導致乳汁中的鐵不能吸收利用,寶寶就會出現缺鐵性貧血。因此米麵類輔食的添加要放到寶寶四個月以後。
民間說法四、「感冒了要多吃,發燒時要餓著。」X
不管是感冒還是發燒,都應該正常給孩子吃飯,除非孩子吃不下。不吃飯會降低肌體對疾病的抵抗力,使孩子病得越來越厲害。寶寶感冒發燒時不僅要正常進食,還要注意給孩子多餵水,以防脫水。
民間說法五、「喝咖啡有礙生長。」X
咖啡不會影響孩子的生長,但孩子也不能過多地攝入咖啡因,攝入過多會影響鈣和其它營養成分的吸收。
民間說法六、「巧克力會引起粉刺。」X
粉刺是皮膚的油脂腺過分活躍所致,並非巧克力的問題。十多歲的孩子愛長粉刺是因為性激素促使皮脂腺分泌更多的皮脂,這種皮脂是一種油性分泌物,可以堵塞毛孔,形成粉刺。
民間說法七、「多吃胡蘿蔔可改善視力。」X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人不想讓德國人知道他們使用雷達,所以英國人就傳說他們的飛行員因為吃了大量的胡蘿蔔而在夜間的視力非常好。胡蘿蔔富含維生素A,確實對維持視力有好處,但若超過日推薦量以後,對視力沒有任何改善。
關於寶寶清潔
民間說法一、「寶寶的囟門不能洗」X
寶寶18個月前,囟門沒有閉合,因為此時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高峰期,囟門未閉合就給大腦的生長發育提供了充足的空間。腦組織非常嬌嫩,囟門處沒有顱骨的保護,所以一定要小心,但是也不能夠因為囟門處嬌嫩就碰也不敢碰,日常清潔也不做了。這樣就容易堆積汙垢,甚至生溼疹或癬。
囟門的清潔可在洗澡時進行,有專用的嬰兒洗髮液,清洗時手指應平置在囟門處輕輕地揉洗。如果囟門處有積垢不易洗掉,可以先用麻油或嬰兒油浸溼浸透2-3小時,待這些汙垢變軟後再用無菌棉球按照頭髮的生長方向擦掉,洗淨後撲以嬰兒粉。如果不慎擦破了頭皮,應立即消毒以防止感染。
民間說法二、「寶寶滿月後一定要剃滿月頭,這樣頭髮才長得濃密」X
頭髮可以保護寶寶的頭部。另外,頭髮又幫助人體散熱、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寶寶剃光頭實際還減弱了人體散熱能力。再加上寶寶的頭皮很嬌嫩,剃頭方法不當容易損傷寶寶頭皮。因此剃「滿月頭」對寶寶來說太早了,還是等到寶寶3-6個月時,再修剪下頭髮比較好。
民間說法三、「每次大便完了都用清水洗屁屁,可以防止尿布疹」X
寶寶出生後頭幾個月,大小便非常頻繁。如果每次大便完了都用清水洗,反而容易洗掉皮膚外層起到保護作用的皮脂膜,皮膚失去了天然的保護膜,更容易受損。因此沒必要每次寶寶便後都清洗,完全可以用有潤膚作用的嬰兒溼紙巾擦拭局部,既清潔又護膚。
民間說法四、「如果剛剛洗完頭就出門,那就會感冒。」X
外面天氣冷,頭髮溼,會感覺寒冷,但寒冷不會引起感冒,細菌和病毒才是感冒的根源。寶寶洗過頭不要立即出門是對的,因為任何人都不喜歡過於寒冷的感覺更何況是小寶寶,但並不會因此而引起感冒,所以家長們要糾正對感冒的錯誤認識,關鍵是要增強寶寶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才能避免受到感冒的侵擾。
關於寶寶五官和體型
民間說法一、「出生後就要包「蠟燭包」,否則長大會羅圈腿」X
所謂「羅圈腿」,是缺鈣引起的佝僂病,跟嬰兒時期有沒有包「蠟燭包」,並沒有關係。相反,如果把寶寶包紮起來,會限制寶寶的身體關節及韌帶和肌肉的活動,甚至會使寶寶長大後出現步態異常,並且密閉不透氣的空間還容易造成臍部、皮膚感染。
民間說法二、「刮眉能使眉毛濃黑」X
給孩子刮眉毛害多利少。嬰兒的眉毛一般在3~6個月時會自動脫落,這是人體的新陳代謝現象。而且眉毛同頭髮一樣,與刮不刮沒關係。另外,孩子的皮膚十分嬌嫩,刮眉毛時,稍有不慎就會刮破皮膚,如果被細菌感染還會導致潰爛,如果結疤,就可能不再長眉毛了。如果不慎將眉毛根部刮傷,還可能會改變其位置與形態,形成難看的「倒掛眉」。
提示:很多媽媽覺得孩子的眉毛長得太慢、太少,其實大多數孩子的眉毛要到2歲左右才會成型。
民間說法三、「捏鼻能使鼻子變挺」X
這種說法並不正確,有時錯誤的做法甚至可能有損孩子的健康。雖然處於生長階段的孩子,骨骼尚有一定的可塑性,但目前並未有確切的科學依據證實,經常捏提鼻梁骨,可以讓鼻子變挺。
提示:孩子鼻腔黏膜嬌嫩,血管豐富,如果過於用力捏鼻,會損傷其鼻黏膜、血管,造成病原體入侵。
民間說法四、「剪睫毛使睫毛變長」X
睫毛的長短、粗細、漂亮與否,主要與遺傳因素和營養狀況有關,用剪睫毛來改變是徒勞的。上下瞼睫毛在眼睛前方形成一個保護屏障,起到遮擋灰塵和過強光線的作用。如果剪掉睫毛,在新睫毛長出以前,眼睛容易受到傷害。另外,在剪睫毛的過程中,如果孩子的眼瞼眨動或者頭部擺動,都可能造成眼睛的嚴重外傷。
提示:即使有些孩子有倒睫症狀,媽媽也不能自行剪睫毛。因為倒睫只是暫時的,會自然消失。如果真影響到孩子的眼睛,應該去醫院診治,不要自行處理。
民間說法五、「捋耳使耳廓更圓潤」X
這種做法不會對耳朵形狀產生作用。大多數小嬰兒的耳朵都處於一種沒長開的狀態。但隨著孩子身體的發育,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耳朵會越長越有型。而這個過程受遺傳和孩子的生活習慣(飲食、運動、睡眠姿勢等)影響。
提示:耳朵上有很多穴位連著身體,平時輕輕地為孩子捋耳朵,能起一定的按摩作用。如果孩子的耳朵真有畸形,那麼需要到醫院檢查,不然反而延誤了治療。
民間說法六、「睡硬枕讓頭型更圓」X
新生兒顱骨較軟,囟門和顱骨縫還未完全閉合,長期使用質地較硬的枕頭,容易造成頭顱變形,或一側臉大,一側臉小。其實剛出生的嬰兒不需要用枕頭,因為他平躺睡覺時,背和後腦勺在同一個平面上,頸、背部的肌肉能自然鬆弛。真能影響孩子頭型的因素是遺傳和睡姿。
提示:每隔一段時間,在孩子睡覺時調整一下他頭的朝向,就不會使寶寶睡成偏頭型。
民間說法七、「剃胎髮使頭髮更多」X
新生兒胎髮到了三四個月時會自然替換,即使不剃頭,也會自然掉光。孩子的毛髮狀況與剃不剃頭沒有關係,與遺傳因素、母親孕期的營養以及孩子後天的生活環境有關。
提示:夏天給寶寶理髮,可以預防長痱子,不過要注意頭頂的防曬。最不該做的事是給寶寶刮光頭,這樣很容易損傷毛囊,使頭髮出現暫時不生長的現象。
關於寶寶牙齒和護膚
民間說法一、「新生寶寶嘴裡的'馬牙'要挑破擦掉」X
其實口腔裡這些小白點並不是牙齒組織,而是脫落的上皮細胞和唾液裡的礦物質混合堆積而成,會自然脫落,不會給嬰兒造成痛苦。如果強行挑擦去除,往往會損傷口腔黏膜引起炎症,甚至感染化膿。
民間說法二、「拔乳牙使恆牙長齊」X
換牙時,要根據牙齒發育的狀況決定是否拔掉乳牙。大多數孩子換牙的過程是自然更替,不需要拔掉乳牙。
提示:只有當乳牙沒掉,恆牙卻已經長出,這時乳牙佔據了恆牙的位置,為了以後恆牙能更整齊,才需要將乳牙拔掉。
民間說法三、「吸吮手指不衛生。」√
吸吮手指不僅不衛生,更是會導致齙齒(上牙突出),尤其是到4~5歲後牙床、頜骨、恆齒的快速生長期。應制止寶寶吮指的惡癖。
民間說法四、「用母乳擦寶寶的臉,可去除溼疹,讓寶寶臉更白」X
寶寶面部皮膚嬌嫩、血管豐富,若將乳汁塗擦其上,因母乳而繁殖的細菌就會進入毛孔,使皮膚產生紅暈或小膿皰。如不及時治療,膿皰破潰可能留下疤痕,重者還會繼發全身感染。寶寶洗臉清潔後,應該用專門的嬰幼兒潤膚霜擦臉。
其他民間育兒說法:
民間說法一、「寶寶也要坐月子」√
新生兒的分娩,不光對媽媽是一種考驗,對寶寶也是一個辛苦勞累的過程。而且剛出生的寶寶十分嬌嫩,脖子也沒有承託力,所以在月子裡面,要讓寶寶多休息,謝絕或減少探訪,也不要帶寶寶去商場、超市、飯店等人多的地方,以減少感染或者受傷害的機率。
民間說法二、「早給孩子穿鞋,孩子會早些學會走路。」X
事實上恰恰相反,讓嬰兒光著腳,有利於腳部肌肉的增強,利於孩子學會行走。一旦小孩學會了走路,才應該穿鞋子,鞋稍也應該微大一點,以便留小腳丫生長的空間。
民間說法三、「嬰兒學步車可幫助嬰兒早些學會走路。」X
學步車中的嬰兒,會坐、會爬、會走路的時間都要晚於不用學步車的嬰兒,這是因為長期坐在學步車中的嬰兒,肌肉的動作協調性得不到鍛鍊。而且嬰兒在學步車中很容易翻倒受傷,這種病例每年都有很多。
來源:太平洋親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