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行星和衛星的定義中來尋求答案。
1、行星通常指的是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體。一般來說行星的質量要足夠大且近似於圓球狀(克服固體引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而且它的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恆星的自轉方向相同,再者行星必須能清除軌道附近區域以保證公轉軌道範圍內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體。
2、衛星指的是在圍繞一顆行星軌道並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然天體,人造衛星一般亦可稱為衛星。就目前已知的太陽系各行星擁有的衛星數量來看,往往氣體行星的衛星都比較多,如地球1個、火星2個、海王星8個、木星16個、天王星17個、土星18個。
從行星和衛星的定義不難看出,其最大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層級關係和概念不同,即行星環繞著恆星運行,而衛星是環繞行星運行的;
2、能量方式不同,即行星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而衛星則是不會發光,也不能發生核聚變反應。
以上,是小地對行星和衛星最大的不同的相關認識。你還有什麼更為精闢的認識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