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恆星、行星和衛星是如何被定義的,怎樣進行區分呢?

2020-12-17 地球新觀察

感謝邀請!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行星和衛星的定義中來尋求答案。

1、行星通常指的是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體。一般來說行星的質量要足夠大且近似於圓球狀(克服固體引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而且它的公轉方向常與所繞恆星的自轉方向相同,再者行星必須能清除軌道附近區域以保證公轉軌道範圍內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體。

2、衛星指的是在圍繞一顆行星軌道並按閉合軌道做周期性運行的天然天體,人造衛星一般亦可稱為衛星。就目前已知的太陽系各行星擁有的衛星數量來看,往往氣體行星的衛星都比較多,如地球1個、火星2個、海王星8個、木星16個、天王星17個、土星18個。

從行星和衛星的定義不難看出,其最大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層級關係和概念不同,即行星環繞著恆星運行,而衛星是環繞行星運行的;

2、能量方式不同,即行星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而衛星則是不會發光,也不能發生核聚變反應。

以上,是小地對行星和衛星最大的不同的相關認識。你還有什麼更為精闢的認識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相關焦點

  • 英讀廊——我們仰望星空時能區分出恆星、行星和衛星嗎?
    【譯】當我在夜晚仰望天空時,如何區分恆星、衛星、行星和其他物體?【單詞】sky [skahy][ska] n. 天空【單詞】differentiate [dif-uh-'ren-shee-eyt][df'reniet] vt.
  • 如何將褐矮星與行星準確區分,其拓展活動蘊藏了哪些信息?
    直到時間來到1995年,科學家們才終於發現了褐矮星的蹤跡,並將其形象地比喻為「失敗的恆星」。雖然過去我們對它知之甚少,但通過後期探測技術的進步,被發現的褐矮星數量正在迅速增加。並且,科學家們認為,銀河系中褐矮星的數量和普通恆星的數量理論上應該大致相同。然而,這些彌合差距的星體,為什麼會被稱為失敗的恆星?本身質量較小的褐矮星,易與質量較大的行星混淆,我們又應該如何將它們進行準確區分?
  • 宇宙中所有的恆星、行星、衛星,為何都是圓球體?這裡告訴你原因
    、彗星等呈現的都是不規則的形狀,但是像一些比較大的天體比如衛星、行星、恆星甚至星系,它們的形狀幾乎都是圓球體或者圓形體,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別呢?太陽系八大行星,都是圓球體首先我們先來講一下衛星、行星、恆星和星系等這些天體為何會形成圓球體或者圓形體,要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我們首先要弄清楚這些天體是怎麼形成的,就拿我們太陽這顆恆星的形成進行舉例吧,太陽是一顆恆星,它的形成過程是這樣的:在50億年前,在太陽附近存在一個黑洞,後來這個黑洞毀滅了就產生了引力坍塌,引力坍塌就是在一個區域形成一個超高溫超高壓的中心點
  • 月球是一顆衛星,那什麼是衛星呢?科學家給出了嚴格的定義
    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天文學家發現月球並非地球人獨有,其他行星也有自己的「月球」——衛星。所以說,什麼是衛星呢?圖解:太陽系部分衛星較諸地球大小圖衛星,是指環繞行星運行的天體,行星包括八大行星,矮行星和小行星。衛星一般指自然衛星。
  • 天文學中的星座、星系、恆星系、行星系和星系旋臂,該怎樣區分?
    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集合體,雖然我們人類生活在宇宙中,但是宇宙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神秘的存在,人類自誕生以來就一直對宇宙進行探索,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對於宇宙的認識也不斷深入。在天文學方面,有許多的名詞,比如星座、星系、恆星系、行星系和星系旋臂等等。
  • 恆星的冷知識:恆星都有行星嗎?
    恆星能夠變成行星嗎?所有的恆星都有行星嗎?由於新科技、探測器的使用,現在科學家每天都在積累太陽系和宇宙的新數據。我們已經知道,宇宙大爆炸、黑洞、其它星系。今天讓小編和小夥伴們分享一些更多的恆星冷知識。一顆星星在成為恆星的時候可能會失敗,並且開始表現得更像一顆行星,他們沒有足夠的質量可以繼續發光,並且變成矮星。
  • 我們一抬頭認定上全是星星,那麼怎樣去分辨恆星和行星呢?
    《分辨天空的星星》讀後感兒時最大的樂趣就是一抬頭看到滿天的星星,長大了我們應該學會怎樣去分辨恆星和行星小時候我們都喜歡抬頭看向天空,我們能看到漫天的星辰,但是其實他們都不是一樣距離的,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講一講,來帶大家提升一下自己的宇宙觀
  • 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第九行星
    它可以進行光譜和偏振觀測。它的特長是尋找距離恆星相對較近的氣態巨行星,這是其它儀器難以做到的。它還擅長研究像雙星HD 106906周圍的塵埃盤那樣的物質盤。卡拉斯說:「2015年,我們利用雙子座行星成像儀對雙星周圍的塵埃盤進行直接成像。在查詢哈勃資料庫的時候,我發現早在11年前就已經觀測到了這個塵埃盤。HD 106906b確實是一個行星而不是噪聲偽影。」
  • 如何測量月球的質量和太陽系其它行星的質量,遠方恆星及行星的質量
    今天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測量月球的質量?如何測量太陽系其它行星的質量?從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已經了解到地球的質量如何測算,太陽的質量如何測算?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月球的質量如何測算?太陽系行星的質量如何測算?🌹🌹🌹🌹🌹🌹🌹🌹🌹🌹🌹🌹🌹🌹🌹🌹月球的質量如何測算?
  • 有一個簡單的技巧來區分天空中的恆星和行星
    仰望夜空,你會看到數百萬顆恆星和少數行星。你怎麼區分?星星閃爍是因為它們與地球之間的巨大距離。我們的太陽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鄰居超過4光年。由於距離太遠,我們基本上把每顆恆星看作一個光點——一個直徑幾乎為零的形狀。
  • 太陽系的矮行星有幾多,矮行星與衛星和小行星的主要區別在哪裡?
    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確定了矮行星的定義,主要規定:體積介於行星與小行星之間,圍繞著恆星旋轉,質量足以克服固體剛體力已達到流體靜力平衡,沒有清空軌道上的其他天體,同時又不是行星的衛星。這個定義充分區分出了矮行星與行星和小行星、衛星的不同。
  • 太陽系八大行星,有的行星沒有衛星,最多的行星擁有超過69顆衛星
    宇宙有兩個基本的特性,一是物質性,宇宙是有各種天體組成的,包括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星雲、星際物質等等;二是運動性,宇宙是在不斷的運動之中的,運動是絕對的,而靜止是相對的,宇宙中的各種天體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從而形成了天體系統。
  • 恆星一定比行星大嗎?研究表明:有的大行星圍繞小恆星周轉
    放眼整個宇宙,最為常見的兩種天體應該是行星和恆星了。無論是在體積還是質量上,恆星一般都要比行星大。尤其是在質量方面,恆星毋庸置疑會比行星重,這樣它才能夠產生足夠的引力將周圍的行星束縛住,從而形成恆星系統。以我們的太陽係為例,太陽位於星系的中心位置,因為它自身就擁有了整個太陽系99%以上的質量。
  • 兩顆行星是如何共享同一個軌道的?
    如果兩顆行星在軌道上擦肩而過,其中一顆會擾亂另一顆,導致軌道發生巨大變化。這兩顆行星可能會相撞,其中一顆會被噴射出去,甚至有一顆會被撞向中心恆星。但還有另一種可能性,這兩顆行星可以成功地共用一個軌道,無限期地圍繞主恆星運行。這似乎違反直覺,這種情況是如何發生的?
  • 行星系統的性質和恆星形成的環境有沒有聯繫呢?
    這些系統內行星的軌道和物理性質有很多都與太陽系內的行星不同,勾勒出了一幅更複雜,也更完整的行星形成全貌。除了對行星本身的研究外,已經有不少文章對行星系統和「宿主」恆星之間的性質關係進行統計研究。既然恆星大部分都不是單獨形成,而是在星團裡集中、批量形成,再隨著歲月流逝逐漸散落到銀河各處的,那麼行星系統的性質和恆星形成的環境有沒有聯繫呢?
  •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離群的行星比恆星更多
    這些遊蕩行星被稱為自由漂浮的行星質量物體(FFPs),其質量類似於圍繞恆星運行的行星。科學家們還不知道它們是如何成為宇宙漫遊者的,不受任何恆星的束縛,但有可能它們曾經是太陽系軌道行星的一類,後來以某種方式掙脫了恆星的引力。羅曼應該能夠描繪出漂浮在星際間的遊蕩行星,提供更多的線索,更好地了解到底有多少。
  • 為什麼對天體的定義和分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另一方面是行星科學家和行星地質學家,他們只研究行星的固有特性,他們認為,只要是一個球體,就應該成為一顆行星。但對天體物理學家來說,這兩種定義都是不夠的。這是為什麼?雖然我們現在相信我們已經了解了太陽和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但這個早期的觀點只是一個例證。說到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我們所剩下的只有倖存者。早期的生物遠比今天存活的生物豐富。
  • 科學家發現一顆恆星坍縮後,行星竟然能正常生存
    恆星之所以擁有著和行星不一樣的命運和歸宿,是因為它們內部存在強大的驅動力——核聚變反應,也就是說核聚變反應的情況決定了恆星的形態。前段時間英國《自然》期刊上出現了一篇天文研究論文,一支來自美國的天文團隊在觀測宇宙的過程中發現了一顆特別的白矮星,因為這顆白矮星的不遠處存在一顆體積和質量都和木星相似的行星。
  • 最孤獨的星體,遊牧行星,它們如何運行?
    無論是哪種情況,它們的結局都是在銀河系裡寂寞地漫遊,地球有沒有可能變成這樣呢?會不會有一個行星衝入銀河系,打亂地球的軌道呢?遊牧星球的發現促使人們重新對一些概念進行再研究,從行星如何組成,到它們如何保持軌道,等等。
  • 恆星都比行星大嗎?《自然》:小恆星比大行星小7倍的奇異星系
    #科學了不起#宇宙中最常見的天體莫過於恆星和行星,太陽系有一顆恆星和八顆行星。宇宙中會不會有一些行星的體積比恆星還要大呢?目前天文學家找到的最小的恆星2MASS J0523-1403的直徑是12萬公裡,而木星的直徑都有14萬公裡,說明確實有一些恆星比木星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