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的大學,自然要有用於國際交流的校名,中山大學從建立初期就已有了自己的英文譯名。1926年7月17日,國民政府發布命令,正式宣布將國立廣東大學改為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大學的英文標準譯名定為「Sun Yatsen University」。
話不能亂說,咱們傳播信息時每個重要的信息都要有實在的證據才行。
上圖就能說明問題吧,特別是紅線的部分。
Sun Yatsen與孫中山有什麼關係。這個還真得要解釋下。我們的這位學校手創者名號、綽號共有40多個,有名字、別號,有化名和筆名,生前死後還有銜稱和尊稱,就不一一介紹了。文是孫中山的正式名字。孫中山曾皈依基督教,加入基督教時,他給自己署名「日新」。洗禮後,他的國學老師根據粵語諧音易「日新」為「逸仙」,此後在其與友人親屬通訊中常用此名。至今,西歐人喜歡稱孫中山為孫逸仙。Yatsen是「逸仙」粵語發音用韋氏拼音法音譯。孫中山有那麼多名,西方人喜歡稱他為孫逸仙,為方便對外交流,將中山大學翻譯為Sun Yatsen University應該是最合適的。
其實,中大英文譯名後來改為「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國立中山大學)。1950年後曾經一度使用「Zhongshan University (ZSU)」。2001年與中山醫科大學合併後恢復原來的英文名稱。另外,臺灣的國立中山大學英文名為仍然是「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中大人很熟悉這個網絡域名www.sysu.edu.cn,但我記得2003年的時候用www.zsu.edu.cn也是可以登錄中大校園網主頁的,注意www後的是zsu,這就是中山大學曾使用過Zhongshan University的證明。
這張圖片的很重要的信息是告訴我們中山大學的英文譯名是什麼,臺灣的國立中山大學英文譯名是什麼。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後來不用Sun zhongshan University?我想應是在外國對Sun zhongshan的認同度不高,人們更熟悉Sun Yat-sen,名字嘛,當然是為了交流方便,於是中山大學便重新使用這個英文翻譯。
還要跟大家說的是,從1894年到1925年逝世前在遺囑上簽字,31年間中山先生所頒發的各種政令、文告、通訊、題籤等,大抵都用「孫文」,沒見過用孫中山,偶爾「孫文逸仙」並用。
那怎麼大家都稱呼他為孫中山呢?原來,1897年孫中山到日本,住店時店小二要求他署名(很像現在的住宿登記),用真名對幹革命肯定不利,於是同行者就給他起了個姓中山,中山先生自己奪筆續名為「樵」,意思是中國山樵。為秘密活動起見,辛亥革命前,他本人有時偶爾使用「中山」或「樵」或「中山樵」,同志則多以中山稱呼他。民國後,國人習慣上稱孫中山先生、中山先生。
我們最熟悉的這個題詞。請注意,他的落款就是「孫文」,而不是孫中山。
我分析,搞秘密活動,同志們肯定要稱呼他的這個假名,樵先生感覺怪怪的,中山先生朗朗上口,所以中山也就傳開了。後來大家習慣叫中山先生,也就不稱呼其它的名號了。只是,各位一定要明確的是:中山在日本本來是一個姓,而不是名啊。
要是覺得文章還不錯,就受累轉發給中大的同學或校友吧,把好東西藏起來絕對不是你的風格。要是再受點累能回到文章頂端點擊關注「i中大」那就更美妙了。視角獨特,追求原創。
歡迎關注:i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