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探索三級課程管理初見成果 創新課程空間結構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北京探索三級課程管理初見成果 創新課程空間結構

  記者日前從北京市教委獲悉,2001年,國務院在《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規定,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隨著北京市課程改革工作的深入推進,不少學校在實踐探索中取得了不少成功經驗。三級課程建設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

  基於理念 重構三級課程比例

  近年來,北京市許多中小學都在積極思考推進「三級課程」建設。不少學校認識到,以管理權限為劃分標準的、立體式的、層次分明的三級課程落實到學校中,必須進行扁平化。而課程落實到學生身上並無三級之分,重構是由基於管理向基於受體(即學生)的再組織。所謂扁平化,即科學地將國家、地方、校本課程加以統整,使其成為一個有序而高效的學校課程結構;所謂基於受體,即將課程結構視為學生認知、技能、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在學校環境內的全面映射。

  在北京市,清華附小的「1+X課程」是推進「三級課程」較為成熟的做法。據介紹,「1+X」課程當中,「1」是指整合後的國家基礎性課程。作為國家的教育組織機構,必須完成國家課程的教學內容,這是底線標準,是實現學生「健康、陽光、樂學」的根本途徑。但在落實的過程中,為了「減負增效」,減少甚至避免重複、陳舊、不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則需要用整合的方式,對其進行校本化。「X」則是指個性化發展的拓展性課程。根據兒童的興趣和需要設置,對國家課程進行適當補充,實現每一個學生的「健康、陽光、樂學」。此外,用「+」號連接「1」和「X」,但不是做簡單的加法,而是通過調整「1」與「X」的內部結構,使二者間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學校希望二者形成「黃金分割」的美學比例,即基礎性課程佔到課程總量的70%左右。

  跨界整合 創新課程空間結構

  針對的三級課程相互割裂、重複交叉,無法形成完整協調的整體等問題,需要進行跨越邊界的課程整合,這是課程結構空間關係中的創新。在此方面,北京市的具體要求可以歸納為「五性一化」,即規範性、協調性、整合性、選擇性、均衡性和特色化。

  據介紹,「規範性」指的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必須齊全完備;「協調性」指的是課程之間的互補;「整合性」指的是課程之間的融合互通;「選擇性」指的是針對學校與學生的差異,學校課程以靈活的選擇性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均衡性」指的是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各種課程類型、具體科目和課程內容應保持恰當、合理的比重,學習領域或學科與活動的規劃、設計應體現全面、均衡的原則,課時安排應體現均衡性,而不是平均分配。「特色化」指的是突出學校的發展目標和辦學思想,適應本校學生的特點和學校實際,不僅體現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而且體現鮮明的學校特色。

  據了解,北大附小的《戲劇英語》課,融合了口語、視聽、表演、說唱等,是英語學習與多種舞臺藝術學習的整合,白家莊小學的主題整合課程則融合了語文、美術、綜合實踐和書法寫字等多學科而成的。此外,還有不少學校基於學生實際,對課程內容進行研磨和重新組織,打破既有的實施順序。如呼家樓小學的國家課程「縱向貫通、大框架學習、構建知識體系」,以主題型學習打破學科壁壘,形成新的教學秩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專家指出,隨著課程改革不斷深入,課程整合也會隨之縱深推進。課程整合明顯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效能,但在課程整合過程中不僅要注意整合的課堂效率和學習效能,而且還要注意課程整合限度,不是所有內容、所有學科、所有課程都適合整合的。

  打造課程體系 創課程品牌特色

  北京市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強調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及個性差異,關注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據了解,東城以三級課程的整體建設為著力點,力求滿足師生發展需要,深入推進課程教材改革。如北京二中自主安排課程設置,堅持走特色發展之路,建立「多樣化人才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北京五中注重課程資源在區域範圍內的整合與共享,探索出一條實體課堂與虛擬課堂結合的課程實施新路。廣渠門中學從「生命教育」理念出發,以此為核心提煉學科課程建設的特色,形成「生命教育理念下校本化課程實施體系」。史家小學分校通過「主題教學」,打造聯動課程,形成學校特色。確定了以「主題」為樞紐和載體,以「聯動」為手段,藉助「課程統整」,打破課程之間的界限,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思維、情感相互融合、促進。黑芝麻胡同小學「注重前瞻性,兼具實用性,注重區域特色,兼具國際視野」的課程引進學校,激活了教師學生的創造活力。光明小學開發了團隊情趣特長課程。以國家共性基礎課程為根基,以團隊為組織形式,通過啟動、嘗試、調整和延展四個階段來實施課程。項目校的特色課程發展為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晨報記者 王璐 王斌)

相關焦點

  • 三級課程貴在管理
    當前,學校教育者對於三級課程和三級課程管理這兩個概念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課程設置是基礎教育的重大問題,不僅關係到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而且關係到學生的學習負擔和教育目標的達成度。
  • 網際網路體系結構與網絡空間安全課程建設分論壇,推進課程建設
    網際網路體系結構與網絡空間安全課程建設分論壇現場不斷深化的信息化進程催生日新月益的網絡應用需求,特別是大數據、雲計算與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對網際網路的體系結構、傳輸性能、服務保障和網絡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戰。網際網路體系結構作為網際網路的核心,是網絡工程專業乃至計算機相關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而且也是網絡空間安全的基礎之一。
  •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應用型課程建設成果獲專家點讚
    7月26日,由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課程建設協同創新中心主辦的應用型課程建設專家研討會召開。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委員會副主任程建鋼、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秘書長葉之紅、中國民辦高等教育協會高等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洪藝敏、英國高教學會中國首席代表張靜女士應邀出席,我校理事長曹勇安教授應邀在會上做課程改革成果介紹。
  • 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未來學校探索案例和創新成果徵集啟事
    ,匯聚一批具有創新性、引領性、典型性和推廣價值的未來學校探索案例與企業(機構)創新成果,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決定面向全國徵集未來學校探索案例和創新成果。  (2)3—6歲,包括但不限於:遊戲化課程與生活化課程、學習場景的創設、心理健康發展、體育鍛鍊活動、家庭和社區參與的多元共育、疾病預防與健康教育、文化藝術、審美素養、保育後勤、幼小銜接、教師專業發展、裝備、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園舍規劃與空間設計。  2.
  • 化工高等教育 | 材料化學專業「超級金課」課程群建設探索
    我們在專業培養計劃原有框架的基礎上,重新梳理專業課程平臺,結合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理念,按照「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模式,以材料化學專業方向課程設計二級項目實踐課程為核心,以材料化學、塗料結構與功能設計和材料研究方法三門專業課為基礎,以項目實施為主線,更新教學內容,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統籌安排教學,建設了符合「兩性一度
  •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舉辦課程思政建設成果展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
    12月15日,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舉辦2020年課程思政建設成果展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大比武」選拔賽。本科生院院長、教務處處長甘屹、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餘宇楠、黨委書記汪維、院長趙來軍、黨委副書記蒲瑩瑩、各系教學負責人、各系黨支部書記、各領航團隊負責人、領航課程負責人代表以及本科教務辦成員出席了活動。
  • [分享]技術創新課程資料下載
    施工企業若想適應市場發展的變化,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關鍵要提升企業的科技進步與管理創新水平。趕快收藏!   1、QC即英文QUALITY CONTROL的簡稱,中文意義是質量控制,其在ISO9000:2005的定義是「質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於滿足質量要求」 評審就是評價與審核。對QC小組活動成果的評審,就是與評審標準對比,衡量小組活動達到標準的程度,審查小組活動成果是否完整、正確、真實、有效。 2、QC成果是用PPT形式書寫的。
  •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管理發展70年的回顧與反思
    作者單位: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吉林 長春 郵編 130024  內容提要: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管理在觀念以及相關的政策制度、體制與機制方面進行了不斷的探索與創新。其發展階段可以分為國家權力高度集中、課程管理權力下放以及教育治理背景下的發展新趨勢。
  • 「中幼多維智能學習空間」新聞發布會召開 —— 「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計劃」重大創新成果測評和論證項目正式啟動
    2019年7月9日,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簡稱「中心」)在北京召開「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計劃」重大創新成果——「中幼多維智能學習空間」專家論證報告新聞發布會 ,這是首個通過中心 「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計劃」 論證的重大創新成果。會議還同時宣布實施「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計劃」重大創新成果測評和論證項目。海爾集團、北京金色童園對其技術和實用性說明發布報告。六家幼兒園進行現場籤約。
  • 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研究應用成果
    來源: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計劃」未來學校創新成果  作者:師雪霖,汪建紅,張嬌月,李國順,李娜  單位:北京清創未來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北京清創未來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清華大學發起的「學堂在線」平臺旗下K12人工智慧與編程教育平臺
  • 誠邀加入高校跨學科社會創新課程聯盟,一同開啟社會創新人才培養新路徑的探索之旅!
    針對國內高校社會創新教育改革的重點難點,西交利物浦大學持續深入探索和廣泛交流,如2019年與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山西師範大學合作,共同探索跨學科社會創新課程。,打通課程、平臺、資源的屏障,為當前中國大學培養社會創新人才探索新的路徑,有效助力更多學生的成長和提升。
  • 豐富的課程體系 快樂的校園生活
    「構建特色課程體系,促進學生快樂發展」是康巴什區第四小學的課程思路,培養學生創新思想、實踐能力和學科技能,是四小的辦學初衷和育人目標。四小把課程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為學生開設了豐富多彩、結構多元的課程體系,為每一個學生走向未來做好奠基。
  • 回眸「十三五 」——東北師大附中課程建設近五年成果梳理
    「十三五」期間,東北師大附中在全面落實國家課程的基礎之上,充分結合學生特點與全面而個性的發展需求,進一步完善課程結構,全面優化整合課程資源,以促進學生學術化發展為特色,初步架構了學術型課程體系。在「培養自覺自律、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能力、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學術型學生」育人目標的引領下,學校始終以素質教育為方向,堅持「五育」並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 領航探索 實踐創新 積極貢獻「上財方案」|經濟學課程思政案例教研...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助理鄭少華在致辭中介紹,上海財經大學從落實高校主體責任、創新教師隊伍管理方式、加強思政課主渠道功能、挖掘專業課的思政元素等四方面整體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適時推出《上海財經大學關於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方案
  • 聚焦福建江夏學院「管理創新—案例與實踐」課程建設
    福建江夏學院「管理創新—案例與實踐」課程建設 2018年,福建江夏學院繆匡華教授主持的「管理創新——案例與實踐」課程獲得了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認定,在福建省新建本科高校中實現了國家級別課程零的突破。 培養創新型人才對於建設創新型國家、促進大學生就業創業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多年來,福建江夏學院一直發揮著學科龍頭帶動作用,不斷在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上下功夫。「管理創新——案例與實踐」這門課程是一門兼具理論性、實踐性、創新性的創新創業類課程。
  • 探索微觀經濟學課程的特點及創新論文
    探索微觀經濟學課程的特點及創新論文 微觀經濟學是高校財經類各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如何改進課堂教學過程,增加教學效果,一直是該課程教師所關注與探討的問題。二、微觀經濟學教學的探索與創新(一)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微觀經濟學課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學生掌握微觀經濟學基本理論內容,並在此基礎上,提高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運用經濟學的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
  • 空間體育和運動治療兩年制基礎培訓——先導課程
    學得一門太極、心意六合、八卦等內家功夫,做傳承文化的一員,通過現代運動與空間體育及空間動態的結合,探索與發展新方法。他也是空間體育協會五年制在職培訓項目的畢業生,並掌握了運動療法,取得了三級空間體育(訓練員)證書和Bothmer體操(訓練員)證書。他已經在美國波特蘭開啟了一級空間體育(訓練員)的培訓,也是波特蘭的綜合康復中心的運動治療師。他從2013年開始成為臺灣新竹教育大學的客座講師講授空間體育課程。他現在也在波特蘭的雪松華德福學校代課,已經在2015年完成1-8年級一輪教學。
  • 2013年創新財稅「價值鏈管理」系列面授課程體系(北京)
    致力於企業價值最大化【課程特色】創新系列課,提升看得見  基於以上理論背景,中華會計網校精心研發了致力於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創新財稅「價值鏈管理」系列面授課程體系;我們所倡導的「價值鏈管理」會深入關注企業全流程業務中的財務價值鏈管理、稅負價值鏈管理、行業財稅價值鏈管理等財稅業務管理,幫助企業高管、財務領導及基層財務做好財稅管理,全面提高財稅管理效益,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 教師招聘考試《新課程改革》複習要點四:三級課程管理體系
    一、傳統課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課程管理意識較差1.缺乏對課程管理的研究由於我國課程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涉及面較窄,許多人認為課程管理包含在教育管理之中,甚至認為它可以包含在學校管理中。3.遇到問題未能從管理方面找辦法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問題,大都與管理有關。但是由於許多人管理意識的淡薄,遇到問題很少想到從管理方面找出路,想辦法。(二)課程管理的行政手段多,技術手段少我國長期以來傾向於用行政手段進行課程資源管理。
  • 視頻|上午完成學科課程下午參加活動課程 重慶這所小學有點不一樣
    三級課程融合實施是謝家灣小學推進素質教育的載體。學校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融入國家課程,形成三級課程一體化課程結構,既節約了時間、避免交叉重複,提高課程效益,又保證了國家課程的高質量落實。師生在上午高效完成學科課程,下午學校則開設了200多個社團活動和500多個學科專題綜合實踐活動供學生自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