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學校教育者對於三級課程和三級課程管理這兩個概念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課程設置是基礎教育的重大問題,不僅關係到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而且關係到學生的學習負擔和教育目標的達成度。那麼,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界究竟應當強調三級課程還是三級課程管理呢?我們不妨從如下思路中尋找答案。
首先,我們要釐清這兩個概念。三級課程與三級課程管理雖然僅兩字之差,但意義迥然。三級課程是對課程的分類方式。學校開設的課程除國家課程還有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學校課程與國家課程並行,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做加法,學校的可操作面非常廣泛;三級課程管理的核心在於管理,國家、地方、學校在各自的權限內都負有相應的管理責任:學校要保證課程的具體實施,保質、保量落實國家課程,國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監督指導。這種情境下,學校課程的主體是國家課程,學校沒有太多的操作空間和自主權,根據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學校的客觀條件和師資隊伍的整體情況,基礎教育階段更強調三級課程管理,突出學校落實國家課程的主體責任。
其次,我們可以從國家有關部門出臺的相關文件解讀中得出基礎教育應更加重視三級課程管理而不是三級課程的結論。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決定》正式提出「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這是三級課程概念在國家文件中首次出現。2001年,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則提出「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此後出臺的一系列有關文件都沿用了三級課程管理的說法,例如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指出,「學校要提高校本課程質量,校本課程原則上不編寫教材。嚴禁用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取代國家課程,嚴禁使用未經審定的教材」。學校負責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這是學校課程的本真意蘊,學校不應當也不可能獨立於國家課程方案隨意創造自己的課程體系。靜下心來切實提高教育質量,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受益者,這是學校的根本職責所在。
此外,從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看,大範圍推廣三級課程也不現實。以高中為例,《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規定:普通高中學制為三年。每學年52周,其中教學時間40周,社會實踐1周,假期11周。每周35課時,每課時按45分鐘計。18課時為1學分。學生畢業學分最低要求為144學分。其中必修課程88學分,選擇性必修課程42學分,選修課程14學分。考慮到切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和各類測驗的需要,再計入近1年的高考複習時間,留給校本課程的課時非常有限,否則就會擠壓國家課程的課時。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基礎上,保質保量開設國家課程對於很多學校都是挑戰,這種情況下再大談特談構建校本課程體系無異於構建空中樓閣。
最後,從課程的本質看,我們也應當將重心放在三級課程管理上。英語中課程一詞的原意是跑道,這體現出課程具有一定的限制和規定,體現出課程設計開發的規劃和目的。不管時代如何發展,理念如何更新,課程的這一原始意義是不變的,決不能忘卻和捨棄。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承載著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思想,規定了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是國家意志在教育領域的直接體現,在立德樹人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課程根本上體現的是國家意志,不是校長的辦學理想,辦學者的首要任務是保證國家課程的貫徹落實。很多學校構建的所謂學校課程體系往往打著學生個性發展的旗號,然而學生的發展訴求因人而異,學校應提供的是最基本和可供學生自主支配的充裕時間,試想對於一個連閒暇時間都沒有的兒童,何談全面而充分的發展呢?
正是對三級課程和三級課程管理方面理解的混淆,導致在很多學校出現了打造校本課程的熱潮。實際上,學校執行國家課程的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創造性勞動正是在實踐國家課程的校本化。通過採取針對性策略,創造性地落實國家課程要求,是因材施教的體現。學校承擔的課程管理責任,絕不意味著學校要在國家課程之外另起爐灶,開展名目繁多的學校選修課程,而應當將精力投入保質、保量落實國家課程中。廣大中小學管理者要通過提高教育政策解讀能力、提升課程管理水平,不斷增長立德樹人的實踐智慧。
(作者單位分別系哈爾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哈爾濱教師發展中心)
《中國教師報》2020年12月02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