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北師範大學CATTI校本課程開發為例
十年是一個重要的時間刻度。今年是全國翻譯資格(水平)考試(CATTI)實施的第十個年頭,也是翻譯教育從外語教學母體中逐漸分離,走向翻譯專業教育層級化、體系化發展的十年。在此意義上,CATTI與翻譯專業教育同路並行。作為一名在此路上奔走的普通老師,筆者親歷了CATTI日益重大的影響力,在自己的工作中探索了CATTI與翻譯專業本科教育融合的途徑。二者在我校翻譯人才培養上的融合過程,對筆者而言是一個探索之旅,既有拓路的艱辛,也有收穫的喜悅。在十年這一刻度上,回首來時路,展望前方遠景,一路的實踐與反思欲與同仁分享、祈商。
一、CATTI校本課程的開發:探索與發現
十年前,我國部分高校開始設立英語專業(翻譯方向),西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也是其中的一員。2003年,我校招收了第一屆翻譯班學生。當我們第一次了解到CATTI後,意識到這一考試對於翻譯學習者的重要性,急切讓師生對此有所認識,希望能夠儘快開設與CATTI相關的課程。但是如何將CATTI與翻譯本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當時卻是困難重重:
困難一:師生對CATTI考試資格證尚無認識,內在需求較弱。
我校地處西北,當時對這一全國性專業考試的回應可用「漠然」來形容。我院的翻譯任課教師沒有一位報考,學生對其的認知幾乎為零。但是師生對此沒有回應並不表明CATTI本身並不重要,而是意味著要做更多工作促進對其的認識。雖召集學生進行了集中宣講,鼓勵報考,但應者寥寥。
困難二:CATTI如何融入我院已有課程體系。
如果開設一門與CATTI相關的課程,它應如何設置?首先需要確定學生的程度是否能夠達到CATTI最基本的要求,開設在哪一年級為宜等,而這都有待對學生進行測試。2004年我們組織了一次CATTI三級口筆譯模擬考試,並進行了成績分析,結果顯示:從難度看CATTI考試(三級)的內容可以納入到課程內容體系。於是增設了一門《翻譯資格證考試輔導》課程。由於屬於初步探索,暫將課程類型定為任選課,周學時為2學時。
困難三:授課教師壓力大,教學模式粗糙。
囿於當時師資隊伍中沒有參加過CATTI的老師,因此開設這樣一門課給任課教師帶來極大壓力。教師需要廣泛查閱資料,掌握CATTI考評目標,考評內容、方式以及相關要求。由於授課時數的限制,課程內容只能以CATTI三級《筆譯實務》教材講解為主,授課模式相對單一。
雖然在最初的探索中,無論在師資的配備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準備上都捉襟見肘,學生也無明確報考CATTI的願望,但我們還是開始了艱難的破冰之旅,引導學生通過CATTI進一步認識翻譯職業能力提升和職業發展的重要性。令人喜悅的是,這些努力在首次開設這一課程後就見到了效果:一名學生報名參加了CATTI並順利通過了三級筆譯。當時CATTI甘肅考生寥寥無幾,這一成績對我們師生是一個迎春花般的訊息。在接下來幾年裡,我院翻譯班學生通過CATTI的逐年增多,2006級和2007級有兩名學生在三年級時通過了CATTI三級筆譯,四年級通過CATTI三級口譯。同時,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CATTI課程的師資力量也逐步增強,教學方式、教學評價方式也日趨豐富。
在探索中我們發現:翻譯職業資格認定、翻譯能力水平的評價的內容與翻譯專業本科教育不僅可以結合,而且還可以有力推動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這門課程的初期開發是基於直覺性認識,隨著經驗的積累,結合課程理論我們對已有的經驗進行了理性梳理,對CATTI校本課程開發從兩個維度進行了反思與優化:一是顯性課程維度。分析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方式方面與CATTI、與其他課程有效銜接的問題;二是隱性課程維度。探討如何在CATTI校本課程的教學中融入翻譯職業素養等隱性教學內容。
二、課程理論視域下CATTI校本課程的反思
一個學校的課程體系是其培養理念、培養目標的具象,課程體系以緊密聯繫的教學目標和有序的教學活動為特徵,學生通過結構化學科知識安排和有序的學習活動達到既定的教育目標。另一方面,在當今專業化程度日益增強,職業分工日趨細化的背景下,學校課程體系的建構須要與社會需求相聯繫,與翻譯行業的變化相呼應,能夠有力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在此意義上,將CATTI與專業教育實現「無縫對接」是每個翻譯專業院校需要關注的內容之一。
CATTI的社會價值具多維性。它既是對從事和有志於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員的翻譯能力和水平的權威性評價方式,也是翻譯職稱認定的統一評定方式。此外,通過該考試進行翻譯專業資格認證,大力促進了翻譯行業的規範化發展。雖然,CATTI與翻譯專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在本質上有內在的聯繫,但翻譯本科院校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CATTI也有其作為水平考試、資格證考試所特有的形式與內容。在本科階段開設與CATTI相關課程,其課程目應該是什麼?是以學生獲得翻譯資格證書為旨歸嗎?是為給學生增加一塊求職的敲門磚嗎?如果是,那麼課程模式是否要與翻譯培訓機構授課模式相靠近?如果為否,那麼設置CATTI相關課程的意義是什麼?應該採用怎樣的教學模式?對這些問題的回答,直接影響到教師在CATTI課程中所傳遞的理念,影響到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的選擇;教師的這些選擇又會影響到學生對翻譯活動的認識,對翻譯職業的認識。因此,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追本溯源。
泰勒認為教育目的源於學生的需要、社會的需要和學科的需要。(黃政傑:2000,145)。Sonia Colina (Sonia,2003)基於「培訓」和「教育」的對比分析,梳理了在翻譯教學中的多種形式之間的區別與聯繫,不同層次之間的特點和要求。她認為翻譯本科階段的培養應屬於教育性質,而非職業技能的培訓性質。教育的核心目標是促進個體的成長,發展其認知能力,並培養其在以後工作中多樣的工作情景的態度和素質。從本質上講,翻譯專業教育在本科階段,不同於社會市場所提供的短期培訓式的教學,也不同於具有凸顯職業教育特質的MTI教學。在本科階段的翻譯教育具有二元屬性:一是育人的屬性,二是職業教育的屬性。其育人的屬性決定了在本科階段設置CATTI相關課程,不能僅僅以獲得翻譯資格證書為終極目標,進行功利化教學;其職業教育屬性決定了翻譯專業本科階段的教學應將翻譯專業資格的考評內容納入課程體系,並通過開發CATTI課程,引導學生認識翻譯職業要求,了解翻譯行業發展,提升翻譯實踐能力。
三、CATTI校本課程的優化
基於以上反思我們認識到CATTI校本課程開發在本科階段不能簡單化,將其生硬地嵌入課程體系中,而應該結合翻譯職業的發展、本科階段教育特徵和學生的需求狀況進行一體化的設計與開發,使之能夠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不斷優化CATTI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實踐與反思聚焦於三個具體方面的「銜接」:
(一)CATTI校本課程目標與CATTI(三級)考評目標的銜接
課程目標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體現。CATTI(三級)的目的是為了檢驗應試者的筆譯實踐能力是否達到準專業譯員水平,在考試中主要測試譯者的翻譯實踐能力。在開發CATTI課程時,基於對翻譯專業本科教育二元屬性的認識,在該課程目標中以CATTI三級的要求為基點,以翻譯能力培養和翻譯職業素養教育的相關內容為重點,試圖將翻譯本科專業教育的職業性和育人性聯繫起來,將翻譯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翻譯專業人文素養的培養結合起來,將顯性課程的目標與隱性課程的目標結合起來。課程目標表述下:
1、了解全國翻譯資格證考試的意義及要求; 熟悉三級筆譯考試的考試流程,內容和題型;掌握相關題材的詞彙和常用表達;擴大常見行業領域或專題的知識面,豐富術語庫的詞彙量。
2、進一步理解、掌握在前期課程中所學的翻譯策略和技巧,在本課程中能夠較為熟練地加以綜合應用;能夠結合所學翻譯理論對翻譯問題進行反思,提高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能力;
3、通過完成課堂任務和課後翻譯任務,提高學生電腦操作能力和網絡資源搜索能力,開展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基本工作習慣,提高交流、合作能力,提升翻譯職業素養。
(二)CATTI校本課程內容與CATTI(三級)內容的銜接
1、CATTI I(三級)難度與校本課程開設時間的銜接
從第一次翻譯資格證模擬考試的結果看,我校的CATTI課程開設在四年級是比較合適的。然而,兩個方面的因素使我們將該課程安排在第六學期。(1)CATTI課程與相關課程的聯繫。在第六學期,我校的翻譯專業學生已經修完翻譯基礎課程,CATTI中所要考核的技能運用是綜合性的,因此,通過CATTI課程的學習,不僅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前五個學期所學的知識與技能,而且有助於提高他們的翻譯技能的綜合運用的能力。(2)學生的參考機率與學習狀態。在第六學期,學生修讀完CATTI課程後有三次可以參加考試的機會;若將該課程設置在四年級,學生要面臨的專業八級考試、擇業與考研壓力會影響考試準備情況,也會減少學生參考的機會。此外,根據翻譯資格證《大綱要求》,CATTI(三級)難度大致為非外語專業本科畢業、通過大學英語六級考試或外語大專畢業生水平,並具備一定的口筆譯實踐經驗。從以上表述中得知,原則上該類課程設置在三年級可行。
2、CATTI校本課程內容與CATTI I(三級)教材的選擇
CATTI的筆譯與口譯分為綜合能力類和實務兩類科目,所涉內容豐富廣泛,每個科目各有側重。但本科階段教學任務繁重,總學時有限,難以將CATTI內容完全轉化為相應門數的課程進行學習。在前期探索的經驗上,在後來的課程改革中,我們對CATTI校本課程進行優化,將《翻譯資格證輔導》這一課程分化為兩門課程——《筆譯綜合技能》和《口譯綜合技能》,課程名稱變化旨在體現該課程重點為翻譯技能的綜合性運用,突出翻譯實踐,在教學上不以考試輔導為目的,而是融入為學校課程體系。課程類型也從任選課提升為專業必修課。
在CATTI校本課程開發實踐中發現:CATTI(三級)教材是翻譯本科教學內容的有力補充,若課程設計得當,CATTI教材第六學期的教學能夠實現良好的銜接。受我校總學時統一要求所限,CATTI教材不能全部用為課堂教材。根據這一階段學生語言能力和翻譯能力培養階段的特點,翻譯實務科目的教材選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藍本,將綜合能力科目的教材作為學生自主學習教材。
CATTI (三級)的筆譯教材既有和語言學習有關的詞彙、閱讀理解、語法等模塊,也有基於翻譯專題領域的翻譯實務訓練;口譯部分既有針對英語聽力理解表達能力模塊的內容,又有具有特定文體特徵的口譯實務訓練。口譯和筆譯教材都包含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的講解與英漢互譯問題分析。因此,在翻譯知識與翻譯技能上,CATTI教材的內容具有很強的綜合性,這正好符合我校三年級階段所需翻譯課程內容的特點。泰勒指出在設計課程內容時須符合三個原則:連續性、順序性和統整性。(李子建、黃顯華:1994:269)連續性是指課程中所包含的因素在學習的不同階段予以重複,使學生有機會反覆練習。順序性是指每一個具有連續性的經驗建立在遷移經驗之上,並對同一題材作更深、更廣的處理。統整性是指統整學生分科的學習內容,以增加學習的意義,應用性和效率,並使學習者能將其行為、技能與所學的重點加以統一和連貫。從連續性、順序性這一縱向的維度看,CATTI校本課程與學生之前所學內容形成了良好的銜接。學生前期所學的筆譯知識與技能主要包括:英漢對比知識、英漢互譯的基本技巧、語篇與翻譯的基本知識、文體與修辭知識等;基礎階段的口譯類課程主要訓練學生聽辨能力、譯述能力、筆記方法和基本的口譯理論知識等。在人文素養類課程中,學生修讀了《英語國家概況》、《西方文化》等課程;因此,學生前期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在CATTI校本課程中會得到深化,而且運用的綜合程度更高,這有利於學生翻譯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從橫向維度看,CATTI校本課程與同期開設的其他專業課程形成了對接。在第六學期所開設的筆譯課程為「文體與翻譯」,口譯課程為「專題口譯」,這些課程與CATTI筆譯實務與口譯實務在難度上接近,在內容上相呼應。CATTI課程與這些課程雖各有側重,但形成了教學內容上的統一性,互為補充。
(三)校本課程的教學方式、考核方式與CATTI(三級)考評方式的銜接
作為專業水平和翻譯資格認證考試,CATTI(三級)採取的是終結性的評價的方式,而在教學情境中,採取終結性評價的單一方式是不利於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在CATTI校本課程中,為了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和所遇到的問題,提高學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平時的教學評價中採取了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自我評價、同學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甚至在學期翻譯任務的評價中,也避免採用非常單一的評價模式。以《筆譯綜合能力》的學期作業的評價為例,該成績評定是基於譯前、譯中、譯後三個環節:(1)譯前的準備是否充分。學生須查找詞彙,相關術語、背景資料,對翻譯文本的特點和難點進行分析。(2)譯文翻譯質量是否達標,這一部分從譯文的忠實、流暢程度、修改力度以及譯文排版等方面進行評價。(3)翻譯任務完成後,學生對其的反思是否深入,考察學生對翻譯問題進行分析總結的能力、結合所學理論進行反思的能力。通過這樣多維度的評價,促進學生對翻譯能力多元構成的認識,重視綜合能力的提升。此外,結合模擬考試,讓學生對CATTI考試模式、應該達到的翻譯速度和應試的心理素質有感性認識。在教學方法上,雖然課程教材選用的是CATTI指定教材,但在具體的教學中,並沒有完全按照教材模塊進行強化式、培訓式教學,而是在教學中融入翻譯理論的分析,採取小組討論、教師點評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學生思考與交流,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翻譯問題的能力。
四、結語
在我國翻譯人才培養日益體系化,翻譯工作日趨職業化的時代大潮中,我校的CATTI課程開發只是滄海一粟。然而,一塊小小的稻田也能映畫出廣闊天空的一幀美景。CATTI校本課程開發見證了翻譯本科教育與CATTI的牽手,探索了二者在這一人才培養階段的融合途徑和教學價值。這一探索之旅的甘苦已融入一屆又一屆學生的成長之中,參與者的反思也已一點一滴化為學校的翻譯專業教育實踐之中。在十年這一重要刻度上,對CATTI校本課程開發過程的實踐與反思作此回顧,只為拋磚引玉,以期翻譯學界、業界為CATTI 與翻譯教育在未來深度融合勾畫更為宏大的願景,福澤莘莘學子。
(董曉華 二等獎作品)
參考文獻:
1. Beeby,Allison, Language learning for translators: Designing a Syllabus [A]in Kirsten Malmkjaer (eds.) Translation in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C].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
2. Colina, Sonia. Translation Teaching, from Research to the Classroom: A Handbook for Teachers[M].Boston: McGraw-Hill. 2003.
3. Gile, Daniel.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1.
4. Pym, Anthony. Redefin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an Electronic Age [J]. Meta. 2003 (4): 481-497.
5. 柴明熲. 對專業翻譯教學建構的思考——現狀、問題和對策[J]. 中國翻譯, 2010(1): 54-56.
6. 多爾著,後現代課程觀[M].王紅宇譯.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7. 何剛強.譯學無疆,譯才不器——翻譯(院)系培養人才應有長遠的眼光[J].上海翻譯,2006(2): 39-42.
8. 黃政傑. 課程設計[M]. 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
9. 姜秋霞、曹進.翻譯專業建設現狀:分析與建議[J].中國翻譯,2006(5):8-13.
10. 李子建、黃顯華.課程:範式、取向與設計[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4.
11. 仲偉合、穆雷. 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外語, 2008(6): 4-8.
12. 仲偉合. 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本科教學要求 [J].中國翻譯,201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