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不久前發布了《關於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根據通知,全國共有35所高校獲首批人工智慧新專業建設資格。
那麼,什麼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發展前景怎麼樣?又有哪些大學開設了人工智慧這個新專業?
帶著這些疑問,今天就由學穗網小編和大家一起揭開人工智慧的「神秘面紗」。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人工智慧從誕生以來,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可以設想,未來人工智慧帶來的科技產品,將會是人類智慧的「容器」。人工智慧可以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人工智慧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樣思考、也可能超過人的智能。
人工智慧聽起來「高大上」,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我們用美顏相機拍一張美美的自拍照,就是因為人工智慧為手機提供了圖像處理解決方案;出門前想要知道天氣怎麼樣,來一句「嘿,Siri」,喚醒手機裡的語音助手即可。這些簡單的操作,實際上就有人工智慧的介入,且扮演著重要角色。剛過去的「618」,如果你的訂單中有書籍、羽絨服,再次打開手機京東、天貓等手機APP時,你會發現首頁的推送物品就有書籍、羽絨服。這些廣告也是基於大數據分析結果所進行的智能推送。指紋解鎖、語音輸入法等人工智慧技術已集成到手機中。
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增速高於全球增速: 2015 年國內人工智慧市場為 12 億元,其中語音識別佔 60%,計算機視覺佔據 12.5%,其他識別部分為 27.5%。在只考慮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不包括硬體產品銷售收入(如機器人、無人機、智能家居等銷售)、信息搜索、資訊分發、精準廣告推送等的情況下, BBC 預計全球人工智慧總體市場規模 2020 年將達到 1190 億元,複合增長率約為 19.7%。
職場社交平臺LinkedIn(領英)去年7月發布《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顯示了全球AI領域人才需求的激增。數據顯示,通過該平臺發布的人工智慧職位數量從2014年的5萬飆升至2016年的44萬,其中對人工智慧基礎層人才的需求旺盛,尤其是算法、機器學習、GPU、智能晶片等方面,相對於技術層與應用層呈現出更顯著的人才缺口。目前,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中,約32%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和浙江大學。隨著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高科技企業在人工智慧技術開發和應用上的不斷探索,會有更多人才和資本向人工智慧產業應用領域湧入。
統計顯示,人工智慧人才目前處於明顯短缺狀態,這種狀況還存在擴大的趨勢。當前社會技術環境下,需要兼顧紮實的專業技術和複合型背景的人才。在網際網路企業中,人工智慧的薪酬排在第三位,其中薪酬最高的是聲音識別方向的從業者。有獵頭透露,去年人工智慧領域碩士應屆生的年薪是30萬元左右,博士生年薪50萬元,今年博士生漲到80萬元完全有可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東北大學、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湖南工程學院、華南師範大學、吉林大學、江蘇科技大學、江西理工大學、蘭州大學、南京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四川大學、天津大學、同濟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長春師範大學、浙江大學、中北大學、中原工學院、重慶大學、安徽工程大學、大連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