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個人工生物角膜日前成功完成臨床試驗,人工角膜移植後的總有效率超過了90%,愈後效果已經接近人體角膜。
第四軍醫大學組織工程研發中心金巖教授介紹研究成果
有效率達94.5%
9月29日,由我國著名眼科專家、北京同仁醫院鄒留河教授主持的 「人工角膜」的臨床試驗總結會議在深圳召開。 該「人工角膜」的臨床試驗由國內著名的眼科臨床醫院擔任臨床試驗工作,以北京同仁醫院牽頭,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河南眼科中心、武漢協和醫院等醫院參與。多中心臨床試驗數據顯示,總有效率達到94.5%;經過臨床試驗觀察,「人工角膜」的愈後效果已經接近人體角膜。
據悉,該項重大的科研成果,在國家「863計劃」支持下,已由中國生物醫學再生科技有限公司下屬子公司深圳艾尼爾角膜工程有限公司,與第四軍醫大學組織工程研發中心金巖教授的團隊聯合開發成功,並投資建成了產業化的規模生產基地。該產品是組織工程的前沿產品,可以替代人捐獻角膜,這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完成臨床試驗的高科技人工角膜產品,該產品完全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發並擁有完整的自主智慧財產權。
當天參加「人工角膜」臨床總結大會的專家和眼科醫師高度認定了「人工角膜」的臨床效果。業內人士指出,該產品將極大地解決角膜供體不足的問題,有望成為一個造福人類的革命性眼科產品。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共有角膜盲患者超過千萬,中國也有數百萬患者。目前,患者重見光明的唯一辦法是移植捐獻獲得的異體人角膜,但是全國人捐獻角膜每年僅3000例,遠遠無法滿足需要。
人眼角膜結構複雜
投入臨床應用已不遠
據《長江日報》報導,參與國內首個人工生物角膜臨床試驗的110多名患者,有47名來自武漢協和醫院,並且全部取得理想效果。
協和醫院眼科主任張明昌教授介紹,人工角膜的臨床試驗開始於3年前,1號患者就來自協和醫院,共有47名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按照醫學臨床試驗的要求參與。
9月底,1號患者、來自監利的周女士回協和醫院複查,移植了人工角膜的右眼視力恢復到0.4,而正常的左眼視力本身也只0.5,雙眼看上去並無差異。
3年前,周女士患真菌性角膜炎,左眼球的2/3被灰白色的潰瘍病灶覆蓋,近乎失明。周女士面臨摘除眼球的風險,表示願意參加人工角膜的移植試驗。
據了解,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種致盲率極高的角膜病,治療難度很大,一旦藥物無法控制感染,必須進行角膜移植,否則面臨摘除眼球。
「其他46人全部是像周女士這樣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張明昌介紹。
他介紹,角膜移植的作用分為治療性、復明性、美容性三種。47名患者真菌性角膜炎全部治癒,部分患者視力也得到一定恢復,說明人工角膜取得了理想的治療效果。
張明昌表示,人工角膜還在臨床試驗階段,投入臨床正式運用要等待國家批准,預期應該不遠。
人眼球結構
使用生物材料製成
角膜是眼球前部的一層僅有0.5毫米厚的高度透明組織,就像照相機的鏡頭一樣對成像起了關鍵作用,一旦混濁或受損將直接導致患者失明。雖然角膜看起來薄而透明,卻是由無數排列緊密、縱橫交錯稱網狀的膠原纖維構成,光靠化工分子材料等純人工材料,目前無法做出這樣精密複雜的結構。
國外雖然早已有人造角膜生產,但這些角膜均為人造高分子化學材料製成,組織相容性不佳。
據了解,我國首個人工角膜產品以豬角膜為原料,是一種新興的生物材料,在去細胞去抗原處理後,保留其天然角膜三維立體結構,降低其免疫原性,以防止產生免疫排斥反應。患者移植後,可以逐漸與自己原有的角膜組織整合,從而終身使用。
參與我國首個人工生物角膜研製工作的第四軍醫大學組織工程研發中心金巖教授介紹說,「豬的器官結構和人很接近,但豬的角膜要用在人身上,首先要去除它的抗原性,去除它的細胞。這個細胞核抗原都在網狀膠原纖維裡包埋著,怎麼樣把細胞抗原去除掉,有保護好這些膠原纖維,這是一個核心問題。」
2010年,中國海洋大學角膜組織工程實驗室主任樊廷俊領導的科研項目曾成功研製出生物材料的人角膜內皮。樊廷俊介紹說,生物材料角膜內皮雖然國外也有人工培養成功,但由於採用了轉基因技術,因而具有潛在致瘤性,無法應用於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