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這句話?

2021-01-07 國學大觀

導讀:如何理解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這句話?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這裡老子說到的一、二、三,指道道教創生萬物的過程。這幾個數字,代表的不是事物和具體數量,它用來表示"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的一個過程。

」一指道是本體,二是指陰陽,三是指器,即有形的物體。「三生萬物,即是有形的物體成為萬物」

舉個例子,一天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就是道生一;一整天分為晝夜,晝夜就是一天的陰陽兩部分,沒了白天或者沒了夜晚都不是一整天了,就是一生二;有了晝夜對立和轉化,才讓人明白什麼是晝什麼是夜,才有了早中晚,也就是二生三;早中晚也只是一部分或者一個階段,它們之間再變化,隨後就有個凌晨、清晨、傍晚、十二時辰、刻、分等,然後它們再互相聯繫影響變化,萬事萬物也就出現了。

靈遁者油畫

關於三的內容

儒道佛並成為三教,下面逐一說一說每個教內的「三」內容:

1、道教:

三清:元始、靈寶、道德天尊

三花聚頂:精、氣、神

2、儒家

三尊:君、親、師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

三才:天、地、人。

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

3、佛教

三寶:佛、法、僧

三世:過去、現在、未來

三尊:西方三尊、藥師三尊、釋迦三尊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三學:戒、定、慧

《易·繫辭下》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包犧氏便是伏羲,這便是八卦的由來。後人稱其為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每一個卦都代表一個自然現象。而每一卦都是由三個陰陽符號組成。根據數學排列組合的原理,只能用三個陰陽符號,才能組成八個不同的掛。多一個或者少一個都不行。因此說八卦只能由三個陰陽要素才能組成。所以說三生八卦。而八卦生萬物。也就是三生萬物。

從現實來看也是如此。我們所存在的世界。也是三維世界。生活當中也是無三不成。比如一副圖畫,是由點,線,面構成。一座房子,必須要有長,寬,高。一個家庭,要由父,母,子女組成。一件事情,也是有開始,高潮,衰落等三個階段所組成。

陰陽是由「人」從萬事萬物中抽象出來的兩個概念。那麼人就是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地球上生命有數千萬種,而只有人才具有智慧。如果離開了人,那麼一切都將沒有意義。所以古人講:天地人三才。才能構成我們人類眼中的自然萬物。

靈遁者油畫

「逢七必變」這句話來自《易經》

根據易經的說法,一為太極初始,二為陰陽,即男女雄雌,陰陽所生為三,就是後代,無數的萬物陰陽後代就構成了萬物。萬事萬物又分為六個階段,由開始到結束的六步驟,而六步走完就已進入其他大情況,所以逢七必變。

「七」這個數很神奇。在全球主要的文化中,「七」往往代表著一個周期的時間。

七在西方世界裡,一星期有七天,是因為在基督教文化中,上帝用六天創造了世界,第七天為休息日。聖母瑪麗亞有七件快樂的事以及主禱文共有七部分等等,可見「七」在人們眼裡代表神聖和吉祥。如果加以物極必反的思維去看的話,「七」既然代表美好的東西,那麼過了「七」事物就會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

大家有沒有發現,中國歷史上幾次的大興盛冥冥中似有規律。總體看起來,也的確是700年左右。

在中華文化裡,數字「七」的地位極其重要。我們的祖先最早崇拜「七」是源於天上的星星,北鬥七星,因為它可以幫助人們辨別方向。萬經之首《易經》中,八八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個爻,從一到六,由初爻到上爻,如果再繼續發展的話就進入下一個卦了,這是「逢七必變」。

舉一個人體生理上的例子,女人的生理周期和「七」息息相關。在七歲,十四歲,二十一歲......在生理上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到七七四十九歲,便開始進入更年期。這是人體的「逢七必變」。

縱觀中國歷史,歷700年一次大的興衰。第一次在公元前8世紀周朝達成了封建的統一,是有史以來首度繁榮的盛世;第二次在公元前1世紀漢武帝把封建的統一變為郡縣的統一,成為十分強盛的帝國;第三次在公元7世紀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曾孫唐玄宗李隆基,造就大唐盛世,以至於現在外國對中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唐人;第四次在公元14世紀明太祖朱元璋恢復中華王朝再興盛世:第5次是14世紀+700年,約是21世紀,也就是現代文明,我們的民族正在逐步走向復興。這是歷史的「逢七必變」。

在西方神話中,上帝造天地人用了6天時間,最後一天累了要休息,於是一周就定了7天。

靈遁者國學智慧整理提供。

相關焦點

  • 千古不變的定理的中國文化:三生萬物,逢七必變
    由此可以觀之,三指的便是人類,而人類又創造了世間萬物。然而萬事萬物又分為六個不同的階段,按照常理來看,走完這六個階段,也就意味著圓滿結束。 按照這種思想,一旦出現了第七階段,說明事情發生了變故,也就是逢七必變。千古不變的定理的中國文化:三生萬物,逢七必變。在現實生活中具體如何表現呢?此事值得人們深究一番。
  • 為什麼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逢七必變?
    為什麼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指的是萬物生成的原理。」一指道是本體,二是指陰陽,三是指器,即有形的物體。「三生萬物,即是有形的物體化生萬物」。
  • 「三生萬物」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逢七必變」帶給人怎樣的啟發
    《易經》中說:八卦生太極,太極生陰陽,陰陽生萬物,其中萬物首先包含了人類,也就是說人是陰陽互相結合而生成的。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無形勝有形,這和《易經》中伏羲的先天八卦不謀而合。
  • 中國文化中逢七必變,是個千古不變的定理
    這究竟是人為發展的規律,亦或是大自然獨特的深奧秘密?華夏中國文明「六六大順,逢七必變」,是個千古不變的定理。人類在關於中國哲學的研究當中發現,華夏民族自遠古時期以來,或是朝代的興衰更迭,或是事物的推陳出新,亦或是人類的新陳代謝,都逃不開「逢七必變」的定律。因此「逢七必變」又被世人視為一種「時間輪迴」的標誌。古語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逢七必變。
  • 三生萬物,逢七必變
    我們常會有特別喜愛的數字,或者覺得幸運的數字,在《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其中的一即是太極初始,二則是陰和陽,陰陽矛盾統一相交從而產生第三者,三即是陰陽後代之道,由此構成了世間萬物,既符合道家所講述的適勻的狀態,又符合《易經》中所提到的萬物相輔相成,既對立又統一,從而道出了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
  • 古代講究「逢七必變」,現代一周有七天,數字7有啥神奇之處?
    你有沒有聽說過「三生萬物,逢七必變」,怎麼說?一是太極初始,二是陰和陽,陰陽矛盾統一,相交從而產生第三者,這就是「三」,三是陰陽後代之道,由此構成萬物。這是來自《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我就有個問題問大家了?《易經》中每一卦是幾個「爻」呢?沒錯,是六爻,那麼六爻之後到七,就會發生轉變。
  • 中國人注重「逢七必變」,這個古老說法,有何事實依據?
    中國人始終對吉、兇十分敏感,而他們也對「六六大順、逢七必變」這句話有著獨特的理解。逢七必變何謂逢七必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逢七必變是人們從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歷史中探索出來的普遍規律。世界人民將7天作為一個循環,第七天也是人們休息放鬆的時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現代社會也是逢七必變。逢七必變是否真的有歷史依據呢?人們普遍信任這個所謂的真理又有著怎樣的原因呢?
  • 三生萬物才能萬物和諧
    《道路經》第四十二章的第一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關鍵詞是「三」,落腳點是「三生萬物」,規律是生一、生二、生三,止於三而穩成於三。準確理解上面這句話,先要搞清楚一、二、三之間是什麼關係。簡單理解,二是由兩個一疊加組成,二包含兩個一。同樣,三由三個一疊加組成,四是四個一疊加組成,其它以此類推,直到無限。
  • 三生萬物,如何理解才是正確的?
    故老子之道是無和有的統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無和有以道為基礎的交互作用,構成道與天地萬物一切現象微妙變化之間的總門。此「眾妙之門」就是「一」,通過這個「一」,道與萬物表現為這樣的邏輯聯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道德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怎樣理解和運用?
    《道德經》裡有一句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應該怎樣正確理解和運用呢?下面我就以我自己的理解來通俗易懂地和大家探討一下。首先來說說「一生二」。《道德經》主要就是講的「道」,那麼什麼是道呢?「道」其實就是宇宙的本源,也就是太極。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對於這兩句話,歷來都存在著很多曲解和誤解,甚至有人將其理解為帶有蔑視意味的言語。但是這句話真正想要體現的含義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在傳達一種極為冷靜客觀的思想境界。
  • 三生萬物:六十四卦如何演繹世界
    第五講:三生萬物:六十四卦如何演繹世界觀物吟[宋] 邵雍地以靜而方,天以動而圓。既正方圓體,還明動靜權。二、萬物演化: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數學上,常常把任意一個事物都看做「1」。《易經》上的太極就是一,是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八變六十四,六十四變三百八十四。
  •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一章歷來爭議比較多,現在流行的解釋是與《易經》的陰陽之說結合起來:「一」是太極,「二」是陰陽,「三」是陰陽結合繼而衍生萬物。還有說「一」是八卦的第一層「兩儀」,「二」是八卦的第二層「四象」,「三」才演化出了八卦,繼而八卦生萬物。
  • 理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幫你做事更準確沉穩
    其實類似這樣的思想也不是那位教授一個人發明出來的,因為黑格爾對辯證法的理解已經是講「正反和」,任何事物都有正體,然後反了,他就有了第二個體,一分為二了,然後經過正反的一段相當長時間的鬥爭和變化,又在新的基礎上回到了原來的狀態,或者叫否定之否定。
  • 四大常數之一的費根鮑姆常數,揭示了三生萬物的道理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裡面的「無名天地之始」,一句話都說出了宇宙來自虛無,西方晚了2500年才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論。但和這句話還差很多量級,因為有宇宙來源於虛無,並不只有大爆炸一種模型。大家品味一下,之後我們重點看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分別指的是什麼
    除了簡單易懂的成語外,有一句非常深奧且富有玄機的話,也讓很多人所熟知,那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你知道分別指的是什麼嗎?道生一這句話意思即為:大道化生出宇宙萬物的本源。一生二、二生三二就是二元對立,或者可以理解為陰陽兩種對立屬性,從這個角度理解,一生二,也就是太極生兩儀。凡事都有兩面性,萬事萬物都有對立統一的一面,事物和他對立的屬性同時存在,並且相互轉化,循環反覆。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二三」是什麼意思?
    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一句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中的「一、二、三」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是「二生三」,而不是「二生四」呢?首先說這裡的「道」,在這裡是宇宙本源的意思,是宇宙形成之前最原始最根本的那種存在。老子認為,世間一切萬事萬物,都是由「道」這個宇宙本體衍生出來的。
  •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對攝影的啟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好作品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每位攝影師,都有個成長過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不懂到熟悉,也就是所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道德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佛、道、基督教中如何解讀
    道德經中的核心思想之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分別指的是什麼?NO1:西方基督教聖經《創世記》中首句:【創1:1】 起初,神創造天地。在基督教徒眼裡,道德經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一個演變路徑。三生萬物中的三,可以解釋為新物種,這新物種根據二生三的模式,蝴蝶效應般的無窮變化,最終衍生出了萬物。
  •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理解與心得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不仁指的不是儒家的仁心思想,而是指不偏私的意思。芻狗就是一種用草編織成的狗,拿來祭祀用。天地不仁,指的是大道無情,沒有偏私的心,對待萬物都與對待芻狗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