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如何理解三生萬物,逢七必變這句話?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這裡老子說到的一、二、三,指道道教創生萬物的過程。這幾個數字,代表的不是事物和具體數量,它用來表示"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的一個過程。
」一指道是本體,二是指陰陽,三是指器,即有形的物體。「三生萬物,即是有形的物體成為萬物」
舉個例子,一天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就是道生一;一整天分為晝夜,晝夜就是一天的陰陽兩部分,沒了白天或者沒了夜晚都不是一整天了,就是一生二;有了晝夜對立和轉化,才讓人明白什麼是晝什麼是夜,才有了早中晚,也就是二生三;早中晚也只是一部分或者一個階段,它們之間再變化,隨後就有個凌晨、清晨、傍晚、十二時辰、刻、分等,然後它們再互相聯繫影響變化,萬事萬物也就出現了。
靈遁者油畫
關於三的內容
儒道佛並成為三教,下面逐一說一說每個教內的「三」內容:
1、道教:
三清:元始、靈寶、道德天尊
三花聚頂:精、氣、神
2、儒家
三尊:君、親、師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
三才:天、地、人。
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
3、佛教
三寶:佛、法、僧
三世:過去、現在、未來
三尊:西方三尊、藥師三尊、釋迦三尊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三學:戒、定、慧
《易·繫辭下》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包犧氏便是伏羲,這便是八卦的由來。後人稱其為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每一個卦都代表一個自然現象。而每一卦都是由三個陰陽符號組成。根據數學排列組合的原理,只能用三個陰陽符號,才能組成八個不同的掛。多一個或者少一個都不行。因此說八卦只能由三個陰陽要素才能組成。所以說三生八卦。而八卦生萬物。也就是三生萬物。
從現實來看也是如此。我們所存在的世界。也是三維世界。生活當中也是無三不成。比如一副圖畫,是由點,線,面構成。一座房子,必須要有長,寬,高。一個家庭,要由父,母,子女組成。一件事情,也是有開始,高潮,衰落等三個階段所組成。
陰陽是由「人」從萬事萬物中抽象出來的兩個概念。那麼人就是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地球上生命有數千萬種,而只有人才具有智慧。如果離開了人,那麼一切都將沒有意義。所以古人講:天地人三才。才能構成我們人類眼中的自然萬物。
靈遁者油畫
「逢七必變」這句話來自《易經》
根據易經的說法,一為太極初始,二為陰陽,即男女雄雌,陰陽所生為三,就是後代,無數的萬物陰陽後代就構成了萬物。萬事萬物又分為六個階段,由開始到結束的六步驟,而六步走完就已進入其他大情況,所以逢七必變。
「七」這個數很神奇。在全球主要的文化中,「七」往往代表著一個周期的時間。
七在西方世界裡,一星期有七天,是因為在基督教文化中,上帝用六天創造了世界,第七天為休息日。聖母瑪麗亞有七件快樂的事以及主禱文共有七部分等等,可見「七」在人們眼裡代表神聖和吉祥。如果加以物極必反的思維去看的話,「七」既然代表美好的東西,那麼過了「七」事物就會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
大家有沒有發現,中國歷史上幾次的大興盛冥冥中似有規律。總體看起來,也的確是700年左右。
在中華文化裡,數字「七」的地位極其重要。我們的祖先最早崇拜「七」是源於天上的星星,北鬥七星,因為它可以幫助人們辨別方向。萬經之首《易經》中,八八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個爻,從一到六,由初爻到上爻,如果再繼續發展的話就進入下一個卦了,這是「逢七必變」。
舉一個人體生理上的例子,女人的生理周期和「七」息息相關。在七歲,十四歲,二十一歲......在生理上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到七七四十九歲,便開始進入更年期。這是人體的「逢七必變」。
縱觀中國歷史,歷700年一次大的興衰。第一次在公元前8世紀周朝達成了封建的統一,是有史以來首度繁榮的盛世;第二次在公元前1世紀漢武帝把封建的統一變為郡縣的統一,成為十分強盛的帝國;第三次在公元7世紀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曾孫唐玄宗李隆基,造就大唐盛世,以至於現在外國對中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唐人;第四次在公元14世紀明太祖朱元璋恢復中華王朝再興盛世:第5次是14世紀+700年,約是21世紀,也就是現代文明,我們的民族正在逐步走向復興。這是歷史的「逢七必變」。
在西方神話中,上帝造天地人用了6天時間,最後一天累了要休息,於是一周就定了7天。
靈遁者國學智慧整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