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作業,可分為三個部分:
課前、課中和課後。
課前作業:屬於預習,又不同於預習。
所謂預習,是老師未授課前,提前預留時間,讓學生預習,仍然是在課中完成。
課中作業:是老師每傳授一個知識點,就當堂完成的作業。這個效果,優於其它時間效果,這也叫做「趁熱打鐵」。融會貫通的最佳時機,就在這裡。
課後作業:這是大家共同認可的核心作業形式和內容。
嚴格來說,從國家深化教育改革的本質上來說,課後,就是放學後,是不允許有任何學業內的作業的。如果有,有兩種原因:
1,課堂內應該完成的作業,但完成不了,或打譜該完成而依賴於課後來完成的作業。
2,老師專門給孩子們留下的課後作業,稱之為作業。
以上,這兩種作業,都屬於非「法」作業。
唯有課內隨堂實踐練習題,才屬於合理作業。
老師還可以給孩子們布置兩種「合法」作業:
1,課外勞動作業;尊老愛幼愛心服務和家務內務整理性質作業;
2,體育健身運動作業。
當然,無論是課前,還是課中,課後,此三類「合法」作業,都可比喻為:成年人在事業平臺內的必須完成的「工作」。
工作完不成,會得不到相應的勞動報酬。
作業完不成,就算是丟棄學生的基本屬性了。
當然,學生最核心的作業是:課堂內,學校內,互動聽課,即時反饋,汲取知識,充實自己,這才是最大的作業。
一位學生,真正的作業,只有在課堂內和學校內的活動中來完成,才屬於核心職責,課外的,課後的,一切作業,都屬於附屬附庸屬性作業。
工作與勞動,要張弛有度,勞逸結合。
學習生活,與此同理,過度的作業,同樣屬於勞動,勞動過度,照樣會對身心造成不良的影響。
學校內和課堂內的學習活動是大船的話,其餘的一切合法作業,都是船槳。
孩子們一定能夠乘船破浪前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