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陽沽酒客按:由於年代久遠沒有原始圖片抱歉
民間小吃來自民間,有家傳,有師承,也有的是一群平民百姓的智慧結晶。古人云:民以食為天,我從來不認為好吃是什麼壞事。我也對好吃懶做這個成語不以為然。因為在我的很多印象當中,好吃的人,普遍比較勤快,比較講究,比較願意去探索新生事物。而且他們的創造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普遍較強。
這一類人,一般對生活的態度都是積極樂觀的,不僅好吃,而是願意自己動手。特別是男人,拋開專業的廚師。私下愛做菜的男人,十個有八個都是非常能幹有愛心的人。
今天我突然想給大家聊聊,早些年瀘州瀘縣的一些特產小吃,如今都被人遺忘了,當年可是膾炙人口,不僅僅在瀘州有名,還遠銷四方。雖然商品最終要接受市場的檢驗,在運營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無法估計的問題,但是這些其實都是技術性可以解決的,今天我們不討論商業模式,來回憶一下這些瀘地本土小吃,不知道能否勾起你的些許回憶。
三松
「三松」,即雞松、魚鬆、豬肉鬆。
瀘縣「三松」製作,始於清末,是姜心源在縣屬之得勝鄉(今屬於鎮了)、瀨溪河畔之瓦廠(地名,即後瀘縣光明食品廠所在地,此廠不知道還在不在)獨家經營的特產。
清朝光緒年間,曾任慈禧太后御廚的姜心源來到瀘縣得勝鄉瓦廠,自辦食品加工作坊,按照清朝官廷配方,以鮮魚、鮮雞肉、上等精瘦肉為原料,削去魚頭,雞頭雞腳、皮、骨、肥肉、筋等,配以各種高級佐料,精心加工,烘製而成。
具有纖維疏鬆,入口化渣,回味悠長,易於消化等特點。當時所產的「三松」罐頭中,以魚鬆最佳,內香味濃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三松」均為高蛋白、低脂肪的營養食品,不僅適合各層次消費者佐餐需求,更是老人兒童保健和旅遊饋贈親友、宴席、食堂做菜之佳品。用時不需蒸煮,從包裝取出即可食用,是最理想的快餐食品。
解放後,還從上海福建聘高級技師來瀘,傳授上海型肉鬆和福建型肉鬆技術。按照兩地佐料傳統配方,選用上等精瘦內和名貴海產品作原料採取兩地特有的生產工藝,精心加工成不同風味的產品。
其中尤以福建型肉鬆鮮味更濃。後來因歷史原因,瀘縣「三松「曾較長時間停止生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農村鄉鎮企業及商品性農業生產的發展,瀘縣光明食品廠、瀘縣食品公司肉食品加工廠和瀘縣食品公司石洞肉食品廠等,又聘請師傅,按照官延配方,生產出保持原有色、香、味風味的《宮廷牌》肉鬆、魚鬆。
其中,瀘縣供銷社光明食品廠生產的魚鬆,榮獲1985年四川省供銷系統優良產品獎。八九十年代瀘縣傳統官廷型魚鬆,福建型肉鬆和上海型肉鬆,不僅銷售省內,還遠銷北京、天津及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市,供不成求。
可惜後來則突然銷聲匿跡,不知所蹤。今天你們吃的肉鬆麵包,跟那個比起來差好多。
特興「羅沙米」
羅沙米,是瀘縣特興鄉羅沙坪村(今天特興鎮)的特產。其米潔白油,滋潤清香,回甜可口,馳名川東南一帶。清朝光緒年間,曾被官府列為貢品,故文有「貢米」之稱。
羅沙坪具有地勢向陽光照長、水源足、土質黑油沙、大田淺泥腳等種水稻的優越自然條件。羅沙米是採用「小自谷」、「油條谷」、「二茅香」等富於糯性的稻種,精心栽培,嚴格收曬,以特有傳統工藝加工而成。全村種植面積約千畝。解放前年產30萬斤左右。建國後也曾一度輝煌,如今據說還有,但是筆者沒怎麼見過了,小時候吃過,真是只吃米飯不用飯菜都可以吃兩碗啊!
《煙霞閣牌》柑桔醋
《煙霞閣牌》柑桔醋,是瀘縣又一名優食品,是原來柑之鄉雲錦區(今日雲錦鎮)供銷社釀造廠創製的新產品。
五十年代,雲錦區供銷社釀造廠還是一個生產豆油、豆瓣、一般醋的廠家。1967年,廠裡尹志君出差山西,從嘗到種柿子釀造的酸醋得到啟發。回廠後,與職工商量、研究,以柑桔為主要原料,配上少量大米、麥麩和醋藥,參照麩醋生產古法,結合現代科學測試,精心釀製成柑桔酷。
這種柑桔醋,呈紅棕色,除有一般醋的風味外,還具有酸味醇厚,回味可口,芳香撲鼻,久貯不變等特點。醋中含有多種維生素、胺基酸和無機鹽,既是調未佳品,又有健胃生津、增進食慾、降低血壓、清肺止咳、解渴斂汗等效能,對人體的某些疾患,頗有妙用。
1984年11月,四川省供銷社為了推廣這一新產品的釀造技術,在瀘縣雲錦區舉辦「柑桔醋培訓班」,向來自萬縣、雲陽、三合、樂至、江津、南充、營山、開縣、隆昌、內江、永川、蒼溪、榮縣、安嶽、蓮溪、射洪、遂寧、榮昌等20餘縣(市)的釀造人員,傳授柑汁醋釀造原理,工藝流程,以及主要原料一一柑桔的保鮮技術。
1985年,雲錦區供銷社釀造廠為了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制訂了《煙霞閣牌》柑桔醋川瀘/89——85瀘州市企業標準。其產品經瀘州市釀造廠和瀘縣防疫站化驗,理化指標和衛生指標均符合國家規定標準。同年7月13日,在瀘州市供銷系統食品評比會上,榮獲商辦工業產品優良獎。1986年被定為瀘縣名優食品。
曾經的《煙霞閣》柑桔醋年產量保持在50萬噸左右銷往省內各市、縣,供不應求。可惜如今又不知道是否還在生產了,品牌價值還是沒有得到發揮啊。
玄灘手工精製空心面
瀘縣玄灘區糧站糧食加工廠生產的手工面,是以精麵粉、精鹽為原料,採用人工合面、盤條、醒發、拉扯、日曬(或烘乾)、切段等傳統工藝,精心製作而成。具有結構鬆軟、根條勻細、能回鍋兩三次都不斷碎、易於消化等特點最適合老弱婦孺用作保健食品。因其呈圓柱形而空心,又稱為「燈心面。」還可以當吸管來喝湯,非常有趣
玄灘手工面歷史悠久。相傳遠在清代雍正年間:當地即有人和面用手工拉扯成細條的溼面,鮮吃。到了宣統年間,發展為用手工拉扯成型後,曬(或烘)成乾麵貯存,以便攜帶和隨時方便煮食。但其工藝,只有少數人世代相傳以作謀生技藝。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初,還頗有些市場。只是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
以上這三個只是眾多小吃特產之一。他們的特點都是極具地方特色,又很有創新價值,奈何那個年底,計劃和市場經濟的轉變,當時的瀘州人對品牌意識淡薄,對市場營銷經驗基本為零,後來就慢慢被淡出市場,也不否認還有人在小眾的做,可是如今要看到就很難了。
我寫這些還是想跟一些看的讀者說,如果你是某個有市場和資金實力的人,又想開發有價值的產品,特別是瀘州人,真的去了解一下我們的過去,說不定你能挖掘到你想要的商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