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什麼時候開始有國家意識?「宋朝」就是關鍵時代

2020-12-22 挖史人

什麼是「帝國」,什麼是「國家」?這個問題很複雜,去年歐立德(Mark C. Elliott)教授到復旦大學來,就講了「傳統中國作為帝國」,他分析了帝國概念和中國歷史,他認為只有清代算是帝國。

至於這個說法對不對?我們先不管他,我們先回顧歷史。我想簡單地說,中國作為一個在文化上有延續性,政治上大體上有同一性的帝國,其實兩千多年前就確立起來了,咱們常常說「秦皇漢武」,確實是在他們的時代,逐漸形成了一個中國。

這就是《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貨殖列傳》裡面,「漢興海內為一」一句以下說的,西面是關中、巴蜀、天水,南面到番禺、儋耳,北面是龍門碣石、遼東、燕涿,東面是海岱、江浙。

儘管此後的中古時期,中國也經歷戰亂與分裂,諸多民族交融雜糅,各族首領互相嬗代,但一直到隋唐,中國仍然保持著一個對東亞具有籠罩性,對域內各個種族有控制力的大帝國。

中古時期,作為一個帝國的中國,它的特點是什麼呢?我想有以下幾點。

(1)儘管邊緣常常變動,但中央區域卻相對穩定,形成一個具有基本疆域的政治、民族與文化區域,也構成了一個歷史世界。

(2)儘管有「徵服王朝」或「異民族統治」時代(如南北朝、五代),異族文化不斷地疊加進入,漢族為主的文化也不斷地凝固劃界,以漢族文化為主幹的文化傳統始終在這裡延續,構成明確的文化認同與文化主流,因此它也是一個共同體。

(3)無論哪一個王朝建立,它們都自認為「中國」,也把王朝的合法性納入中國傳統的觀念世界(如五行、如正朔,如服色),二十四史、通鑑、十通等等漢文史籍,也反過來在文化上強化了這種連續性的國家觀念。

(4)傳統文化中自我中心想像的「天下觀念」與依靠禮儀衣冠維持的「倫理秩序」,也增強了中國君主、大臣、知識人、民眾心目中的「國家」意識。

為什麼要說中國是一個大帝國?因為,你要看到,漢、唐之間的千年裡面,在一般觀念世界裡,不太有「外國」意識,也不太有「國際」秩序。

疆域在逐漸擴大,民族也相當複雜。但是,這都是「中國」,儘管歷史上,周邊有匈奴,有鮮卑、有突厥、有吐蕃和沙陀,有種種可以抗衡這個帝國的異族力量,但總的來說,漢唐時代的觀念世界裡面,還不是真的有對等的「敵國」,更沒有若干個「外國」,它仿佛籠罩「天下」。

可是到宋代,澶淵之盟以後,中國和他的鄰居的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宋朝中國和唐朝中國大大不一樣。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愈來愈覺得大帝國是無法維持的,多民族是無法控制的,北宋的晁以道就說,夷狄自有盛衰,未必與中國盛衰相當,你是你,我是我。

北宋人特別愛檢討唐五代的歷史,因為唐是一個不可企及的楷模,楊聯升講的「朝代間的比賽」,宋代雖然老要說唐代,但是心裡明白,不可能「盡復漢唐故地」 ,那只是陸遊做夢的時候想像的,寫詩可以,真的一點兒可能都沒有。

所以宋代人就一再說,中國和夷狄,是兩回事,井水不犯河水,很自然,像範祖禹,就是幫著司馬光修《資治通鑑》的人,他自己寫了一本《唐鑑》 ,就說唐朝管得太寬,其實華夷之間「言語不通,嗜欲不同」,你「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必呢?唐朝李世民好大喜功,「雲南只是隨口封了,欲其為一,非所以遺後嗣,安中國之道」,只不過是「崇虛名而受實弊」。

比他更早,在澶淵之盟前兩年的鹹平5 年(1002),就有一個叫張知白的人給宋真宗上書說,雖然戎狄貪暴好殺,但也是「天地之一氣,與中國絕異」,這就開始承認夷狄,不打算融合他們了,他說,「京師為陽,而諸夏為陰,蓋取諸內外之義也」,有了內外之別,所以從宋代起,中國已經處在一個多國的國際環境中,自己開始收縮一個疆域有限、民族單一、認同明確的「中國」。

先說南方

傳說宋太祖曾經看地圖,拿起玉斧來比劃,說大渡河以南的雲南一片我統統不管了,所以,原本唐代還是中國的雲南南詔,到宋代就變成外國了。

這個傳說有沒有根據?還是有的,宋代建立之初,對於雲南只是隨口封了一個王,辛怡顯《雲南至道錄》裡面引用官方冊封文書就說,讓雲南王(諾驅),「統轄大渡河南姚、嶲州界,山前山後百蠻三十六鬼主」,把異族的麻煩就掃地出門了。而且,真宗還頒布詔令(1009),約束邊界上的軍民,不要越過大渡河去滋事,「下詔戒敕,勿使相侵擾,又詔,邊臣不得輒入溪洞,邀功生事」 。

同樣在南方的南越,原本在宋太宗太平興國5 年(980)的時候,就曾經借交州丁氏內亂,派出侯仁寶等率軍,想把這塊地方收歸大宋,傳為王禹偁所撰的勸降書曾經用身體作為比喻,說中國四周的蠻夷就像人身上的四肢,雖然南越只是一個指頭,但是一旦有毛病,也很麻煩,中國應當化蠻夷為中華,所以不得不去平定,如果他聽從文明那麼就原諒他,如果他反抗就要討伐他。

但是,隨著第二年(981)侯仁寶徵伐交州失利,自己也兵敗被殺,南越的黎桓建立起前黎朝(980-1009),一面自稱「明幹應運神武昇平至仁廣孝皇帝」 ,一面派遣使者到大宋來通好,這時,忙於應付北邊契丹的宋太宗,也只好承認南越獨立,黎氏當國的事實。

雖然後來黎氏王朝只有 30 年,被李公蘊推翻,但是南越獨立成為事實,到了宋孝宗隆興 2 年(1164),承認李天祚為安南國王,「安南」便成為這個國家的國名。

再看北方

宋太宗曾經想打到幽州,收復漢唐故地,可是屢戰屢敗呀,所以只好算了。那時有一些人已經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在「澶淵之盟」以前的鹹平2 年(999),就有一個叫朱臺符的人說了,「北方之國,五帝所不能臣,三王所不能致」,他承認蠻夷「真中國之雄敵也」,建議乾脆和遼國恢復以前的盟約。

到了 11 世紀「澶淵之盟」以後,宋代人更加清楚,自己無法控制這麼大的疆域和這麼多的民族,所以乾脆算了。有個澶淵之盟的誓約管著,宋和遼可以很長時間相安無事。

比如,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要去祭祀泰山,皇帝出動,要有六軍相隨,「恐契丹不察,妄生猜疑」就是怕遼國緊張,造成麻煩,就派了孫奭去通告,遼國就回書說,我們有誓約,沒有問題。

宋仁宗慶曆2 年,富弼和符惟忠討論邊疆的問題,就說根據澶淵的誓約,「兩地不得相侵,緣邊各守疆界」,還說「誓書之外,一無所求,期在久要,弗違先志」,而遼國那邊也同樣尊重誓約條文,說兩國在景德元年有約定,「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只是不讓人民過多往來,也不允許中國的人、物、書籍隨便出境。

有一則資料特別有意思。 《宋會要輯稿》記載,皇佑 4 年(1052),宋仁宗下詔讓學士院討論北宋與大遼之間往來國書。一般來說,「國書」的措辭,應當代表的是國家意志。當時,遼國文書中自稱「北朝」,而把宋國稱為「南朝」,但是,宋朝的官員經過認真討論後,認為「自先帝(宋真宗)講和以來,國書有定式,不可輕許之。

其後復有書,乃稱『契丹』如故」。這表明,當時在漢唐延續下來的這塊土地上,已經從「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即稱南朝、北朝),改成「一邊一國」(要求各自稱呼「大宋」和「大契丹」)了。

這種新型的國際關係,從 11 世紀初的澶淵之盟(1004),到宋仁宗慶曆時代(1041-1048),大概四五十年間,在皇帝和大臣中間就逐漸成了共識。

和唐代很不一樣,宋代人不能不承認,對面那個契丹很厲害,慶曆3 年(1043)韓琦〈論備邊御七事奏〉裡面就向皇帝說,「契丹宅大漠,跨遼東,據全燕,數十郡之雄,東服高麗,西臣元昊,自五代迄今,垂百餘年,與中原抗衡,日益昌熾」,特別是文化上面,它也漸漸進步,他說,契丹和漢代的匈奴、中古的鮮卑、唐代的突厥都不一樣,那個時候,「本以夷狄自處,與中國好尚之異也」。

再看西方

「千裡黃沙,本非華土」,說的是西夏就是今天寧夏甘肅一帶。宋代對於西邊兒,很早雖然有志打通,但很快也就放棄了。宋太宗至道3 年(997),宋朝內部就有爭論,劉綜認為,靈州(今寧夏靈武)一帶是「咽喉要衝」,不能放棄,但是,李至則主張「蟄手斷腕」 ,放棄靈州。

宋真宗鹹平3 年(1000),有名的詩人楊億,也建議放棄靈武一帶,「存之有大害,棄之有大利」,還說,你不要老覺得,放棄土地這是喪權辱國,如果「必以失地為言,即幽薊八州、河湟五郡,所失多矣,何必此為?」。

宋初的幾十年裡,北宋和西夏之間,戰戰和和,打打停停,一直到了慶曆5 年(1045,正月23 日),宋朝終於和西夏訂立了誓約,裡面還是宋遼誓約裡面說的這些話,宋代官方還三令五申,「約束當職官吏,沿邊守把人等,各守疆界,不得擅入夏國地分侵掠,及不得收接投來人口,致別生事」。

一直到宋神宗初年(1068),有一個叫種諤的武官想邀功,帶兵進入西夏邊界,動員橫山一帶的土豪帶著族人歸順大宋,結果宋朝的大臣像有名的鄭獬、劉述、楊繪,都紛紛批評這種惹是生非的舉動,說「中國以信義撫四夷,既約束邊臣無得生事,詔墨未乾,而奪其地,信義俱棄,其曲在我」,「有違誓詔,為國生事」,「失信於戎狄,生起邊事」。而司馬光、富弼等人也贊同這種意見。

所以,我認為,宋代中國已經在國際環境、領土邊界、貿易經濟、國民認同各個方面,有了初步的、類似近代的「國家」意識:

(1)遼、西夏、金、蒙古相繼存在,對等「敵國」的意識已經形成,

《宋史》第一次區分《外國傳》和《蠻夷傳》,說明已經有一個內外分明的「國際」。

(2)有了「界」的觀念,各自「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說明政治上有了明確的邊界意識和領土觀念。

(3)「邊市」與「市舶司」現象的出現,說明經濟有了國家界限;而圖書進出口的限制,說明文化也有了國家界限。

(4)宋代著名的「國是」觀念,以及對異族和異文化的拒絕,和對本土文化的強化,已經漸漸形成了近世的國家與認同。

正如張廣達先生比較「契丹」與「宋」的國家意識時所說的,宋朝從此主動放棄了大渡河外的雲南,也告別了西域,西部邊界退到秦州(甘肅東南天水),西域開始穆斯林化,由此可見趙匡胤追求的是鞏固自我劃定界限的王朝」。只要有基本的歷史知識,就知道,這個時代已經與過去不一樣了。

現代學術界,為什麼很多人相信「唐宋變革論」,強調唐代是傳統時代,而宋代是中國的近世?不僅內藤湖南、宮崎市定提出這一論斷,中國的傅斯年、陳寅恪、錢穆、傅樂成,也都有類似看法。

宋代之所以成為「近世」,除了城市與市民的興起、貴族衰落與皇權專制、科舉、士紳、鄉裡社會的形成,以及文學藝術的風格變化等等這些宋代新因素之外,「國家」本身也是所謂「近世」的一個標誌,所以,我會強調,宋代是「中國」意識形成的關鍵時代。

這一轉變相當重要,雖然傳統中國的華夷觀念和朝貢體制好像還在,但是實際上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在觀念上,由實際的策略轉為想像的秩序,從真正制度上的居高臨下,變成想像世界中的自我安慰;

(2)在政治上,過去那種傲慢的天朝大國態度,變成了實際的對等外交方略;

(3)在思想上,士大夫知識階層關於天下、中國與四夷的觀念主流,也從「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主義,轉化為自我想像的民族主義。

相關焦點

  • 馬平:從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中國正在逐漸變強?
    問:你從什麼時候意識到中國正在逐漸變強? 作者答: 首先,是發現同齡人看西方影視開始看劇情的時候。 我小時候有個美國連續劇《神探亨特》,我天天追著看,現在你問我劇情?忽然有一天,我意識到:我們討論劇情的時候再也不提生活細節了。劇中人物可能隨便就掏出一個筆記本電腦,大學畢業就自己租了個小公寓,走到哪裡都有網際網路,動不動就出國旅行……但這不稀奇,我們也能過這樣的生活,至少可以期望這樣的生活。美國電影再也不能靠生活細節就給中國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了。
  • 土豆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土豆什麼朝代傳入中國[多圖]
    螞蟻莊園宋朝人可以吃到土豆嗎?大家想要了解的就是土豆傳入中國的時間,今天的問題是宋朝人吃火鍋的時候能吃到什麼蔬菜,具體的下面小編會給大家帶來正確的答案解析,不懂的玩家直接參考攻略吧。土豆什麼時候傳入中國問題:宋朝人吃火鍋時,可以吃到以下哪種蔬菜?
  • 不殺士大夫,宋朝皇帝的誓碑——中國文官制度由宋朝開始
    中國人說"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趙匡胤要結束軍人對政治的幹預,也許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此乃我們大家都知道的真理,但這句話只是半句,另外半句,早在一千年前,趙匡胤就身體力行做到了。槍桿子可以出政權,但這個政權絕不能再被槍桿子左右。
  • 中華文明核心價值觀的演變,宋朝人的思考對現代人有何啟示?
    在中國從秦始皇到北宋這一千多年中,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人們都處於某種對周禮的迷夢中。包括秦漢建構的文明體系,也只是對宗法制度的再次嘗試,再次拓展,另一個是從漢末到五代十國,這是漢文明體系被衝擊的時候。
  • 你從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中國正在逐漸變強?很少有人能回答!
    在你的意識裡,中國什麼時候開始逐漸變強?這幾乎是一個哲學問。看似很簡單,卻很少有人有標準答案!有的人會說改革開放!有的人會說奧運會!有的人會說世博會!以上就是為什麼你明明潛意識裡知道中國強大了,但是你並不知道他是什麼時候開始逐漸強大的真正原因。有道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只有通過外部視角,才能更好地看清自己,了解自己。
  • 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為何盛行於宋朝,對宋朝又有什麼影響?
    茶文化自古都是中國古代非常重要的文化之一,在古代,茶不僅僅是一種可口的飲料,更是古代中國的象徵。在古代的各個朝代和外國人貿易來往,都是通過交換一些茶葉、絲綢和瓷器之類的,而茶文化不僅僅受到中國人的喜愛,外國人更是對中國的茶文化非常的喜愛。古代的東瀛地區,就是非常喜愛中國的茶文化,於是就效仿中國的一些關於茶文化的活動。
  • 宋朝之前還沒有鐵鍋,古人是拿什麼做飯的
    宋朝之前還沒有鐵鍋,那古人是拿什麼做飯的?鐵質的炊具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相當成熟了,在武則天的時候,武則天個人就非常喜歡吃御膳房用大鐵鍋做出的美味菜餚。到了宋朝的時候,鐵鍋才開始普及,普通老百姓也能用得起,兩宋時期美食文化非常發達,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鐵鍋的普及
  • 回顧宋朝:中國的迅猛發展不是「崛起」,而是「復興」或歷史回歸
    但是,令那些自詡站在人類科技和意識形態制高點的歐美「精英」們沒想到的是,貌似「最先」發生疫情的中國,這個具有14億人口之多的發展中大國,竟然最先抑制住了這種迅速蔓延的惡性傳染病,而且很快就恢復了經濟發展和正常的社會生活……相反,比中國先進得多的大多數歐美國家,卻依舊迎接著一波又一波的疫情浪潮,進入冬季後更是困難重重。
  • 宋朝之前的人們從不吃午餐,「一日三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一日三餐」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已是約定俗成,有時甚至會因為只吃了兩頓飯,而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如今也有很多人,為了減肥、保持良好的身材,一天只吃兩頓飯。而令人詫異的是,這種現象早在古時就有過,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一日三餐」的習慣,其實是後來才逐漸發展演變的。
  • 天之驕子李元昊出兵攻打宋朝,有了文字後的党項人就是有頭腦!
    党項人從拓拔思恭開始,就把自己牢牢地定位在臣子的位置上,唐朝就算淪落到只是朱溫手裡的一根草,他們都謙卑地自稱我姓"李",並且漢人一旦中興,就立即遣使上貢,向趙匡胤臣服。這種世代的臣服意識直到党項梟雄李繼遷興起都沒有消散,連帶著他的兒子李德明也不敢逾雷池半步。
  • 在宋朝,人們有多重視教育?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正因為如此,中國才能夠5000年歷史連綿不絕,教育之根基始終讓我們薪火相傳。直到現代社會,我們都還在強調,國家發展有兩個重點,一個是教育,一個是農業,這兩個一直都在努力的發展。而且,我們在抓重點的同時,還特別強調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現在的教育已經蔚為大觀。
  • 【法史小故事】從宋朝馬文千案看國家賠償
    古今說法在現代社會,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給公民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公民有權獲得國家賠償要是在古代,老百姓蒙受不白之冤,生命財產受到侵害,能否獲得國家給予的賠償呢?回顧歷史,我們在富庶、文明的宋朝還真地看到了國家賠償的影子。北宋仁宗年間,隴州隴安縣有人告發當地有五個老百姓打劫,做強盜。
  • 寶寶什麼時候開始有性別意識,媽媽應該怎麼做?
    在照顧寶寶這件事情上,很多媽媽都會有疑惑。很多的第一次都不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最合適。寶寶一天天不斷成長,第一次給寶寶穿內褲應該在他多大的時候呢?其實這個是因人而異的,但是最好不要晚於三歲,否則對他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
  • 宋朝很富裕?佔當時世界GDP的80%?是否有誇大成分?
    大概在2010年前後,網絡上流傳這樣的一種說法,認為北宋時代,雖然在軍事上被契丹和西夏壓制,但是北宋的GDP卻佔據當時世界GDP總額的80%。這種說法一度引起了網際網路上的狂歡,很多人對於宋朝的社會也開始流露出渴望和幻想,那麼,網上說的宋朝GDP的神話,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
  • 為何西方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
    很多人對宋朝的印象並不好,認為她屢屢敗於外族之手,最後更是亡了國。但是單憑表面情況就如此武斷的對一個王朝蓋棺定論,似乎對宋朝有些不公平。在這裡小編想為大家開一扇重新認識宋朝的新窗口,重新認識那個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
  • 公元960年的宋朝和明治維新
    那麼這標題到底什麼意思,明治維新跟宋朝似乎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情,為什麼會寫在一起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來看一個更為奇葩的問題。所謂的近代,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的?這是什麼問題,難道不是從歐洲開始的嗎?
  • 綜合訓練:宋朝商業革命
    【題目】古代中國,有兩種基本歷史趨向,一種是民間自主力量的頑強生長,一種是政府專制統治力量的不斷強化。這兩種力量的消長起伏,影響著中國社會的周期性輪迴式發展模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戰國是民間勢力逐漸興起的時代。
  • 冬儲大白菜曾是冬天消費菜的主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清朝還是宋朝
    冬儲大白菜曾是我國百姓冬天消費菜的主力,這情況從何時開始?相信很多小夥伴們在冬天都很喜歡吃大白菜,而大白菜也是冬季消耗的主要菜類,但是到了冬季,大白菜並不能生長,所以菜農們只有把大白菜收割起來,然後放在自家來進行儲存,當需要吃的時候,就可以拿出來了,這種情況在我國古代就開始了,但是是從何時開始的呢,下面就來給大家講解一下。
  • 宋朝那些人|士人、士風、士氣
    一下子從春風得意中死裡逃生,落到一個無人相識甚至無食無衣的境地,他從一片數十畝荒地上自墾東坡開始,一點點地落地生根,精神上也經歷了一番脫胎換骨,從一己的興衰榮辱中解脫出來,有了更開闊的歷史視野,正如他自己所說,「也無風雨也無晴」。
  • 宋朝時期韓琦,一位文武全才,一位宋朝不應該被遺忘的人物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很多名氣很大的千古名臣,他們對於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某個時代影響頗大,他們值得被當代帝王、百姓乃至後世的後人深深的記住,就比如宋朝時期的韓琦,他就是一位十分了不得的人物。而就是這樣的一位文官,他卻有著文能下馬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能力,景祐五年的時候,西平王李元昊在北宋的西邊造反稱帝,和宋朝刀兵相見,而景祐年間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宋朝邊軍已經糜爛到了一定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