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分析新上任的安茹伯爵與亨利一世之間的關係

2020-12-12 沈約讀史

引言

新上任的安茹伯爵氣色紅潤、談吐優雅且盛名在外,亨利一世對於這位新的「鄰居」很喜愛。他主動接受若弗魯瓦成為騎士的一員,並在魯昂舉行盛大慶典慶祝此事。這位新的騎士按照習俗沐浴更衣後,亨利一世贈予他一匹西班牙寶馬、一身鎖子甲戰衣和戰靴、繪有金色獅子圖像的盾牌、金制的馬刺、鑲滿寶石的頭盔、一把佩劍以及梣木和普瓦捷鐵製成的長矛。

其中,鎖子甲戰衣戰靴可以抵擋所有武器的襲擊,佩劍的刀刃鋒利無比,人們猜測這可能是北方傳說中最厲害的匠人瓦蘭所制。不僅如此,國王還打算將自己的女兒瑪蒂爾達許配給他。不過二人的結合併未事 先得到各位貴族的同意,這在後來也為兩位年輕人帶來諸多苦惱。他們的婚禮在1127 年的聖靈降臨節八日慶期的最後一日舉行,慶典活動整整持續三個星期。第一日,傳令官隆重著裝,穿越魯昂的所有街道和廣場,每每到達十字路口,便喊道:「亨利一世國王下令,所有居民,無論是英格蘭人還是諾曼人,無論富貴貧窮、地位高低,都必須和國王同樂,慶祝婚禮、祝福新人。凡是有違此項要求之人,則犯下忤逆國王的大罪。」

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和安茹伯爵若弗魯瓦婚後,在1133年,產下一子,名為「亨利」。為了和其外祖父亨利一世加以區分,諾曼人稱之為「女王的兒子」,而亨利一世則被稱為「『徵服者』威廉之子」。外孫出生之後,亨利一世再次召集各位貴族,要求他們承認其女兒瑪蒂爾達及其外孫亨利是其王權的合法繼承人。各位貴族表面上表示同意,並紛紛發誓。亨利一世於兩年之後去世,他生前一直認為英格蘭王位將毫無爭議地傳給自己的女兒瑪蒂爾達,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聽聞亨利一世去世的消息,他的外甥史蒂芬第一時間趕往英格蘭,並在各位主教、貴族的擁護下成為新的國王,而這些擁戴他的人此前都曾經宣誓效忠瑪蒂爾達。

索爾茲伯裡的主教宣稱此前的誓言無效,因為亨利一世沒有得到各位貴族的首肯,便將女兒嫁給安茹伯爵;另外一些人則覺得自己身份高貴,卻要聽命於一介女流,感覺受到了奇恥大辱!史蒂芬的加冕得到教皇英諾森二世的首肯,在坎特伯雷大主教主持下隆重舉行。教皇在書信中寫道:「您既是國王亨利一世的至親,又深受人民愛戴,得到貴族敬仰,因此大家一致推選您為英格蘭國王。此外,您能夠遵循宗教儀式,在主教的主持下進行加冕儀式,我心裡感到很安慰。您成為國王,實在是眾望所歸!我們聽從上帝的旨意,接受您為聖保羅使者以及羅馬教廷的新子民。」

史蒂芬深得民心,他一方面英勇無畏,另一方面為人隨和且豁達開明。在接受英格蘭 王位之時,他向所有貴族允諾,他們從此之後可以自由地在森林中狩獵。此前,亨利一世 效仿他的父親和哥哥,曾將這項權利佔為己有。因此,史蒂芬的前期統治對於諾曼人 來說可謂風調雨順、十分平靜。國王為人慷慨,對於身邊的人總是大方饋贈。「徵服者」威廉自其統治之日起積累大量錢財,後來的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又大大充實了王室財富,而如今這些都成為史蒂芬所有。

「徵服者」威廉當時將大量土地佔為己有,將其稱 為「王室領地」,而如今史蒂芬將這些土地全部讓與或是分發出去;過去,王室直接僱用一些人員管理各郡,收入全部歸王室所有,而如今史蒂芬則在各郡設立有獨立管理權的公爵或是其他管理者。瑪蒂爾達的丈夫若弗魯瓦領取五千馬克的年金,和史蒂芬保持著和平的關係;格羅斯特公爵羅貝爾,也就是亨利一世的私生子,一開始為其姐姐瑪蒂爾達不平, 後來也宣誓效忠於國王史蒂芬。但這平靜的局面未能持續,1137年,幾位年輕的男爵和騎士幾番向史蒂芬索要領地和城堡未果後,發起武裝爭奪戰。

于格·比戈強行攻佔諾裡奇的堡壘,某一位羅貝爾則佔領了巴丁頓的堡壘,史蒂芬很快讓他們繳械投降。然而,對 抗王室的情緒一旦被點燃,就一發不可收拾。格羅斯特公爵羅貝爾打破此前和史蒂芬達成的和平協定,從諾曼第發來消息加以挑釁,表示不再效忠於史蒂芬。根據當時的一位作家所述:「羅貝爾之所以採取這樣的態度,是因為他諮詢了幾位宗教人士,尤其是後來 他收到了教皇發來的密函,勒令他務必遵從效忠瑪蒂爾達的誓言。」英諾森二世收回 了支持史蒂芬成為英格蘭國王的敕書,事情發展至此,似乎只有戰爭才能解決問題。

英格蘭子民的反叛情緒在亨利一世的私生子羅貝爾的刺激下,突然覺醒,他們紛紛加入戰鬥。史蒂芬說道:「是他們將我送上國王的位置,如今他們卻又拋棄我。但是我以上帝之名發誓,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將我廢黜。」為召集一支他信得過的隊伍,他集合了法國的所有同盟者。「由於他提供的軍餉甚是豐厚,前來入伍的人絡繹不絕,主要是騎兵和輕甲兵,來自佛拉芒和布列塔尼。」 諾曼人再次被分為敵對的兩個陣營,狀況和威廉二世以及亨利一世在位的時候如出一 轍。英格蘭人為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況,摻和到諾曼人的內鬥中,但是每一次都不得善終。 因此,史蒂芬成為國王后,諾曼人再次內訌,英格蘭人從前兩次失敗的經驗中醒悟,不再參與其中,而是保持距離。

史蒂芬宣稱自己是可以保障英格蘭和平安全的國王,而瑪蒂爾達作為亨利一世和英格蘭女子的女兒,也有一眾支持者,對於這敵對的雙方陣營,英格蘭人不支持其中任何一方,他們這次打算為自己而戰,因此,在伊利島避難所解散之後,在不列顛島第一次出現了為取得民族解放的全國性的反抗運動。 關於這次反抗運動,史學家沒有描述任何細節,因此,這場運動具體如何籌劃、領導者是誰、什麼樣的人參與其中、在什麼地點、以什麼信號開始,我們都不得而知。在1137 年,起義者們再次和威爾斯人以及愛爾蘭人形成聯盟,他們將愛爾蘭國王大衛推向首領的位置。這位愛爾蘭國王是埃德加的妹妹瑪格麗特的兒子。然而,此次謀反最終 並未取得成功,因為伊利島的主教,一位名叫理查·勒諾的諾曼人在聽 人告解時得知謀反的消息。

在這個時代,即使是最堅決的人,在前往沙場前,也往往 去教堂告解,以寬慰自己的靈魂。因此,在某一場政治動亂的前夕,前來告解的人流遠遠超過平時。主教理查來到英格蘭的主要職責便是窺探英格蘭民眾的一舉一動,他觀察到告解的人明顯增多,每當英格蘭人前來祈禱時,他便提出問題刺探他們。英格蘭人但凡有一絲謀反的意圖,都很難逃過他的眼睛。前來禱告的信徒對主教十分信任,在他們看來,無論在人間還是在天堂,主教都有至高的權力,因此他們對主教沒有任何提防。主教理查立刻將自己的發現告知其他主教以及當地行政官員,儘管他們動作足夠迅速,措施足夠果斷,很多起義者,包括幾位領導人物仍得以逃脫。

他們逃到威爾斯,試圖勸說威爾斯人向諾曼人發動戰爭。那些被逮捕的威爾斯人被判處死刑、絞刑或者其他刑罰。此時,距離伊利避難所最後一次潰敗已經過去66年,距離黑斯廷斯戰役已然過去72 年。或許編年史作家們沒能向我們講述全部的史實,或許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曾經將英 格蘭人民團結起來的力量早已不復存在,此後,「趕走諾曼人」的吶喊再無人響應,英格蘭人民再也未能發起全國性的民族解放之戰。此後的多次起義行動也都被打上了「內戰」的烙印,再也不是過去為取得民族解放的戰鬥。

到了15世紀,英格蘭的農民們的口號已經變成:「打倒貴族紳士們!」到了17世紀,英格蘭百姓的口號則是:「我們不需要自以為是的地主,更不需要內心腐爛的宗教人士!」不過,從後來發生的種種事件中,我們仍然能夠觀察到,英格蘭人和諾曼人始終處於敵對的狀態。 在英格蘭很漫長的一段歷史中,「貴族」意味著「侵佔」,「富有」則意味著「外族」。古代史學家在寫作時,往往含糊其辭、態度曖昧,而我們對當時的社會風貌並不了解,因此很難了解到歷史真相。

相關焦點

  • 西方史:分析亨利一世出徵諾曼第公園
    他以小威廉的名義號召佛拉芒人和安茹人組成聯盟軍隊,從諾曼第邊境進攻,亨利一世因此失去不少城池和堡壘。與此同時,羅貝爾公爵的支持者也籌劃謀殺亨利一世。幾年以來,亨利一世睡覺時,身旁一定放有佩劍和盾牌。此時的亨利一世可謂內憂外患,但是作為英格蘭國王和諾曼第公爵,他的地位並未被動搖。 羅貝爾公爵的幼子威廉一直生活在法國,效力於法國國王。作為封臣,他跟隨路易六 世徵戰四方。
  • 「跨海而治」的英國安茹王朝何以實現有效的國家治理
    但在西方世界,英國的安茹王朝卻與眾不同,其「跨海而治」的統治形式不但推動了英國社會經濟的復甦和發展,更奠定了後世英國政治發展的框架。1154年,源自法國的安茹小伯爵繼承了英國王位,是為亨利二世,從此建立了安茹王朝。亨利二世雖為英王,但他卻擁有法蘭西王國幾乎一半的領地,因此其同時又是法國的一個封臣。橫跨英吉利海峽的統治疆域使得英王不得不經常來往於兩地。
  • 亨利二世是成功的國王,但他的王后更成功
    亨利一世死後,他的外甥、法國的布魯瓦伯爵的兒子史蒂芬跑來宣布繼承舅舅的王位,因為他母親是威廉一世的小女兒阿黛拉;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當然不同意,兩人就帶著軍隊打起來了,瑪蒂爾達失敗了;1153年,亨利一世的外孫、瑪蒂爾達的兒子安茹伯爵亨利已經長大成人,他率領軍隊登陸英格蘭,打敗了史蒂芬。畢竟是親戚,最後雙方達成協議,史蒂芬死後由亨利繼承王位。
  • 伯爵娶大自己11歲的羅馬帝國皇帝遺孀,一躍成為英國國王祖先
    若弗魯瓦五世出身顯貴,他的父親是安茹伯國的伯爵富爾克五世,母親則是曼恩伯國的女伯愛得蒙蒂婭。這個國王,就是諾曼王朝的第三任國王亨利一世。本來,亨利一世有一位讓他無比驕傲的兒子威廉·艾德林,這個兒子可以作為諾曼王朝的繼承人。不幸的是,威廉·艾德林在一次戰鬥勝利凱旋迴國時,因乘坐的船隻在海上遇上颶風,撞上礁石,命殞大海。
  • 《十字軍之王3》安茹伯爵厄德攻略 開局玩法技巧分享
    導 讀 在十字軍之王3中867劇本中年僅10歲的安茹伯爵厄德開局該怎麼玩?應該以怎樣的路線進行發展?
  • 被諾曼徵服的英格蘭,私有土地遭到打擊,威廉一世對英格蘭的影響
    公爵可以說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當時著名的萊茵伯爵和安茹伯爵,論其地位都在這位威廉一世之下。但歐洲還有另一個傳統,叫做"我的臣屬的臣屬並不是我的臣屬"。因此,諾曼第公爵雖然是法蘭克人皇帝的封臣,但英格蘭卻是他的私人財產,與皇帝沒有任何關係。
  • 在亨利二世加強中央權力的改革中,佔至關重要地位的是司法改革
    徵服者威廉的小兒子亨利一世(1100~1135)採取了兩大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建立王室法庭和樞密院。專司財政的度支部成為國王的財政機構,它負責管理公國的財政收入。混亂時期1135年亨利一世死後,王位的繼承人有兩個可能的人選:他的女兒瑪蒂爾達,即安茹伯爵亨利·若弗魯瓦的妻子;他的外甥布盧瓦伯爵史蒂芬。
  • 「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以婚姻為外交籌碼,打造英國黃金時代
    我們試著從她的成長經歷、兩個瑪麗的不幸婚姻、英格蘭的外交形勢三個角度做簡單分析。首先,從出身背景來看,伊莉莎白是亨利八世的小女兒。在她3歲時,母親安妮·博林被亨利八世以「通姦」等罪名送上了斷頭臺。伊莉莎白一世是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但她所接手的英格蘭,是一個處處困境的國度。從亨利八世開始的宗教改革,經歷了愛德華六世、血腥瑪麗的反覆更迭,不同宗教派系之間的矛盾有增無減。血腥瑪麗在位期間,和西班牙一起對法國宣戰,造成了財政上的不小損失。
  • 亨利六世娶法蘭西王室旁支郡主瑪格麗特為後
    薩福克伯爵的心情十分沉重,他知道一旦締約成功,自己在大眾中的名聲會「臭不可聞」,將背負「叛國賊」罵名,成為眾矢之的,所以他從未對此表現出熱情,老早就請求國王另覓人選。亨利六世卻堅持要最寵信的薩福克幫助完成艱巨任務,為感激他忍辱負重幫自己背黑鍋,特意晉封他為侯爵。
  • 玫瑰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竟是亨利六世的精神失常?!
    10月,亨利六世與王后瑪格麗特的兒子降生,安茹的瑪格麗特藉此要求攝政,引發了一陣恐慌,大部分貴族都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因此1954年3月,議會一致同意讓約克公爵在國王臥病期間擔任護國公,承擔「保護和管理王土」的責任。實際上,議會和議員所謂的團結統一不過就是為了掩飾貴族間不斷深化和嚴重的分歧。
  • 亨利一世國王,通過什麼方式將公爵們團結在自己身邊
    他們統領著地方的軍事體系,為一方的平安而奔忙,他們召開宮廷會議、法庭審判及地方會議,並且在這些會議上,當地的主教、修道院院長、邊疆伯爵、伯爵及王國邑臣都必須面見公爵。這些公爵還會獲得什麼除了公爵本來就能繼承和擁有的大量遺產,在獲封公爵時,他們還能收到豐厚的邑產以及眾多指派給他們的王國邑臣。此外,他們通常還會獲得多個公爵領地下的伯爵領地。
  • 威廉一世如何徵服英格蘭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英國史2#歐美歷史54#世界史55中世紀早期英國曾被北歐海盜入侵威廉一世一直被英國人視為是與伊莉莎白、維多利亞等人同等重要的歷史人物。直到今天,關於他的歷史考證與傳說辨疑仍然沒有停止。
  • 大憲章建立了新關係,是英格蘭第一個書面憲法,王權開始受限
    導語:大憲章建立了新關係,是英格蘭第一個書面憲法,王權開始受限1215年6月15日,一個調停儀式在溫莎堡附近的蘭尼米德善行,標誌著英國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治體制,並將君主制置於法律框架之內。實際上,《大憲章》是英格蘭的第一個書面憲法,創建了國王和法律之間的新型關係。它確認了王權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範疇內實行。王室權力受限於法律的原則在約翰的兒子、繼承人亨利三世(1216-1276年在位)時期確立。然而,貴族改革者間的對立為亨利提供了重新掌權的機會。
  • 亨利被任命為中將,他曾是安茹公爵,是法國最富有親王
    百家原創作者:慈思觀歷史今天小編到大家一起了解,在歷史上既然亨利16歲時就被任命為中將,為何弗朗索瓦20歲時也沒能當上中將呢還有,查理在世時,亨利曾是安茹公爵,那是法國最重要(也是最富有)的封地為何同為親王的弗朗索瓦卻只能當上阿朗松公爵?
  • 高盧人之錘:亨利五世臭虐法蘭西,娶公主、戴英法雙王冠
    這一時期,法蘭西國王乃查理六世——長期患有精神病的可伶君主,而這導致了國內奧爾良公爵與勃艮第公爵之間的奪權衝突,此後的刺殺事件使得法蘭西迅速分化為勃艮第黨與阿馬尼亞克黨(奧爾良公爵路易的親家,阿馬尼亞克伯爵貝爾納)的鬥爭。
  • 校友薦書 藺志強:《在專權與憲政之間:亨利三世時代的英國王權運作》
    智塾科技合伙人。 推薦理由: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可見學習歷史對於個人、社會、民族以及國家都是很重要的。英國憲政史學對十三世紀政治史研究影響深遠,今天雖然斯塔布斯建立的體系已經多有校正,但仍然將這一時期視為自由、法治、議會民主建立的時期。藺志強在對這一時期研究的史學史進行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對相關論點和史料爬梳整理,反覆鑽研,從而突破一些固有傳統看法,得出自己的新看法、新結論,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 薦書 藺志強:《在專制與憲政之間:亨利三世時代的英國王權運作》
    他的方法論的特點是能夠注意到思想與現實,個人與制度、動態與靜態的辨證關係,從亨利三世統治的長過程中,全面考察王權與各種政治制度的發展變化及其相互影響,從而形成自己關於這一時期政治制度的新觀點,新看法,有許多我認為是很有特點、很有創見的,下面試舉幾個例子。論者一般都強調西歐封建王權的弱小,它受制於貴族和教會,又受思想上「王在法下」的制約。
  • 「世界史」英國史:英國歷代王朝——經常絕嗣,為找王國繼承人發愁
    王位先後傳給他的兩個兒子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如此歷經三王之後,「絕嗣斷統」,也就是說這個家庭繼絕了男性繼承人。然而出自女系的繼承人還有兩系。先是威廉一世的外孫史蒂芬登上王位。另一系不答應,結果爆發了一場奪位戰。雙方打得精疲力竭,議定史蒂芬死後,由另一系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