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上任的安茹伯爵氣色紅潤、談吐優雅且盛名在外,亨利一世對於這位新的「鄰居」很喜愛。他主動接受若弗魯瓦成為騎士的一員,並在魯昂舉行盛大慶典慶祝此事。這位新的騎士按照習俗沐浴更衣後,亨利一世贈予他一匹西班牙寶馬、一身鎖子甲戰衣和戰靴、繪有金色獅子圖像的盾牌、金制的馬刺、鑲滿寶石的頭盔、一把佩劍以及梣木和普瓦捷鐵製成的長矛。
其中,鎖子甲戰衣戰靴可以抵擋所有武器的襲擊,佩劍的刀刃鋒利無比,人們猜測這可能是北方傳說中最厲害的匠人瓦蘭所制。不僅如此,國王還打算將自己的女兒瑪蒂爾達許配給他。不過二人的結合併未事 先得到各位貴族的同意,這在後來也為兩位年輕人帶來諸多苦惱。他們的婚禮在1127 年的聖靈降臨節八日慶期的最後一日舉行,慶典活動整整持續三個星期。第一日,傳令官隆重著裝,穿越魯昂的所有街道和廣場,每每到達十字路口,便喊道:「亨利一世國王下令,所有居民,無論是英格蘭人還是諾曼人,無論富貴貧窮、地位高低,都必須和國王同樂,慶祝婚禮、祝福新人。凡是有違此項要求之人,則犯下忤逆國王的大罪。」
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和安茹伯爵若弗魯瓦婚後,在1133年,產下一子,名為「亨利」。為了和其外祖父亨利一世加以區分,諾曼人稱之為「女王的兒子」,而亨利一世則被稱為「『徵服者』威廉之子」。外孫出生之後,亨利一世再次召集各位貴族,要求他們承認其女兒瑪蒂爾達及其外孫亨利是其王權的合法繼承人。各位貴族表面上表示同意,並紛紛發誓。亨利一世於兩年之後去世,他生前一直認為英格蘭王位將毫無爭議地傳給自己的女兒瑪蒂爾達,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聽聞亨利一世去世的消息,他的外甥史蒂芬第一時間趕往英格蘭,並在各位主教、貴族的擁護下成為新的國王,而這些擁戴他的人此前都曾經宣誓效忠瑪蒂爾達。
索爾茲伯裡的主教宣稱此前的誓言無效,因為亨利一世沒有得到各位貴族的首肯,便將女兒嫁給安茹伯爵;另外一些人則覺得自己身份高貴,卻要聽命於一介女流,感覺受到了奇恥大辱!史蒂芬的加冕得到教皇英諾森二世的首肯,在坎特伯雷大主教主持下隆重舉行。教皇在書信中寫道:「您既是國王亨利一世的至親,又深受人民愛戴,得到貴族敬仰,因此大家一致推選您為英格蘭國王。此外,您能夠遵循宗教儀式,在主教的主持下進行加冕儀式,我心裡感到很安慰。您成為國王,實在是眾望所歸!我們聽從上帝的旨意,接受您為聖保羅使者以及羅馬教廷的新子民。」
史蒂芬深得民心,他一方面英勇無畏,另一方面為人隨和且豁達開明。在接受英格蘭 王位之時,他向所有貴族允諾,他們從此之後可以自由地在森林中狩獵。此前,亨利一世 效仿他的父親和哥哥,曾將這項權利佔為己有。因此,史蒂芬的前期統治對於諾曼人 來說可謂風調雨順、十分平靜。國王為人慷慨,對於身邊的人總是大方饋贈。「徵服者」威廉自其統治之日起積累大量錢財,後來的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又大大充實了王室財富,而如今這些都成為史蒂芬所有。
「徵服者」威廉當時將大量土地佔為己有,將其稱 為「王室領地」,而如今史蒂芬將這些土地全部讓與或是分發出去;過去,王室直接僱用一些人員管理各郡,收入全部歸王室所有,而如今史蒂芬則在各郡設立有獨立管理權的公爵或是其他管理者。瑪蒂爾達的丈夫若弗魯瓦領取五千馬克的年金,和史蒂芬保持著和平的關係;格羅斯特公爵羅貝爾,也就是亨利一世的私生子,一開始為其姐姐瑪蒂爾達不平, 後來也宣誓效忠於國王史蒂芬。但這平靜的局面未能持續,1137年,幾位年輕的男爵和騎士幾番向史蒂芬索要領地和城堡未果後,發起武裝爭奪戰。
于格·比戈強行攻佔諾裡奇的堡壘,某一位羅貝爾則佔領了巴丁頓的堡壘,史蒂芬很快讓他們繳械投降。然而,對 抗王室的情緒一旦被點燃,就一發不可收拾。格羅斯特公爵羅貝爾打破此前和史蒂芬達成的和平協定,從諾曼第發來消息加以挑釁,表示不再效忠於史蒂芬。根據當時的一位作家所述:「羅貝爾之所以採取這樣的態度,是因為他諮詢了幾位宗教人士,尤其是後來 他收到了教皇發來的密函,勒令他務必遵從效忠瑪蒂爾達的誓言。」英諾森二世收回 了支持史蒂芬成為英格蘭國王的敕書,事情發展至此,似乎只有戰爭才能解決問題。
英格蘭子民的反叛情緒在亨利一世的私生子羅貝爾的刺激下,突然覺醒,他們紛紛加入戰鬥。史蒂芬說道:「是他們將我送上國王的位置,如今他們卻又拋棄我。但是我以上帝之名發誓,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將我廢黜。」為召集一支他信得過的隊伍,他集合了法國的所有同盟者。「由於他提供的軍餉甚是豐厚,前來入伍的人絡繹不絕,主要是騎兵和輕甲兵,來自佛拉芒和布列塔尼。」 諾曼人再次被分為敵對的兩個陣營,狀況和威廉二世以及亨利一世在位的時候如出一 轍。英格蘭人為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況,摻和到諾曼人的內鬥中,但是每一次都不得善終。 因此,史蒂芬成為國王后,諾曼人再次內訌,英格蘭人從前兩次失敗的經驗中醒悟,不再參與其中,而是保持距離。
史蒂芬宣稱自己是可以保障英格蘭和平安全的國王,而瑪蒂爾達作為亨利一世和英格蘭女子的女兒,也有一眾支持者,對於這敵對的雙方陣營,英格蘭人不支持其中任何一方,他們這次打算為自己而戰,因此,在伊利島避難所解散之後,在不列顛島第一次出現了為取得民族解放的全國性的反抗運動。 關於這次反抗運動,史學家沒有描述任何細節,因此,這場運動具體如何籌劃、領導者是誰、什麼樣的人參與其中、在什麼地點、以什麼信號開始,我們都不得而知。在1137 年,起義者們再次和威爾斯人以及愛爾蘭人形成聯盟,他們將愛爾蘭國王大衛推向首領的位置。這位愛爾蘭國王是埃德加的妹妹瑪格麗特的兒子。然而,此次謀反最終 並未取得成功,因為伊利島的主教,一位名叫理查·勒諾的諾曼人在聽 人告解時得知謀反的消息。
在這個時代,即使是最堅決的人,在前往沙場前,也往往 去教堂告解,以寬慰自己的靈魂。因此,在某一場政治動亂的前夕,前來告解的人流遠遠超過平時。主教理查來到英格蘭的主要職責便是窺探英格蘭民眾的一舉一動,他觀察到告解的人明顯增多,每當英格蘭人前來祈禱時,他便提出問題刺探他們。英格蘭人但凡有一絲謀反的意圖,都很難逃過他的眼睛。前來禱告的信徒對主教十分信任,在他們看來,無論在人間還是在天堂,主教都有至高的權力,因此他們對主教沒有任何提防。主教理查立刻將自己的發現告知其他主教以及當地行政官員,儘管他們動作足夠迅速,措施足夠果斷,很多起義者,包括幾位領導人物仍得以逃脫。
他們逃到威爾斯,試圖勸說威爾斯人向諾曼人發動戰爭。那些被逮捕的威爾斯人被判處死刑、絞刑或者其他刑罰。此時,距離伊利避難所最後一次潰敗已經過去66年,距離黑斯廷斯戰役已然過去72 年。或許編年史作家們沒能向我們講述全部的史實,或許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曾經將英 格蘭人民團結起來的力量早已不復存在,此後,「趕走諾曼人」的吶喊再無人響應,英格蘭人民再也未能發起全國性的民族解放之戰。此後的多次起義行動也都被打上了「內戰」的烙印,再也不是過去為取得民族解放的戰鬥。
到了15世紀,英格蘭的農民們的口號已經變成:「打倒貴族紳士們!」到了17世紀,英格蘭百姓的口號則是:「我們不需要自以為是的地主,更不需要內心腐爛的宗教人士!」不過,從後來發生的種種事件中,我們仍然能夠觀察到,英格蘭人和諾曼人始終處於敵對的狀態。 在英格蘭很漫長的一段歷史中,「貴族」意味著「侵佔」,「富有」則意味著「外族」。古代史學家在寫作時,往往含糊其辭、態度曖昧,而我們對當時的社會風貌並不了解,因此很難了解到歷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