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母親的稱呼改變了,其實隱藏著孩子的心理變化

2020-09-03 小豆子媽

兒子前兩天突然叫我「媽」,而不是媽媽,第一次聽到時,我愣了一下;第二次聽到的時候感覺有點心酸;第三次的時候我發現是孩子在耍調皮,因為每次他叫我「媽」的時候都是用方言叫的,叫完後就咯咯咯地大笑起來了。

「媽媽」和「媽」有什麼不一樣嗎?

我是一枚80後,我們小時候那會周圍很少有人會稱自己的母親為「媽媽」,我們都叫「媽」。記得上初中那會,閨蜜跟我說隔壁班有個女生(我們班一男生的龍鳳胎姐姐)都這麼大了還稱她媽為「媽媽」,在五年級放學時那女生還會撲到她媽懷裡,抱著她媽,閨蜜說受不了她的矯情和噁心。

其實聽到那個小故事後,我就特別羨慕這個女生,想著她一定跟她媽的關係很好吧,不然「媽媽」怎麼叫得出口呢,所以我經常會有意無意地觀察這個女生,發現她每次聊到她媽時臉上都有大大的笑容。而這樣的場景,我只有在電視裡才見到過。

「媽媽」和「媽」雖然只是一字之差,雖然都只是稱呼,但給人的感覺卻完全不同,叫聲「媽媽」給人一種特別親暱的感覺,一聲「媽媽」像是包含了孩子的「撒嬌」和媽媽「寵溺」,飄蕩著母親與孩子之間那種不可描述又默契的愛。相反,一聲「媽」,給人似乎就沒有那麼溫暖的感覺了,並不是說叫聲「媽」就是沒有愛了,只是總覺得讓人有種距離感。

從「媽媽」到「媽」隱藏著孩子的三個心理變化

以前的我們一直叫「媽」,所以從來沒有覺得有什麼變化,但現在的孩子們都叫「媽媽」,突然叫「媽」,這當媽的心理難免有些變化,但事實上從「媽媽」到「媽」同時也隱藏著孩子的三個心理變化,家長也需要注意了。

第一個變化: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

只要你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當你誇孩子長大了,他就會特別開心,而且有一段時間裡孩子特別喜歡說我比「某某某」大,孩子都渴望自己長大,變成一個小大人,擁有獨立的個體。

當孩子慢慢長大時,在我們眼裡在的活潑可愛,卻成了他們唾棄的「幼稚」,這時他們不喜歡被別人貼上「幼稚」、「不成熟」的標籤。而「媽媽」這個詞在他們的眼裡就成了幼稚的代名詞,他們覺得小寶寶才會叫「媽媽」,叫「媽」才能顯示自己的成熟感,所以不自覺中就會將自己同化,自然融入到他們的群體當中。其實這也是在向我們暗示,孩子真的長大了。

第二個變化:孩子想要獨立。

當從叫「媽媽」變成「媽」的時候,其實也代表著孩子有了自我意識的覺醒了,不會再每天都像個小尾巴一樣粘著你,他漸漸地開始有自己的小秘密了,想要自己的空間,也不再事事都依賴著你,總想靠自己的努力來向你證明自己的能力,想要告訴你「我長大了」。如果孩子開始有這些方面的表現了,媽媽也可以慢慢學著放手了。

第三個變化:親子之間可能存在間隙。

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心理變化外,還有一種就是可能親子之間存在一定的問題,關係沒有那麼親暱或融洽。這種情況一般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母親和孩子長年分隔兩地,導致兩者之間感情沒有那麼濃厚。

另一個方面,可能是媽媽對孩子的管教過度嚴格,比如媽媽控制欲較強,導致孩子想要逃離媽媽,因此跟媽媽之間的語言溝通也是能簡潔就儘可能地簡潔。

當孩子對媽媽的稱呼發生變化時,意味著家長的教育方式也要改變了

這個世界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父母之愛是為了分離。真正的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在孩子越小的時候,越要給他愛;當他越大時,越要尊重他的邊界和自由,一點一點讓他與世界接軌,而不是控制在自己的羽翼之下。這是孩子的一個心理成長過程,也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學習放手太多的父母總害怕孩子做不好事情,擔心孩子會受到傷害,但是如果你一直怕孩子嗑著碰著,什麼事情都幫他想好、甚至做好,這樣只會阻止孩子成長的腳步。

父母可以試著相信孩子,讓孩子自己做一些選擇,比如衣服的樣式、吃什麼菜等等,允許他選取自己喜歡的,也可以讓他自行支配自己的零花錢。如果你不知道該什麼時候練習「放手」,或許你可以從他叫你一聲「媽」的時候開始練習。

只有放手讓孩子不斷試錯,他才能一次又一次從錯誤中爬起來。「放手」不是放任,父母還是要適當提出意見,替孩子把好關,但不是強迫孩子,而以尊重孩子為主。

允許孩子有個人空間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會渴望擁有自己的個人空間,這就像我們想要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是同樣一個道理。如果家長偷看孩子日記,控制孩子交友自由,試圖偷窺孩子每一個空白的角落,這樣只會將孩子逼迫得無法呼吸。

想要孩子的身心得到良好的發展,應該讓他像魚兒一樣在水裡也能自由呼吸,讓他在充滿競爭和壓力的學習環境裡可以擁有自己的小秘密和可以吐露心聲的好哥們、好閨蜜。

總而言之,從「媽媽」到「媽」,最大的意義是孩子長大了,只要孩子懂事孝順、健康快樂,「媽媽」和「媽」都是最好聽的稱呼。

相關焦點

  • 稱呼從「媽媽」到「媽」,背後隱藏孩子的心理變化,值得家長重視
    不知從何時起,原本親密無間的孩子,卻在不經意間改變了稱呼。原來叫「媽媽」,現在卻叫起了「媽」。媽媽可能會很失落,覺得孩子好像忽然之間長大了,與孩子之間沒有那麼親密了。「媽媽」變成「媽」,難道真的只是孩子長大的表現嗎?其實,這種稱呼的變化,往往隱藏著孩子心理上的一些轉變,家長就要找到隱藏在背後的信息。
  • 孩子不再喊「媽媽」了?孩子對母親稱呼的變化預示著什麼
    其實這個變化中,隱藏著孩子4個心理上的變化,作為家長真的不能忽視,因為這也預示著你的教育方式,應該產生變化了。孩子小時候叫媽媽,是一種依賴和撒嬌,但是上了初中之後,孩子為了避免被同學嘲笑自己幼稚、沒長大,都習慣說:「我媽」,而不是「我媽媽」。雖然只是稱呼的改變,其實也是孩子內心在走向成熟的標誌,開始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朋友圈子,不再是只圍著爸爸媽媽身邊。
  • 當稱呼從「媽媽」變成「媽」,孩子的4個隱藏心理變化,不能忽視
    我們經常從一個人的語言變化對別人的經歷進行分析和猜測,除了八卦吃瓜的因素之外,也是不想碰觸到別人的逆鱗。「媽媽」這個詞應該是很多寶寶最先學會的一個詞語,小時候乖巧地跟在我們身邊「媽媽」「媽媽」叫的小娃娃,不知道什麼時候,對我們的稱呼從「媽媽」到「媽」的轉變,很多家長都不以為意,其實這裡面還真的蘊含了孩子的4個隱藏心理,家長不能忽視。
  • 孩子不叫「媽媽」改叫「媽」,一字之差,隱藏著孩子三個心理變化
    「媽媽」像是包含了孩子的「撒嬌」和媽媽「寵溺」,飄蕩著母親與孩子之間那種不可描述又默契的愛。從「媽媽」到「媽」隱藏著孩子的三個心理變化以前的我們一直叫「媽」,所以從來沒有覺得有什麼變化,但現在的孩子們都叫「媽媽」,突然叫「媽」,這當媽的心理難免有些變化,但事實上從「媽媽」到「媽」同時也隱藏著孩子的三個心理變化,家長也需要注意了。
  • 稱呼從「媽媽」到「媽」,僅一字之差,可能孩子心理產生了變化
    當孩子初長成的時候,會親切地稱呼母親為「媽媽」,而媽媽也願意為了孩子付出自己的青春和精力;但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他們對母親的稱呼會從「媽媽」變成「媽」,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孩子的心理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
  • 孩子喊「媽媽」和「媽」有什麼區別?隱藏著4大心理變化,要留心
    不過,母親們有注意過孩子對自己稱謂的變化嗎?前段時間看到一位母親發朋友圈說,自己的孩子以前都是叫自己「媽媽」的,但最近一段時間卻開始改口叫「媽」了,在這條朋友圈下還有許多母親也在感慨,小的時候孩子總是叫自己媽媽,後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只叫「媽」了。
  • 莫忽視,孩子從「媽媽」稱呼變成「媽」,家長要注意娃的心理變化
    從寶寶咿呀學語的開始,「媽媽」一直都是每個做母親最自豪聽到的稱呼,當孩子叫出一聲媽媽的時候,相信每個母親都會感到非常欣慰。可是你有沒有發現當孩子從媽媽兩個字的稱呼,變成一個字媽的叫法時,孩子內心的那些細微的心理變化,你有沒有察覺呢?
  • 稱呼從"媽媽"變成"媽",僅一字之差,卻暗藏著孩子的心理變化
    稱呼從&34;變成&34;,僅一字之差,卻暗藏著孩子的心理變化剛生完寶寶,我們每天都在盼著孩子可以開口喊爸爸媽媽,有些家長聽到孩子喊自己後,眼淚直接就流出來了,那種激動的心情一直忘不掉。媽媽這兩個字是大部分寶寶最先會說的,奶聲奶氣的一聲真的會讓自己的心融化。
  • 孩子對「媽媽」的稱呼變為「媽」,說明心理發生變化,家長別忽視
    孩子對「媽媽」的稱呼變為「媽」,說明心理發生變化,家長別忽視寶寶出生後,喜歡叫媽媽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寶寶孩子成長發育過程,只能發出單音字,並且有研究表明,「ma」是寶寶最會說話前最容易發出的音。寶寶再大一些,還會叫媽媽,因為這個時候寶寶的認知能力不足,對外界具有天生的防備能力,又因為從小都是由媽媽哺乳餵養,所以心理和生理上都對媽媽有依賴感。
  • 孩子從叫你「媽媽」變成「媽」,共有4種隱藏的心理變化
    「媽媽」這個詞讓人感到溫馨,讓母親欣慰,這也是孩子人生中學會的第一個詞語,孩子的一聲呼喚,就可以溫暖母親的心,一身的疲乏都沒有了。有很多母親發現隨著孩子的長大,很難再聽到孩子叫一聲「媽媽」,不知不覺間就變成了「媽」,這僅僅的一字之差,不僅是稱呼的改變,這其中還隱藏著孩子的心理變化。
  • 孩子叫「媽媽」和媽有何不同,背後隱藏孩子4種變化,媽媽要留心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變化,都有著其中所蘊含的道理。當孩子平時的一個習慣、一個稱呼有所改變的時候,家長們可別輕視了這個小變化了哦,陪伴孩子進入每一個成長的階段,家長可要仔細觀察!從感情而言,這種稱呼的變化還省略了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默契與愛。
  • 稱呼由「媽媽」變成「媽」,可能是孩子心理產生變化,父母別大意
    從「媽媽」變成「媽」,孩子往往伴隨這四種心理變化1)孩子開始在意別人的看法叫「媽媽」聽起來是孩子對母親的一種撒嬌和依賴,但當孩子上了初中以後,發現身邊的人都是「媽」這個稱呼叫法時,孩子也會跟著自發的叫起「媽」來。
  • 孩子對你的稱呼,從媽媽變成「媽」,暗藏這4個心理變化,別忽視
    孩子們自降生到這個世界上,往往說出口的第一個詞就是「媽媽」。聽到孩子叫自己「媽媽」總是會讓母親忍不住嘴角上揚,感到無與倫比的溫暖。然而,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稱呼卻會從親暱又帶有撒嬌意味的「媽媽」變成「媽」。這雖然是大多數孩子都會經歷的變化,但仍然不可忽視。
  • 孩子稱呼從「媽媽」到「媽」,別看一字之差,隱藏著3個成長隱秘
    前幾天,朋友和我說她家兒子,現在開始叫她「媽」,而不是「媽媽」了,一時間有點不習慣,心理上莫名其妙有些心酸,感覺孩子開始變得不一樣了。朋友的感覺我也經歷過,雖然只是孩子一聲稱呼改變,但總感覺一時間改變了什麼。
  • 孩子對你的稱呼,從媽媽變成「媽」,暗藏這4個心理變化,別忽視
    孩子們自降生到這個世界上,往往說出口的第一個詞就是「媽媽」。聽到孩子叫自己「媽媽」總是會讓母親忍不住嘴角上揚,感到無與倫比的溫暖。然而,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稱呼卻會從親暱又帶有撒嬌意味的「媽媽」變成「媽」。這雖然是大多數孩子都會經歷的變化,但仍然不可忽視。
  • 當孩子對你的稱呼,從媽媽變成「媽」,做家長的要警惕其心理變化
    孩子在開始學話的時候,家長會教孩子叫「媽媽」、「爸爸」、「爺爺」、「奶奶」等等,都是這樣的疊詞,所以孩子學會的也是這樣的。但如果有一天,孩子對自己家長的稱呼,從媽媽變成了單字一個媽,這裡面其實另有隱情,值得每一位家長認真考慮。
  • 從「媽媽」到「媽」,孩子的稱呼變化,體現孩子成長的心理歷程
    ,孩子對家長稱呼的變化,一定程度上能夠體現出孩子心理成長的一些歷程。,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年齡的成長,孩子對媽媽稱呼的變化,實際上也是孩子的一個心理成長曆程。其實,孩子對媽媽稱呼的變化,是一種很正常的行為,家長沒必要過於擔心孩子是不是和自己不親近,或者是疏遠自己。
  • 當稱呼從「爸爸」變成「爸」,孩子心理可能發生變化,家長別忽視
    其實孩子對家長稱呼的改變,並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背後反映出來的訊息有很多。孩子對家長稱呼上的變化,說明他們的心理有哪些變化?有些家長會感覺莫名其妙,其實這是孩子獨立的最佳時期,家長可以趁此機會培養孩子獨立健全的人格,讓孩子有擔當,有責任心。
  • 孩子突然從「媽媽」改叫「媽」,一字之差,暗示孩子心理發生變化
    而每個母親也都知道這一天遲早回來,其實這種改變,更多的是母愛分離的一種過程,也代表著孩子逐漸長大。>,這是因為孩子的同學,都逐漸開始改變對媽媽的稱呼,而孩子為了想要證明自己長大了,也會隨波逐流改變自己的稱呼,開始不再叫「媽媽」而改口為「媽」。
  • 孩子從叫你「媽媽」變成:媽,有4個隱藏的心理變化,不能忽視
    從什麼時候,小時候跟在你身後,甜甜的叫「媽媽」的孩子,開始叫你「媽」。孩子從叫你「媽媽」到「媽」,難道就只是少了一個字?難道只是為了省事?其實這個變化中,隱藏著4個心理變化,作為家長真的不能忽視,因為這也預示著你的教育方式,應該產生變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