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呼從「媽媽」到「媽」,僅一字之差,可能孩子心理產生了變化

2020-11-04 重慶海之聲袁家崗店12


世界上有一種美麗而神奇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因此「媽媽」這個稱呼就顯得格外耀眼,因為她的存在,讓這個世界注入了更多新鮮血液。

當孩子初長成的時候,會親切地稱呼母親為「媽媽」,而媽媽也願意為了孩子付出自己的青春和精力;但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他們對母親的稱呼會從「媽媽」變成「媽」,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孩子的心理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

「媽媽」和「媽」,不僅僅是一字之差,還有孩子的「心裡之差」

曉燕今年38歲,已經是一個15歲孩子的寶媽了,但這段時間她發現自己與孩子的溝通越來越不順暢,雖然曉燕也在更新自己的心態和知識,但不知道為啥,總是和兒子說不到一起。

而且隨著孩子的長大,曉燕發現孩子對自己的稱呼發生了改變,從以前的「媽媽」變成了「媽」。但這並沒有引起她的注意,心想兒子只是有些懶,所以喊一個字更方便。

但再往後,曉燕就覺得不對勁了,每次孩子喊「媽」,情緒中都帶有一絲絲不耐煩,而且也不會再像之前那樣和自己撒嬌了,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面對這種情況,曉燕決定和兒子認真聊一次,打開彼此的心結,幫孩子順利度過青春的成長期。

稱呼從「媽媽」到「媽」,可能是孩子心理產生了變化

1)這也許是孩子的「獨立宣言」

紀伯倫在《致我們終將遠離的子女》當中寫道: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他們雖然在你身旁,但卻不屬於你

曾經在母親懷裡的小寶寶,可能早已成長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或是一個獨立自信的優雅女孩。作為母親,你所付出的一切努力不就是為了看到他們,能擁有獨立生活的一天嗎?

為什麼當這一天到來的時候,你會如此落寞呢?其實,當孩子對母親稱呼開始發生轉變時,作為媽媽的你,就應該知道,是時候該放手了。

2)孩子的自尊心開始變得敏感

「媽媽」這個稱呼一般是在孩子童年時期的稱呼,那時候孩子會更依戀母親,他們身邊所發生的大事小事,都會與父母商討。

但孩子長大後,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開始建立,不再事事依靠父母,而是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於是「幼稚」的標籤不再是他們所喜歡的。

自尊其實是一個積極的自我概念,也是人的基本需求,一旦受到傷害或是觸碰到心裡的底線,就會發生一些變化。所以,當稱呼「媽媽」變為「媽」時,孩子的自尊心可能已經開始建立,母親要做的是支持和理解。

3)親子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轉變

複雜的欲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當孩子具備穩定的自我意識時,他們便會完成心裡的斷奶,他們也就開始接受了與母親是完全兩個個體的事實。

所以他們會認為,自己幹的事情和父母沒有任何關係,但父母卻不那麼認為,他們始終覺得,孩子依舊不能獨立,依然需要家人的庇護,因此雙方的觀念導致了親子關係之間的矛盾衝突。

遇到這樣的問題,媽媽先不要著急和孩子理論,而是要清楚孩子心理的想法,找到正確的根源,再做打算。

孩子稱呼從「媽媽」到「媽」,意味著母親的教育方式也要更新

1)給孩子充足的自由,讓孩子走向成熟

孩子走向未來,母親應該讓他們擁有足夠的自由空間,和獨立意識,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心願完成一生,如果母親什麼事都畢恭畢敬,那孩子又怎能自由成長。

2)華麗的轉身,是母親一生的課題

太多的父母忘了孩子擁有獨立人格,他們總是將孩子留在身邊,卻不願意華麗轉身,其實分離是為了更好的相聚,相聚也是為了將來的分離,無論是哪種方式,我們都要接受這樣的結果,放了孩子,也就等於放了自己。

相關焦點

  • 稱呼從"媽媽"變成"媽",僅一字之差,卻暗藏著孩子的心理變化
    稱呼從&34;變成&34;,僅一字之差,卻暗藏著孩子的心理變化剛生完寶寶,我們每天都在盼著孩子可以開口喊爸爸媽媽,有些家長聽到孩子喊自己後,眼淚直接就流出來了,那種激動的心情一直忘不掉。媽媽這兩個字是大部分寶寶最先會說的,奶聲奶氣的一聲真的會讓自己的心融化。
  • 從「媽媽」到「媽」,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暗含了孩子的心理變化
    今日話題:從「媽媽」變成了「媽」,看似一字之差,但你知道它意味著什麼嗎?地球上有著成千上萬種語言,但不論是人類還是動物,「媽媽」這個詞,代表的意義都是一樣的,那是一種最偉大最深沉也是我們最無法割捨的愛。試想,有一天你的孩子突然不再喚你「媽媽」,而是直接稱呼你為「媽」,你是否會心頭一震?
  • 孩子從叫「媽媽」到改叫「媽」,一字之差,暗藏孩子3個心理變化
    01孩子不叫"媽媽"改叫"媽",一字之差,暗示著3個心理變化貝貝10歲之前,每次媽媽學校接他放學,他都會撒嬌地撲到媽媽懷裡可是10歲以後,貝貝再也不這麼做了,看到媽媽在校門口等自己,他只是淡淡喊上一句"媽"。第一次聽見兒子這麼喊自己,媽媽心裡失落不少,忍不住懷疑,自己當天是不是做了什麼對不起孩子的事。可是到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一直到以後,孩子還是一如既往只喊"媽",媽媽明白,孩子可能是長大了,她說服自己不再強求。
  • 孩子從「媽媽」改叫「媽」,一字之差,卻暗藏孩子3個心理變化
    文/山爸爸育兒記「媽媽」可以說是世界上我們最親近的人,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一稱呼卻也發生了變化,當孩子從「媽媽」改叫「媽」的時候,一字之差的變化,給人感覺卻不同,那麼「媽媽」和「媽」到底有什麼區別?又暗藏了孩子哪些心理變化?
  • 孩子從叫「媽媽」到改叫「媽」,一字之差,暗藏孩子3個心理變化
    突然有一天,孩子不再喊&34;,而是變成了似乎沒有多少感情的&34;,媽媽們也許難免有些失落:是孩子不愛自己了嗎,還是孩子變懶了?孩子不叫&34;改叫&34;,一字之差,暗示著3個心理變化貝貝10歲之前,每次媽媽學校接他放學,他都會撒嬌地撲到媽媽懷裡,甜甜地喊上一聲&34;。
  • 孩子從叫「媽媽」改喊「媽」,一字之差,包含著孩子三個心理變化
    說來也神奇,「媽」這個字的發音在大多數地區都幾乎是一樣的,對於小孩子來說,這是最簡單也是最容易學會的的一個發音,而這簡單的一個發音卻讓所有的母愛都值得。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呢?孩子在小時候的都是叫「媽媽」,而長大後卻更多的是叫「媽」,雖說只是一字之差,但是聽起來卻怪怪的。
  • 孩子突然從「媽媽」改叫「媽」,一字之差,暗示孩子心理發生變化
    孩子對於媽媽的稱呼,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對媽媽的態度,從開始再到上幼兒園,幾乎每次稱呼都是媽媽>,這是因為孩子的同學,都逐漸開始改變對媽媽的稱呼,而孩子為了想要證明自己長大了,也會隨波逐流改變自己的稱呼,開始不再叫「媽媽」而改口為「媽」。
  • 孩子由叫「媽媽」到「媽」,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心理變化卻很大
    不是的,每個孩子都會經歷不同的心理時期,而不同的心理時期就會有不同的外在表現。當孩子的稱呼發生變化的時候,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可是孩子的心理正在悄悄地發生很大的改變!他們聽到電視劇,或者身人對母親簡單一個字的稱呼「媽」,於是他便好奇的一起模仿。在這個過程中,可能覺得「媽」聽起來也很順口,而且孩子會模仿別人的語氣與神態,而這一切,都是孩子開始「成長成熟」的標誌。「媽媽到媽,也是孩子的學習模仿,也是孩子的一種成長!」
  • 從「媽媽」改成「媽」,孩子稱呼只是一字之差,意義卻截然不同
    當孩子不再奶聲奶氣的叫「媽媽」,而是換成更加隨意的單字「媽」時,這不一定是孩子在圖省事,這有可能暗含著孩子心理發展變化的影射。作為母親的自己如果此時糾結著孩子對自己稱呼的改變是毫無意義的,了解其背後的成長訴求才真的有價值,父母更應該從中讀懂孩子成長的意味。
  • 稱呼由「媽媽」變成「媽」,可能是孩子心理產生變化,父母別大意
    世界上的語言有幾千種,但唯獨「媽媽」這個發音,全世界都是一樣的。但有一天,父母突然發現,孩子不再稱呼你為「媽媽」,而直接喊「媽」時,這背後暗藏了哪些訊息呢?從「媽媽」變成「媽」,孩子往往伴隨這四種心理變化1)孩子開始在意別人的看法叫「媽媽」聽起來是孩子對母親的一種撒嬌和依賴,但當孩子上了初中以後,發現身邊的人都是「媽」這個稱呼叫法時,孩子也會跟著自發的叫起「媽」來。
  • 孩子從"媽媽"到改叫"媽",一字之差,卻蘊含孩子3個內心變化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孩子小時候,孩子從來都是叫"媽媽"的,但是當孩子稍大一些,大概10歲左右,就開始慢慢的轉變,從"媽媽"這個疊詞漸漸的到"媽"單字發音
  • 當稱呼從「媽媽」變成「媽」,孩子的4個隱藏心理變化,不能忽視
    文/飛愛媽媽中國語言博大精深,有時候只是一字之差,可能就差了很多的意思。我們經常從一個人的語言變化對別人的經歷進行分析和猜測,除了八卦吃瓜的因素之外,也是不想碰觸到別人的逆鱗。「媽媽」這個詞應該是很多寶寶最先學會的一個詞語,小時候乖巧地跟在我們身邊「媽媽」「媽媽」叫的小娃娃,不知道什麼時候,對我們的稱呼從「媽媽」到「媽」的轉變,很多家長都不以為意,其實這裡面還真的蘊含了孩子的4個隱藏心理,家長不能忽視。
  • 「媽媽」與「媽」,僅一字之差,卻代表著孩子的成長和對你的態度
    作為媽媽,很多人都希望孩子可以儘快長大,可當孩子真的逐漸長大時,媽媽心中又會產生極度的不舍,儘管說媽媽和孩子的關係永遠不會改變,但隨著孩子的成長,這份關係其實已經和最初不一樣了。孩子小的時候經常跟在媽媽身邊,餓了喊"媽媽",摔倒了喊"媽媽",不高興了也會喊"媽媽",似乎"媽媽"這兩個字就是他們的全部。然而等到孩子慢慢進入青春期之後,很多孩子都不再這樣和媽媽親密了,就連稱呼都變成了"媽",儘管"媽媽"與"媽"僅一字之差,可代表著著的卻是孩子的成長和對你的態度,這些都會和以前不同。
  • 孩子從叫「媽媽」改叫「媽」,一字之差,體現孩子3個心理變化
    @仙女哦好威風:「我女兒應該是比較現實的那種,平時都叫我媽,叫她爸的時候也只叫爸,但是一遇到要零花錢的時候,就會撒嬌叫媽媽、爸爸,以至於每次一聽到這個稱呼,我和她爸就會條件反射打開微信開始轉帳。」@不能吃,別動:「我兒子小時候叫我媽媽,上了初中之後就開始叫媽了,有些事情他能自己做,不需要我幫忙的時候,叫媽的次數也減少了,這或許就是成長吧,孩子獨立了,和家長的距離也就遠了。」
  • 孩子從叫「媽媽」改叫「媽」,一字之差,體現孩子3個心理變化
    最近網絡上有這樣一個小調查,問的是:孩子叫「媽媽」和叫「媽」有區別嗎?被孩子這樣叫,有什麼樣的感受?我們不妨先看看網友是怎麼回答的。,但是一遇到要零花錢的時候,就會撒嬌叫媽媽、爸爸,以至於每次一聽到這個稱呼,我和她爸就會條件反射打開微信開始轉帳。」
  • 孩子對「媽媽」的稱呼變為「媽」,說明心理發生變化,家長別忽視
    但是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孩子對媽媽的稱呼變為了「媽」,讓不少父母感到些許失落。有調查認為,很多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都會由「媽媽」改口為「媽」,這種現象已經是屢見不鮮,雖然只省略了一個字,但你知道孩子對父母稱呼變化意味著什麼嗎?
  • 孩子稱呼從「媽媽」到「媽」,別看一字之差,隱藏著3個成長隱秘
    前幾天,朋友和我說她家兒子,現在開始叫她「媽」,而不是「媽媽」了,一時間有點不習慣,心理上莫名其妙有些心酸,感覺孩子開始變得不一樣了。朋友的感覺我也經歷過,雖然只是孩子一聲稱呼改變,但總感覺一時間改變了什麼。
  • 孩子從「媽媽」改口叫「媽」,一字之差,暗示了寶寶3種心理變化
    作者/萌媽編輯/萌媽孩子總歸會長大的,而許多家長到了這個時候,總會難以割捨,因為孩子到能獨當一面的時候,總是和依賴自己的孩子,所呈現出的&34;是不同的,而這種落差感也會讓家長感到短暫的不適應,就好像孩子慢慢地變成了大人似的。
  • 孩子不叫「媽媽」改叫「媽」,一字之差,隱藏著孩子三個心理變化
    「媽媽」和「媽」雖然只是一字之差,雖然都只是稱呼,但給人的感覺卻完全不同,叫聲「媽媽」給人一種特別親暱的感覺,一聲從「媽媽」到「媽」隱藏著孩子的三個心理變化以前的我們一直叫「媽」,所以從來沒有覺得有什麼變化,但現在的孩子們都叫「媽媽」,突然叫「媽」,這當媽的心理難免有些變化,但事實上從「媽媽」到「媽」同時也隱藏著孩子的三個心理變化,家長也需要注意了。
  • 從「媽媽」到「媽」,孩子的稱呼變化,體現孩子成長的心理歷程
    但是,當孩子越長越大,家長們會發現孩子的稱呼也會變化,會從「媽媽」變成「媽」,從「爸爸」變成「爸」。一般來說,人們都會對自己比較喜歡的或者親近的人用疊詞的方式來稱呼對方,所以,當孩子喊「媽」而不是「媽媽」時,表示孩子對媽媽的態度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關係或許已經有些生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