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種美麗而神奇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因此「媽媽」這個稱呼就顯得格外耀眼,因為她的存在,讓這個世界注入了更多新鮮血液。
當孩子初長成的時候,會親切地稱呼母親為「媽媽」,而媽媽也願意為了孩子付出自己的青春和精力;但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他們對母親的稱呼會從「媽媽」變成「媽」,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孩子的心理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
曉燕今年38歲,已經是一個15歲孩子的寶媽了,但這段時間她發現自己與孩子的溝通越來越不順暢,雖然曉燕也在更新自己的心態和知識,但不知道為啥,總是和兒子說不到一起。
而且隨著孩子的長大,曉燕發現孩子對自己的稱呼發生了改變,從以前的「媽媽」變成了「媽」。但這並沒有引起她的注意,心想兒子只是有些懶,所以喊一個字更方便。
但再往後,曉燕就覺得不對勁了,每次孩子喊「媽」,情緒中都帶有一絲絲不耐煩,而且也不會再像之前那樣和自己撒嬌了,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面對這種情況,曉燕決定和兒子認真聊一次,打開彼此的心結,幫孩子順利度過青春的成長期。
1)這也許是孩子的「獨立宣言」
紀伯倫在《致我們終將遠離的子女》當中寫道: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他們雖然在你身旁,但卻不屬於你。
曾經在母親懷裡的小寶寶,可能早已成長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或是一個獨立自信的優雅女孩。作為母親,你所付出的一切努力不就是為了看到他們,能擁有獨立生活的一天嗎?
為什麼當這一天到來的時候,你會如此落寞呢?其實,當孩子對母親稱呼開始發生轉變時,作為媽媽的你,就應該知道,是時候該放手了。
2)孩子的自尊心開始變得敏感
「媽媽」這個稱呼一般是在孩子童年時期的稱呼,那時候孩子會更依戀母親,他們身邊所發生的大事小事,都會與父母商討。
但孩子長大後,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開始建立,不再事事依靠父母,而是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於是「幼稚」的標籤不再是他們所喜歡的。
自尊其實是一個積極的自我概念,也是人的基本需求,一旦受到傷害或是觸碰到心裡的底線,就會發生一些變化。所以,當稱呼「媽媽」變為「媽」時,孩子的自尊心可能已經開始建立,母親要做的是支持和理解。
3)親子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轉變
複雜的欲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當孩子具備穩定的自我意識時,他們便會完成心裡的斷奶,他們也就開始接受了與母親是完全兩個個體的事實。
所以他們會認為,自己幹的事情和父母沒有任何關係,但父母卻不那麼認為,他們始終覺得,孩子依舊不能獨立,依然需要家人的庇護,因此雙方的觀念導致了親子關係之間的矛盾衝突。
遇到這樣的問題,媽媽先不要著急和孩子理論,而是要清楚孩子心理的想法,找到正確的根源,再做打算。
1)給孩子充足的自由,讓孩子走向成熟
孩子走向未來,母親應該讓他們擁有足夠的自由空間,和獨立意識,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心願完成一生,如果母親什麼事都畢恭畢敬,那孩子又怎能自由成長。
2)華麗的轉身,是母親一生的課題
太多的父母忘了孩子擁有獨立人格,他們總是將孩子留在身邊,卻不願意華麗轉身,其實分離是為了更好的相聚,相聚也是為了將來的分離,無論是哪種方式,我們都要接受這樣的結果,放了孩子,也就等於放了自己。